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與政治誰對媒介的影響大

經濟與政治誰對媒介的影響大

發布時間:2020-12-17 04:01:48

① 急!求國外媒體對中國政治或者經濟的評價!

中國模式不止對中國沿海新興精英有吸引力,而且對非洲國家也是如內此。這不是西方模式容,中國人也沒有教給任何人民主。中國人是財富的源泉,這也吸引了來自西方國家的商人、建築師和媒體大亨,他們都去了中國。在那可以找到最好的生意,建體育館,建摩天樓,賣電訊技術和網站。怎麼可能不在這個國家呢?這里不會發生任何有組織的抗議活動妨礙自己的生意?

我們希望中國2008年一切順利,當然願望不一定會實現,但是如果不趁新年許下這個願望,那還可以在什麼時候呢?(

② 在大眾傳播中有哪些控制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受控監督控制。媒介組織控制)急用,謝謝啊!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模式由德國學者馬萊茨克於1963年提出,在其《大眾傳播心理學》一書中對各因素有詳盡討論。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模式應用了「場論」的研究思想。「場」本是現代物理學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從環境與物體的關繫上去把握物體的特徵及環境的特性。場論是勒溫在研究群體動力學提出,已經發展成為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強調環境內復雜的因素和變數相互之間的影響。大眾傳播場就是大眾傳播過程中諸種社會關系的群集和總和,他認為無論是傳播者還是接受者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磁場」中進行的,而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顯示其傳播的性質和作用。

馬萊茨克進一步列舉了影響傳播者行為的有關具體因素:

1、來自社會環境的約束。社會道德規范、社會文化規范和法律起著控制和制約傳播者的作用。

2、來自受傳者的約束。群眾的輿論反映出對傳播者的態度。

3、來自媒介組織的約束。各種大眾媒介組織的宗旨、所有制形式和政策不同,而所有這些,對傳播者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環境因素。

4、來自工作群體的約束。大眾傳播者總是在一個群體工作,他的自由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工作群體的規范和價值觀的限制。

5、來自傳播者的個性結構和自我形象的約束。傳播者都有自己的人格意識和個性結構,要考慮自己的行為准則在公眾中的形象。這些都是制約傳播者如何進行選擇和製作信息的社會因素。

在這個模式中,馬萊茨克認為,接收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導致接收者對媒介內容的期望,因而可以認為這種形象將影響到接收者對內容的選擇、感受和反應的方式。媒介的知名度和可信性是這一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求新聞網站(全是真正有重大影響的政治經濟大事,不要是某領導出訪或街頭巷尾的事),最好是外國媒體

參考消息的電子抄版,網路搜索:參考啊。符合你說的每一個條件:重大、權威、多家外媒(國家級) 消息、兼含評論,力薦。經濟類的—FT中文網還不錯,也比較推薦,內含雙語。我覺得哈,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看中文就好了。網友說的鳳凰網也比較推薦,國際新聞做得不錯,專題、軍事頻道也可以。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看。

