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發展對國防建設有何重要的作用
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直接關繫到國防力量的強弱。只有經濟實力的強大專才有資本投入到國防建設中屬。財政的 一個相當大的職能就是國防建設,只有經濟的發展才有更多的財政收入。如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既是經濟強國又是軍事大國。
經濟的發展可以為國防建設提供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以經濟來補充國防建設所需要
『貳』 釣魚島對於中國的軍事,經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戰 略 意義
首先,釣魚島列島及其周圍海域具有巨大的經濟開發價值。1966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經過對包括釣魚島列島在內的我國東部海底資源的勘查,得出結論:
東海大陸架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油田之一,釣魚島附近水域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已開發的石油資源,主要是從新生代第三紀(6500萬年~200萬年前形成的)岩層中發現的。釣魚島列島的海底是新生代第三紀的沉積盆地,具有理想的生成和儲藏石油的地質構造條件。據我國有關科學家1982年估計,釣魚島周圍海域的石油儲量約30~70億噸(亦有材料說,該海域海底石油儲量約為800億桶,超過100億噸)。釣魚島周圍海域的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盛產飛花魚等多種魚類。長期以來,我國台灣等地漁民經常到這里從事捕撈活動,年可捕量高達15萬噸。
其次,釣魚島群島在海洋劃界中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批准生效,將不可避免地使各國在劃分管轄海域時出現一些重疊和矛盾。按《公約》規定,兩國如按中間線劃分,那麼釣魚島主權歸屬哪一方將極大地影響大陸架的劃分。如果日本佔有釣魚島,並以此為基礎劃分東海的專屬經濟區范圍,那麼日本將多佔7~20萬平方公裏海域。日海洋產業研究會編著的《邁向海洋開發利用新世紀》一書中,公然將一些位置重要、有主權爭議的島嶼,作為「擴大與俄羅斯、朝鮮、韓國、中國等鄰國海洋經濟區間的邊界起到重要作用」的關鍵所在。日本一些官員曾透露:日本如果失去釣魚島和北方四島,日本管轄海域將減少110萬平方公里以上。
第三,釣魚島直接或潛在的軍事價值,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日本是一個地形狹窄的島國。其內陸的任何一個地方距海岸都不超過120公里。這種不利的自然地形和相對短淺的防禦縱深,使日本在戰時極易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空中與海上襲擊。為此,日本極力擴大其軍事防禦的范圍:日本軍方於80年代初提出保衛1000海裏海上交通線,到80年代中又提出「海上殲敵」的戰略;80年代中後期以後,其海軍建設的投入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並已步入世界海軍強國之列。近年來,日本關注、參與沖突的范圍從遠東地區擴展為「日本國周邊地區」,該地區包含了對日本可能產生影響的中東、馬六甲和南沙。日本控制了釣魚島,就可以將其防衛范圍從沖繩向西推出400餘公里。一些日本軍事專家認為:釣魚島適合建立雷達陣地,也有條件建立導彈基地和潛艇基地。由此一來,日本軍事力量就將據此向西擴展,擴大它的軍事控制范圍,從而將對亞太地區國家構成現實的威脅。
『叄』 試論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情況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的概述
政治是保證中央人民政府的唯一合法性,是保證黨的執政地位不動搖,經濟上是要建立獨立的社會經濟體系,即在中央宏觀調控下溶入世界市場經濟,軍事上以防務為主,後發制人的戰略,國家安全是內政,國防外交的綜合體現,是個宏觀策略
『肆』 科學技術給軍事帶來的影響
軍事高科技,作為最重要的戰鬥力,已成為新軍事變革浪潮中世界各國極力搶占的制高點。它不僅導致戰爭樣式和作戰方式的變革,而且推動了軍事戰略的演變。面對軍事高科技對我國國防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推動國防科技產業的發展,自主創新、不斷加強國防建設中軍事變革的基礎工程建設,結合國情,走中國特色的精兵強軍之路。
當前,世界各國已越來越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第一位變革作用,把依靠科技進步作為富國強軍之道。特別是隨著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一場新的軍事變革正在蓬勃興起。
20多天短暫的伊拉克戰爭,是目前戰爭史上運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對世界格局和政治版塊影響最大的一次。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大量運用了具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武器裝備和精確制導武器,並採取了相應的作戰方式進行戰爭。其基本特徵為:一是信息在作戰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了重大變化,信息控制能力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作戰能力,對作戰的勝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二是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三是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四是空襲和反空襲已構成獨立的戰爭階段;五是擴大了合同作戰的范圍,使戰爭向陸、海、空、天、電磁「五維一體」發展。
事實證明:軍事高科技注入作戰體系,能導致戰爭樣式和作戰方式的變革,並且推動軍事戰略的演變。
