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沿海城市經濟發展

中國沿海城市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6 16:33:52

⑴ 全國的所有沿海城市都需要大力發展自由貿易啊!促進經濟增長!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⑵ 從經濟區位的角度分析東部沿海地區的優勢

根據自然資源的分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中國客觀上存在著東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個有差別的經濟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 包括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2個沿海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不包括台灣省)。面積佔全國13.6%,人口佔全國42%。中國主要的工業基地——遼寧中南部、京津唐、滬寧杭地區都集中於此,重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的大部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分布在這一帶。從全國看東部沿海地帶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高,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通訊設施的基礎好,商品經濟比較發達,與海外有傳統的經濟聯系,信息靈通,對外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大連、 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廣西沿海、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等經濟開放區都在這一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展的重點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加快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放區的建設,充分發揮外引內聯和對外、對內兩個輻射扇面的作用,使這一地帶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地,海洋開發的基地,培養向全國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國傳送新技術、提供咨詢和信息的基地。
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交通運輸緊張,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若幹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容量和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這就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完善交通網路,加強與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橫向聯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的商品性、創匯型的農業生產,把長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為環太平洋帶上的重要經濟地域。
中部地帶 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9個省區,面積佔全國29%,人口佔全國35.6%。這一地帶能源、各種礦產資源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有全國最大的天然林區,內蒙古有廣闊的天然牧場,大部分省的農業比較發達,是中國糧、油、棉、糖的重要產區。今後中部地帶應加快能源、原材料加工,主要是電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磷礦、建築材料的開發和建設。同時,大力發展農業,促進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穩定增長,逐步把中部地帶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若乾重要機電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及能夠提供大量商品糧和其他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
中部地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鐵路運輸能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的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的過度砍伐,黃河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以及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等。因此,在加快能源、原材料工業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生產潛力的同時,加強由西向東的運輸通道建設,大力造林育林、保持水土,防止土地沙化和江河泛濫,並大力發展同東部沿海、西部地帶的橫向聯系,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布局由東向西逐步轉移的重要紐帶,擔負起承東啟西的作用。同時生產更多面向全國和可供出口的產品,在新技術和新產品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
西部地帶 包括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共9個省區。面積佔全國57.4%,人口佔全國22.4%。初步調查,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各種礦產資源前景可觀。但目前勘探不夠,開發利用更少。這一地帶除四川盆地、陝西關中、甘肅蘭州附近等少數地區以外,工農業基礎比較薄弱,交通不便,人口和城市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都不夠發達。今後應大力發展農林牧業、交通運輸業,有步驟有重點地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加工工業。由於西部地帶,特別西北地區氣候乾旱,在不適宜開墾和耕種的地區因濫墾濫牧,使土地沙化,生態環境惡化。西南地區地形崎嶇,交通困難。這一地帶目前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選擇水源條件較好的地點,擴大綠洲農業,逐年減少糧食調入量;加強草原牧區建設,植樹種草,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畜牧業;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加速軍工技術向民用工業的轉化和擴散;加快對現有鐵路干線的電氣化改造,建設與中部、東部沿海地帶聯系的鐵路干線,努力搞好公路建設,在地廣人稀地區發展地方民航事業;在黃河上中游、長江上游、新疆塔里木盆地、陝甘寧等地建設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區;建設川滇黔交界地區,使之逐步成為一個主要能源、原材料的生產基地;建設新疆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地區,使之逐步成為新疆重要的工業樞紐地帶;進一步開放西部邊境的某些市鎮,發展邊境貿易。從長遠來看,西部地帶資源豐富,有發展工農業的廣闊空間,是全國的戰略後備地帶。
全國按照東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自然和經濟特點、各自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安排開發的重點,作出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規劃,採取東西結合、沿海與內地互相支援、互相促進的發展戰略,使各個地區都藉助自己的優勢得到發展。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必須加強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業集中地區,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發展技術水平較高、資源消耗較少的產業及出口產品,資源富集地區要加速資源開發,並適當發展加工工業,同時加快建設東西走向的交通干線,擴大沿海與內地的交流,縮小沿海與內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⑶ 福州這座沿海城市為什麼經濟發展這么的落後呢

因為有核電站所以要限制發展,以防不測啊

⑷ 為什麼內陸城市沒有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的好

中國沿海地區發展快於內陸的原因:
1、主要位於東部季風區,農版業發展條件優越權。①降水豐沛、熱量充足,雨熱配合好;②河流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科技教育發達,勞動力豐富。
3、改革開放首先從沿海起步,具有區位和政策優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率先發展與持續增長得益於改革開放使之從計劃經濟時期對敵斗爭前線, 轉變為市場化改革中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前沿。
沿海城市是指中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並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也是經濟特區的延伸。