④ 媒介經濟壟斷和媒介上市給新聞業和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媒介壟斷形成的原因如下:
政治原因:
經濟上的統治地位,要求壟斷資本在思想文化領域也實施全面的控制。而要實現這一目的,依靠自由主義時期分散的自由競爭的新聞媒介,是不可能做到的。壟斷的政治經濟現實,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規模巨大的壟斷媒介。
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不僅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還控制了國家的政治機構。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要求壟斷資本對經濟、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實行控制。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壟斷既然已經形成,而且操縱著幾十億的資本,它就絕對不可避免地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而不管政治制度或其他任何『細節'如何」
① 另方面,「『經濟上的強者'的力量也在於他們握有政治權力,沒有這種政治權力,他們也就不能保持自己的經濟統治。」
②壟斷資本既然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掌握了國家機器,下面一步,必然會走向控制近代社會最基本的輿論工具——報紙。
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控制了報紙就意味著控制了民心,控制了輿論,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穩固了統治基礎。而要實現這一目的,依靠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分散經營的、自由競爭的資產階級報業,是不可能做到的。壟斷的政治經濟現實,要求建立規模巨大,為數極少,從而能在根本的意義上,保證宣傳與政治步調一致的壟斷報業。
經濟原因:
資本主義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競爭經濟、自由經濟。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和資本的集中。而資本集中的動機便是試圖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控制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把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提高到生產價格之上,從而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壟斷利潤。這種動機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在19世紀末期相繼走上了壟斷化的道路。而報紙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消費品,成為了一種特殊商品。
在壟斷階段,生產資本集中的基本動機,乃是壟斷資本試圖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控制某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把商品價格提高到生產價格以上,從而獲取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壟斷利潤。而報刊事業,自工業革命以來,已變成了一種營利性的知識產業。報紙本身已由上層社會的精神特權變成了以普通民眾為對象的特殊商品。控制這種特殊商品的生產及銷售市場,一方面可以製造對於壟斷資本有利的輿論,塑造其正面的社會形象;另一方面則會通過壟斷的市場和價格,獲取超額利潤。據本傑明·康培因估計,1978年報紙集團的中等利潤率為9.6%,為製造行業的二倍。報業壟斷為其老闆賺了大錢,這便是壟斷資本插手報業,使報紙的所有權日趨集中的另一重要原因。
自身原因:
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新聞媒介已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資本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報紙的手工作坊性質不同,那時一個人數百元錢即可辦起一家報紙。現在只有籌資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才能涉足報業,這顯然只有大資本家才能辦到。
報業壟斷,雖然在許多場合是出於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但是報業自身經營上的要求也同樣不能忽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交流專家們認為,報業的集中,從其自身經營的層面來看,是由以下幾種因素造成的:(1)市場經濟的基本趨勢;(2)為政府當局所需要的新聞產品、信息和內容的劃一化趨向;(3)出版和發行方式的技術變革所產生的經濟壓力;(4)由於流通和廣告收入的競爭而帶來的壓力;(5)各種交流工具的競爭;(6)一般精神產品的千篇一律;(7)某些報紙缺乏經濟和社會需求;(8)生產成本的提高和廣告收入的減少;(9)有計劃地整頓報紙;(10)行政安排、財政刺激和稅收政策抑制了獨立企業;(11)管理上的缺點;(12)通貨膨脹和普遍性的衰退;(13)私營和國營企業都缺乏新的創造精神也缺乏新的資金。」這種概括雖然全面,但並不很具體,重點也不突出。我們認為,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刊事業的所有權之所以會趨向集中,主要是取決於如下幾個條件。
第一,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紙已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資本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報紙手工業作坊性質絕然不同,那時一個人幾百元錢便可以辦起一家報紙,而現在唯有籌資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才能創辦報業,這顯然只有大資本家才能辦得到。
第二,壟斷報業公司由於經濟實力雄厚,擁有絕對的人才優勢和眾多精良的設備,可以出版眾多的報紙、期刊、書籍,經營新聞性和非新聞性事業,在龐大的企業集團內部,合理地配置並且充分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賺取超額利潤。
第三,報紙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報紙銷量越大,廣告來源越多,廣告收費越高。一般而言,廣告客戶寧願以較高費用在一家銷數大、讀者多的報紙上刊登廣告,而不願意在幾家小報分登廣告。在各報紙間的發行、廣告競爭中,資本小、發行量少的報社,往往會因為高成本而倒閉甚至被合並。
第四,報團在各城市各地區出版多種報紙,在經營管理、廣告、發行以至新聞采訪、特稿供應上,都比分散經營的獨立報刊有更多的便利條件,更容易發揮整體的優勢。
總之,報業壟斷並非一個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報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也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一個國際現象。它在任何經濟制度下都可能出現,但其范圍和格局在各個不同的國家,卻是十分不同的。有的主要是由於私人利益集團促成,有的則是由政府當局所促成。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報業壟斷成了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報刊事業的基本特徵。
以上供參考。

