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理學在宋代發展成就
古代的理學是指宋朝以後的新儒學,又稱道學。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理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新學、司馬光(溫公)朔學、蘇軾的蜀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含張載的關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學說 ,即程朱理學。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
概括說來,理學討論的問題主要有:①本體論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理學家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認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張載提出氣本論哲學,認為太虛之氣是萬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論哲學,認為觀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為「本」,氣為「具」的學說。②心性論問題,即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系問題。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和心統性情的學說,認為天地之性來源於太虛之氣。程顥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程頤則提出性即理的命題,把性說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是未發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發之和 ;性和情是體用關系,而心是「主宰」。③認識論問題 ,即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 。張載首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兩種知識,並提倡窮理盡性之學,成為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問題。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陸九淵強調「反觀」;王守仁則提出「致良知」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從而完成由內向外的認識路線 。
理學流派紛紜復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盡管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
作為地主階級新的思想理論體系,理學一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過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學方面的發展,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對於日本、朝鮮的歷史發展,理學也曾發生相當大的影響。但是,理學在強化封建禮教 、維護宗法等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愈益起著消極乃至反動的作用。
宋明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或宋學。
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徽州為「程朱桑梓之邦」,宋代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及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且在新安的傳播和影響尤為深,世稱"新安理學"。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縣篁墩,故稱其為"程朱闕里"。朱熹亦自稱「新安朱熹」。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之父朱松,祖居歙縣篁墩,曾在歙縣城南紫陽山老子祠讀書,入閩任政和縣尉自署"紫陽書堂",後因被任武職,舉家遷到婺源。他以「紫陽」名其居、朱熹亦題名其書房為"紫陽書房"。
學者因而稱朱熹為"紫陽先生",稱其學派為"紫陽學派"。朱熹從師李侗,接受程頤的思想觀點,後加以發揮,建立嚴密的理學思想體系。他融道家和禪學思想入儒學之中,使儒學蛻變出古代社會的又一經典理論--理學。他提出「天」、"氣"、"格物致知"、"知行為一"等到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疇。他認為"理"是至高和包羅一切的,故稱"理學"。朱熹所說的"理",實際上指封建倫理綱常。而且認為"理"是永恆存在的,企圖使封建倫理永恆化。他還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朱熹廣收弟子,親自講學,門生遍布各地,有學術成就、政治建樹者頗多,這使朱熹學派成為理學史上最有勢力的學派。他是理學伯集大成者,在中國思想史上影響甚巨。朱熹曾三度回徽省親,每次逗留數月,所以徽州從其學者甚眾。學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歙縣祝穆、吳昶,休寧程光、程永奇、汪莘、許文蔚,祁門謝璉等等。這些學生,講學鄉里,推崇理學,使徽州成為理學影響最深的地區。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推崇,追封死後的朱熹為太師、徽國公,親自為歙縣"紫陽書院"題額。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徽州正統的學術思想。
元朝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竭力推崇理學。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科舉考試的依據。徽州學者對程朱理學更是信奉不移,,「是以朱子之學雖行天下,而講之熟,說之詳,守之固,則惟新安之士為然。」"凡六經傳注,非經朱子論定者,父兄不以教,子弟不以為學",並在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當時,徽州"書院林立,以紫陽為大",紫陽書院被視為傳播程朱理學之聖壇。清代曹振鏞稱:"自宋、元、明,迄今數百年,江以南之私淑文公,能於學校自表見者,必推我新安」故徽州被稱為"理學之邦"。新安理學家,除朱熹及其門弟子外,還有休寧理學九賢,歙縣錢時、曹涇、鄭玉、唐仲實、姚璉、吳曰慎,祁門汪克寬,黟縣李希士。新安理學的主要著作,有解釋程來理學命題的《性理率訓講義》、《太極圖書》、《近思錄注》,有解釋程朱理學命題的《四書發明》、《太極篡疏》、《禮記集成》、《六典撮要》等。