⑸ 從自然和社會的角度,綜合分析我國沿海地區近代以來,尤其是最近20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

①自然環境優越,經濟活動承受力強;②人口眾多,消費市場大;③交通版、通訊發達,國權內外聯系便捷;④這里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和近代科技集中的地區。近代以來,外國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企業集中;⑤近代以來,沿海地區文化、教育較發達,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集中,人們有較強的經營理念和經濟活動能力;⑥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了有利於全國、尤其是沿海地區發展的環境;⑦國家從改革開放的全局出發,制定了有利於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⑧沿海地區市場經濟發育比較早,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比較快;⑨利用勞動力優勢和僑鄉的優勢,抓住了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機遇。

⑹ 中國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為何北京能成為多個朝代的都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氣候)

一、中國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自然條件方面:氣候溫暖濕潤,適宜居住,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坦廣闊,土壤肥沃,東臨太平洋,對外聯系方便。

社會經濟條件方面: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實力雄厚,科研力量強,技術先進,有高素質人才。

二、北京為何能成為多個朝代的都城?

古都北京,凝聚著中華古代文明的精華,有著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古跡,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文化現象絢麗多彩,猶如一座豐富的寶藏,無窮無盡。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總面積16,800多平方公里。平原地區有「北京灣」之稱,從地理位置上看,其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瀕渤海,南向華北大平原,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河流縱橫,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這里是溝通我國中原地區和東北、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北京的西、北、東北面群山環繞、連綿不斷,東南面為開闊的平原。西部山地統稱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山地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兩條山脈在關溝附近交匯。東北部平谷縣境的造山為燕山的西緣,與軍都山交會於潮白河谷。西、北、東北面連綿不斷的諸山嶺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山區面積為10,418平方公里,約佔全市總面積的62%,最高峰為位於西境的東靈山,海拔高度2,303米。

境內主要河流有屬於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和屬於薊運河水系的泃河。這些河流都發源於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其中泃河、永定河分別經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拒馬河、北運河都匯入海河注入渤海。

「四季俱可喜,最佳新秋時」,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在8—12攝氏度。冬季寒冷乾燥,時有風沙;夏季潮濕多雨。年均降水量600多毫米,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70%的降雨集中在7、8、9三個月。最好的季節是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底。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形象地稱北京山環水繞的形勝是「山川峙濯,險甲寰區」,「山水一大交匯」,「誠萬古帝王之都」的「天府」、「神京」。

⑺ 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其中,沿海地區表現得最為突出,20餘年來,中國的經濟最閃光的地方就出現在沿海地區。跨入新世紀,中國的經濟仍將需要沿海經濟增長的支撐,沿海地區的發展對於整個中國的經濟增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沿海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雖然有所波動,但上升的勢頭卻是顯而易見的。1992年,沿海地區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為56.55%,1995年增加到58.33%,1999年進一步上升到58.72%。從未來的發展走勢看,沿海地區將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承擔雙重任務:一是擔負起追趕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國家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維持全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作用;二是為西部大開發和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只有沿海地區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中國經濟中長期階段的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障;也只有沿海地區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才能更好地支持西部大開發。因而在討論全國未來相當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時,必須高度重視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沿海地區有比較好的發展基礎。在中國,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要遠遠高於其他區域。統計表明,在90年代相當一段時期,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都在3/5左右。1999年,在全國各地國內生產總值總數中,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到58.47%。同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546元,全國超過這一數值的省市有12個,其中10個位於沿海地區。1999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7.1%,其中7個增長速度超過10%的省市全部位於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家實行改革的過程中,國家對於輕紡工業產品是最先放開價格與放開計劃調控的,沿海地區的輕紡工業在工業中所佔比重較大,從而沿海地區的工業產品相對較早地面向市場。從所有制結構上講,沿海地區的工業企業中,非國有制的成份所佔的比重較大,意味著沿海地區的市場活動主體相對較多,沿海地區的市場經濟相對活躍。1999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7.49%,而沿海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占沿海地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38.27%。
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在全國最高。對外開放,無論是從引進外資還是出口產品的角度看,都是為了利用國際市場。通過國際市場上技術和資本的輸入解決中國發展過程中要素供給短缺的問題,通過對外出口也是為了解決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都是更好地利用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說,對外開放與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相對而言,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1999年,按照境內目的地、貨源地劃分,沿海地區的對外出口佔全國對外出口份額的90.99%,外商合同投資額佔全國的84.92%。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佔全國的86.93%,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佔全國的97.37%,旅遊創匯收入也佔全國的84.07%。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試驗示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深圳、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尤其引人注目。 科技進步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十分突出。1998年,在沿海地區的一些主要省市,如北京、上海、廣東,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都比較大。據有關方面的計算,在北京,1999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0.98%,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產值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4.6%,也是在1999年,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20%,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科技進步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也達到47%。廣東的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也顯示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655.1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5.44%,提前完成「九五」計劃目標,除原有的康佳、先科等企業外,還擁有一批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術企業。1998年,在全國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總收入、出口總額中,沿海地區所佔的比重分別達到65.84%、67.74%和90.01%。相對發達的教育,也支持了沿海地區的科技研究與開發。
沿海地區有比較好的基礎設施。多年的快速發展,使得沿海地區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能夠用於基礎設施的建設。沿海地區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電信等方面的建設狀況好於內地。以廣東來說,一個以廣州為樞紐,公路、鐵路、水運、港口、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相結合、溝通省內外及港澳、便利快捷的交通運輸及通信網路已形成。廣州-佛山-、佛山-開平、廣州-深圳、廣州北環、廣州-山水、深圳-汕頭和惠州-深圳等高速公路以及大亞灣核電站、沙角A、B、C電廠已建成投入營運,並發揮出經濟社會效益,另有廣州-珠海東線、北京-珠海廣東段、東莞常平-虎門、惠州-河源、廣州-湛江等高速公路和廣州新國際機場、嶺澳核電站、珠江電廠、台山電廠等重大工程項目都相繼建設或者建成。珠江三角洲的電話普及率為也相對較高,移動通信網和Internet網也較為普及。

