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蘇聯經濟發展的階段

蘇聯經濟發展的階段

發布時間:2020-12-17 22:37:34

Ⅰ 蘇聯冷戰時期的經濟發展

第一,冷戰的事實出發時間應為朝鮮戰爭後第二年年底第三年年初,也就是說版,蘇聯已經完成了第四權個五年計劃。
第二,蘇聯的工業成長率是以損失農業為前提的情況下完成的,所以並不具備絕對代表性;
第三,美國當時尚在重整太平洋戰區軍備的泥潭,雖然未傷筋動骨,但是卻極大的挫傷了美軍士氣,國內反戰力量和新興的監控力量在博弈,所以美國的工業成長率也不具備完整的絕對代表性。至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美蘇兩國當時都持保密或者不透明的政策,所以不具備完整的可對比度。

Ⅱ 蘇聯二戰後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概演變過程【會加懸賞分】

斯大林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一切都是國家計劃,也就是高度的計劃經濟,不允專許存在私有,完全拋屬棄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對美和歐洲狀態肯定是敵視,因為共同的敵人法西斯已經失敗,面對資本主義國家,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價值觀等問題上都存在不通。
赫魯曉夫對經濟是沒有改變原有的體制,對原有體制進行小修小補,例如發展農業等等,對美和歐洲的態度同上沒有發生改變。
勃列日涅夫是發展農業、工業,使蘇聯社會經濟極大的進步,但是在後期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時致使蘇聯的國家經濟滑步,態度同上。
戈爾巴喬夫對蘇聯進行政治改革,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開放自由市場,政治實行多黨制,對美和歐洲態度發生轉變,轉向合作,最後在819事件後蘇聯解體

希望採納,手打著累啊

Ⅲ 蘇聯的經濟體制是怎樣發展的

主要分列寧時期和斯大林時期,列寧時期並沒有實行徹底的計劃經濟,蘇聯的民內營經濟得到了一容定的發展經濟還算比較健康的,列寧認為要想實現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必須得到充分發展,而蘇聯遠遠落後於歐洲,所以生產力 還不足以支持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但是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緩慢的和漸進的,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環境以及西方列強的挑戰和絞殺,無疑是沒有太長的時間可以和平發展的,於是斯大林上台以後就推行了計劃經濟,也叫戰時經濟整個國家機器全面介入經濟運行,一切為軍事服務,以抵禦反抗軍事威脅為核心。所以重工業就成了蘇聯的核心基礎,後來就如樓上所言

Ⅳ 蘇聯的經濟體制經歷了哪些變化與發展

蘇聯的經濟體制的變化與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而且與領導人密切相關。
1,列寧時期。國內戰爭期間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顧名思義了。後來由於不適應生產力,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允許民間自由買賣和小型私有企業存在,還鼓勵外國資本投資。
2,斯大林時期。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放棄新經濟政策,並逐漸建立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後的經濟改革。這部分以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為主。赫魯曉夫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所放鬆,但沒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早期積極經濟改革,但後來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拖垮了國力;戈爾巴喬夫改革突破太大,直接導致資本主義復辟,蘇聯解體。

Ⅳ 十月革命後至解體蘇聯經濟發展的歷程

1,十月革命後,1917至此1923年以列寧為首的蘇唯埃俄國主要是恢復戰爭創傷.土地分配.1924至1941年二戰前,以斯大林為為首.實行兩個5年經濟計化政策,在全國各地建設5000多個重工企業為目標,兩個5年計化的實現,經濟為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941至1945年蘇聯經過漫長4年終於打敗德國法西斯.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復國家的巨大戰爭創傷,修建校設.1945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製成,1949年,成為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1953年後有赫曉魯夫擋任蘇聯最高統帥.為對抗美國,實飾同美國軍備.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抵達月球. 蘇聯國家在赫魯曉夫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開墾土地運動。在1954~1958年間,蘇聯共計開墾土地4 000萬公頃,約占蘇聯全部耕地面積的1/5。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實施的農業大規模開墾荒地運動在初期見效,1956年獲得豐收,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1958年獲得豐收,當年墾荒區所收獲的穀物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長,新開墾的土地出現了問題。由於墾荒區地處邊陲,人煙稀少,無法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不能使人們長期定居,而且開墾需要長期的人力、財力、物力。開墾荒地也破壞了當地原來的生態環境,風沙侵蝕日益嚴重,所以這種墾荒運動所獲得的成果很難繼續真正鞏固下去。
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蘇聯在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量方面將超過最強大最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勞動者的物質福利和文化技術水平將大大提高,人人都將在物質上得到充足的保證;所有的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都將變成生產效率高、收入高的經濟單位;蘇聯人對設備完善的住宅的需求將基本上得到滿足;繁重的體力勞動將消滅,蘇聯將成為工作日最短的國家。

