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口撫養比的相關消息
從人口撫養比看地產需求:人口壓力拐點將出現在2027年
市場近期對地產做了很多悲觀的假設,最為核心的假設是論證房地產行業正處於大周期的頂部拐頭向下的階段。這其中比較核心的論據之一就是老年人將原來越多,市場需求將呈現疲弱的態勢。其一,老年人將丌購置新房;其二,老年人過世後,後代將繼承房產。這里我們也對人口結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構築了我們自己的預測模型。
我們基於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我國的人口結構進行預測,測算方法如下:
1. 根據六普時我國0-64歲分年齡的人口死亡率計算出其存活率,其中,存活率=1-死亡率;
2. 根據自然增長率計算出2011-2030年每年的人口總量,根據存活率計算出0-64歲分年齡的人口數;
3. 根據每年的人口總量和0-64歲分年齡的人口數推算出65歲及以上人口數;
4. 計算出2011-2013年0-14歲人口總數,14-64歲人口總數,根據計算公式計算出2011-2013年總撫養比、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
我們基於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不2012年的數據對我們的測算進行驗證,結果發現,2011年的總撫養比不我們推算出來的完全吻合,為34.4%,2012年我們推算的總撫養比為34.8%,不實際的34.9%相差0.1%,因此,我們認為我們的推算是可靠的。根據我們的測算,我國人口總撫養比將在2027年達到50%的臨界點,屆時我國人口紅利將消失。在2029年老年撫養比將達到27.4%,超過少兒撫養比,老年人撫養壓力加大。
同時我們也對美國的數據和日本的數據進行了比較。我們發現人口撫養比在美國和地產的相關性丌強。而在日本這種相關性也表現的丌是非常強相關。具體的數據將體現我們的深度報告中披露。

㈡ 人口撫養比上升採取的措施
由題中圖可以看出,日本人口撫養比逐漸升高,為應對人口撫養比轉變產生的影響,日本可採取的措施有推遲退休年齡和調整生育政策.
故選:A.
㈢ 什麼是人口撫養比
指人口總體中來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源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說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大致要負擔多少名非勞動年齡人口。根據勞動年齡人口的兩種不同定義(15歲—59歲人口或15歲—64歲人口),計算總撫養有兩種方式。
㈣ 撫養比又稱撫養系數、負擔系數。它是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以百分數表示。
㈤ 人口負擔系數也稱撫養系數。是指人口總體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百分比表示。(人口
小題復1:C 小題2:B
㈥ 根據《2007年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育率下降導致人口撫養比下降1/3,為
小題襲1:C 小題1:B 小題1:A
㈦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系數(被撫養人口與勞動人口的百分比)比
中國在1965~1970年間「人口紅利」已顯現,並且創造積累了國民經濟基礎.2000年以後更多地感回受到答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城鎮失業嚴重困擾著經濟的增長.10年間,切實感受到「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圖,我國「人口紅利」期開始時,我國的人口增長模式是「高-低-高」模式,今後,隨著人口轉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是不可重復的,也不存在所謂「源源不斷」的人口紅利. 故選:B.
㈧ 分析我國人口撫養比的上升會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智庫專家談分步放開二胎建議:老齡化時間緊迫 分步放開二胎應對老齡化時間緊迫 ———訪《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的調整》總協調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 人口政策是關系國家長遠發展和民族前途的大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但是,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人口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口走向負增長、生育率水平偏低、年齡結構不合理、老齡化進程加速等等,這一個個問題給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京發布了《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的調整》大型研究報告。《經濟參考報》記者就人口形勢的變化會對我國經濟社會造成哪些影響,我們是否能安全化解這些不利影響,以及未來人口政策向何處去等問題專訪了項目總協調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 我國人口結構發生重要變化 《經濟參考報》:近些年來中國人口狀況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盧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00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57%,遠遠低於上一個10年的1.07%,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與此同時,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201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到1.78億,所佔比例從1982年的7.62%增至13.26%,0-14歲人口所 占 的 比 重 則 由3 3 .5 9 %減 至16.60%。據預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在2027年和2035年分別突破15%和20%,2050年將超過25%。 按照聯合國的標准,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達到10%,或者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一個國家或地區就成為老齡化社會。中國早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勞動年齡人口增長趨勢的逆轉,中國人口總撫養比在2011年降到谷底(0.38),隨後開始緩慢上升,2020年升至0.4,2033年升至0.5以上。 《經濟參考報》: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盧邁:也就是說,如果生育水平不能出現實質性的回升,按照聯合國的預測,本世紀中葉以後中國人口撫養比依然持續上升,2070年將達到0.8的超高水平,即4個勞動力至少需要供養2個老人和1個小孩。 人口年齡結構中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說明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已經扭轉,同時也預示著多年來對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老齡化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經濟參考報》:人口老齡化將會給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盧邁:日本的經驗顯示,即使是在收入水平高、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先進和基礎設施完備的國家,老齡化也很可能導致經濟的大幅度減速。1990年,日本的老齡化水平即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1.9%,不久之後人口撫養比就迅速提高。