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蘇聯工業發展存在的不足是什麼
一五和二五期間重工業高度發展.但過度地發展重工業,使得輕,重工發展失衡版;農業,權工業發展失衡。使國民經濟發展畸形發展,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為許多問題埋下了隱患。
由於農業集體化過程中違反了列寧曾許諾的自願原則,出現了冒進和極端現象.發生了強行集體化農民住房,家禽,牲畜等私有財產,關閉農貿市場,禁止農副產品上市等現象.還出現了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將在後文講述).直到1930年3月1日,《農業勞動組織合作示範章程》頒布才開始緩頰.
㈡ 一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的分布特點並分析其原因
這是簡潔版了.你看可以嗎??有意見再提.
A,「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版工商業的權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B,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都有所提高.
C,主要圍繞重工業進行建設,建立鞍山鋼鐵公司有一個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這是在在全國范圍還有寶成、鷹廈鐵路的建成,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原因有:一是針對朝鮮戰爭爆發後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防工業極端薄弱的情況,將國家安全放在緊迫的地位加以考慮;二是舊中國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已經成為工業化中的瓶頸部門;三是既考慮到利用原來的工業基礎,又考慮到備戰和改善過去地區布局不平衡。
㈢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個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特定的結構和水平,從而也就規定了社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既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動力,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壓力.一個社會的良性發展,關鍵取決於主要矛盾的解決.
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三個方面.一是小與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產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場的大.小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在農業生產領域,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為主導;另一方面,在工業領域,我們在生產規模上仍是總體偏小,也有個作大作強的問題.大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國土面積大,國內市場廣闊;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日益廣闊的全球大市場.二是強與弱的矛盾.強主要是指政治的強,弱主要是指經濟的弱.強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政治對經濟仍然存在著干預過多問題;另一方面,政治對經濟存在著利益上的嚴重侵蝕,如農民負擔問題,本質上是強勢政治對弱勢經濟的一種利益侵蝕.弱的主表現是:一方面,經濟主體在權力體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經濟主體的權利保護也是處於弱勢.三是實與虛的矛盾.實主要是指物質的實,虛主要是指精神的虛.一方面,國人在物質層面上,是在實實在在享受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國人的精神層面卻越來越虛.實主要表現在:一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高增長率;二是物質消費領域內的極端物慾化,如各種非理性消費等.虛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主導價值的困惑使富人階層陷入虛無主義;另一方面,現實的無奈又使貧困者階層走向絕望主義.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缺乏,與虛無主義和絕望主義是緊密相關的.虛無主義導致了冷漠,絕望主義導致了極端.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響是廣泛的,涉及到各個領域,但又有所側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政治領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文化領域.其中,小與大的矛盾是基礎矛盾,弱與強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實與虛的矛盾是主導矛盾.也就是說,三大矛盾在整個國家的各種矛盾構成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一個是基礎作用,一個是核心作用,一個是主導作用.同時,三大矛盾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分析問題時,我們不能將其完全割裂.
政府是解決好上述三大主要矛盾的關鍵主體.首先,政府的關鍵作用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有效前提;其次,政府在解決社會矛盾方面有著巨大的規模優勢和乘數效應;第三,政府的關鍵作用有望實現社會改革成本的最小化.
政府要發揮好關鍵作用,自身改革是關鍵的關鍵.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主要是:一要大力推進黨內民主;二要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改革,核心是要引進公平競爭機制.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黨內民主是真正的突破口.沒有黨內民主,基層民主只能是有形式而無實質,或者只會加劇國家與社會的矛盾.另外,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核心是應體現透明性、群眾性、法治性.透明性應要求信息應盡可能公開化,以利於決定的有效性;群眾性應要求真正讓群眾能充分表達意見和權力;法治性要求用人應以法用人,以規則用人,而不是以人用人,應盡可能減少用人規則的隨意性.黨內民主主要著眼於內部權力配置的均衡;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主要著眼於外部權力配置的均衡.而權力體系運作的均衡是整個社會走向均衡的關鍵,也是解決好上述三大矛盾的關鍵.黨內民主和幹部用人制度改革相比,黨內民主是最主要的方面.只有實現黨內民主,才能為幹部用人制度的合理化提供前提和保證.要實現黨內民主,一把手是主導方面.所以,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民眾的積極推動是一個重要方面,但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社會成本;而更重要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應是權力的擁有者能主動讓渡權力.所以,中國的改革,既需要民眾的推動,更需要擁有權力同時又能敢於放權並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改革家和領袖人物的全力推動.