⑤ 舉例說明媒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思維與生活的方式的

媒體對人的思維方來式是非常震撼的,源而且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所以要重視媒體的發展用計算。

重點要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必須聯系實際」,這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從非理性走向理性的重點,尤其是運用線性思維時更應該去刻意地多想想是否符合當下的情況,這一點必須十分明確。

「生命之樹常青」、「理論總是灰色的」。我們對一切理論、觀點、概念,包括那些已成定論的、那些風行於世的、那些貌似高深的以及每個人自身經歷所積累形成的。

(5)經濟與政治誰對媒介的影響大擴展閱讀:

反過來又對文化心理諸要素產生制約作用。思維方式體現於民族文化的所有領域,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際文化,尤其體現於哲學。

語言、科技、美學、文學、藝術、醫學、宗教以及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外交、軍事、生產和日常生活實踐之中。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⑥ 媒介經營管理活動與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

一定的社會制度對大眾傳播的控制,體現為一定形態的傳播制度,因此,傳播制度也就是社會制度中對大眾傳播活動直接或間接起著制約和控製作用的部分,即言論、出版自由問題。我們認為,言論出版自由問題是傳播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它的全部,傳播制度作為社會制度的反應,其內容是十分復雜的,它體現了社會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個方面對傳播媒介活動的制約和影響。傳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與政府的關系,也包括媒介與社會群體以及廣大受眾的關系問題;既包括言論出版的自由與權利問題,也包括言論出版者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問題。一句話,傳播制度體現了全部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從這個基本立場出發,以下我們主要從國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種利益群體和經濟勢力對傳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一下特定社會制度和傳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問題。

國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這種控制的目的,是通過規定大眾傳播體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

國家和政府對傳播媒介的控制屬於直接的制度控制,但是,從對媒介活動的制約和影響的角度而言,國家和政府的控制並不是唯一的控制,還存在著種種社會利益群體和經濟勢力的控制。由於這些控制也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傳播制度的范圍內進行的,因此也帶有明顯的制度性因素。
在現代社會里,大眾傳播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許多傳播內容,例如報道的新聞或傳播的信息是否真實、刊登的廣告是否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娛樂內容是否有健康有益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受眾的利益。因此,廣大受眾對傳播媒介的活動擁有進行社會監督的正當權利。

⑦ 論 新媒體傳播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有什麼影響

新媒體相對於傳統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傳播世界化,全球化,從全媒通接受客戶的比率來看,越來越多的產品宣傳趨向於做新媒體傳播,這樣有利於產品的全球化,經濟文化上也通過產品的流通加強了交流。

