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的經濟區域一體化形成的原因,從必要性與可能性來回答
處友啊!!可約
B. 概括歐洲經濟區域一體化發生的歷史必然性
1、二戰後,歐洲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為謀求盡快發展,歐洲各國開始逐步走向一體化,共同發展。
2、美國為了對抗蘇聯,控制歐洲市場和經濟,給予歐洲大量物資援助,歐洲經濟迅速發展,一體化加強。
3、為對抗美國,歐洲各國自然而然走到一起,成立歐盟,共同發展。
4、1951年,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西德、法國和義大利共同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該組織可視為是歐盟的前身。 5、1958年,6個煤鋼共同體成員國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即後來的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聯盟。
直到今天,歐盟一體化程度還在日益加強,實力還在日益膨脹,與中國關系也越來越密切。
C. 歐洲經濟區的一體化程度存在哪些局限性
一、歐洲一體化歷程的經驗總結
對於歐洲一體化歷程的經驗總結絕非易事,也不是簡回單的幾點就可答以明了的。同時歐洲一體化仍然處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任何階段性的總結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相對於醞釀中的東亞經濟一體化而言,歐洲一體化所走過的道路要漫長得多,所以前車之鑒不妨多多益善。相對於其他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的一體化程度最高,它所具有的超國家特徵也是無可比擬的,綜觀歐洲一體化歷程,我們嘗試著作出如下的幾點總結。
1.合作理念的確立
任何一種政治取向的形成都包含深刻的國際背景、歷史傳統和文化原因,但歸根結底是一種理念的選擇。從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之初,相互合作的理念就成為歐洲走向聯合的基石。讓·莫內在回憶錄中寫到:西歐各國應該把各自的努力化為全歐洲的共同努力,只有成立西歐聯邦,才可能把共同努力變為現實。1951年4月18日由法、德、意、荷、比、盧六國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正式建立了以共同市場、共同目標和共同機構為基礎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在運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煤鋼共同體的建立不僅將重要的戰略資源統籌
D. 說說歐盟在本地區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歐盟已經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同時,歐共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1年至2007年期間進行了六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7
個。
根據《歐洲聯盟條約》,歐盟共由三大支柱組成:
歐洲共同體,其中包括關稅同盟、單一市場、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單一貨幣、申根條約等諸多部分;
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
刑事事件之警政與司法合作
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范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歐洲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歐元是歐盟的官方貨幣,目前已經由27個成員國中的16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3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有關歐盟的主要議題是歐盟的擴大、制定歐盟憲法、及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歐元區的事宜。
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對重建的渴望,以及歐洲是否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的擔憂
E.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歐洲,美洲,亞洲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它們分別發展到拉什麼層次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聯系愈發緊密的標志,是經濟全球化的准備階段。
在歐洲,首先成立了版區域經濟一體權化集團,叫比荷盧經濟聯盟,即現在的歐盟。
美洲,美國為了建立與歐盟相抗衡的經濟體系,與加拿大、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於1994年開始運轉。
亞洲則有東盟10國加上中國的10+1體系正在醞釀,當然,東盟早已經成立。
亞太經合組織是由太平洋周邊國家組成的,鬆散的經濟聯盟,中國也是一員(APEC)。
就是這些了啊
F. 回顧一下日本的海岸特徵對比分析歐洲的輪廓有什麼特點對本區的經濟發展有何影
回顧一下日本的海岸特徵,對比分析,歐洲的輪廓這個不明白。
G. 歐洲經濟區的歷史
1994年1月1日,由歐洲共同體12國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中的奧地利、 芬蘭、冰島、 挪威和瑞典5國組成的當今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歐洲經濟區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區的誕生不僅改變了歐共體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關系,同時也對西歐聯合及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歐共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關於建立歐洲經濟區的設想始於1984年,但直到1990年6月雙方才開始正式談判。在共同決策捕魚區、貨車過境和共同發展基金等問題上,雙方曾一度分歧甚大,談判幾次出現僵局。但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雙方最終還是達成妥協,並於1992年5月2日在葡萄牙的波爾圖正式簽署了建立歐洲經濟區的協定。該協定本應在1993年1月1日生效,但在批准過程中又出現波折。
1992年12月6日,瑞士就條約的批准舉行公民投票,結果由於50.3%的居民反對而否決了瑞士加入歐洲經濟區。鑒於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在司法和行政上的特殊關系,瑞士的否決使列支敦斯登也無法加入歐洲經濟區,導致歐洲經濟區的范圍由原來的19國縮小到17國。瑞士的否決不僅使得歐洲經濟區協定推遲生效,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具體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填補因瑞士退出而造成的共同發展基金的短缺。原協議規定,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應向歐洲經濟區內南方欠發達國家提供20億歐洲貨幣單位的發展基金,其中瑞士應承擔總金額的27%。經過幾個月的協商,歐共體和歐貿聯雙方於1993年3月17日再次簽署《歐洲經濟區補充協定》,對原條約進行了補充和部分修改,通過採取減少基金貸款利息補貼的辦法,為歐洲經濟區的建立掃清了障礙。由於這些細節問題,歐洲經濟區的成立被推遲了整整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