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它突出的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的發展。我國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成了新時期經濟發展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從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同東盟的聯系的史實中,我們的態度是: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擁有「雙贏」的思維,抱著開放的心態,加強國際的合作與交流,參與國際競爭,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在國際的競爭和合作中,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跟隨世界發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辯證地看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這一經濟現象,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全球化的概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從歷史上看,近2000年來世界出現過四波經濟全球化浪潮。而本次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具有新的特點。第一,全球范圍配置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世界商品出口佔全球GDP的比例超過20%,國際直接投資佔全球GDP的比例為21%,而1913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和5%。隨著中國、印度、前蘇聯國家及東歐國家等新興市場經濟體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的規模正在空前擴大;第二,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勞動分工和資本流動已突破「中心」與「外圍」的格局。過去發達國家出口製成品,換回大宗初級產品,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有能力生產並出口包括高技術在內的製成品。更重要的是,國際資本流動出現重大變化,十九世紀世界最大經濟體英國擁有經常項目盈餘並對外輸出資本,而當今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擁有巨大經常項目赤字,並從新興經濟體輸入資本;第三,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資本流動總量擴大,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過去國際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購買政府債券等少數領域;而現在的投資者擁有涉及眾多部門的債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產品;第四,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企業生產過程布局達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不僅使發達國家企業將製造業生產過程轉移海外,也將服務業部分業務流程外包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經營成本。服務外包使可交換的服務范圍擴大,從而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浪潮不會出現逆轉,主要得益於科技進步、政府實行開放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等三大因素。科技進步的直接結果是運輸與通訊成本大幅降低。航運、水運技術的改進以及通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普遍應用,不僅進一步降低運輸和通訊成本,而且改進了全球供應鏈條的管理,加快了貨物、資本、技術及人員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開放政策的直接結果是全球經濟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戰結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及後來制定的一系列經貿規則為全球化發展奠定了機制基礎。近幾十年來,貿易自由化持續發展,多邊貿易談判多次達成協議取得進展,較大幅度降低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支持全球化發展的政策。目前世貿組織成員已近150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從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直接結果是人口眾多的東亞和南亞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通過市場經濟機制、政府管制機制和文化滲透機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響著我國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通過觀念更新、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體制和民主法治國家,保持我國社會政治穩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首先,有利於吸引外國投資,中國的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人口眾多,不但勞動力充足,而且消費能力也比較高,因此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紛紛看中了中國市場,向中國市場投資,興建公司和工廠。在外資進入中國的同時,很多國際上現金的生產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也隨之一同進入中國,對中國國內企業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增加了助推力,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其次,增加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促進了全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對外貿易所佔的份額是比較大的,出口額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再次,有利於勞動分配在生產技術逐漸提高的背景下,農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大部分都通過機械化生產作業完成的,那麼就導致了農村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許多外資公司在中國興建工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此時進入城市,充實到這些企業當中。
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第一,由於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以及管理理念受制於發達國家,而在整個全球化進程中,占經濟主導權的還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在制定市場規則的時候,非常明顯的偏向於自身國家的利益,通過各種貿易壁壘來保護自己國家的經濟利益。當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他們的國家時,對其相關產業造成沖擊的時候,就採取一系列的貿易手段,使用貿易壁壘阻止中國產品的進入,如近期的歐盟對我國太陽能產品的起訴以及調查。
第二,由於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實力雄厚,他們往往會在自己的國家發展低耗能,高技術的產業,而將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廉價的資源以及勞動力為他們製造大量的成品。發展中國家由於缺乏自己及技術,只能接受,因此帶來了環境的高度破壞,近期中國嚴峻的環境問題就是現實的例證。
第三,經濟全球化沖擊了傳統的民族意識、國家概念以及主權觀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發展機遇
過去30多年,是全球化快速推進的階段。經濟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革命相結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諸多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形成。發展中國家參與了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價值鏈,出現了產業內貿易的快速發展,發展中國家成為低附加值製成品的出口大國,正在成為服務外包的重要供應國。
未來,在全球化條件下提升產業結構,實質上就是提升一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產業升級將有3個方向:一是繼續像以往一樣從勞動密集產業到資本技術密集產業的產業升級。二是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的價值環節提升。三是向信息與管理密集的價值環節的提升。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低附加值製成品最重要的出口大國。展望未來,一方面,由於我國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需繼續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外貿增長方式都成為更為緊迫的任務。
根據對全球化分工趨勢的分析,我國應該採取「提升全球價值鏈戰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在開放條件下推進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由當前的低附加值環節為主,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環節提升。首先,應准確把握全球產業分工的趨勢,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通過體制創新,引導市場力量來實施戰略;其次,應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決定一國分工地位的是戰略、體制和人力資源,發展中國家須圍繞這些基本要點,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從而引導全球生產要素向本國匯聚,實現產業升級;第三,擁有本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公司是配置資源的主體,須擁有一大批本國的跨國公司,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居於不敗之地。
具體而言,應該在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知識產權約束,在國家層面上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戰略。二是大力發展服務出口。應該抓住服務外包的重大機遇,以服務外包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突破點。三是提升技術資本密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探索在開放條件下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新路,要在打破壟斷、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引進外資、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等方面加快步伐。四是培育自主品牌。