『伍』 經濟水平和軍事實力,哪個對一個國家的國力影響最大
經濟水平對國家影響力打,沒有錢怎麼發張軍事,怎麼提高科研武器。
『陸』 軍事發展對經濟的保護表現在哪方面
保障經濟發展有一個和平的環境
軍事是與戰爭、軍隊、軍人有關事務的總稱。軍事學與甚多范疇有關,主要與戰爭有關。此外,軍事學本身包含了各種學問。軍事是政治的一部分,戰爭是政治的一種延續,是一國或者集團用暴力手段達到自己目標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標和目的往往與利益有關。戰爭是軍事的集中體現,但不是唯一的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後的美國和蘇聯的冷戰,就是一種威懾基礎上的迴避戰爭方式的斗爭。在人類可以看到的未來,軍事始終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方面,並在科學技術上對人類生活予重大影響:人類很多科技成就往往先產生於軍事領域然後普及到非軍事領域的。 軍事是戰爭及一切直接有關武裝力量建設事項的總稱。人類社會發生戰爭的初期,並沒有專門的軍隊組織,也沒有專門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採取耕戰並舉,戰時參戰,平時耕作、畜牧,生產工具與作戰武器並用。恩格斯把它比喻為「對人的狩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的日趨頻繁,生產工具和戰爭工具分工,逐漸出現了「常備軍」的組織。有了常備軍,進行常備軍的建設、訓練,改進武器技術裝備,提高戰鬥技能,以及探討奪取戰爭勝利的謀略和指揮藝術,便成為軍事活動的重要內容。隨著戰爭的不斷發展,軍事活動的內容也越加廣泛,主要有:武裝力量特別是常備軍的組織、訓練、管理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與運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總之,軍事是隨著戰爭的發生、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力保障順利遂行戰爭和贏得戰爭而進行的一系列特殊組織活動,直接影響到戰爭的勝負。
『柒』 經濟對中國軍事的影響
國內經濟向好,經濟實力相應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才有能力加大科技在內軍事方面的研發容與應用,才能在軍事裝備的提高與補充上增加資金投入。
相反,如果國內經濟不景氣,有限的財力只能有針對性地用在關乎民生的基礎設施維護和建設上,從而導致軍費開支的減少,客觀上消弱了軍事力量。
『捌』 歸納商鞅變法對秦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影響
1.經濟繁榮,軍力強大.
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富強國家.由於新法鼓勵農耕,使秦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出現了「家給人足」的局面.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秦國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同時,由於推崇戰功,使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統一度量衡,使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推動了商品交換.縣制、爵制以及什伍連坐制等的推行,雖有壓制人民的一面,但給民眾帶來某種安定,有利於發展生產,有利於富國強兵.
2.天下人才匯集於秦.
由於商鞅變法,秦國強大,經濟繁榮,天下濟世之才廣集到秦.秦出現了吸收和使用外國人才的高潮,高級官員多由外國人才充任.比如武王、昭王兩代先後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秦國還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國人才的制度即客卿制度,造就了清明吏治.著名思想家荀況對此描寫說,「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 」,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怡然如無治者」.
3.軍事勝利,領土擴張,國力增強.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對外戰爭也取得了重大勝利,領土擴張,國力進一步增加,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落後被動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長期「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國在諸侯國之間的地位.
總之,商鞅變法在秦國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里程碑,使一個「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的新秦國,出現在中國西部大地上,對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玖』 經濟發展對軍事拓展行業的影響程度如何
有了經濟基礎就能加大對軍事工業投入,這樣也就能快速追上軍工行業差距
『拾』 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對軍事和經濟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使得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建立並得到鞏固,並最終形成了專導致第二屬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戰爭策源地。由於此次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開始流行於世界,並馬上為美國羅斯福採用。隨之,該經濟政策成為各國調整經濟的主要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