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當前太原經濟發展特點

當前太原經濟發展特點

發布時間:2020-12-17 16:35:49

㈠ 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經濟發展

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地。發揮承東啟西的作用就是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促進中西部經濟發展。太原經濟圈以其雄厚的產業基礎、技術基礎和人才基礎,必將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太原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國家「一五」時期投資的156項重點工程,有11項落戶太原。以這些項目為基礎,太原經濟圈的製造業快速發展,製造業競爭力在黃河中游重點城市中名列前茅,並擁有一批大型製造企業,如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大型起重機生產基地、最大的大型挖掘設備製造基地和最大的採煤機製造基地,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已經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不銹鋼企業。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名白酒生產基地。同時,太原經濟圈具有較為雄厚的技術力量,特別是煤炭能源領域的研發力量最為突出,現有13個能源領域的科技研發機構,2個國家級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室,能源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有1萬多人。另外,在長期的發展中,太原形成了一支具有豐富經驗的產業工人隊伍和熟悉冶金、化工、機械、煤炭開采加工的工程技術人員隊伍,為承接東部製造業提供了人才支撐。 此外,鎂業及其相關產業也是太原經濟圈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在08年4月舉行了中國(太原)鎂合金產業高端論壇上,太原市已經提出了打造「世界鎂都」的戰略目標,醞釀已久的《太原市鎂(產)業發展規劃(2008年-2020年)》也已通過專家論證,不久的將來世界將知道,太原不僅有煤,更有鎂。
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能源、原材料的供給地。太原經濟圈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省內煤炭總儲量8710?2億噸,佔全國煤炭資源總儲量的8?57%;保有儲量2586億噸,佔全國保有儲量的25?4%;煤炭生產量連續20多年佔全國煤炭產量的25%左右,近兩年進一步提高到30%,年出口量佔到全國省際間煤炭凈調出量的75%。同時,太原經濟圈還是全國重要的新型材料生產基地,據初步估算,今年太原鋼鐵集團公司不銹鋼產量可超過200萬噸,太原富士康科技園區正在建設世界級鎂鋁合金製造中心。

㈡ 太原經濟圈的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太原市中心城市的聚散作用牞提升城市綜合功能,把太原打造成為黃河中游經濟區域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物流的核心城市
太原市作為「太原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其最基本功能是對所輻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能量與要素進行高效、有序、合理的集聚與擴散,使太原市的社會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效應和集聚經濟效應。也就是講,太原市應以其固有的行政資源優勢,整合圈內經濟優勢,實施經濟圈戰略,在自覺融入經濟圈的同時,增強圈內資源配置功能,重點進行產業布局規劃,經濟結構轉型,城市功能定位,實施基地化、園區化,滲透和帶動圈內經濟發展,從而成為真正具有支柱性、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經濟強市。這也決定了太原市本身必須具有開放性、服務性和創新性。必須從強化太原市的基本功能入手,使之圈內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功能管理一體化、土地利用一體化、生態保護一體化。同時形成城市的集合,改善有利於聚散功能發揮作用的外在環境和傳導機制,加強黃河中游經濟區的聯系與協調,優化直接體現聚散功能的產業載體,有效地推動太原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經濟圈的發展。
通過城市聚散,太原市可以獲得一個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可以和經濟圈內各市縣區形成統一完整的區域一體化市場,進而有力地推動黃河中游經濟區域快速發展。
充分發揮太原市中心城市的多中心作用,延伸多中心城市功能,把太原建設成為開放型、多功能、強輻射、高效益的現代區域多中心城市
太原市作為省會城市,不僅是全省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經濟、文化、科教、金融、信息中心。作為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太原又是物流中心、交通樞紐和能源新材料的供給基地。因此,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仍需重新調整結構和形態,把單中心城市結構變為多中心城市結構,從而使城市結構、形態、功能、分區和布局更為合理,並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間,豐富城市方面的層次,延伸城市功能。
當然,這種聚散功能不同於以往考慮太原轄區內狹小空間地帶的集中,而是以經濟圈為空間平台,實施經濟圈一體化戰略。隨著太原市多中心的定位,將不符合城市定位的產業轉移出去,產業轉移也將由梯度轉移為主向以改變城市功能為主的產業轉移演變。太原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機械創新為主的先進製造業、現代金融業、信息服務、科技教育、文化博覽、旅遊、商貿等產業,成為吸引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總部的中心,極大地提高服務業多功能作用,太原市必須不斷創新,通過發明新產品,建立新產業,保持國內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積極穩妥地逐步轉移出去一部分傳統產業、能源產業。
所以在產業轉移的同時,要加大力度培育新興的支柱產業,使經濟轉移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實現平穩過渡。而轉移到圈內市縣區的產業,通過優化升級推動該地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現經濟圈內經濟生態共贏,使太原中心城市的功能保持充分釋放。
充分發揮現代互聯網作用,建立太原城市網路,放大城市功能,把太原經濟圈建設成為層次分明、功能完善、協調發展的較發達經濟帶
城市網路是由各種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大中小城市所組成的。它們之間具有地域經濟技術的聯系。太原經濟發展空間結構,就是以太原市與周邊的市縣區的聯系為紐帶,形成以太原為核心的經濟圈。因此,以太原網路為依託,完善不同級別、不同類型圈內各中小城市功能,是加快經濟圈發展的基本原則。
太原城市功能不僅反映在圈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通過經濟圈內各成員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具有各自優勢,相互補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體系及多層次、縱橫交錯的經濟圈網路體系。

