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是減少碳排放重要還是給予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重要
哥本哈根會議落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在減排量以及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義務上,還存在比較大的分歧。
從發達國家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一般都需要經歷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的三個「倒u」形曲線。不同的國家碳排放高峰所對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說明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之間不存在確定性。
從那些跨越了碳排放高峰的發達國家或地區來看,碳排放強度高峰和人均碳排放量高峰之間所經歷的時間,有人估計在24~91年之間,平均為55年左右。這說明即使有了減排措施,如果沒有外部支持條件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碳排放的拐點,而發展中國家包含人口大國如印度和中國,全球碳排放的拐點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說明,根據kaya恆等式,一個國家(或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四個因素:人口、人均gdp、能源強度(單位gdp能耗)和能源結構。
從人口因素看,全球范圍內,根據當前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嬰兒死亡率,總和的生育率都遠遠高於任何時期的歷史水平。人口因素是未來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重要貢獻者之一。從能源結構因素看,雖然各國都在積極通過各項政策,包含全球化的清潔發展機制(cdm)以及大量開發可再生能源。但是,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決定了以煤炭等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通過改變能源結構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作用有限。從人均收入因素看,全球貧困線以下人口基數仍然龐大,減少貧困和發展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任務。
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強度的最大挑戰是減排所涉及的范圍和規模。現代社會中,人類所有活動基本上都涉及碳排放。碳減排從宏觀上涉及整體經濟能源政策的轉變,微觀上則涉及人們日常使用的燈泡、空調和汽車等革新以及能源消費觀念的轉變。因此,從理論上看,人類發展的任何一個方面,都可能是溫室氣體減排面臨的巨大障礙。
目前,國際上的低碳政策主要都是針對,只不過方式不太相同。一方面通過氣候變化稅費向施加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考慮到的不同特點和能源密集型可能面臨的困難,制定了針對特定技術以及特定部門的稅收減免政策,同時為留出足夠的空間執行政策。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來說,壓力可能小些,空間大一點。
政策引導和利益驅動,外部壓力與自身需求將會成為提高能源效率和主動減排的內在動力。同時,氣候變化協議將成為減排動力不穩定的補充措施。通過與間的約定,將雙方權利和義務化,從而加固減排動力。這樣,根據自身情況,降低履約成本,可以參與排放貿易機制,也可以爭取節能補貼等不同方式。此時,必然對節能減排技術、產品、服務以及排放交易市場等有高度關注和強烈需求,提供的制度性安排以及機會都會受到的歡迎。
低碳經濟推進中,將在全球經濟領域產生新的勝利者和失敗者。從角度看,除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給出了強烈信號,氣候變化還成為媒體和公眾高度關注的問題,而國際社會的激烈討論增加了問題的分量,市場逐漸會對低碳性的估值有一個轉變,這是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經營戰略問題。必須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營戰略的一部分。
應對氣候變化既有壓力和風險,又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例如,排放貿易市場,完成目標的可以出售剩餘排放權獲得收入;創新型節能設備可以通過申請專利,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在今後的日子裡,生存與發展,都可能與低碳相關。
B. 發展中國家減少碳排放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目前中國仍然並將長期處於發展中的狀態,國家的經濟發展依舊是當前中國發展中最重要的任務,因此想要減少發展所帶來的碳排放,最主要的還是依靠優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工業化發展道路,改革創新發展理念,樹立綜合發展、科學發展、環保發展的理念,走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中國經濟發展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
經濟發展的具體定義,筆者認為是國家或者某個地域,在生產要素中投入比或者是效率提升,進而經濟規模數量擴大,商品產出量增大,進而是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等增加。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制度的建設與不斷完善,中國經濟年增長率逐步提升,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消耗,也致使中國碳排放量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隨著碳排放增加,國家的經濟、社會、人文發展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通過對國家經濟發展結構的分析與調查,可以進一步優化國家經濟發展形式與結構,選擇合理的溫室氣體排放方式。中國進入工業化時間並不長,更多的經濟增長依賴於外界投資,外界投資的注入,也增加了中國重工業發展步伐,隨之而來的能源、交通需求也逐步增加,這些需求的增長,直接帶動了碳排放量的增長,其次由於經濟的增加,國民人均GDP增長,人們的生活質提升,對於日常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的需求增加,對碳排放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因為工業發展,城市佔地的拓展,一些地區缺乏科學發展意識,造成大片的森林被破壞,環境的破壞,也從側面提升了碳排放量。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增長到一定的階段,便會引起技術與制度的改革與創新,逐步減少與優化碳排放量。從大量的研究與調查顯示來看,國家經濟發展經歷過一定的階段,會轉向多元化結構,碳排量也會有初期的逐步增長到後期轉變為逐步減緩,並且能源消費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會促使國家工業化發展由高燃材料轉變為低碳。
C. 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服從倒U型曲線關系嗎
在社抄會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兩者並不呈現正的線性關系,動機強度過高或者過低,均會導致活動效率下降。而研究表明,每種活動都存在最佳的動機水平,這樣的倒U型曲線告訴人們,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最高。