19世紀中期的全球化與20世紀後期的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邊緣,由此中國國運衰敗,國家由盛而衰,後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中心,由此中國進入自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顯然目前中國的戰略機遇源於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准確地講中國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廠,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加工基地,它有一種聚合與輻射的效應,一方面加速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在中國的聚合,並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又形成從中心向周邊的不斷輻射擴展和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先是經濟的,然後會逐步轉化為地緣政治影響力。
『貳』 經濟全球化是怎樣形成的
引起經濟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科學技術的進步。
(2)跨國公司的發專展。
(3)市場經屬濟體製成為各國的選擇。
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條件,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形成。
『叄』 經濟全球化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概論好難
『肆』 經濟全球化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從根本上說來,經濟全球化是源由於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在現代高科技情況下全球性的經濟融合的體現。
經濟全球化是國際分工深入發展、世界市場不斷擴大、跨國公司向全球拓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來源:http://wenku..com/view/2369b9df6f1aff00bed51e7a.html
『伍』 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積極利用國際分工深化和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採取符合本國國情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政策,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本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質量,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使國內資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實現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經濟全球化也可推進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
挑戰:
(1)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2)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3)發展中國家內部不平衡發展也在加劇發展的不平衡趨勢如不設法解決或抑制,將對投資構成潛在的威脅,刺激泡沫經濟的發展,為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4)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5)對發展中國家的改革帶來巨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如何接受經濟的正傳遞,抑制副傳遞,成為發展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陸』 如何理解經濟發展全球化的兩面性
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大勢所趨。但版具體來看,又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政策保障;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企業經營國際化,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擴張,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柒』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使各國逐步趨近的一種狀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暫時的倒退與停滯都有可能。當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無法滿足各國謀求更廣闊市場的時候,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成為補充。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這種客觀的趨勢是每個民族國家難以把握的,它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效應:正效應或負效應。當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獲得的正效應小於負效應時,該國就會對經濟全球化採取抵制或消極的態度,轉而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
而大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行對內開放、對外排斥的集體保護政策,這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一種不利的影響。然而,正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艱難,所以,如果沒有區域經濟一體化,許多國家走進世界市場、提高對外開放就會成為不可企及的事。
(7)全球化如何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形成與發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於社會化大生產超出國界的限制,經濟當事人在巨大的生產力面前越來越需要從國際上尋求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市場,從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從跨國公司到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各國在推動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方面逐漸取得共識;多邊貿易體系從關貿總協定發展到世貿組織,各國越來越將政策朝著貿易和投資壁壘減少的方向改進。這些都推動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形成和發展。
『捌』 經濟全球化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頁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http://ke..com/view/9593.htm
『玖』 經濟全球化如何影響中國經濟
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發展,是要受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制約的。因此,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而研究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策略,離不開對經濟全球化本質的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拓展;經濟全球化的未來本質是世界資本主義向世界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對於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本質,從生產力角度看,在國際分工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從本國移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使資本主義的資本、技術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使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在本質上表現為生產力的全球化發展。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經濟在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之後正在積極地走向世界。我們不斷擴大開放,發展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系,並通過這種開放的聯系成功地促進了自己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應該說首先是利於我們,是我們能夠有更多機會吸取國外經濟及發展的好的經驗和成果,引進和利用技術、資金等國際資源,並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提升自己的素質。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的,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種種壓力和風險;我們將不得不面對實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競爭,同時還要面對同發達國家所主導的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包括各種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條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
『拾』 怎樣看待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於強國和弱國,發展中和發達國家,都是個雙刃劍,就看你怎麼認識,怎
么行動。
對於發達國家,經濟的全球化可以使更多的跨國企業「走出去」找到更廣闊的市場,
更廉價的勞動力,更加強大的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通過本身的政治、經濟、文化強勢地位
達到壓榨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目的,通過經濟全球化,更容易改變自身不合理經濟層次結構,
將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遷出,引進高科技、綠色產業,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經濟再次騰
飛。
另外發達國家的經濟因為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處於強勢地位,競爭力強,更容易推銷出產品,達到全球壟斷地位。
全球化經濟必然造成世界政治格局震盪,弱國更加沒有發言權,美英等西方國家更容易
通過經濟牽制達到干涉別國內政,霸權世界的目的。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如果能在這個環境中抓住機遇,那麼經濟會更加平穩的發展,政治改革會遇到更少阻力,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會更加強大,與中國類似,經濟騰飛,政治崛起。但對弱國、貧窮國家,將是更加貧窮慘烈的下場。
經濟全球化,改變的是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產品便宜了,旅遊去的地方更多了,
留學更加便利,企業更容易開拓市場。但不要忘了,全球的經濟一體意味著競爭的加大,意味著我們的敵人可能更多更強。如果我們不能用好其利則必被其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