⑧ 誰能幫我找一下「媒介的權利」的概念,十分感謝

郝家林寫的比較好,給你學習一下。
媒介的權利
原載《現代傳播》1998.1, 作者:郝家林
"媒介權力"(media power)意指現代傳播媒介對個人或社會進行影響、操縱、支配的力量。隨著人類傳播技術的發展,媒介的力量已深深嵌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並"構成了社會權力結構中一種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部分"。西方尤其美國對媒介權力的研究已有近百年歷史。相比之下,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才起步不久。鑒此,在我們有能力提出自己的理論假說前,對媒介社會影響力問題進行一番全景透視,把握西方媒介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就是一件有價值的工作了。我們的分析是基於傳媒曾經或正在發生的作用這一客觀經驗。依據歷史客觀經驗是闡釋媒介系統與社會其他系統之間相互關系的准則。任意貶低與誇大媒介影響力的做法都是不恰當的。
一、政 治
1.安排議程
此源於對特定政治活動(大選)的觀察,後被人們引入對媒介社會影響力的研究之中。
奧斯坎普曾於1977年提出:"也許大眾媒介最重要的效力即在於其形成議題的功能。"①賽弗林則解釋:"大眾媒介形成議題的功能即大眾媒介選擇並突出報道某些問題,從而使這些問題引起公眾重視的能力。"②自50年代後期,人們開始對於媒介"安排議程"的功能有了較明確認識。此後20年間,政治學家、傳播學家對此寄予了極大期望。如諾頓③、朗伯·科恩④,西奧多·懷特(白修德)⑤,希爾斯曼⑥等人,均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研究課題中觸及到這一問題。而真正為它提供可統計的數據支持的及經驗基礎的人,公認為麥庫姆斯和肖,他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所進行的調研顯示:媒介議題與公眾議題之間存在著驚人的相應關系。不過這一結論有一個弱點,即它並未指出二者孰因孰果。有觀點認為,媒介是從公眾那裡獲得議程,媒介的注意力反映而非替代公眾的注意力。進入80年代,研究工作深入展開。施拉姆提出"安排議程"的理論基礎基於兩個觀點:媒介是新聞報道的把關人,它們要對大量消息進行選擇;公眾經常感到需要對復雜的政治世界為他們指出方向。這就是說,把關人幫助人們決定那些超出他們有限感受的哪些事件和哪些問題,是值得關心和加以注意的。而注重製度分析的阿特休爾則認為,並非媒介單獨安排議程,是它們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權力共同傳播新聞或共同確定議事日程。無論怎樣,媒介若要成功引導公眾注意力,需有一個基本條件:它們得採取聯合一致的行動。媒介即使不能改變公眾的觀點,至少能夠做到"使人們把某一議題看得比其他議題更重要"。
2.統一規范
規范是一個群體的所有成員均理解和遵循的普遍規則。傳媒憑借大量信息向社會成員傳輸規范的意義,促其養成與規范相適應的行為習慣,從而維護現實社會秩序。在這方面傳媒的潛移默化的宣傳效力往往勝過政府的強制性力量。阿特休爾在分析西方新聞傳播制度時就直言不諱地道出:"廣播電視也許是迄今為止所能設想出的社會控制最有效的工具。"因為"廣播電視主宰人類生活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傳播媒介,這一事實是無可質疑的"⑦。
統一規范的方法有兩種:①通過宣傳報道賦予個人或組織高出一般性的地位和榮譽,獎勵那些突出遵守規范並協助群體達到目標的成員,從正面肯定規范的普遍性意義,即所謂"肯定性制約";②通過公開揭露違反規范的行為,懲戒犯規者並威懾那些尚未造成事實的潛在犯規者,從反面校正人們的行為偏差,即所謂"否定性制約"。傳媒所以能夠承擔這一政治性功能,與其自身特點分不開。研究表明,由於傳媒在其社會屬性方面所具有的某種意義上的權威性色彩及其巨大的技術能量,它對事物的態度可迅速轉化為社會的普遍認可。
3.監視環境
政治學家哈·拉斯韋爾在他1948年發表的《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明確把"對環境進行監視"列為社會傳播的功能之一。此後,人們便將大眾傳媒比喻為社會監視器。傳媒廣泛報道消息、意見和指導性評介,向公眾報告他們的生存條件和質量,幫助公眾認識並理解生活於這個世界的歷史、現實及面臨的問題。傳媒的報告經常成為公眾對現實做出反應和抉擇的主要依據。
對社會消極現象的報告是環境監視的重要內容。它公開了原本隱蔽的問題,突出了問題性質的嚴重性,喚醒公眾的政治意識,從而推進社會變革。在美國新聞史上本世紀頭十年的"掏糞者"時代(揭發丑聞的時代)最初確立了監視環境的道德性准則,即腐敗行為同"要求社會正義的革新運動"是不相容的。這一傳統後來被美國及西方的負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繼承了下來。對政治環境的監視除去對社會心理的宏觀估價或對其取樣測評之外,主要是媒介針對權力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監視。當然,媒介監視非行政法意義上的監督法律關系,也非政治學所講的權力制衡機制,它屬社會監督范疇,體現或代表公民的憲法權利。
二、經 濟
1.廣告