㈢ 太原市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太原市的支柱產業是能源、冶金、機械、化工產業,

太原是中國建國初期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一五」時期,太原為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與北京、天津同為華北地區工業重鎮。

20世紀末以來,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中,太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承擔起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化「領頭羊」的重任。以不銹鋼生產基地、新型裝備製造工業基地和鎂鋁合金加工製造基地「三大基地」為代表的優勢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機械、化工為支柱,紡織、輕工、醫葯、電子、食品、建材精密儀器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加之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集中及商業物資供應中心的優勢,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3)當前太原經濟發展特點擴展閱讀

太原的區位

太原位於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 ,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太原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點為2670米,最低點為760米,平均海拔約800米,市區坐落於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

太行山雄居於左,呂梁山巍峙於右,雲中、系舟二山合抱於後,太原平原展布於前,汾水自北向南縱貫全境。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山。

㈣ 分析太原市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1。有便利的交通。(陸路和航空)
2。為山西省會。經濟比其他地方較發達。與其實地方的經濟交流密切。
3。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利於發展重工業。
4。位於汾河上。有豐富的水資源。
5。政府的大力支持。

㈤ 太原經濟現狀

系統標准答案:

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95.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99億元,增長1.3%;第二產業增加值430.67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444.83億元,增長13.4%

&nb
sp;(一)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步伐加快,結構調整效應進一步顯現。制定了《太原市產業投資指導目錄》,明確提出政府在產業發展和投資方向上的調控意圖,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正確導向。太鋼40萬噸不銹鋼冷軋薄板、太重火車軸及油墨軸承、晉機火車輪等技改項目完工。全市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02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8%提高到20.7%。非公有制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由39.2%提高到40.1%。關停污染嚴重企業和落後生產設施117個,取締土小企業66家,關閉小機焦項目9個,減少產能146萬噸。

(二)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全市工業增加值完成3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8.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92.11億元,增長20.4%。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8.41億元,增長40.0%,高出重工業22.3個百分點,比重由11.6%提高到13.1%。工業企業實現利稅96.60億元,增長14.3%;實現利潤36.07億元,增長13.3%;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0.39,提高8.83點,為近年來的最好水平。

(三)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鄉鎮企業高速增長。農業總產值(現價)完成34.41億元,比上年增長1.3%。糧食播種面積125.25萬畝,總產量29.19萬噸。菜、奶、肉、蛋分別增長3.4%、11.4%、9.1%和2.3%。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增長11.1%。解決了6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148.14億元,增長29.9%;上繳稅金30.14億元,增長58.8%。

(四)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8.51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0.21億元,增長28.5%。城南集中供熱二期、南寨公園、濱河東西路南北延伸、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北郊污水處理廠、玉門河改造等12項工程完工或基本完工;西北環袁家莊連接線、城南防洪排水一期、教育新區、婁煩庫區移民、天然氣工程、玉門河公園6項工程正在按計劃組織施工。

(五)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加。財政總收入完成163.05億元,比上年增長35.8%。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6.95億元,增長3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增長12.0%;農民人均純收入4402元,增長13.7%。

(六)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利用外資成效明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8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5.1%。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1%。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5戶,比上年增加8戶;實際利用外資1.65億美元,增長15.6%。利用加拿大政府貸款建設城南區域集中供熱工程已簽訂貸款協議,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中環路的東環、北環和汾河二期蓄水美化項目可研報告、初步設計方案編制的招標工作順利完成。

(七)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成績,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4.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23萬人,其中,「4050」再就業7539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全市參加養老、失業和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到57.54萬人、67.5萬人和76萬人,農村養老保險新增參保人數1.1萬人。城市居民低保覆蓋人口達到10.5萬人,2.5萬農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待遇。

