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是時下最流行的說法。然而,什麼樣的文化科技搭台,什麼樣的文化可以唱好經濟大戲,卻是領導層面應該考慮的。很多地方不知道怎麼用文化作為「媒介」,而不論怎麼樣的「文藝」都稱作文化,時裝表演、廟會趕集都稱作文化,都說能促進經濟發展,甚至有的一些色情表演也披著「文化」的外衣,來「促進」經濟發展。一段時間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大潮的不斷沖擊,一些企業或經濟實體的老闆或股東,紛紛打起了文化品牌戰略。他們充分利用當地文化優勢和影響,搭建起交流推介平台,一方面推動本地優勢經濟實體開展雙向交流,另一方面達到了雙方經濟信息資源共享。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地域性差異不盡相同,民族風俗習慣亦不相同。所以,對於如何利用好當地的文化資源,挖掘其深藏的文化底蘊,讓其真正為經濟服務,還需一些經濟實體三思而後行。從一定意義上講,作為品牌的一種,文化生活是人們物質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好了這個品牌,就能提高其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立,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反之,就會給區域經濟帶來消極影響。所以,唱響文化品牌,讓其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一方面要科學選擇,精心培育。既然要讓該文化品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所以著眼點要高,更深度挖掘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類別。利用它獨具魅力的文化底蘊,不失時機地擴大影響,努力把它培養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重視文化品牌,就應該在這上面做文章,就要做大做強,要讓文化品牌理所當然地成為各級政府推動發展的戰略選擇。
Ⅱ 關於「經濟」的文言文名句有哪些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貨殖列傳序》出自司馬遷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 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 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 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 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 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 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 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 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 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 繦至 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閑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 也。
故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執益彰,失執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 之民乎!
Ⅲ 文化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嗎
文化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
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Ⅳ 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推動促進文化發展,文化發展很重要,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於文化需求也會提升。
Ⅳ 運用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知識說明城市更名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如果這是最後一題,那麼背背答題模板。如果要寫論文,找找文獻。我覺得,城市更名更有利於對外宣傳,促進文化底蘊,增加客流量。
Ⅵ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和個人成長有哪些作用
答:1、文化是一來種精神自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有利於振興我國的文化產業,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的發展;
2、文化塑造人生,健康有益的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能激勵人們更好地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Ⅶ 怎樣促進經濟發展 英文短文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to each country. Therefore, ways to improve economic develpment have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for people. As more people are employed, the amount of capital increases, ecation levels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capital changes, or the technology increases, the proctive capacity of the economy increases.
Ⅷ 為什麼說經濟決定文化,文化促進經濟發展
答案抄B本題考查經濟與文化的關系,襲根據教材可知,經濟是文化的基礎,經濟決定文化,因此「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是正確的,看到了經濟決定文化,並沒有承認文化決定經濟,所以A項排除;但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並不是亦步亦趨的,因此「文化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是錯誤的,沒有看到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其自身的傳承性,所以B項正確,C項錯誤;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但題干中並沒有體現出來,所以D項捨去。正確答案是B。
Ⅸ 如何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申論範文
到20世紀90年代,資源耗竭、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擋在了各國的發展道路上,於是各國便開始尋找一種不損害生態和諧和社會公平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此,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討論就成為中國理論界極其關注的熱點,有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現將主要研究觀點綜述如下: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強調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又強調經濟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
1.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社會經濟行為的倫理化.傳統的以追求財富總量為目標的發展實踐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社會繁榮,反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經濟、生態問題.而可持續發展涉及人——社會——自然之間復雜的聯系和深邃的關系內涵,它的理論形成和發展體現著人類價值觀、發展觀的反思、變革、重建.
2.可持續發展鼓勵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決不意味著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強調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它意味著經濟增長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改善產品質量,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提高總要素生產率,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道路,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3.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三方面內容,它們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的.它要求人類在經濟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益、關注生態和諧和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
4.可持續發展追求的公平不僅指本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它要求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較好生活的願望的同時,本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在自然資源不斷消耗的條件下,用其他形式財富代替自然資本,並在時間推移的長河中使我們的後代維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環境污染依然嚴重.表現為水污染、酸雨、大氣污染、沙塵暴等環境問題相當突出.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的估算,中國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以快速發展的1993年為例,當年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為1085億元.