在19世紀大眾報紙誕生的最初日子裡,它的創辦人的商業動機便將它與廣告結成了天然盟友。20世紀,隨著電子媒介的普及,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便步入了廣告時代。20年前施拉姆曾假定:如果排除廣告作用,電台、電視台將不復存在。這一假定道出了一個常識:媒介靠廣告收入而生存。可口可樂公司一百多年來,廣告費投入年均達1.84億美元,就是一例。施拉姆的假定完全可以顛倒過來:如果失去媒介,廣告也將不復存焉。廣告一旦消失,我們無法想像現代經濟活動包括企業經營計劃的制訂、公眾消費行為的選擇、跨國公司的海外市場開拓等會是怎樣一種局面。
2.產業結構
傳播行業作為現代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增大,改變著傳統產業結構。1993 年,世界CD-ROM(只讀光碟)的銷售額超過百億美元。據預測,世界電子出版物的市場銷售將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長。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傳播業的興起構成經濟繁榮的一道醒目風景線。家庭對媒介更新換代的追求造成巨大的市場潛力。1995年,大屏幕彩電是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快增長的主要商品之一。
3.科技和勞動力
現代傳播業的發展帶動著印刷技術、電子技術、攝影攝像技術,以及光學、電學、聲學、材料科學的進步,為科學技術研究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開拓出廣闊前景。同時,大眾傳媒的普及還為從根本上改變勞動者的知識結構提供了社會化手段。在未來學家眼中,最優秀的工人是善於處理問題的。他們能夠意識到競爭的壓力、文化的變遷以及許多從前只是管理人員才考慮的問題。未來學家在思索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時,敏銳地觀察到信息時代發生在工人身上的這種深刻變化,並充分肯定了大眾傳媒為促成這種變化而發揮的作用。阿·托夫勒指出:" 這些廣博的知識並非來自教室,也不來自技術手冊,而是來自我們經常收看或收聽的報紙、雜志、電視和廣播刊登或播發的大量新聞。它也間接地來自娛樂。因為許多娛樂節目都在無意中傳遞著關於新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社會問題,甚至是外國顧客和市場的信息。"⑧
許多人也許並不在意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細小變化,但恰恰是這些變化很可能會改變人的一生。細小的變化它可能就是歷史變遷的先兆。我們在分析大眾傳媒的社會影響力問題時,不應忽視在各個方面諸如企業管理者、公司職員、家庭、社會團體等所發生的"小事情",因為我們往往會在"細小變化"中尋找到所需要的有力論據。
4.消費時尚
媒介促成"流行",對此竹內郁郎從三個層面來闡述媒介對流行的作用。①促進流行的產生。大眾媒介將新方式構築成人共同認知的環境世界,迫使人們與之相適應,於是媒介奠定了流行產生的基礎。②促進流行的普及。媒介通過報道新方式被採用的實際情況及新方式得到怎樣的社會支持,鼓勵那些雖關心流行但還未採用新方式的人加入流行行列,結果擴大了流行規模。③促退流行。媒介不斷製造新環境,誘使人們喜新厭舊,從而支配流行的周期。⑨
上述論證無疑具有價值,它至少為信息發布者訂立宣傳計劃展示出一種帶定理意味的程序模式。但是,論證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消費心理現象,即消費者在行為選擇上所表現出的主動性。而且,作為理論研究,竹內郁郎也未進一步探討媒介在促成流行時是如何創造出某種來自心理方面的消費文化氛圍,這一點恰恰是媒介影響力在本質意義上的表現。
需要說明,在注意日常"細小變化"的同時,還應強調那些制度性因素對傳媒影響力的制約,否則我們的觀察將失去客觀的標准。西方國家的傳播體制已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深入其政治、經濟結構中,並成為制度的一個象徵性解釋。西方傳播學的批判學派正是站在制度分析的高度,來給大眾傳播活動定性的。這種"定性分析"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例如,我們分析傳媒的政治影響力,一方面要指出傳媒為政治行為構建了社會舞台,但同時必須看到,傳媒又是政治舞台上的一個社會角色,自然要受到這個舞台的規則的制約。傳媒絕非在政治之外影響政治,它就身在其中,因為"新聞媒介就是一個政治機構"。我們分析傳媒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當然也就不能排除下列因素的作用:一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策略手段,政府關於精神產品生產的政策性限制等等。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新聞機構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這是我國新聞傳播制度的本質特徵。只有結合中國實際來研究大眾傳媒對我國社會生活所發生的種種影響,才能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三、文 化
1.融合與侵略
