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品經濟發展與資本主義產生有什麼必然聯系嗎
品經濟(Commodity Economy) ,「自然經濟」的對稱,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資本主義經濟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形態下的經濟模式.商品經濟可以存在與任何社會形態之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例如中國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例如美國存在與經濟有關的商品生產和交換都可以稱為商品經濟,它是無處不在非常常見的.而資本主義經濟存在於資本主義國家,依託資本主義經濟模式,資本主義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對稱,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交融.
商品經濟並不等於資本主義經濟.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經濟出現前就已經存在,資本主義經濟只不過是商品經濟極其繁榮的一個階段,在它之後的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著商品經濟.貨幣和商品不是資本,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轉化為資本:① 貨幣、生產資料所有者購買別人的勞動來增殖自己所佔有的價值總額;② 存在著出賣勞動力的自由勞動者.
商品經濟存在於原始社會以外的所有歷史發展階段,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來說,它尤其構成關鍵的前提,這是二者間的聯系.但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一般商品經濟必須進步到它的特定階段才能發展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這又表現了二者間的重大區別,具體說來:(1)在規模上,前者是自然經濟汪洋大海中的孤島,社會產品的絕大部分就地消費、並不構成商品,少量的、基於統治階級需要的遠程貿易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甚微;而後者則使社會的絕大部分產品變為商品,在地區性專業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了全國、全歐洲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流通體系.(2)在性質上,前者中的商品雖然進入市場,但「賣」的目的歸根結蒂是為了「買」、為了滿足剝削者奢靡生活和被剝削者簡單再生產的需要,即資本尚未形成,勞動力尚未成為商品;而後者則一切以增殖利潤和擴大再生產為目的.資本家當然要購進機器、原料和勞動力,但「買」的目的是為了「賣」,為了增殖資本,而不是簡單地維持生計.(3)在地位上,前者作為奴隸制和封建制的附庸被政治權力、關卡、重稅、巧取豪奪所擾,只能曲折、畸形地發展;後者則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主導力量,它有完備的金融投資信貸體系與之配套,並得到嚴密法律體系的充分保障.
②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 與商品經濟的關系什麼叫做商品經濟
資本主義萌芽與民族資本主義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即以商品經濟活躍為基礎的資本主義萌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的條件,但民族資本主義並不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基礎上逐步成長起來的。二者不能混淆。以下是它們的區別:一、從概念上看資本主義萌芽是封建社會內部的一種新的生產關系,是指農耕社會中孕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雛形,是為購買勞動力增值利潤而進行的商品生產,並以自由僱傭勞動為特徵,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企業和生產關系。而民族資本主義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獨立國家中民族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及民族工業。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土生土長的資本主義,是相對於官僚資本主義而言的。二、從背景來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明朝中後期,處於封建社會內部,由於社會分工擴大,使各自的生產品成為商品,而擴大著交換的范圍。民營手工業作坊增多,市場比較繁榮,白銀流通和貨幣關系也得到發展。這些都說明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部,是在外商企業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下,直接從外國輸入機器、技術創起來的。三、從產生和發展的歷程看資本主義萌芽是在明中葉以後產生並緩慢發展,但始終未能成長起來,仍是封建經濟的附庸。鴉片戰爭前緩慢發展著。中西方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時間差?距不大,但發展的結果卻明顯不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自產生後發展迅速,16世紀英國資本主義興起,尼德蘭革命成功後出現了荷蘭共和國——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卻發展十分緩慢,從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到清朝前期,經歷了兩個世紀,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始終還處於萌芽狀態。為何發展結果如此不同呢?中世紀的歐洲,封建君主的權力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如,天主教會和教皇對王權的制約、封建貴族領?主對王權的制約、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對王權的制約等,因此,歐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形成較晚,專制力量相對薄弱,資本主義萌芽有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中國自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歷代君主專制不斷強化,到了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極大地束縛了社會的進步,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的阻礙著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從政策上看,西歐主要封建國家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增強國力,對內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發展工商業對外拓展海外貿易,實行殖民擴張,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而中國的封建統治者特別是明清統治者對內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如,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等,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嚴重摧殘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資金上看,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經歷了一個較長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如,英國通過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圈地運動等方式,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積累了雄厚的資本。