在引起人們的態度轉變中如果信息能喚起人們的畏懼情緒一般有利於說服。但畏懼與態度轉變的關系也並不成正線性關系,大多數情況下畏懼的喚起能增強說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懼太強烈導致接受者的心理防禦以至否定就會使態度轉變比較少,研究發現,中等強度的畏懼信息能達到比較好的說服效果。
溝通信息的重復效率與說服效果也是呈現這樣的倒U型曲線關系。中等頻率的重復,效果較好,如果過低或者過高,均達不到預期效果。
在影響人際吸引因素中交往頻率和喜歡程度也遵循著這樣的原理,過低與過高的交往頻率都不會使彼此的喜歡程度提高,而只有在中等交往的程度時,彼此的喜歡程度較高
由倒U型曲線聯想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看來事情最終成敗與否並不以最初的本意是否強烈為基礎的,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多一分或減一分都會阻攔最好的效果,不偏不倚境界的精髓,過猶不及,適度就好。
D. 經濟發展與碳排放 怎麼選工具變數
解釋變數內生性檢驗 首先檢驗解釋變數內生性(解釋變數內生性的Hausman 檢驗:使用工具變數法的前提是存在內生解釋變數。
E. 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哪幾個碳排放高峰
經濟發展從長期來看,一般需要依次跨越三大高峰,即能源消費強度或碳排放強度的倒U型曲線高峰、人均能源消費或者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高峰以及能源消費總量或者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高峰。
在技術不斷進步即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的前提下,當技術進步的速度能夠抵消經濟增長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速度時,根據IPAT方程,此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長實現零增長,並向持續下降方向轉變。也就是跨越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高峰。
當技術進步速度能夠進一步抵消人口和經濟增長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速度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實現零增長,並向穩定下降方向轉變即跨越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
由於技術的進步是一個隨時間的演變過程,這就決定了上述三個倒U型曲線高峰通常先後出現的基本特徵。在一般情形下,人口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當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和零增長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峰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高峰將會接近或重合。
————《發展低碳經濟需跨越能源消費或碳排放的三大高峰》(陳劭鋒,劉揚,蘇利陽)
如果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分離或者最終跨越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必須依次跨越三大高峰即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倒U型曲線高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高峰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高峰。
因此,以往的碳排放實證研究中選取的不同指標實質上對應著不同發展階段的倒U型曲線,而低碳經濟努力的方向是需要跨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高峰。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判斷是基於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或者技術不斷進步的嚴格假定。在正常狀況下,能源消費或碳排放強度總體發展變化趨勢至少如此。
由於受到經濟波動、經濟結構調整、管理水平、技術和經濟效率極限等因素的影響,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變化率可能在個別年份或者短期內發生波動,並非一定保持持續下降態勢。但是只要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能源消耗強度在總體趨勢上呈現比較明顯的連續下降趨勢也是符合上述假定的。
F. 隨著經濟發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隨之上升嗎
這是錯誤的,現在很多國家都在重視C排放,最近我們國家對重點企業都在摸底核查,以後會逐漸控制C的排放量的。
G. 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服從倒U型曲線關系嗎
您好
基於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選用1995-2010年中國省域面板數據,運用半參數廣義可加模型,研究分析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曲線關系以及其形成機制和區域差異。
結果顯示:
(1)在全國層面上,伴隨著經濟發展,碳排放軌跡表現為單調遞增形態,而非傳統的EKC假說所描述的「倒U型」;
(2)規模效應與碳排放顯著正相關,技術效應顯著地促進了碳減排,組合效應不是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由於規模效應主導了碳排放變動,因此形成了中國單調上升的二氧化碳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3)不同區域的碳排放軌跡存在差異,與其他地區相比,煤炭資源豐裕地區的CKC曲線呈現出更加明顯的單調上升形態。本文政策含義是中國低碳經濟政策應充分考慮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區域發展的差異性以及碳排放驅動因素的層次性,制定統籌不同區域差異化的碳減排策略。
H. 碳排放交易體系,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會造成哪些影響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面臨了很大的挑戰。中國必須在未來五年內啟動經濟增長模式從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的「庫茲尼茨增長」模式,逐步轉向以經濟結構轉型、技術創新和微觀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等為特徵的「熊彼特增長」模式,這是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果的關鍵。這是因為,促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諸多矛盾,如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以及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都可以從收入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不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繼續做大「蛋糕」的必要條件。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嘗譏佰客脂九拌循飽末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I. 工業碳排放與經濟發展關系怎樣
經濟發展初期,主要靠第二產業帶動,所以,只要經濟發展模式未成熟,經濟越發展,工業碳排放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