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近幾年湖南與湖北的GDP差距越來越大
1、湖南省,簡稱「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長沙,界於北緯24°38′~30°08′,東經108°47′~114°15′之間,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連湖北,總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湖南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地勢呈三面環山、朝北開口的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構成,地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2、湖北省,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地處中國中部地區,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於北緯29°01′53″—33°6′47″、東經108°21′42″—116°07′50″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總面積的1.94%。最東端是黃梅縣,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來鳳縣,最北端是鄖西縣。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佔56%,丘陵佔24%,平原湖區佔20%,屬長江水系。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全省除高山地區屬高山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應答時間:2020-10-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簡述一下湖北經濟發展狀況.
武漢可以佔三分之一強;接下來就是宜昌和襄陽,都是發展蠻快的;再往下都差不多了(黃石、荊門、荊州、孝感、黃岡等),還有仙桃、潛江、天門這三個省直管發展的相對來說也還不錯,可能就恩施和神龍架林區那邊相對來說總量小點!
C. 湖北省經濟發展情況
根據初步核算的結果,2008年,湖北GDP總量首次過1萬億元,達到11,330.38億元,按可比價格比較,GDP總量居全國第十位,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1,780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4,963.61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4,586.77億元,增長12.4%。人均GDP達到18,796元。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338.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10.24億元,增長20.3%,稅收收入537.14億元,增長23.8%。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湖北的發展速度屬於中等偏後;同時湖北農業經濟數量大,所佔比重高,屬於農業大省。1979-2007年29年,按絕對數比,2007年GDP總量為1978年的蠢仿60.6倍;根據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長率9.3%,增長速度次於重慶、天津等22個省份居23位,低於全國9.8%的平均水平。1978年-2008年,湖北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在第9位至第13位間輪替,1978年位居全國第10位,1990年第滑改9位,1995年第11位,2004年第13位,2007年第11位,2008年居第10位。根據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978-2007年30年湖北經濟的年增長率,有9年低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21年高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30年間有15年年增長率低於10%,15年高於10%。GDP總量的發展,1992年突破1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8年突破1萬億元。人均GDP的發展,1987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國1987年突破1千元),1998年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5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2007年,湖北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9,150.01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14.5%,佔全國的比重達到3.3%;其中第一產業1,422.80億元,佔GDP比重15.55%;第二產業3,633.02億元,佔44.75%;第三產業3,632.39億元,佔39.71%;人均GDP為16,064元,次於新疆、山西等15省份居第16位[5]。湖北經濟結構中三次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978年為40.5:42.2:17.3(同期全國為28.2:47.9:23.9);2007年為15.5:44.7:39.7(同期全國為11.1:48.5:40.4),從1978年-2007年經過30年的發展,經濟結構漸漸趨向信檔判於合理,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舊佔有較大比重,第三產業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第一產業佔GDP比重次於河南、吉林等12省區居全國第13位;二產業佔GDP比重次於新疆、吉林等20省居21位;三產業佔GDP比重次於天津、湖南等9省份居第10位。按絕對數比較,一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江蘇、湖南等7省居第8位;二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四川、福建等10省居第11位;三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遼寧、四川等11省居第12位。
D. 湖南和湖北的經濟實力的詳細分析。
在整個中部,湖南和湖北經濟發展水平略為領先於河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兩湖之間互相咬得比較緊,嚴密盯防,彼此競爭性很大,比如相互封鎖對方的煙草等等,在武漢很難買到湖南的芙蓉王。為這個經濟問題,兩湖網友月月吵,年年吵,已經持續多年了。可以想見,兩地政府關系也不大好,互相防備,合作極少,基本是老死不相往來。相反,湖南同廣東廣西,江西,貴州則沒有湖北這種特殊矛盾。
E. 湖北當前所面臨的優勢和劣勢