而中國的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多用來買房置地,很少把資金投入到生產領域,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缺少必要的資金。主要表現在: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封建國家設立眾多的關卡。從市場看,在歐洲,政府對內通過一系列措施,積極建立和拓展國內市場,如,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辟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對外通過殖民擴張,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因此,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所需要的國內外市場十分廣闊。在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占統治地位,這使得國內市場非常狹窄。封建地租沉重造成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多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鴉片戰爭爆發時,這種萌芽就被侵略者扼殺了。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民族資本主1.義是在19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產生,經歷了一個初步展、黃金時期、遭受挫折、日益萎縮、被改造的曲折歷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兩個方面:不利因素:先天不足。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和人才、技術落後、規模小,市場狹小等;2.後天畸形。由於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強的壓制與掠奪,造成民族工業在工業結構和地區分布上呈畸形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其中有主要是紡織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沿海大城市,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3.三座大山的壓榨。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步履維艱;4.動盪的政局。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盪,使民族工業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因素:(1)列強侵華客觀上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思想觀念,沖擊了中國落後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瓦解著中國自然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條件。(2)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實業。(3)中國人民反帝運動的高漲,使實業救國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4)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四、從特點來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江南地區的個別行業(個別部門)如:紡織業、制瓷業等,一般規模小,採用手工操作,其主要特徵就是僱傭關系。手工工場的管理者是富裕起來的手工作坊主,即「出資」的機戶。勞動者是喪失了任何生產資料,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別無生活保障,他們與作坊主的關系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即生產資料擁有者與出賣勞力的自由僱傭勞動者的有機結合。民族資本主義出現在東南沿海地區,一般規模稍大,其主要特徵是採用大機器生產。企業的管理者是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轉化的民族資產階級。企業的勞動者是工業無產階級,即來自破產的農民。五、從影響來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表明在封建社會內部已經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生產關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標志和具體體現之一;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但是資本主義萌芽僅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產生,是對僱傭關系的一定發展,在整個商品生產中不起決定作用,在整個城市經濟中也無足輕重,而相對於汪洋大海般的封建經濟,它僅是滄海一粟,對整個社會的進程未發揮什麼作用。民族資本主義使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式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戰主導地位。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使封建經濟日益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後,中國的經濟結構中出現了新成分,促進了自然經濟的進一步瓦解。使中國的階級結構發生變化: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並得到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發展壯大。促使了民主思想的傳播和民主革命的發展:在近代工業引進西方自然科學的同時,西方的是科學知識也隨之引入。在此基礎上,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派,他們的主張為以後的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也逐漸成長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並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③ 明清時期的小說,戲劇都有反封建的思想內容的原因為什麼會和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有關呢
因為當時商品經濟要發展的話,必須要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當時社會的話並不鼓勵商業發展。
④ 資本主義萌芽和商品經濟發展有何差別
萌芽指的是一種生產關系的出現,萌發尚未定型形成氣候,而產生在某種意義上體現出規范性與規模
生於萌芽狀態的東西,本來不易辨識,也不容苛求。不過,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不僅要從微觀上研究,還要從宏觀上考察,才能定性。這里,我想提兩點意見。
第一,資本主義萌芽指的是一種生產關系,而不是一廠一店,因而不能用舉例子的方法來論證。它指的是一種社會關系,而不是個別人之間的關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這種生產關系,是在封建社會晚期,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條件時產生的。在這以前,象在自然和社會史中許多事物一樣,它會有一些偶發的、先現的現象,但不能因此認為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
