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區域經濟差異分析一般從哪些方面
解1.地理位置方面
比如我國的東中西部,經濟形勢呈階梯遞減趨勢
2.城市人口密集程度方面
比如上海,與經濟發展水平也呈正比狀態
3.交通便利方面
比如崑山距離上海較近,經濟發展形勢就較好,比如長江沿岸城市,藉助長江水利交通樞紐優勢,對當地經濟增長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補充: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從其規模(存量)和速度(增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測量。所謂「經濟規模測量」是指對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范圍里能夠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包括從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復雜的生產資料,再到各種文化和精神產品等財富的總量。在對經濟規模的 測量中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綜合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財富(物品和服務)的總和。此外,對經濟規模的測 量又分為對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測量。絕對規模只是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GDP總量,而不論這一規模的GDP是多少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而相對規模指標則要關心一個國家的人口(或勞動力數量)與其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在相對規模指標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標。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標是「GDP年增長率」。
參考:網路
Ⅱ 需求的地域差異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要求
2. 區域經濟統籌發展中應採取的財政金融政策。在區域經濟統籌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在縮小地區差距過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政府幹預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可以縮小地區差距也可以擴大地區差距。政府幹預的基本定位應當是:堅持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在尊重市 ...
3. 中國行政區域經濟發展與政府作用研究。 這種模式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各級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在各個 行政區域的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一方面運用政府職能手段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年度計 劃,來指導區域經濟發展,同時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制定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地方政策, ...
4.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的問題,要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本刊專稿放在這個大背景下認識和解決。二、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是解決「三農" 問題。促進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三)「三農」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經濟的永久主題。
5.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與財政政策對策。就能達到兼顧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兩方面的要求,使經濟與社會統籌發展、東部與中西部統籌發展、城市與農村統籌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
6.區域間政府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選擇。依靠政府間的合作積極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在現行體制下實現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理性選擇。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區域政府合作的邏輯起點 區域經濟一體化,指稱的是按照自然地域經濟內在聯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發展需要 ...
7.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科技創新促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對中南地區科技工作的思考和建議。在高技術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社會發展等對區域經濟社會牽動作用較大的領域,與地方聯手抓一批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和應用示範項目,集中力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干幾件大事。在這一新形勢下,中南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必須抓住貫徹落實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和科技工作會議 ...
8.城鄉統籌發展。因為農村和城市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農村發展、高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因此,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而且,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期以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嚴重的二元結構,城鄉分割,城鄉差距不斷擴大,「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局限於「三農」內部,「三農」問題無法解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實行城鄉統籌。
Ⅲ 區域差異對國民經濟有什麼影響
全國按照東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自然和經濟特點、各自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安排開發回的重點,作出生產力答合理布局的規劃,採取東西結合、沿海與內地互相支援、互相促進的發展戰略,使各個地區都藉助自己的優勢得到發展.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必須加強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業集中地區,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發展技術水平較高、資源消耗較少的產業及出口產品,資源富集地區要加速資源開發,並適當發展加工工業,同時加快建設東西走向的交通干線,擴大沿海與內地的交流,縮小沿海與內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Ⅳ 經濟區域差異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既有歷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資源稟賦的不同,更有改革開放以來制度變遷的影響等等。其中主要成因有:
(一)文化意識、思維觀念的差異