從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間,新安理學在徽州維系了600多年,對徽州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從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間,新安理學在徽州維系了600多年,對徽州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朱熹提倡讀書,認為窮理之要,必在讀書,促進了徽州讀書好學風氣,縉紳之家往往自編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誦讀、理學家對理欲、心物、義理、天人等概念的意義、關系的追問和邏輯論證,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維,培養了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新安理學家恪守朱熹的義利之辨,強調"天理為義,人慾為利",頌揚"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思想,學子以之為書院之規,士夫以之為立身處事的教條,徽州商人"賈而好儒",以"仁義禮智信"這商業倫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氣節,也與朱熹的新安理學分不開。但是,理學的核心綱常倫理,新安理學講究忠君孝親、男尊女卑、喪制禮服、修祠續譜、建坊樹碑。大批的"貞女烈婦"、"孝子賢孫"為傳統禮教而殉身,這理學在程朱桑梓之邦結出的惡果。
『貳』 宋朝取得了怎樣的經濟科學成就
經濟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農業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萬七千五百餘頃。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1]。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甘蔗種植遍布蘇、浙、閩、廣、等省[2],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制塘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3]。
手工業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
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於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於後世。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發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會子危機
會子第一界會子的發行額僅三百萬貫。到幹道四年僅七年的時間,發行額增加到七百萬貫。之後固定在一千萬貫。盡管會子的加印與隆興北伐有關,但是由於作為本位的金屬貨幣沒有相應追加,幣值 會子增長指數已經達到300%以上。到理宗淳祐六年,會子發行額增加六十五倍。會子雖與銅錢可自由兌換,但由於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寧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會子同時流通後,會子之多猶如決堤之水,物價飛漲猶如脫韁野馬,出現了會子擠兌銅錢的現象。嘉定二年,會子換界。政府規定新舊會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兌換,同時嚴禁不按比例兌換會子,否則抄家,並鼓勵打小報告互相揭發。這無異於宣布會子已經信用破產。但是這依然沒能阻止拒收會子的風潮,會子也進一步貶值。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社會無論中下層都損失慘重。迫不得已,政府發還抄沒的家產,並籌措一千四百萬貫來回收舊會子。嘉定五年後危機才漸漸平息。從此之後,會子換界已無法正常進行。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會以濫印鈔票飲鴆止渴。理宗親政後,由於十六及十七界會子數量巨大,險些再度造成通貨膨脹。端平入洛之後,會子與銅錢的匯率從端平初年暴跌廿五個百分點。十八界會子發行量更加大。米價漲到每斗三貫四百文,是孝宗年間的十一倍。淳祐七年,理宗頒詔,十七、十八界會子永遠使用。希望藉此來抑制物價上漲。但是兩百文的十八界會子卻連一雙草鞋都買不到,會子已與廢紙無異。景定五年,賈似道規定十七界會子須在一月之內全部換成十八界會子,並將會子改為「金銀見錢關子」,宣布關子與會子的兌換比例為一比三。結果通貨膨脹更惡性發作。
海外貿易
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慶元府(明州,今寧波)、泉州、密州板橋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今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今江陰)、嘉興府(秀州)澉浦鎮(今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今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4]其中以廣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現在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5]。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6]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 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 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宋朝出口葯材、茶葉、棉花、犀角、象牙等,進口北珠、人參、毛皮、馬匹等貨物。民間也有大量的走私貿易。由於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衣食住行等習俗變化
衣:崇尚節儉——奢侈之風盛行。
食:北宋肉類以羊肉為多——南宋羊肉價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住:百姓住房較為簡陋,稍稍富裕點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結合。
行:牛車——騾子——乘轎。
南宋官員衛生間水準不輸寫字樓
閑翻《南宋館閣錄》,南宋官員的工作條件更是了得,秘書省還設有浴室呢:「國史日歷所在道山堂之東,北一間為澡圊、過道。」注文進一步說明:「內設澡室並手巾、水盆,後為圊。儀鸞司掌灑掃,廁板不得污穢,凈紙不得狼藉,水盆不得停滓,手巾不得積垢,平地不得濕爛。」
南宋以杭州為首都,江南濕熱且水源豐富,因此社會上下都有愛洗澡的習慣,臨安城裡營利性的澡堂就很多,以至形成了獨立的一個行業———「香水行」(《都城紀勝》)。至於私人在家中洗澡更是普遍而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夏天不停出汗,一天里至少要浴身一次。宋詞中,美滋滋形容夏日「晚浴」後心身舒爽狀態的妙句比比皆是。因此,官署中設澡堂也不過是社會普遍風氣的反映,原不足怪。
更有意思的一點,在這里,是前為浴室、後為廁所(「圊」),方便之後洗手用的水盆、毛巾是安置在浴室里,官員們如廁之後,要到浴室里完成洗手的程序,如此的空間安排,居然與現代居室當中的衛生間在形式上非常接近啊!