這就是說,在考察資本主義萌芽時,必須把考察的對象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中,看這個地方、這個行業有沒有產生資本主義的土壤和氣候。同時,考察的對象必須有一定的量,不能相信孤證。必然性是存在於偶然性之中,社會性是存在於個別事物之中,所以,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總是具有多發性,是可以重復觀察到的。
唐代何明遠的絲織廠,仙君冊的茶園,即使《太平廣記》是可信的話,也只是一種偶發的、先現的現象。因為那時的社會經濟條件還不允許新的生產關系出現。宋代經濟有很大發展,當時的中國,在農業、基本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許多部門,都居於世界先進水平。我想,單從生產力來看,宋代已經有了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物質基礎。但是,從生產關系和社會條件來看,租佃關系、徭役賦稅和工商業等方面的封建束縛,還未見鬆弛,政治上的專制主義和意識形態的僵硬,較唐代尤甚。因而,它只能說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准備階段。
第二,資本主義萌芽是封建社會內部的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它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一旦產生,除非有不可抗原因,是不會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導向新的生產方式。因而,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應具有延續性和導向性。
這就是說,我們考察資本主義萌芽,是要探討它的歷史作用。如果只是一段插曲,也就不花那麼大力氣去研究了。任何經濟現象,都是一個過程,不會突然發生,也不會驀地消滅,必有它的繼承性和發展階段性。如果我們瞻前顧後,不滿足於就事論事,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史,只能從明代後期,或者說從十六世紀寫起。這以前,確也有些個別事例,如徐州利國監的冶鐵,徐一夔《織工對》中的絲織工場,但都後不見來者,不能成為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的起點。我們所考察的後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都延續到清代鴉片戰爭前,並有發展,看出明顯的階段性。清代前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也要在鴉片戰爭後有個交代,看出它們的歷史作用;這一點,後面將論及。
生 產 力
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前提,不能用一句話回答。但歸根到底,還是要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尤其是農業生產力。「一切剩餘價值的生產,從而一切資本的發展,按自然基礎來說,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的。」(《資本論》第3卷,第885頁)
我國農業,從生產技術來說,大約宋代達於高峰。江南(這個近代中國最富庶地區)水田的開發,引起綠色革命。耕犁製造的多用途化,可鍛鑄鐵之應用於農具,早熟稻的引進以及農藝學的進步,使傳統農業達於成熟。
明清兩代,我國人口和糧食產量都增加約五倍。農產品的增加,主要是由於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和擴大耕地面積所致,屬於量的變化。農具和耕作技術,基本上還是宋代水平。不過,先進地區耕作方法向落後地區傳播,稻麥間作和雙季稻的種植,以及玉米、番薯的引進和經濟作物的顯著發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這些也都有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之,這期間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適應人口增加而來的量的擴大,甚少質的變化。因而還不足以
突破耕織結合的、小農經營的封建經濟結構,也不足以使農業經營利潤從封建地租中解放出來。這大約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遲緩的根本原因之一。
明清兩代,盡管在租佃關系和僱傭關繫上的封建束縛有了鬆弛,農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卻極稀微。據我們看,主要是在某些經濟作物中、在新墾區以及在富裕棚民中,有了一些僱工經營。力農致富的人家曾不斷湧出,但他們也不斷地轉化為新的地主和舊式富農。這種舊式富農以至佃富農,我看恐怕還不能算是資本主義,或者只是小業主經濟。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於工業,只是到後來才使農業從屬於自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冊,第443頁)手工業和農業不同,須分行業來逐一考察它們的生產力狀況。晚近發展經濟學認為,影響一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往往不是總的生產水平,而是當時起主導作用的工業部門,如十八世紀末的紡織業,十九世紀末的鋼鐵業,後來的汽車、電子工業等。
商品經濟的定義:以交換為目的、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政治經濟學第四版
資本主義的萌芽促使商品經濟的形成,商品經濟的出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⑤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原因
生產來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明朝農業、源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明末清初達官貴族大規模的圈地,導致出現龐大的失去土地的農民,手工業者,做工者人數大增,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⑥ 歐洲資本主義是怎麼興起的
一、原因分析:14、15世紀歐洲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經濟基礎
1、 生產技術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根本原因)
·歐洲傳統手工業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能力的提高:
紡織業:紡織業中使用手搖紡車、腳踏自動紡車,
立式手工織布機、卧式腳踏織布機
新的手工業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制呢和絲織業、棉紡織業的發展
采礦業:采礦業中使用畜力和水力推動的抽水機、絞車,可以開發深層礦藏
冶金業:冶金業中使用了高大的融爐和風箱,製造的鐵器堅固耐用
印刷業:
·中世紀晚期農業技術的進步:多田輪作制、農業和畜牧業的結合
超越於農業生產者自身需要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其他一切部門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四大發明的傳入對處於封建社會後期的歐洲產生巨大影響:
預示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四大發明
火葯: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騎士、摧毀封建堡壘的有力武器,使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走向成功;
促進采礦武器製造業和冶金業的發展
造紙術和印刷術:
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成為新教的工具
書籍取代了羊皮紙,便利了文化知識的傳播
推動了歐洲文化傳播和教育發展,是科學復興的手段,推動了政治經濟的發展
羅盤針:為造船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和動力,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
打開了世界市場,建立了殖民地
總結:四大發明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過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表明中國古代文明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在令炎黃子孫自豪的同時,提出了為什麼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之花沒有在中國,相反卻在歐洲結出劃時代意義之果這一令人深思的問題。