在人口結構發生這種變化的同時,日本經濟增長速度也出現急劇的逆轉,從減速開始直到停滯。 2011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9.1%,已經接近於日本1990年經濟增長減速時的老齡化水平,在「十二五」時期,中國還將像日本一樣,經歷迅速的人口撫養比提高。比日本當時的情形更嚴峻的是,中國當前還面臨著「未富先老」的挑戰。 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增量減少與高速經濟增長,共同導致普通勞動力的短缺從而工資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反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的相對弱化。這意味著產業結構必須要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升級。另一方面,在人均收入剛剛跨入中等偏上水平的發展階段上,中國在物質資本豐裕程度上尚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勞動力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上也存在著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上也不具有比較優勢。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中國「未富先老」的人口轉變特徵對經濟增長的潛在不利影響理解為:第一,過早地失去趕超發達國家的後發優勢;第二,失去了對仍具有人口紅利的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優勢;第三,尚未獲得發達國家所應具有的技術創新優勢。因此,無論是面對高收入國家還是低收入國家,中國原有的競爭優勢都在減弱,這無疑加劇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給家庭和社會也帶來了沖擊。老齡化加重了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負擔。 我們尚未准備好應對老齡社會 《經濟參考報》:可以說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大大超出預期,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那麼今天的中國做好准備了嗎? 盧邁:我認為,面對快速到來的老齡社會,中國尚未做好准備。 首先,制度安排滯後。中國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退休制度、個人所得稅制度,以及相關的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等,都不適應老齡社會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老齡化與社會發展關系的突出矛盾是「未備先老」,即社會對老齡化的到來准備不足。 其次,財力准備不足。一方面,養老保障的公共支出存在較大缺口。中國公共支出中用於社會養老保險的比例並不高,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也較窄,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的養老金給付水平較低,2011年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2.9%,農村地區的養老金水平也只有每月55元。另一方面,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潛伏著財務危機。有近一半省份的養老金收不抵支,且養老金投資收益率過低,年均收益率長期不足2%,低於同期的通脹率,意味著養老金縮水。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特別是被制度覆蓋的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社會養老保險金支出將大幅增長,這必將給中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帶來更大的沖擊。 第三,公共服務體系薄弱。目前我國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均未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在公共服務體系中,老年人公共服務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尤其在農村地區,由於年輕人的大量外流和為老服務設施的基本空白,老年人的生活面臨著更大的困境。 建議分兩步走放開二胎 《經濟參考報》:面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報告中提出未來的政策取向是什麼? 盧邁:在獨生子女政策實行30多年後的今天,人口問題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過快增長,以獨生子女政策為核心的人口政策體系已經滯後於新的人口變動趨勢,不適應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和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的要求,需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進行政策調整。 近些年,各地在保持現行生育政策穩定的同時,對本地生育政策進行了微調,主要是進行「雙獨」(即夫婦雙方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或「單獨」(指夫婦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實驗。其結果顯示,這些政策的實施並未產生顯著的生育率變化,這直接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生活和人口形勢的深層次變化具備了生育政策調整的條件。與此同時,自20世紀80年代在一些地區施行「二孩」政策的地區的實踐也證明了,如果具備一定條件,實施二孩政策可以達到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目標,又能受到群眾擁護。 報告提出生育政策調整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依據,是對不同生育方案下人口變化的情景預測。結果表明,對生育政策的調整最為合適的方式是穩步推進。 《經濟參考報》:報告提出的近期調整生育政策的具體方案是什麼? 盧邁:報告提出的近期調整生育政策的方案是分放二孩。第一步,在城市地區和嚴格執行一孩政策的農村地區即刻放開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實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區放開二胎,實現全國全面放開二胎的目標。
分放二孩政策的確定,基於對不同方案下人口變化的預測和比較。以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量13.40億為起點,以這次普查的人口性別、年齡結構以及總和生育率1.5為基礎,報告分別對「政策不變」、「同放二孩」、「同放單獨」、「分放單獨」和「分放二孩「五種方案下的人口變化做了預測和模擬。 結果表明,仍保持現行的生育政策不變不符合中國人口發展的實際和要求。而全國同時全面放開二孩將會造成短時期內生育水平以及出生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社會保障、教育、就業等產生沖擊和不穩定的隱患。「同放單獨」和「分放單獨」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前兩種方案的弊端,但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貽誤時機,且「分放單獨」還存在操作上的困難。與其他調整方案的預測結果相比,「分放二孩」方案下的生育水平在短期內比「政策不變」、「同放單獨」和「分放單獨」方案要高,但要比「同放二孩」方案低。考慮到生育政策對人口和生育率變化的反應已經滯後,以及發達國家應對低生育率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認為,為可行的方案是「分放二孩」,即分區域分步放開二胎,這樣,既充分考慮了政策調整時間的緊迫性,又避免了人口短期內的劇烈變化。
與人口撫養系數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