中國受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統治,使得與自然經濟相適宜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對閉塞的中西部地區,其居民普遍存在著進取不足而守成有餘的特徵。
(二)區位差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對外開放採取了梯度推進的戰略,使東部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特別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既臨近港澳、韓國等地區和國家,又有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為依託。我國中西部地區雖也開通了一些對外貿易口岸,但由於與我國西部接壤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無力帶動我國邊疆地區的發展。
(三)政策因素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濟雖有東西部之分,但實行的是均衡發展戰略。這種發展戰略有兩根理論支柱:生產力均衡布局和建立相對完整的區域經濟體系。與這兩根理論支柱相聯系還有三條生產力布局的主要原則:燃料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原則;生產力布局必須考慮國防安全和備戰需要的原則;把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認識的原則。與這種均衡發展戰略相聯系,國家為了改變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經濟發展差距,實行了西傾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加強了內陸地區投資建設與工業化進程,在西部地區形成了許多新興工業基地,經濟有相對較快的發展,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均衡。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實行的是非均衡發展戰略,與此同時實行了東傾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兩根基本理論支柱是生產力非均衡布局和區域分工原則,主張將社會資金重點投放在投資環境比較好、經濟效益比較高的東部地區,使這些地區先發展起來,再擴散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即由東向西梯度推進發展。
(四)非國有經濟發展是關鍵因素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個地區的非國有化程度越高,計劃控制的能力就越弱,經濟市場化程度就越高,經濟發展的速度就越快。東部地區非國有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於中西部,具體表現在:1、東部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快。2、東部非國有經濟增長率高。3、東部非國有經濟產值比重增長快。
Ⅳ 世界區域經濟差異是什麼影響的因素有是什麼
現在全球化,經濟一體趨勢比較明顯,但是各國,尤其是弱國,為了防止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防止本國資本過多被外國控制,防止本國文化受侵害,大都採取宏觀調控措施。
Ⅵ 為什麼地區經濟差異大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主要有:一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二是地區回經濟結構的差異,如三答產的比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如消費水平高低;四是人均收入的高低。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二是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三是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 ;四是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五是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六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Ⅶ 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
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十分繁多,對這些諸多因素,沒有必要逐一展開詳細討論。這里,著重闡述一些主要因素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1.自然條件因素。
自然條件(包括自然資源)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自然條件的狀況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各地區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特別是,自然條件直接決定了各地區農業、採掘業以及水力發電等部門勞動生產率的不同水平,進而間接影響到原材料工業和加工工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各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如交通便利、接近原料產地和消費地區,同樣也影響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能夠減少原料、材料以及成品運輸中的勞動消耗。因此,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由於自然條件的優劣不同,人們即使花費了等量勞動,勞動生產率也不相同。馬克思曾把由自然條件差異所形成勞動生產率稱為勞動的自然生產率,這種勞動的自然生產率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應該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條件因素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在逐漸削弱。
2.人口和勞動力因素。
人口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是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的載體。從生產者的角度看,一定的人口數量和適度的人口增長是保證區域勞動力有效供給的前提條件。在人口年齡構成一定的條件下,勞動人口數量與人口總量成正比,人口總量越多,勞動人口數量也越多5反之 ,則越少。此外,人口素質的高低率直接影響著區域勞動力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再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人口增長過快不僅直接制約著區域消費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還會造成消費基金增加,生產積累基金減少,使科學技術和教育投資難以得到較大的增加,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難以得到較大的提高,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區域經濟的增長。據一些國家的歷史經驗,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增長1%,大約需要撥出國民收入1%作為維持新增人口生法和就業技術裝備戰平的費用。
