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長速度,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轉變。但是,中國是在轉型背景下對發達國家的追趕,也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犧牲居民福利的代價。目前,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訴求日益迫切,倘若繼續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追求生產總值的增長而忽視持續健康發展,忽視居民福利乃至生存環境,那麼這樣的增長模式不僅難以持續,也最終會失去民心。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經濟新常態,是從追求增長速度向追求發展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全面性戰略思維的轉變,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的轉變。
Ⅱ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什麼
新常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中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新常態」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問題和未來挑戰的清醒認識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機遇的從容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的擔當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實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委,給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戴上「緊箍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等一大批社會組織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所謂經濟的「常態」是一個經濟體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顯然,這里隱含了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概念,即所謂經濟的「常態」應該是一個經濟體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內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
依此定義,「經濟新常態」,由於有一個「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對於「上個時期或階段」經濟運行的狀態而言的,或者是相對於「歷史時期或階段」經濟運行的狀態而言的。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不僅在維度上難以窮盡,而且在內涵或形式上也無法完全控制或重復,即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不可能簡單重復。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別於「上個時期或階段」的經濟運行狀態,一旦趨於穩定,並可以維持一段時間,那就是經濟運行的「新常態」。
Ⅲ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Ⅳ 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
中國經來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自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Ⅳ 如何理解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 簡潔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第一,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十分可觀。在此基礎上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第二,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四化同步」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第三,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今年前3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第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加協調。
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困擾著我們;產能「擠水分」、房地產「去泡沫」、金融「去杠桿」,是對早先累積的失衡的調整和化解。經濟增速放緩,金融領域轉型與整個經濟轉型並行,資金利率卻很難盡快降低,低增長與高利率並存具有較大隱患;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有利於經濟長遠發展,但是近期卻無法代替傳統產業;我國正在迎來「路易斯拐點」,不斷接近完全就業狀態,勞動力的供給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制約;在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速增長之際,無法應對變化的企業遭到淘汰,失業者增多,可能引發社會不安。概括起來,就是前進的道路上可能存在兩大陷阱,即「轉型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能不能適應新常態,突破增長瓶頸,跨越兩大「陷阱」,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Ⅵ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表明了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表明了中國經濟進入轉型關鍵期
「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Ⅶ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了60%以上。
Ⅷ 什麼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