(八)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環境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全市安排176項科技發展項目,申請專利886項,轉化科技成果500餘項。城鄉貧困家庭子女「兩免一補」受助4.5萬人。改造中小學危房和新建校舍竣工面積7.2萬平方米。《褐馬雞與少年》入圍全國前20部優秀劇目。迎澤、杏花嶺、尖草坪和萬柏林被列入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參合率81.4%。獲得2008年自行車BMX世界錦標賽暨奧運會預賽舉辦權。全年旅遊總收入80.46億元,比上年增長16.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27‰。市區大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45天。

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任務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市新世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圓滿實現。主要指標均超額完成了「十五」計劃和市八次黨代會提出的65144奮斗目標。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4.0%;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3.7%;固定資產投資比「九五」累計增長1.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7%。五年實際利用外資5.64億美元,年均增長16.8%;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4.6%。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焦炭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凸現,價格下跌,利潤下滑,影響全市工業增加值、利稅、利潤增幅回落。二是城鄉發展不夠協調,農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欠賬較多,三農問題比較突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三是受產能擴張與市場需求不足的影響,國際焦炭、金屬鎂價格大幅下跌,使我市以焦炭等資源性產品為主的出口受到很大沖擊,全年地區出口總額完成21.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9.5%。四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120戶虧損,比上年增加30戶;虧損總額7.59億元,增長67.6%。虧損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9戶,占虧損總額的81.2%,主要集中在焦化、熱力、電力、機械等行業。

二、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八屆十次全會精神,圍繞跨入全國先進省會城市行列的目標,堅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總攬率先發展的各項工作,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為支撐,實施綠色轉型戰略,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努力轉變增長方式,著力統籌城鄉發展,致力構建和諧社會,全力推進思想觀念創新、科學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環境創新、文化氛圍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確保實現「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達到10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達到350億元;財政總收入增長16.5%,達到19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4%,達到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達到52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達到434億元;地區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3%,達到23.9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達到116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達到4885元;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8.3%;市區大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60天;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2萬個。

實現上述預期目標,要著力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實施不銹鋼及深加工、機械裝備製造、精細化工、能源環保等科技專項,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抓好太重油膜軸承技術改造、山西亞日電腦公司20萬台電腦等已完工項目的達產達效;加快太鋼150萬噸不銹鋼、西山熱電等項目的建設進度,促進投產見效;著力推進山汽集團2.3萬輛華宇重汽、雙喜輪胎180萬套全鋼載重子午胎項目建設以及山西水塔老陳醋公司5萬噸老陳醋等新開工項目。按照同業入園、專業集群、形成循環、綠色發展的要求,優化產業布局,設置「綠色高壓線」,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加強協調服務,繼續推進高新區、經濟區、民營區的建設和發展,搞好不銹鋼工業園二期建設,促進富士康科技工業園二期建成投產、三期基本建成。啟動信息產業園區、鋁鎂加工園區和民營區陽曲工業園建設。繼續加強與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為中小企業解決貸款難的問題。

(二)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務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有良好開端。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及新農村建設試點。加快農村路網改造和建設,扎實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建設康莊生態家園。加強農村通信、廣播電視、文化、體育等設施建設。實施人畜飲水安全工程,解決8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落實好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圍繞「奶、肉、菜、果、醋」五大加工產業,大力扶持水塔老陳醋、森泰牧業、旭美薯業等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擴大農民增收空間。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加快河西農副產品批發等大中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以縣城和建制鎮為重點,推進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建設。

(三)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炭工業結構調整,關閉年產9萬噸以下且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布局不合理的礦井58個。取締、關閉古交市、婁煩縣和陽曲縣境內的違法違規小機焦項目8個,減少產能80萬噸。積極推廣節約煤、電、油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堅決淘汰高耗能工藝設備。加快河西北中部污水廠管網配套和城南污水廠建設進度,搞好再生水利用,鼓勵使用雨水和中水進行城市綠化養護。抓好太鋼、煤氣化等重點企業和高新區、經濟區、不銹鋼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推行清潔生產。以二氧化硫和煙塵減排為重點,嚴格實施環境容量總量控制,搞好一批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城區綠化美化工程及汾河二期工程建設,繼續完善天然林、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突出抓好東西山綠化、環城林帶、通道綠化等城市周邊增綠工程,恢復西山生態,打造汾河景觀。