江城 江城是武漢市的簡稱,也是武漢的美稱。來源於「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古詩詞。 而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萬人。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台、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跡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區位和資源 武漢地理坐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沖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 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武漢有各類礦藏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尤其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第一位。 武漢的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厚」。即「得水獨厚」,武漢臨江傍水,湖泊星羅棋布,水資源相當豐富,總量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用水總量;「得中獨厚」,武漢是我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我國新的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大支點。這種經濟發展的強輻射效應必然帶動武漢城市超常規發展。 產業結構及市場潛力 在新世紀里,武漢將著力推進產業和功能的深度開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系統。推進產業深度開發,重點是大力發展通信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醫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激光、軟體等產業,改造和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逐步把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利用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與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 1、能源供應 武漢煤炭、電力、石油、液化氣等能源供應充足,價格合理,完全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所需。 全市擁有液化氣貯存能力6000餘噸;液化氣輸送管道14.4公里;煤氣中壓干管900多公里;與荷蘭SHV公司合資建有年卸能力10萬噸的液化氣專用碼頭。民生石油公司已建成年周轉能力60萬噸的專用碼頭。 目前,武漢正積極實施「川氣東送」工程,到2003年每年將有30億立方米天然氣從四川進入武漢。 2、交通 武漢是全國鐵路主樞紐之一。京廣、京九、武大、漢丹四條鐵路干線在武漢交匯。營業里程1077.7公里,每天到發旅客列車40多對,貨物列車80多對。 國道106、107、316、318及建設中的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武漢交匯。市境內里程235.13公里,在冊通車里程2974.2公里,長途客運班線1007條,日發班次3439個,客貨運輸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區。 市區內共有公交線路228條,線路總長度4016公里,公共汽、電車4461台。出租汽車12260台,中巴客運車361台。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2.9台,在全國大城市中居領先水平。 武漢港是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之一。武漢擁有碼頭泊位615個,年吞吐能力4400萬砘。擁有各類船舶2080艘,總載重量150萬噸、載客量6萬客位,貨輪可直達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港澳地區。貨運量居長江內河港口第3位,客運量居首位。 武漢是我國重要航空指揮中心和航空港之一。航線可抵達全國56個大中城市,並開通了至香港、澳門及日本福岡、韓國清州四條國際航線,至韓國漢城和俄羅斯的國際航線亦在籌劃之中,預計2000年內開通。武漢航空客運量居全國第9位。 3、郵政 武漢郵政局是全國七大一級中心局和八大航空郵運中心之一,是中國南方七省(鄂、湘、粵、桂、川、滇、黔)的通信與郵政的傳輸、集散中心,並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郵及380個城市、130多個國家(地區)開辦了特快專遞業務(EMS)。 4、電信 武漢是全國主要的通信樞紐,京廣漢同軸電纜與滬寧漢渝光纜通信干線在漢交匯。武漢擁有光纖、數字微波、中同軸載波和長途、市話程式控制交換、公用分組交換及數字網路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手段。目前,全市已形成功能齊全的現代通信網路,可與國內900多個城市和國際150多個國家(地區)直接通話。 1999年市內電話裝機容量305.69萬門,市話用戶129萬戶。移動通信和國際互聯網發展迅猛,年末全市行動電話用戶達50.79萬戶,網路用戶也達5.4萬戶。市區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45.48部,其中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11.21部。市郊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5、供水 全市有供水企業15個(其中公用自來水廠12個),日總供水量429.9噸,供水能力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位。 6、醫療衛生 1999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167個,其中醫院220個。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64萬人,醫院病床2.77萬張。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33.2人,擁有醫院病床44.5張。 7、「三廢」治理 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78.86%,城市地面水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工業廢氣處理能力114.22萬標立方米/小時;固體廢棄物處理能力255萬噸/年
F. 武漢直轄了對湖北發展有哪些不利
壞處:除了經來濟上源面中央的財政撥款會有一部分流向直轄市以外,同時可能相對減少湖北省的財政撥款。除了這個以外,新的省會城市的確定和新的經濟中心的發展都是大的問題,這個和四川重慶直轄不同,武漢地處湖北省中央,一旦直轄後,新的湖北省將會面臨交通、能源等多方面的運輸問題。
好處:新的直轄市成立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即便是外省的地區也能夠取得較快發展,同時增加了省際間的貿易往來,對於每個省的財政收入有好處。
G. 請大家客觀公平的評價湖北和重慶這兩個地區現在的經濟誰的好,以後發展的潛力誰更大。各有什麼強項和劣勢
我個人感覺重慶涪陵區會比宜昌有發展潛力。
H. 湖北省的地理特點對湖北省經濟發展提供了什麼有利條件
湖泊多,抄降水多,不缺水,不缺人,不缺糧食。基本都有了,可以立國。位於中部,可以聯系各地,但是由於武漢芹鉛沒有中部絕對優陸首手勢,因為實際影響力不在早嫌一線之列。總體來看,湖北武漢一家獨大,全省統籌差,地理特點不能為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I. 求湖北十堰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制約因素)
十堰 網路里有 講的很版全!!權
http://ke..com/view/412644.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