㈣ 五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在五十年復代中後期全面推廣實施的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式,是一種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的新的社會方式。這種方式,雖然在五十年代末期在一些農村進入到一個極左的方式當中,但是從全國總體上來說,還是有別於蘇聯等國家的那種集體農庄方式的。這種新的社會方式,是一個以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國家社會管理方式。在管理結構上,是生產隊、生產大隊和公社的三級構築。分配方式是多勞多得以隊為最基本的分配的最基本單位。國家在管理過程中,基層政權的行政措施,往往是時刻都牽涉到具體的經濟過程來實施的。從相當意義上來說,國家在具體的農村政權的管理過程,其所投入的部分與所獲得的部分,是不對應的。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建設國家的重點,在經濟過程中是要盡快奠定一個工業化基礎。從整個社會總體過程來說,國家是在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將最大的積累,投入到新型國家的工業基礎建設當中去。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不能簡單用個人的好壞來評價,而只能是站在整個中華民族未來存亡的內外現實處境去思考這樣的一個發展戰略過程。
㈤ 結合「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成就,簡要回答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形勢與政策考試題?我也不會……
㈥ 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如下:
1。體制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影響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障礙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臨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2、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東海岸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正在擴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
3、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低、農村發展滯後的狀況沒有改變。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4、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存在
農業生產資料、部分農副產品和部分工業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5、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很多。
解決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3、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6)12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存在問題擴展閱讀: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㈦ 據材料三,概括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工業調整的特點,並指出斯大林時期經濟建設中存在主要問題。
首先是提出了「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注意,這不是搞集權,而是一個人才培養的計劃,這使得蘇聯的各種人才激增,1928年,蘇聯全國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專家僅9萬名,而到1937年,全國知識分子幹部就達960萬人,其中技術幹部達400萬人以上,這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35年蘇聯掀起了「斯達漢諾夫運動」,這是模範的力量,在這一革新運動的推動下,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勞動率提高了82%,大大高於原計劃的63%。由於開展斯達漢諾夫運動,「二五」計劃也以四年零三個月完成。其間調整的主要方向就是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大膽引進先進技術,重點發展重工業,這也是蘇德戰爭中蘇聯得以扭轉敗局的重要因素。但是斯大林在這期間沒有停止排除異己的行動,到1936年基本消滅了黨內外的政治對手,消滅了敵對階級,形成了工農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蘇聯政治上仍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經濟上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占絕對優勢地位。斯大林的政令暢通無阻,各級幹部層層任命,黨的幹部具有高度的權力和權威,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系被稱為「斯大林模式」。從歷史的宏觀角度看,當時這個模式是最佳的選擇,他體現了很高的效率、穩定的政治和統一的思想。蘇聯當時所處的時代,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和實現國防現代化。穩定、速度、效率是壓倒一切的。但是從歷史長河看,忽視民主法制、強調斗爭、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肯定是越來越有嚴重的弊端。
㈧ 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成就和存在問題
「十一五」期間,食品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完成了《全國食品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規定的各項指標。