Ⅵ 蘇聯的經濟

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經濟強國,80 年代後期被日本超過。但與實行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這也導致了解體後俄羅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國輕工業的嚴重不足。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頓巴斯、烏拉爾山脈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窩瓦河)中下游。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20 世紀 30 年代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庄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庄機械站的拖拉機、汽車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由於占農業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體農庄的主人,煥發了巨大的積極性。大塊連片的土地比起小塊分散的小農,顯然更利於機械化的開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實現了水利化、良種化、化學化、機械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持續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時期農民已經和城市人一樣享有養老金等多種福利。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煙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對其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殖民地式的掠奪性貿易,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售製成品。這也是導致東歐國家的人民對蘇聯產生不滿(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產國之一。1983 年能源產量和消費量分別佔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業是蘇聯重點發展的基礎工業部門,1971~1984 年佔全國工業總投資的 31.3%。能源生產由 50 年代以煤炭為主逐步過渡到 60 年代煤炭與石油並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產結構為:石油占 43.4%,天然氣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
煤炭工業是傳統的能源部門。1984 年全國煤炭產量 7.12 億噸,其中硬煤占 78%。煤炭開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頓巴斯、庫茲巴斯、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干達、坎斯克-阿欽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計佔全國煤炭產量的 77.5%),其中頓巴斯和庫茲巴斯均為世界大型煤田,產量分別佔全國的 27.7% 和 20.5%。
石油、天然氣佔一次能源產量的 74.2% 和消費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氣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亞、俄羅斯、北高加索、圖蘭和東西伯利亞5 個地區。1984 年全國原油產量 6.13 億噸,天然氣產量 5874 億立方米,分別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亞是最大的油氣儲集區和產區,含油、氣面積達 170 萬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儲量 48 億噸(1980年),天然氣 17.1 萬億立方米(1976年),分別佔全國原油及天然氣探明儲量的 46% 和 68%。
蘇聯自 20 世紀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發展化學工業和實行國民經濟全面化學化的方針以來,化學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僅次於機械工業。1984 年化肥產量為 3080.8 萬噸(按有效成分計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純鹼、合成橡膠產量僅次於美國。但有機合成工業起步較晚,主要產品產量及生產水平均落後於美國、日本及西歐工業發達國家。
紡織工業為最主要的輕工業部門,產值占輕工業的 60% 以上,1984 年蘇聯棉、毛、麻織物產量居世界首位,絲織品產量次於美國和日本。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遠離中亞產棉區的西部消費區。中央區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生產的棉、毛、絲、麻織品分別佔全蘇產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為伏爾加河流域、西南區、西北區和中亞。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有:莫斯科(棉、毛、絲、麻紡織)、伊萬諾沃(棉、絲、麻紡織)、加里寧(棉、絲紡織)、弗拉基米爾(棉、麻紡織)、科斯特羅馬(麻紡織)等。 蘇聯是世界上的一個農業大國,其農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1987 年,糧食產量為 2.114 億噸,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 10.9%,僅次中國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麥產量為 8331 萬噸,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經濟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長纖維亞麻的產值均佔世界第一位。各類牲畜存欄數中,牛佔世界的 9.4%,略少於美國;豬佔世界的 9.6%,僅次於中國,羊佔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類產量為 1920 萬噸,次於美國和中國,居世界第三;奶類產量 10595 萬噸,居世界之首;雞蛋 465.6 萬噸,次於中國和美國,也居世界之三。
蘇聯國土遼闊,自然條件多樣,擁有發展多種農業經營的各種有利條件。其人均耕地為 0.86 公頃,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場為 1.41 公頃,比世界人均數多 85%。主要的農業區,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區,約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熱、土條件配合較好的森林草原帶和黑土草原帶,這些地帶宜於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但交替頻繁的自然災害經常使這里的農業遭受巨大損失,致使農業生產不穩定、豐欠無常。農牧業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現代化水平不高,農畜產品的單產較低,農業生產效率只及美國的 20~25%。再加上農業方面經營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響了農業的穩步發展。 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發展了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集體農庄商業三種經濟成份的國營商業是全民所有制商業,是城市主要商業系統。
1976年底全國共有零售商業網點21.3萬個,零售商品流轉額為1397億盧布,佔全蘇商品流轉總額的69%;合作社商業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商業,是農村中的主要商業,1978年有社員54萬人,零售商業網點約佔全國零售商業網點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額為599億盧布,約佔全國零售商品流轉額的29%。
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各有自己的批發和零售渠道。而集體農庄商業則對城市副食晶供應起重要的補充作用,1980年其銷售額為57億盧布,占蘇聯零售商品總額的2%。集體農庄商業在可比較的食品銷售總額中的比重平均佔8%以上,而象馬鈴薯、新鮮蔬菜、水果、漿果、青菜、蜂蜜等產品則佔30一40%。但在組織國內商業方面,國營商業始終掌握著商品流通周 轉命脈,居主導地位。 蘇聯的國慶節就是「十月革命節」11 月 7 日 ,傳統的全國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蘇聯都要在莫斯科紅場上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的閱兵式最具歷史性。德軍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鼓舞士氣,蘇聯政府在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勝利 24 周年。
這次紅場閱兵顯示了正義之師必定戰勝邪惡的魄力與信心,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蘇聯官兵的鬥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心。莫斯科保衛戰以勝利告終,它粉碎了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節,威武雄壯的蘇聯武裝力量再次通過紅場,這是蘇聯歷史上最後一次閱兵式。