⑻ 中國發展沿海經濟帶有哪些地方

國務院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正式提出把江蘇沿海建成我國東部重要增長極。此前的三年中,天津濱海新區、北部灣經濟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規劃相繼獲國務院通過,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沿海四大經濟區:
(一)珠江三角洲,GDP總值5900億美元,人口9900萬人:香港(GDP總值2000億美元,人均29800美元,700萬人,PPP人均37236美元亞洲第一),深圳(GDP總值900億美元,人均10000美元,850萬人),廣東(GDP總值3900億美元,人均4000美元,9200萬人),輻射華南地區,主要城市有廣深港澳,領頭城市香港廣州;
(二)長江三角洲,GDP總值7700億美元,人口14258萬人:上海(GDP總值1700億美元,人均9000美元,1858萬人),江蘇(GDP總值3500億美元,人均4500美元,7500萬人),浙江(GDP總值2500億美元,人均5000美元,4900萬人),輻射華東地區和長江流域,主要城市有滬寧杭蘇錫常,領頭城市上海南京杭州;
(三)環渤海地區,GDP總值5700億美元,人口14500萬人:天津(GDP總值700億美元,人均6500美元,1000萬人),遼寧(GDP總值1400億美元,人均3500美元,4200萬人),山東(GDP總值3600億美元,人均3800美元,9300萬人),輻射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山東半島,主要城市有京津沈大濟青,領頭城市京津;
(四)海峽經濟區,GDP總值5180億美元,人口5600萬人:台灣(GDP總值3980億美元,人均17520美元,2300萬人,PPP人均30874美元),福建(GDP總值1200億美元,人均3500美元,3332萬人),其中,福州(GDP總值280億美元,人均4000美元,676萬人),廈門(GDP總值190億美元,人均8000美元,243萬人),輻射海峽西岸、東南沿海,主要城市有福廈北高,領頭城市台北福州;

⑼ 求唐宋時期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論文

它們是中國來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源地區,農業基礎好,工業比較發達;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比較高,許多優質產品在世界享有很高聲譽;

交通便利
水陸交通都很便利,有許多可以停泊萬噸輪船的深水良港,可以同世界各國進行交往,對內有比較發達的公路、鐵路和江河運輸網路相連;

科教發達
科學教育也比較發達,在那裡集中了許多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對外開展經濟貿易的經驗。這些城市實行對外開放,能發揮優勢,更好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金、技術、知識和市場,推動老企業的更新改造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創造,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使這些城市從內向型經濟向內外結合型經濟轉化;將四大經濟特區和海南包括在內,從南到北形成一條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實現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的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的戰略轉移,以便發展對內對外的輻射作用,帶動內地經濟的發展。

與中國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