1、工業生產快速增長,支柱地位得到強化2010 年,全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41286 家,比2005 年增長73.2%,年均增長11.6%;實現工業總產值6.1 萬億元,增長201.5%,年均增長24.7%,年均增幅比「十五」時期提高5.3 個百分點;實現利稅10659.6 億元,增長214.0%,年均增長25.7%;從業人員696 萬人,比2005 年增長53.9%,年均增長9.0%。食品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8.1%提高到2010 年的8.8%,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05 年的0.52:1 提高到2010 年的0.88:1,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增強。
2、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市場供應更加豐富
主要產品產量穩步增長,保證了13 億人口的食品供應(見專欄1)。產品結構向多元化、優質化、功能化方向發展,產品細分程度加深,深加工產品比例上升,新產品不斷涌現,基本滿足了國民對食品營養、健康、方便的需求。市場供應品種豐富多彩,規格檔次齊全,形成了4 大類、22 個中類、57 個小類共計數萬種食品,滿足了不同人群多層次的消費要求。
3、產品質量總體穩定,食品安全水平提高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國務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加強了對食品安全的組織領導。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2009 年6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實施以來,食品安全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並保持向好趨勢,產品質量穩步改善,產品總體合格率不斷提高。至2013年,23 大類3800 多種加工食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批次抽樣合格率由2005 年的80.1%提高到2010 年的94.6%,提高了14.5 個百分點,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0 年,食品投訴案件34789 件,較2006 年下降17.4%。截止2010 年底,已完善了1800 余項國家標准、2500 余項行業標准和7000 余項地方標准及企業標准,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准176 項,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礎。
4、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增強
我國食品工業加大投入,各行業技術裝備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增強,對推進食品工業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行業裝備水平進步顯著,通過引進技術和設備,穀物磨製、食用植物油、乳製品、肉類及肉製品、水產品、啤酒、葡萄酒、飲料、方便麵、速凍食品等行業的大中型企業的裝備水平基本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在此期間,我國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在食品物性修飾、非熱加工、高效分離、風味控制、大罐群無菌貯藏、可降解食品包裝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裝備水平與國際差距有所縮小,研製開發了200m2冷凍乾燥、200 噸/天油菜籽冷榨、800MPa 高壓殺菌、60000 瓶/小時高速貼標和中小型螺桿擠壓膨化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品加工關鍵裝備。蘋果濃縮汁、馬鈴薯澱粉和全粉、生豬自動化屠宰、中小型乳製品生產以及飲料熱灌裝等成套技術與裝備實現了從長期依賴進口到基本實現自主化並成套出口的跨越。
5、骨幹企業發展壯大,產業集中程度提高
食品工業規模化、集約化深入推進,通過兼並重組、淘汰落後,涌現了一批市場佔有率高、帶動能力強的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2010 年,產品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食品工業企業有27 家,比2005年增加了15 家,其中超過千億元的企業2 家,1 家企業進入了世界500 強。產業集中度穩步提升,乳製品行業10 強企業銷售收入佔全行業的73.5%,製糖行業10 強企業產量佔全行業的64.3%,啤酒行業年產100 萬千升以上的15 家企業集團產量佔全行業總產量的89.6%;飲料行業10 強企業產量佔全行業的53.9%。
6、區域發展差距縮小,產業布局漸趨合理
在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指導下,食品工業布局漸趨合理,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農業資源優勢正逐步轉化為食品產業優勢,東中西部食品工業產值的比值由2005 年的58.3:23.1:18.6,轉變為2010 年的51.6:29.3:19.1。食品企業持續向主要原料產區、重點銷區和重要交通物流節點集中,形成了黃淮海平原小麥加工產業帶,東北和長江中下游大米加工產業帶,東北和黃淮海玉米加工產業帶,東北和長江中下游、東部沿海食用植物油加工產業帶,冀魯豫、川湘粵豬肉加工產業帶,東北、西北、中原牛羊肉加工產業帶,環渤海、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加工產業帶等。 1、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不夠完善。…………。
2、自主創新能力仍較薄弱。…………。
3、食品產業鏈建設尚需加強。…………。
4、產業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
5、企業組織結構亟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