Ⅶ 蘇聯國民經濟發展有什麼特點

工業消費資料生產指的是輕工業生產,工業生產資料生產指的是重工業,輕工業尤其是農業發展極為緩慢,重工業發展迅速,出現農輕重比例失調和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有直接關系。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在農業方面,赫魯曉夫不顧自然條件,盲目種植玉米,是這種不顧客觀實際的做法導致「玉米運動」的失敗。

Ⅷ 從多方面分析前蘇聯與新中國在 經濟 發展中的異同

一 中蘇兩國在改革的起點、環境等諸方面均有所不同, 這些不同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中蘇啟動改革的初始階段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起點.
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蘇聯, 是一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而70 年代末期開始改革事業的中國, 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相對閉塞的發展中國家.在某種意義上說, 中國改革是社會轉型與體制轉軌二位一體、同時發生; 而蘇聯改革的主要任務則是後者.
2 . 改革前兩國承繼的歷史、社會和文化遺產有別.
中國的改革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次;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蘇聯歷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離兩國改革的最近的歷史: 蘇聯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近20 年的「停滯」 時期.中國則是剛剛結束十年動亂的文革之後.
3 . 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 在中蘇兩國改革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國而言, 它不僅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的資本積累手段, 也是推動新舊體制易位的現代管理方式.對蘇聯來說, 它的意義則更側重於後者, 側重於生產集約化的實現.
4 . 民族關系的基本面貌有差異.
中蘇兩國雖然都是多民族的國家.但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民族在中國各民族中佔有絕對優勢.少數民族進入中國版圖的時間較長, 凝聚力較大.而俄羅斯族在蘇聯國家中不佔有優勢.與中國封建統治者「 羈糜」 歸化的統治手法相比, 帝俄時代對異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後者的離心傾向更大.在國家體制上, 中國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蘇聯則是一個保持了聯邦制許多特點的事實上的單一制國家.兩國體制改革中都有一個核心問題即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與蘇聯相比, 由於民族關系所形成的制約, 中國遠沒有蘇聯那樣敏感.蘇聯改革的最終失敗, 是民族分立主義的發展並以國家解體為標志的.民族問題在蘇聯改革中 所具育的尖說性和復雜性,是所有現實社會主義國家所僅見的.
二 中蘇改革不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還具備了很多共同性, 顯現了許多共同的規律.這是因為它們政治經濟體制基本上是同一模式, 許多弊病也是相同的.就綜合國力和工業化發展程度而言, 兩國有高下之別, 但就改革的總體目標而言,諸如建立有活力的面向市場的經濟體制,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等基本間題上, 兩國處於同一起點.「後發展型國家」 在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時期所面臨的根本間題, 不僅適用於中國, 也適用於蘇聯.

Ⅸ 俄羅斯歷史發展階段

俄羅斯在公元十三世紀被金帳汗國佔領。

俄羅斯夜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逐漸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國家。1547年,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721年,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大至16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羅地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布爾什維克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逃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說明人民政權才是民主的與自由的政權。

蘇聯時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列寧領導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退出一戰。十月革命之後的半年,一方面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建立。另一方面,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與德國妥協。保衛了蘇維埃政權。

俄羅斯聯邦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俄羅斯實現大國夢仍任重道遠。

Ⅹ 十月革命後至解體蘇聯經濟發展歷程

十月革命後,1917至此1923年以列寧為首的蘇唯埃俄國主要是恢復戰爭創傷,土地分配。

1924至1941年二戰前,以斯大林為為首.實行兩個5年經濟計化政策,在全國各地建設5000多個重工企業為目標,兩個5年計化的實現,經濟為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至1945年蘇聯經過漫長4年終於打敗德國法西斯。

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復國家的巨大戰爭創傷,修建校設。

1945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製成。

1949年,成為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953年後有赫曉魯夫擋任蘇聯最高統帥.為對抗美國,實飾同美國軍備。

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抵達月球.蘇聯國家在赫魯曉夫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開墾土地運動。

1954~1958年間,蘇聯共計開墾土地4 000萬公頃,約占蘇聯全部耕地面積的1/5.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實施的農業大規模開墾荒地運動在初期見效。

1956年獲得豐收。

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

1958年獲得豐收,當年墾荒區所收獲的穀物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長,新開墾的土地出現了問題。由於墾荒區地處邊陲,人煙稀少,無法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不能使人們長期定居,而且開墾需要長期的人力、財力、物力.開墾荒地也破壞了當地原來的生態環境,風沙侵蝕日益嚴重,所以這種墾荒運動所獲得的成果很難繼續真正鞏固下去。

1961—1970年,蘇聯在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量方面將超過最強大最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勞動者的物質福利和文化技術水平將大大提高,人人都將在物質上得到充足的保證;所有的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都將變成生產效率高、收入高的經濟單位。

閱讀全文

與蘇聯經濟發展的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