法國社會學家卡森奈在1969 年出版的《廣播電視社會學》中寫道:大眾媒介"使各個國家間、各種風俗和文化間存在的障礙正在減少"⑩。今天當人們正在熱烈討論"跨文化交流"這一嚴肅的學術話題時,我們的大眾傳媒卻早已在最通俗的層面上為實現這一話題的實踐性目標鋪陳著道路。但是,"障礙的減少"一方面為各民族間文化的順暢交流創造了條件,同時這些條件也為一民族文化向他民族的擴張提供了便利。伴隨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世界文化格局發生著深刻變化。80年代末,美國的視聽節目在拉美國家佔77%,在歐洲佔到44%,在阿拉伯地區佔32%,在非洲佔47%,在加拿大佔到70%,而美國進口節目僅佔2%。國際視聽貿易的這種不均衡狀態引起各國普遍不安。歐洲人擔心,如果歐洲人的娛樂活動、節目活動和幻想中充滿了歐洲以外的形象、符號、聲音和象徵,那麼被征服的、被佔領的將是他們自身的形象、自身本質的特徵。一位法國總統向他的同胞們發出警告:"對歐洲來說,這將是一次文化上的慘敗,政治上的失敗,歐洲將不能向自己的公民乃至向全世界公民顯示自身文化的統一性,或者說完整性。在經濟上也將是一次嚴重的失敗,因為文化財富的生產--它已經衍生出若乾地地道道的產業--將被窒息,從而革新、創造性和活力的基本支柱之一也就被拆除了。"⑾
軍事征服、經濟掠奪、文化滲透這似乎可以構成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一條感性線索,它勾畫出了人類社會近幾百年來風雲變幻的歷史軌跡。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異質文化的介入會導致某些社會在歷史傳統、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諸多方面發生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平緩地進行,也可能採取對立因素之間的對抗形式。異質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強烈沖擊,必然使後者提出維護自身具有象徵性價值的(甚至激進的)要求,這一要求顯而易見地超出了民間性質。自80年代末以來,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國政府,紛紛制訂措施以限制外國節目的進口,保護和扶植本國視聽產業。一些發展中國家也聯合呼籲,要求建立符合各國情況的信息和傳播政策,以堅持文化和政治多元性,維護民族主權。上述國家的反應當然不會導致文化壁壘的形成,但它向世界表明,要解決由於大眾傳播所引發的那些深刻影響一個國家賴以存在的價值基礎的問題,將是各國政府所面臨的一個艱難而長期的任務。
2.普及與庸俗化
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結束了文化作為上流階層的特權進而壟斷人類精神生活的歷史。人類精神產品的世俗化對於提高社會整體文明水準,增強較低階層的公共生活意識具有時代意義。但人們同時注意到大眾文化(有人定義為工業化生產、商業化運作、快餐式消費的文化)所帶來的功能性負效應,即文化的庸俗化。文化製造商們迎合"大眾對庸俗、色情以至野蠻行為的渴求心理",每天都在向社會大批量生產粗俗低劣的傳播品,在社會上造成一種功利的、浮躁的、乃至淺薄滑稽的文化氛圍。人們受這種氛圍熏染會逐漸消磨掉--至少會疏遠--他們原本具有的那些高品格鑒賞趣味,這正是哥倫比亞社會學派首領人物、被人視為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爾德曾經感嘆的,人們在寶貴的自由時間內不是同大學而是同大眾媒介打交道的原因。然而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如此,庸俗文化還在撼動著一個社會賴以世代維系的傳統根基。布熱津斯基認為,電視對觀眾施加的文化和哲學影響無與倫比,它正在取代家庭、教會和學校而成為社會教育的最重要工具。但這位前國家安全顧問指責電視所展現的關於幸福生活的定義更多的是自我享樂和貪婪,所以它完全有理由被指為道德敗壞和文化墮落的罪魁禍首。" 電視在破壞代代繼承的傳統和價值觀念方面起了特別大的作用"⑿。中國在大眾文化勃興的現階段,人們也已經注意到現代傳媒更多地傳達出平庸和低劣,構成對一個民族道貌岸然的公開化的文化戕害,但同時認為,電視雖體現時代較敏感的那部分特徵,它卻不能(也無力)代表時代的發展方向。⒀
3.語言
德弗勒和他的合作者提出大眾媒介影響語言和意識的方式是:它們建立具有新的關聯意義的單詞;引申現有詞彙的意思;用新意義代替舊意義;最重要的是,它們穩定我們語言詞彙中現有的意義常規。他們還指出:"雖然媒介的說話風格絕沒有取代各個地區、不同種族群體或經濟水準較低的人們的口音、語法或句法,但它們也許會最終消除這些區別"⒂媒介潛移默化地模糊著人們的語言差異,有可能形成不同民族之間的相同的語言習慣,而同一種語言習慣的形成則意味著民族語言個性的消失。
四、意識與行為
1.轉述現實
傳播學界普遍承認關於媒介轉述現實的論點最早出自美國著名政治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於1922年發表的經典著作《輿論》。李普曼認為:現代人的生存環境實在太大、太復雜,它稍縱即逝,太難以直接經歷了。人要認識環境並在此環境中作出行為抉擇,在我們能夠直接與它發生關系之前,我們必須把它改造成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式。於是新聞媒介承擔起"改造" 任務。媒介將人們無法直接經歷的現實裁剪成某種概念化的東西,再將這個可以被稱之為現實的"副本"的東西提供給人們,人們便依據媒介的提供去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我們目前過渡到大眾傳播時代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我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復雜的物質世界和社會世界的媒介表述,而不只是我們狹小個人環境的客觀特徵"