專門配備水盆、手巾在廁所旁邊的浴室里,也說明,當時的人,至少有教養階層的人,有便後洗手的習慣———實際上這一習慣早在晉代就已確立。「凈紙不得狼藉」更說明當時普遍地以紙來拭穢,而且,廁所里總是整齊地備有「凈紙」供前來的人使用,這樣的衛生觀念擱到今天也不落後啊。管理規則也清楚而嚴格,要求「儀鸞司」的雜工隨時維持「衛生間」的清潔,不許懈怠:浴室里,官員洗澡之後,地面上不得留有積水、泥污;廁所里,坑位兩旁的木板不得殘留屎尿穢跡;凈紙被如廁人碰亂之後,也要隨時重新碼放整齊;當時,洗手會使用有去污效力的澡豆,因此,用過的水盆里就會有澡豆末的沉滓,必須立刻換為清水;擦手巾一旦弄臟,也要即刻更換。這簡直趕上今日寫字樓里的衛生管理了嘛! 科技兩宋時期,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推動之下,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而且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也居於領先地位。別的且不說,就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的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其中的三項—活字印刷、火 葯、指南針—就是在兩宋時期完成或開始應用的。講到兩宋科學技術時,人們還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夢溪筆談》。如李約瑟博士把沈括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然而,在兩宋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決不僅僅是三大發明,沈括及其《夢溪筆談》。如數學方面,兩宋時期可謂在中國古代以籌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傳統數學的發展過程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都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如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比西方早了近800年,多元高次方程組解法和一次同餘式的解法要比西方早500餘年,高次有限差分法要比西方早400餘年等等。賈憲、秦九韶、楊輝等數學家,堪稱中國數學發展史上的傑出代表人物。至於天文、物理、化學等等,兩宋的成就也令人矚目。
『叄』 宋朝科技上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指南針:指南針的製造技術在《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出,有了指南針,遠洋航行才成了可能。
2、活字印刷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是文明發展的必要前提。
3、大炮:使人類戰爭史進入到熱兵器時代,炮身鐵鑄造,射生鐵鑄造的球型爆炸炮彈,1126年,金人圍攻汴京,李綱在守城時曾用霹靂炮擊退金兵,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
4、鑽探深井技術: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鹵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發明於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
5、紙幣: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發行於北宋1023年的成都,歐洲使用的紙幣是1661年由瑞典銀行發行的,不過那時發行紙幣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是作為真正的貨幣。
6、水密艙壁:宋代的戰船已普遍採用水密艙壁技術,提高了不沉性。可以保護船隻,免得進水而沉沒,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南海一號的發現,證明了中國是最早發明這項技術的國家。
(3)宋代經濟發展成就擴展閱讀:
宋朝(960年—1279年)在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科技發明,四大發明之中的膠泥活字印刷術誕生於宋朝。
四大發明的集中時間雖然都在宋朝,但大規模應用的時間卻不發生在宋朝,如四大發明之中的印刷術一直到1440年德國谷登堡的鉛字活字印刷術出現和印刷術開始在歐洲傳播以後,世界各地居民的識字率才開始攀升,而中國也在1833年引入此類鉛字活字印刷術,並取代傳統的印刷術。
宋朝有部分先進的土木工程、航海術和冶金學方面的發明。這些發明和紙幣都推動了宋朝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影響。與此同時,在另一個世界的伊斯蘭黃金時代進入了鼎盛時期,促進了人類的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並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
