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㈡ 在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 一二三產業分別發揮著什麼作用
第一產業:中國人口眾多,要解決吃飯問題,必需優先發展農業。才能保證社會穩定,繼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從而提高全民生活水平。農業乃安身立命之本,社會穩定之源,不發展農業,富解決生活問題,其他問題都會隨之誘發,繼而動盪不安,難謀大國發展。
第二產業:工業承擔著繁榮市場、增加出口、擴大就業、服務「三農」的重要任務,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發展的必由之路。把發展第三產業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解決社會民生問題,是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促使經濟社會同步協調、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性任務。
㈢ 為什麼現在傳統行業都不好做,中國的經濟還在穩步增長
因為經濟是動態向前發展的,傳統行業由於生產技術,管理方式,消費需求,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而被市場經濟淘汰,不能夠用傳統行業來簡單替代整個中國經濟的整體。
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一是靠出口,二是靠投資。
一般而言,技術、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並且是三足鼎立,誰高了誰矮了,經濟增長早晚都要出問題。
在中國恰恰這三者不能齊頭而立,資源消耗過多,資本投入過多,導致產能過剩,唯有技術跟不上,成為矮子和短板,不可持續。眼下,中國經濟增長乏力,人們普遍認為是體制制約的結果。當然,不可否認有體制制約的因素,在某些方面,體制制約可能是主因,例如腐敗,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腐敗不僅增加經濟成長的成本,而且破壞了競爭的公平性。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甚至否定其它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尤其是技術落後形成的制約因素,更不能忽視。中國有的產業是兩頭在外,生產設備在外,市場在外,只有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廉價環境在內,也就是說,相關的核心技術我們並沒有掌握,我們只擁有廉價的資源、勞動力和環境,不僅付出的代價太大,而且市場一有風吹草動,造成的損失更加巨大。如光伏產業,在中國被作為高新科技產業來加以扶持,其實就是一個加工產業而已,生產設備是由歐洲進口,而歐洲進口中國光伏產品占歐洲市場的80%,盡管消耗了中國的資源,污染了中國的環境,奉獻了廉價的勞動力,清潔了歐洲的環境,富了歐洲的設備製造商,滿足了歐洲消費者的需求,但反過來歐洲不僅不領情,反而採取了反傾銷措施,導致中國的光伏產業走進了寒冬。現在,中國到處都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但真正擁有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究竟有多少?不出問題,人們不知道這些開發區是在掛羊頭賣狗肉,表面看起來,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很高,但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不出問題都很風光,一旦問題發生,全都露餡兒了。這樣的情況在中國恐怕不是個別現象,中國政府要切實加強管理,避免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出現。
現在,中國並不缺資本,但缺的是自主創新的技術,不能再搞那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了。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靠技術創新,靠資源的節約,靠資本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也就是靠技術、資源和資本的三足鼎立,齊頭而立。眼下突出的問題是技術創新不足,在三者之中屬矮子,是短板,這就是導致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的根本原因之一。
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第三產業的增長】
主要依靠高投資和出口拉動。三駕馬車之一的內需沒有利用好。根據你的題目,是第二產業。主要通過農業補貼工業發展起來我國工業,所以現在又提出要工業反哺農業,又,產業發展不均衡,所以提出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所以開放30年以來,經濟發展主要動力是第二產業。
㈤ 中國經濟十大支柱行業是什麼
十大:有色金屬產業、汽車產業、鋼鐵產業、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紡織業、船舶製造業、石油化工業、 房地產業、輕工業。
七大: 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葯、生物育種、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
其中,七大新興產業的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又一重大舉措,因為幾大部委的領銜介入,此後的政府大規模投資也被市場普遍期待,所以這也被認為是繼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之後又一個大型產業投資計劃。
與「4萬億」計劃有本質不同的是,此次投資計劃指向的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之前的『4萬億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都是在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的角度,結合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而現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轉向至新興產業項目。」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制定,從時間上來講,也與明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國家發改委也已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編製作為重點。
在圈定七大產業的同時,還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並特別指出要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不但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定調為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對此,趙剛表示,這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引進來」是鼓勵國外企業來華投資,希望引導其將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導權,在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吸引外資;「走出去」則是希望國內企業在國外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打造自主品牌,擴大市場。
此外,在扶持政策方面,會議要求要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綜合考察各戰略性新興行業自身發展規律和未來產業政策的可能走向,節能環保可能是受產業規劃的政策推動最強行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三網融合也將獲得較大的推動。新材料、生物產業、高端製造業產業雖然也將受到顯著的影響,但相對於其他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可能更多取決於行業自身的發展規律。
預計,未來十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
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就是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新技術一開始,屬於一種知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產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產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只是一項技術,那麼現在成為生物工程產業,讓這些成果服務於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產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樣,IT產業,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產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在當時就是新興產業。現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生產復合材料以及抗酸、抗鹼、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現在的物流產業。這些產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產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是對人們原來認為是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人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產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人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如我們的電影產業,我們有幾十家電影廠,我們在不斷地貼錢、不斷地撥款。而美國,就一個好萊塢,通過幾個大的傳媒公司來做,每年是賺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教育產業,我們一直也是不斷撥款的,正是由於事業化的運作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沒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有把教育產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這一塊當作產業來運作,因而我們非但不能使教育產業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一個來源,反而使其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撥款、不斷消耗寶貴財富的單位。這種運作方式實際上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而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使學校出現很多問題,腦體倒掛,使許多人上不了大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說,當前發展新興產業是有重要意義的。
㈥ 中國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哪些行業
有色金屬產業汽車產業鋼鐵產業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紡織業船舶製造業石油化工業房地產專業輕屬工業正 大力發展四大支柱產業是 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迫切任務 中共十四大提出90年代中國產業發展的戰略方針,即「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四項產業被確定為支柱產業,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而提出來的。 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要求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近十幾年來,中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9%以上。1994年中國經濟又取得新成績,國內生產總值為4380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1.8%,主要經濟部門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