2.資源短缺和浪費巨大.中國的人均資源極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時,由於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的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種因素的作用,我國資源浪費嚴重,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趨同、技術水平低、設備老化、生產能力過剩.
3.地區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西部地區經濟對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倚重,不僅使其經濟發展處於落後狀態,而月.還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產生這些問題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續發展理解和認識的偏差.可持續發展從概念到理論到戰略的形成,雖然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從實踐效果看,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從政府角度看,可持續發展雖然被作為一個國家戰略,但它在發展戰略體系中的地位和層次不夠明確.
在中長期計劃中,可持續發展戰略往往被作為與經濟發展戰略平行的社會發展領域的發展戰略來看待,其內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會發展、醫療保健、資源環境等;從公眾角度看,雖然近幾年環境意識有所覺醒,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全國公眾心目中相當淡薄.他們片面強調消費水平中的物質含量,沒有積極參與到有關影響他們環境利益的決策過程中.這樣必然導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數量的增加而忽視發展質量的改善,同時無視公眾與企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企業在利潤極大化機制的驅動下,不可能主動將生產所帶來的環境代價納入成本核算中,導致大量無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廢棄物的產生,整個社會的公共環境質量受到嚴重破壞.
(2)制度缺陷導致市場失靈.表現為:
首先,清晰的產權是市場機制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然而,臭氧層、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等環境資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產權難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這將會導致所有人都可以在無需付費的情況下自由享用和無節制地爭奪稀缺的環境資源,其結果是造成環境資源的過度浪費,甚至枯竭.
其次,相當一部分資源的產權是無歸屬的,在產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其資源使用的負外部效應幾乎是毫無約束地向自然圈擴散,從而形成「公地的悲劇」的演化過程;單個經濟主體不考慮資源使用的社會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繼續投資,由於大部分外部效應是由其他個體承擔,故其生產成本相對較小.在這種成本收益關系下,該廠商會盡可能加大使用資源的力度,而不去理會整個社會的收益已遠遠小於成本.這種個體最優決策和社會整體最優決策的矛盾,使這些資源的使用難以保持可持續性.
最後,現行資源價格機制的缺陷,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低效率.由於傳統習慣、信息不通暢及政府對經濟活動強制性干預等原因,資源的價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產成本.
(3)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機制的缺陷.首先,在決策機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體系.我國目前可持續發展問題由多個部門聯合抓,但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環保部門地位偏低.而且部門和地方的「條塊」分割使發展經濟的決策往往缺乏綜合、長遠的考慮,跨行業和地區的問題經常被擱置.其次,在控制機制上,「政績制度」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存在明顯沖突.在我國,用「政績」尤其是經濟增長指標來考核各級幹部的制度非常普遍.為體現「政績」各級幹部在任期內都把GDP增長放在第一位,而生態環境往往成為政績攀比的犧牲品.最後可持續發展行為主體的權、責、利關系不明,動力機制難以建立.
三、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解決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建立綠色GDP指標的關鍵在於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從近年來各國實踐經驗看,自然資源和環境核算大體包括四方面內容:
(1)人們對資源破壞(掠奪式開發)、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2)為減少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所必須支付的經濟投資或開支;
(3)由於過度採掘和大量消耗,導致資源衰竭所產生的負面作用;
(4)由於環境污染導致的社會負效應.實行綠色 GDP指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國民核算新體系,不僅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於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進社會福利.同時採用綠色GDP這一總量指標,也有助於更實際的測算一國或地區的生產能力.