而原始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在這地方出現,伊斯蘭世界發展出市場經濟及商家資本主義的雛形,一些人稱之為「伊斯蘭資本主義」,產於巨大影響。在海上貿易方面,阿拉伯人壟斷了整個印度洋、東南亞市場,如南宋掌控泉州海上貿易大族蒲氏為阿拉伯後裔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科技
『肆』 列舉宋代經濟發展現象中居世界領先地位的成就。
解析來: 宋代煤的開采量源居世界第一;鐵、銅等金屬冶煉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鐵的產量相當於 18 世紀歐洲各國產量的總和;瓷器製作精美,暢銷世界;北宋前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伍』 跪求高中歷史關於宋代所有知識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成就
一、經濟:1、精抄耕細作技術成熟,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西北得到發展。2、制瓷業享譽世界,涌現一批名瑤(五大窯: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瑤)。3、商業繁榮,打破市坊界限;商業交換品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出現;世界上最早錢幣交子出現並推廣;海外貿易發達。
二、政治:(兵)軍事上:收精兵,充實禁軍;(權)行政上:派文官、設通判,地方政權分州縣,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權;(財)財政:(制錢谷)地方賦稅留一部分開支,其餘歸中央。
三、文化:形成了宋明理學。
『陸』 宋代詞風發展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由於宋代封建文化的高漲,婦女知書能文的漸多,詞的傳統風格又有專利於抒寫「閨情」屬,因此宋代還出現了一些女詞人。生在南渡前後的李清照,既在詞里描寫她深閨孤獨無依的生活,同時還抒發她南渡以後國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在兩宋詞家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北宋的城市經濟較唐代有進一步的發展。唐代的長安、洛陽,住宅區的坊巷和市區分開,黃昏後坊門鎖閉,禁止夜行,市區交易也只能在白天進行。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早就有繁盛的夜市,坊和市的界限也被突破了。當時洛陽、揚州和南宋的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情況也相類似。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和娛樂的需要,在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杭州等大都市裡出現了一些群眾游藝場性質的「瓦肆」或「瓦子」,經常演出說話、說唱、雜劇、院本等藝術,使兩宋時期的話本小說、說唱諸宮調和戲曲,繼承唐代通俗文學的發展,取得更重要的成就。
『柒』 宋朝主要成就是什麼
1、商業發展:大城市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市界限,營業時間不受限制;市內有回娛樂場所「答瓦子」;保護和壟斷本行業商業利益的行會組織進一步發展;北宋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2、城市發展: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泉州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3、文學發展:創造了宋詞。
4、科技發展:中國四大發明中就有三樣是出自宋朝。宋朝的農業工具也在此時達到了鼎盛,比盛唐時期的農業產量要高出好幾倍,使宋朝豐衣足食。
『捌』 宋朝以前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宋朝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
1、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年。
2、指南針、火葯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廣泛應用在航海業和軍事上。
3、北宋沈括若有《夢溪筆談》一書,記述了不少古代科技成就。
(8)宋代經濟發展成就擴展閱讀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造紙術
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重慶、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渝川地區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
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於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
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於後世。
『玖』 宋代音樂發展的成就