⑨ 傳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

傳媒的影響

1、首先,在人們平日的生活中,人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大眾傳播媒介,成為人們的娛樂消遣對象,人們正因此而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人們減少了選擇各種文化的機會。大眾傳媒不知不覺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時間安排,干擾了人們對其他文化的選擇。

2、其次,大眾傳媒由於傳遞單一的文化元素,削弱了人們的思考能力。大眾傳媒的即時消費性致使它不可以深度闡釋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它把原先的理念和觀點模糊掉。

3、大眾傳媒作為新時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對人性的重新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使得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可以促進流行文化的合理發展。因此,把握大眾傳媒對流行文化影響的整體脈絡,不僅有利於文化的共榮,更有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

(9)經濟與政治誰對媒介的影響大擴展閱讀

傳媒發展現狀

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傳媒業開始與世界接軌,一些國家的大型媒體試圖通過各種渠道入駐我國局部地區,許多跨國傳媒集團迅速形成。

在傳媒子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之下,集團化融合使各傳媒產品重新包裝,相互轉化,融合發展,這不僅可以使整個傳媒業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也促使傳媒市場趨於集中,衍生出許多大型跨媒體傳媒集團。在我國傳媒業實行集團化改革過程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在集團化過程中,打通各傳媒行業的交叉點,基於大數據平台的聚合,結構布局的調整加快了傳媒資源整合的步伐,趁勢發掘優勢資源和潛在資源,並形成強強聯手的資源優化配置,尋找到了新的價值拓展維度,為傳媒業開拓了新的發展前景。

⑩ 我國GDP第二,在經濟,政治,軍事影響加強,據此,西方媒體鼓吹中國已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你對這有何看法

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是發達國家,人均上還是並且還將長期是發展中國家,這要看從哪個角度去理解了

閱讀全文

與經濟與政治誰對媒介的影響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