2.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促進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協凋發展.從全球發展趨勢看,技術創新日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治理技術為基礎,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因此,我國必須把技術創新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
(1)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各種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2)運用政策對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予以扶持.企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微觀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我國大多數企業從根本上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或苦於技術創新資金的短缺而只能維持現狀,放棄技術創新這個具有正外部性效應的選擇.因此,政府應對主動開發應用無害生態環境技術的企業通過財政貼補和稅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進行體制創新,完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1)發揮政府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發揮中央政府的綜合調控和組織協調能力.在經濟和政治體制的進一步改革進程中,要明確政府職能,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部門協調的管理機制和反饋機制,形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合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規范地方政府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權利和義務,用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績,重視地方政府參與可持續發展宏觀決策.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宣傳和組織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拓寬廣大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經濟手段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經濟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靈活配置環境資源、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獨特效果.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要進一步明確產權關系,積極培育環境資源市場,建立合理的環境與資源價格體系,合理運用金融、財政、價格等手段進行環境管理,從經濟利益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3)進行價格改革,取消扭曲資源價格的補貼,減少資源利用上的浪費.
4.不斷進行產權制度創新,完善各種資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產權,克服共有資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劇」.產權是一組權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和收益權,這一束權利可以結合於同一產權主體,也可在不同的主體間分割.根據這一思路,凡是能夠私有的資源可以採取私有途徑,對一些必須由國家所有的資源,可將其佔有和支配權明晰給地方政府、企業和集體,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權利.實施這一產權明晰的結果可以保證對資源濫用的剋制,從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在利益分配上應傾向於產權所有者,對產權所有者過於苛刻的利益分配會導致過度開發資源來維持當前生產、生活,不利於資源的保護、再生.
(3)創造一種有效執行長期發展戰略的制度環境,實現資源的跨期優化配置.
5.加強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建議.
(1)拓寬環保資金籌措渠道,切實增加環保資金的財政投入.為此,要建立政府環保投資增長機制,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政府環保投資占 GDP的比例或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並明確規定環保投資增長速度要略高於國民經濟增長率.當然,在我國財力有限、財政支出剛性較強的情況下,要大幅度提高環保的財政支出尚面臨許多現實困難,有必要尋求其他的資金籌措渠道.借鑒一些經濟轉型國家的做法,我們可考慮建立環保專項基金,有償使用和滾動發展,基金主要來源是排污費、罰沒收入等.
(2)改革現行的環境收費制度.一要將資源補償費並入資源稅,同時將資源稅的徵收范圍擴大到所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並提高稅率,使其能夠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實際價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費制度,改變目前的超標排污費制度為達標排污收費制度、超標排放加倍收費並予以處罰的制度.
(3)適時開征環境稅,用稅收手段來保護環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其目的在於減少環境中的污染,減少對能源、自然資源的使用,籌集資金用於環保行為,最終提高經濟效益.具體措施有:開征新稅種;對現行的稅制進行調整(完善資源稅制度、在現有的稅種中增加環境保護條款).
(4)財政應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產業是一個正外部效應很大,具有公益事業性的「朝陽」產業,國家應通過財政貼息、財政補助、稅收支出等手段,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6.應做好區域經濟的政府協調工作.盡管市場協調能夠推動各個區域效率的提高,但它無力克服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協調區域經濟就成為必然選擇.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政府協調區域經濟應該貫徹以下原則:
(1)適度傾斜,即要有重點地改善生產力的布局.傾斜的重點可以隨地區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而調整.現在東部地區已經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國家有必要及時調整傾斜政策,把投資重點向中西部轉移,著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環境與投資環境.
(2)優勢互補.東部地區應發揮其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和智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外資源與技術,扶持發展技術含量高、創匯高、附加價值大、能源與原材料消耗低的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的升級換代,拓展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西部地區要立足資源開發,主要發展能源與原材料工業.為實現跨越式發展,西部地區在重慶、西安、蘭州等城市也應發展資源導向型的高技術產業,培育西部地區的增長極.
(3)市場機制和政府支持相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協調,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這樣,中西部地區就能通過市場交易把其擁有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並形成其較強的對東部地區經濟技術的吸納能力,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Ⅹ 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例子
中國的:華僑城,西安曲江。國外的:迪士尼、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