史料:
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專制統治,到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再加上政府採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日益變得愚昧落後。如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使中國的四大發明未能在中國的國土上發揮其應有的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歐洲的封建社會相對短暫,封建勢力較弱。並且在地中海沿岸有許多城市國家,商品經濟極為發達。資本主義在歐洲席捲的范圍廣,發展的程度高。制別是在農村的發展,嚴重沖擊了歐洲的自然經濟。思想上,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一切都使得四大發明在歐洲的應用有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並成為推動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強大動力。
2、 社會分工的擴大
·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手工業專業化加強,手工業行業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
·新的手工業部門不斷出現,家庭手工業與農業進一步分離,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
分工以及與其相對而並存的「協作」,對於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3、 經濟結構的變化:有特色的工業中心和農業區的形成
4、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與國內外市場的形成和擴大
商業、銀行金融業的興盛
國內外市場的形成
城鎮的繁榮
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進步,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基礎;而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國內外商品市場的出現,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重要標志。
5、 貨幣地租加速了農民的兩極分化,農本經濟發展質的變化
6、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歷史前提:
馬克思的論述強調商品和貨幣本身不是資本,只有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才會轉化為資本
·必須產生了貨幣、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所有者,要購買勞動力來增殖價值總額
·必須產生了可以自由出賣自己勞動力的雇傭工人(人身依附減輕)
這兩個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
最早的資本家有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鈕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鈕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史蒂芬孫 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這些發明者 都成為了資本家
⑦ 明清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原因及表現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
(1)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產生:
【前提條件】在農業、手工業新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時間地點】明朝中後期(15世紀末)的東南地區。
【產生部門】絲織業等手工業生產部門。
【產生過程】①明朝中後期,農業、手工業的新發展,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創造了條件;②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刺激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使生產規模更大,分
工更細,全國出現了30多座較大的城市,產品有了更多的銷售市場。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手工業者不斷分化,少數關於經營者富裕起來,多數手工業者貧困破
產,喪失生產資料,不得不去當雇傭工人,於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僱用與被僱用的關系。④富有的機戶依靠雇傭工人進行生產,這就是早期的資本家,
靠出賣勞力力為生、計日領取工資的生產者就是工人。
主要特徵
【主要特徵】①微弱、稀疏;②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③發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
(2)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發展表現】①范圍擴大;②部門增多;③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緩慢原因】①國內市場小:封建剝削很重,農民極端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②資本少:地主、商人剝削所得錢財,多購置田產,影響手工業擴大再生
產;③社會環境:封建國家設立眾多的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重農抑商);④國外市場:實行閉關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貿易;⑤封建
行會嚴格控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
【重點提示】明清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①發達的農業。明朝中後期,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作物普遍種植,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發達的手工業生產。明中期紡織、制瓷、
礦冶等行業規模大,水平高,培養了一批熟練工人。③發達的商業。30多座大中城市的興建,農產品、手工業產品廣泛投入市場,對外貿易的繁榮都促進了商品經
濟空前活躍。④充足的貨幣條件。大量貨幣流通,到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⑤一定的科技優勢。四大發明的傳播,科技巨著的問世。
不利條件:①自給自足的自然根深蒂固,成為商品生產難以突破的障礙。②土地買賣制度和高額地租吸引著已經聚集起來的商業資要本、高利貸資本投向土地,
加強了封建經濟。③"重農抑商"傳統政策壓抑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④在自然經濟形態下,生產手段落後、分散保守,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積
累,使舊的生產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⑤手工作坊和包買商與封建統治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⑥封建地租很重,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
業產品。這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⑦對外轉向閉關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