勞動力是生產方的首要因素。一個區域勞動力資源豐富,即為該區域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勞動力資源缺乏,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所必要的人力算不到保證,就必然會影響乃至延緩和阻礙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勞動力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一般情況下,增加勞動力投入如增加勞動者人數飛延長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可以提高區域經濟的產出水平。一般地說,勞動力投入與經濟增長是成正比關系,投入生產的勞動力越多,推動的生產資料也越多,產出的產品就越多,增長就越快。但是,在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勞動力投入必須與資金投入相匹配,勞動力數量必須同現有生產資料相適應,否則,對區域社會再生產與經濟增長將產生不利影響。其次,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加速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關鍵在於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勞動力素質包括勞動者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身體素質越好,標志著勞動者的生產能力越強;高水平的科學文化素質可以將「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思想道德素質則是勞動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動力。因此,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區域經濟增長。此外,勞動力在部門間和地區間的合理流動,能夠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從而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增長。
3.資金因素。
生產資金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生產資金(即生產基金)包括固定資金(原有固定資產和新增投資)和流動資金兩個部分,它是生產資料在價值形態上的體現。生產資金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一般情況下,資金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區域的產出水平。一般地說,資金投入的增加同經濟增長成正比,一個區域投入生產的資金越多,能容納的勞動力就越多,生產增長就越快。其次,資金產出率的提高是加快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資金產出率的提高,具體表現為生產資料利用效率的提高,如設備、燃料、動力和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單位產品物質消耗系數的降低,耕地復種指數的提高等。這就意味著用同樣多的生產資料或等量的資金,可以生產出更多數量的產品。因此,單位產品資金佔用量下降越快,達到一定的生產增長率所需要的積累基金就越少,也就越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增長。第三,固定資產投資是保證區域社會再生產和經濟增長的物質技術條件。固定資產投資是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一般地說,區域經濟要獲得一定數量的增長,固定資產投資應保持同步或略快的增長。在積累和消費保持正常比例關系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可以使區域不斷採用先進的技術裝備,提高生產能力,降低原材料和燃料消耗,改善勞動條件和生產條件,促進產品升級換代,調整產品結構,增加花色品種,以及合理布局生產力等,從而加快區域經濟的增長。
4.科技進步因素。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已越來越大,日趨居於主導性的地位。現代化生產的發展,愈來愈在更大程一度上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依靠提
高對現有資源的利用程度,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技術進步。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會改善資本裝備的質量,也會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從而使生產要素的產出能力發生質的飛躍。而且,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還可以大大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優化
現有資源的配置,改善區域生產力組織,從而加快區域經濟增長。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大小,取決於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推廣應用程度和生產技術的革新。一項知識形態的科學技術成果,只有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推廣應用並取得效果時,才能轉化為現實形態的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推廣應用率越大,成效率越高,轉化的時間越短,就越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增長。對現有生產技術不斷進行革新,提高設計和工藝水平,也是加快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區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必須抓住科學技術進步這個龍頭,加強研究與開發,大力推廣應用科學技術成果,盡快使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形態的生產力,這是加快區域經濟增長,擺脫落後地區貧窮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
5.資源跑堂因素。
勞動力、資金和技術是區域經濟增長中三個最基本的生產要素。這些要素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它們往往相互擬在一起,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綜合的影響。單一要素投入的增加,如果沒有其它要素的相互配合,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在技術有機構成一定的情況下,勞動力投入的增加必須與資金投入的相應增加相配合。科技進步作用的發揮,也需要有一定的勞動力和資金投入作保證。因此,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和技術水平條件下,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樣能夠加快區域經濟的增長。所謂資源優化配置,就是在區域生產過程中,通過對各種要素投入的合理分配和相互組合,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區域要素投入的總體產出水平。不斷調整企業生產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合理布局生產力等,都是實際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途徑。
6.區際貿易因素。
區際貿易包括區域對外貿易,也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區際商品費易(包括商品輸入和輸出)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乘數作用。也就是說,區際貿易量一定增長,可以使區域社會總產品或收入成倍地增長。區際貿易量的大小,一般取決於區域輸出商品的比較優勢、區際貿易障礙(如地區問距離、運輸成本以及一些其它的人為障礙)和區域外部需求三個方面。區域可輸出商品比較優勢越大,輸出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向強,也就越能促進區際貿易的發展;區際貿易障礙減少,則降低貿易成本,擴大貿易交流;區域外部對本區的需求增加,促使本區增加輸出,從而有利於區域經濟增長。
Ⅷ 試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一直就有區域特點。第一、自然環境,溫度、版濕度、降權水量等,尤其是降水量,這對農業發展影響很大,從而影響了人口、產業等等。使沿海、東南部地區有較多的人口和適宜的生存環境,勞動力多,資金積累快,也利於吸納其他公司企業。第二、國家的方針政策等,改革開放前,國家考慮到安全和經濟發展問題,將許多產業安排在偏遠地區;改革開放後,國家有先發展東部地區再讓東部地區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的方針,由此我們看到了一批批的新興經濟區,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得不面對東西部巨大差異、貧富差異的嚴峻問題,也與此有關。第三、沿海地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較好的基礎設施,發展的吸引力,優良的生活環境,吸引了資金、人才、機會...而內陸地區,由於種種原因,教育跟不上,技術跟不上,觀念也較落後,只有一些煤、石油等資源,只能提供短期的經濟效益,而且也不能是大多數人享受到資源開發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