(四)拓寬投融資渠道,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圍繞突出「汾河景觀、文化品位、立體交通、新區引領」四大亮點,要在安排好城南防洪排水、西北環袁家莊連接線、濱河西路南延、長風街東延、汾河蓄水美化二期、婁煩庫區移民等續建項目的同時,重點安排新農村建設、機場大道、城南污水廠、侯村垃圾衛生填埋場、採煤沉陷綜合治理以及文化旅遊等新開工項目,統籌安排好農林水利、科教文衛等專項資金。做好天然氣利用項目工作,開工建設武宿門站及其到小店、晉源、南部新區的管道工程。加快教育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做好山西國際會展中心、山西大劇院、太原博物館、太原音樂廳、太原奧林匹克體育公園等大型文化體育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等前期准備工作,力爭具備條件的項目早日開工。加快符合中低收入居民需求的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同時要嚴格控制在老城區大規模拆遷和成片開發建設。

(五)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抓好太原鋁廠、太原銅廠、山西針織廠和太原玻璃瓶廠政策性破產工作。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領域實施投資主體多元化,推進城南污水廠、城南集中供熱等項目市場化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經營。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向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社會公共事業以及服務業等領域投資發展。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對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的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准制、備案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資責任約束機制,對政府投資項目一律實行招標,推行代建制。

(六)創新投資發展環境,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開展以優化政務環境、整治城市衛生、創建文明交通為主要內容的「環境創新年」活動,進一步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做好利用外資項目篩選等前期准備工作,完善擴充招商引資項目庫,組團參加省赴香港、上海大型招商引資活動。抓好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城市交通設施項目可研報告、環評報告和移民拆遷方案的編制工作。繼續鼓勵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支持成套設備、特色農產品出口,提高對外貿易質量。大力培植多元化的進出口經營主體,努力形成新的外貿增長點。

(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把發展服務業、私營個體經濟和開發社區崗位作為擴大就業的主攻方向,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繼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支持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完成下崗職工出中心並軌工作。實施「分類施保」,鞏固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低水平、廣覆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努力實現農村低保的應保盡保。嚴格執行企業最低工資制度,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差距。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統籌協調各方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

(八)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村學生免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啟動「百校興學」工程。大力發展特色旅遊商品,搞好旅遊促銷和市場開發,全年旅遊總收入達到94.3億元,增長17.2%。恢復和打造雙塔、文瀛湖等歷史文化景區,加快五一、南宮等文化廣場及青年宮旅遊演藝中心等文化設施的改造和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組建文廣集團,加快「解放數碼電影娛樂城」建設進度和數字電視整體平移。在十縣(市、區)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協調發展其他社會事業。

㈥ 成都和太原哪個有發展潛力從人口,經濟各方面來比較

成都正在不斷的發展,在不斷的和國際接軌,在不斷的完善,在我個人看來成都正在崛起,而太原已經很早就在發展了,對於想來成都發展的人來說創作了很多的條件,進來成都政府也在出政策支持創業

㈦ 山西太原的經濟發展怎麼樣那地方好不好

環境的話已經改善很明顯了,經濟發展還是要看個人,沒能力的人工資確實高不了,也就三四千頂死,但是一些有能力的,工資也挺高的。

㈧ 誰能幫我分析對比一下太原、西安、銀川三個城市未來經濟發展情況如果就業,選哪個城市更好一點

西安,六大古都之一,雖然發展不是很好,但是也可以過隱士生活,而且版文化氛圍好,我在權都市生活發現,城市沒有什麼好的,中國的一線城市就是,買個菜也要至少十分鍾,什麼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本人也想需找好點的二線城市發展。

㈨ 山西省那個城市經濟發展最好

尊敬的網路用戶您好!

歡迎使用網路知道!很高興為您解答!

太原作為省會城市應該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太原地區生產總值:2412.87億元(2013年)。以下是相關信息:

太原,山西省省會,別稱並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以及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全市,三面環山,自古就有「錦綉太原城」的美譽,是中國北方的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中國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

太原市共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政府位於杏花嶺區新建路。太原地區位於東經111°30′至113°09′和北緯37°27′至38°25′之間,市中心位於北緯37°54′,東經112°33′。太原位於山西省中北部的晉中盆地,北接忻州市,東連陽泉市,西交呂梁市,南鄰晉中市。

太原市境總面積6988平方千米,總人口427.77萬(2013年)。其中太原市區總面積1460平方公里,2012年底太原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40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流動人口100萬人。

以上信息來自:http://ke..com/subview/8455/7009118.htm


希望對朋友您有幫助.(若上述提供信息結果與朋友本人目標不一致或入請繼續追問並附加更詳細表達說明我們將盡力提供無私的幫助,感謝理解)

本解答由網路知道顧問團 的【時間被盜】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處望諒解, 希望本次解答對您有幫助! 望您能及時【採納】,在此表示謝謝!有緣下次再見!!!!

閱讀全文

與當前太原經濟發展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