市民音樂的勃興是宋代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徵。宋代的農業和手工業非常發達,商品流通空前活躍,出現了許多大都市。唐代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十幾個,至宋代已激增至四十餘個。汴梁、成都等一些城市成了國內的商貿中心,沿海一帶的泉州、杭州、廣州等大都市則成了國際貿易中心。這些城市出現了大量的娛樂場所,匯集了大批的專業藝人,推動了音樂在城市的發展。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使市民階層逐漸擴大,並形成了社會的中堅力量。昔日供達官貴人享樂的音樂,如今主要為市民所欣賞。音樂走出宮廷,繁榮於民間,由貴族化逐漸趨於平民化。音樂觀眾的改變,促使音樂的形式也產生了變化,為適合市民階層的品位,唐代的大型歌舞不再流行,而說唱、戲曲等多種民間音樂藝術得到較大的發展,尤其是綜合藝術戲曲的產生,使中國音樂的主流從此由唐以前的歌舞音樂轉為宋以後的戲曲音樂,所以有人稱宋代是中國音樂的一個轉折期。
宋元時期,詞曲演唱、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崛起,宣告了遠古至隋唐間以歌舞音樂為中心的歷史的結束,而以說唱、戲曲表演為主流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開始在樂壇上閃爍著獨特光芒。宋朝建立之後,一時全國出現了相對安定的狀態。又由於經濟的發展,全國出現了一些手工業和商業城市。北宋的都城汴京(今開封)是政治中心,也是商業城市。此外,如成都、臨安 (今杭州)、廣州、泉州等也都是人口眾多、商業發達的城市。公元1127年,宋朝被北方的金朝逼迫,遷都臨安,此後至公元1279年元朝統一之前,歷史上稱它為南宋。南宋偏安江左,經濟繼續發展,臨安等地的商業日益興盛。這種社會狀況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北宋也設立了教坊。據記載,教坊初分為四部,但內容不詳,可能是指坐部、法曲部、鼓笛部 (立部)和龜茲部而言;後又以藝人職務分為13部,包括篳篥部、大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等,規模遠不及唐代。南宋遷都臨安之後,有時設置教坊,有時撤消,朝廷有事則臨時招集市上藝人表演。 自北宋起,搜集整理民間音樂的事業已經從官府藝人手裡轉移到民間藝人手裡。無論是在汴京或臨安,民間藝人已經自動組成了自己的團體,有了固定的表演場所,叫做「瓦子」或「瓦肆」。這一方面說明,城市裡有這樣的需要,光官府藝人已不能應付;另一方面也說明,民間音樂藝術的成就和內容,民間藝人的造詣和數量,都足以適應這樣的需要了。民間藝人生活在群眾當中,自然能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及時汲取人民創造的音樂。他們非常活躍,不像官府藝人那樣受到種種限制。為了謀生或愛好, 民間藝人要設法經常開展音樂活動,並以師徒或血緣關系傳授技藝,以保持和提高創作和表演的能力。 南宋出現了載歌載舞的戲劇,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流行於城市和鄉村,隨時隨地吸收民間的歌曲。這樣,民間歌曲的發掘、整理和傳播又增加了許多機會。
詞盛行於晚唐五代,而大盛於兩宋。由於新樂曲不斷地增加,而舊樂曲有的消失了,有的經過發展變化,又獲得了新的生命,所以宋代的詞調增加了很多。但民間曲詞保留下來的很少,大量的作品出於文人之手。南宋初年有流行的一首「吳歌」:「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賬,幾家飄散在他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詩人楊萬里在長江乘船夜航,聽到舟人唱歌。他記載: 有雲:「張哥哥,李哥哥,大家著力齊一拖。」又雲:「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彎彎照九州。」其聲凄婉,一唱眾和。 詩人受了啟發,寫成《竹枝詞》七首。其中一首說:「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此詩第二句也應當是舟人的歌詞。「月子彎彎」這首民歌,直至解放以前仍然在各地傳唱。不知在宋代用什麼曲調唱,楊萬里聽到的是「其聲凄婉,一唱眾和」。 宋詞的樂譜流傳下來的不多。南宋初年,詞人姜夔不但擅長填詞,而且擅長作曲。他的詞作有17首的樂譜(工尺譜)傳下來(其中14首樂譜是他的自度曲),由楊蔭瀏譯為現代樂譜後,我們就聽到了宋詞的旋律。 金元時期的「散曲」是對雜劇而言,分為兩種:小令,配合「只曲」(單曲);套數,配合由同一宮調的若干只曲所組成的套曲。散曲和雜劇都繼承了一些詞調。
『拾』 中國宋代經濟和科技有什麼引領世界的成就
科技
天文,抄蘇頌與韓公廉的水運儀象台,沈括把「二十四節氣」於農歷完美結合
指南針應用於北宋航海,南宋時將指南針與方位盤結合,形成"羅盤"。
後來傳入西方給"麥哲倫"與"哥倫布"作大探險...
印刷術,"活字印刷",由平民畢升發明。
火葯則是發展出"管狀金屬火槍","藉火葯爆炸力發射彈丸,是現代大炮的前身。
這些隨蒙古西征紛紛傳入歐洲,對歐洲後來的社會都產生極大影響
數學,穿檔定珠算盤已普遍使用
經濟
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江南地區圩田,耕作,出現高轉筒車,改造麯轅犁,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打破了市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