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與政治將面臨哪些新機遇與挑戰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政府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呈現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呈現出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特點,文化消費能力大大增強,欣賞水平不斷提高。可見(B、②③④)。
不同時期的歷史特點不同,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的要求也不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註重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滿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精神文化的優越性在於一是具人類文化基因的繼承性,還有在實踐當中可以不斷豐富完善的待完成性。這也是人類文化精神不斷推進物質文化的內在動力。由於文化精神是物質文明的觀念意識體現,在不同的領域,其具體文化精神有不同的表現和含義。
(2)隨著中國發展中國新經濟擴展閱讀:
在不同的領域會形成各自人類群體認同的精神文化。體現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樣性。在學校區域,就會形成學校文化精神,在企業領域,就會形成企業文化精神,在影視業,就會形成影視文化精神,在軍事領域,會形成軍事文化精神,在政治領域,就會形成政治文化精神等。
精神文化的存在是對我們的思想有大的影響的,沒有了精神文化的創建,人類對於物質界的認識就是如同存在一張白紙上,白紙如果做過處理,上面畫上了美麗的圖案。那麼才算是一件藝術品一樣。對於精神文化來說它的定義就是這樣。
❸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企業杠桿率將如何變化呢
中大咨詢的國企改革專家認為,去杠桿政策仍是個長期任務。隨著新經濟版的迅速發展,創權新層出不窮,全要素生產率將進一步提升。而如果新舊模式更替順利,得益於新動能,中國經濟有望迎來新一輪中高速增長,進入良性循環。同時,在新模式下,本來處於高杠桿的上游重工業行業比重不斷降低,戰略新興產業比重進一步增加,整體的企業杠桿率或自發地出現下滑。
❹ 幫忙! 關於中國自從建國以來中過的經濟變化歷程的內容
新中國經濟史論
老田
新中國早期的快速工業化過程,與西方國家以私人資本主導工業化的歷史經驗完全不同,是國家主導型的「非西方的工業化道路」。這就使得新中國早期的經濟發展,與建立在西方國家工業化經驗基礎上的經濟學知識積累,缺乏明確的對應關系,相應地,研究新中國早期的經濟問題,如果把研究視野局限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認識框架里,肯定無法給出適當的理解和評價。
新中國與西方經驗的明顯區別在於:工業化進程的主導力量是政府而非私人資本,經濟主體和勞動者的地位也與市場競爭條件下的私人企業極為不同,而且中國的資源稟賦也與西方國家完全不一樣:體現在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存量和相對價格都不一樣。由於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們多年來過分執著於西方經濟學理論,因而未能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歷程作出適當的總結。
主流經濟學家們強烈表現出想要壟斷「改革的解釋權」的意願,但是對於「改革」本身的認識卻很可憐,吳敬璉在回顧經濟學界幾次重要會議的文章中間透露,他們在理論上基本是靠「道聽途說」和「現炒現賣」來提出政策主張的,並沒有對於發展中國經濟的全面認識和通盤考慮。人們今天普遍認識到改革的結果是「醫療改革不成功」、「市場換技術的設想失敗了」、「企業改革把企業徹底改垮了」,只要想想主流們在理論上心中無數,在對中國經濟現實的把握上又是以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論進行「生搬硬套」的,那麼,這樣一場「盲人騎瞎馬」的摸索走到今天,確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主流經濟學家們至今仍然拒絕對過去的歷史,作出起碼的反思和總結,而且還以扣「反改革」帽子為手段,阻撓別人對改革歷程作出適當的反思。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總是要做點什麼才好,「面子價值」對主流們來說也許並不為零;特別是今天主流們的學術地位聯系著巨大的職業利益,「反思改革」有打破主流們「話語權壟斷地位」的危險,畢竟沒有了壟斷地位就肯定沒有高收益。由於認真總結和反思新中國過去的經濟建設歷程,已經與主流們的職業利益相矛盾,因此總結工作就只能由主流之外的人士來承擔了。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有更重要的利益高於主流經濟學家們的職業利益總和,也高於主流和非主流的觀點分歧。總結和反思工作,對於我們正確地把握過去、現實和未來卻越來越重要。客觀上就需要有人作一些開拓性的工作,因此老田就不揣鄙陋,作出一些嘗試性的工作。由於過去在理論建設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對於社會主義工業化歷程的總結從來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我們今天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總結和反思,將不得不更多地求助於對經驗和現實的記錄和敘述。注重事實和經驗,顯然是認真總結歷史的起點,如果簡單地套用某種現成的理論,對於那些無法適應既定理論的現實就只能是強行「加工」和扭曲,這樣的總結工作就肯定顯得「削足適履」了。我的總結工作,將始終把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進程、技術進步的條件、中國的資源稟賦和管理成本問題,作為分析的主要線索。
國內已經出版的各種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在敘述方式和內容安排上,多未能突破「宣傳提綱」的局限,共同點是聲稱「社會主義好、公有制好、計劃經濟好」,再後來,這些教材按照「時代要求」不得不加上市場經濟就是好的內容,就顯得「理不直、氣不壯」了,再作為宣傳提綱都已經不合格了。
一、 新中國的快速工業化目標與「近代史共識」
新中國早期的發展目標,其實是由近代史所給定的重大問題決定的,在中國發展的問題和目標上,應該說整個中華民族都是有共識的。針對近代史中間中華民族面臨那些最急迫的民生問題和安全問題,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也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有共識,問題上的共識基本上可以借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民生和民權」來簡潔地表達。這三大問題反應在國家經濟發展上,就是要快速完成工業化進程;毛澤東在一九六四年底繼續為「大躍進――快速工業化戰略」辯護的時候,就自動回到孫中山那裡,說「我們的先輩孫中山先生,在本世紀初期就說過,中國的未來將有一個大躍進。」
快速工業化戰略的內容和作用范圍,按照一九六四年三屆人大的表述就是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先進技術和工業基礎上去支持國家安全目標和民生目標的實現。「近代史共識」已經給定新中國一個歷史性的任務:為解決國家安全和民生問題,需要快速工業化戰略來支持這兩大目標的實現。新中國的建設目標,可以說是因應「近代史共識」而來的。
中國是工業化進程的後來者,等到新中國進行工業化的時候,西方先進國家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之中。中國早期的追趕戰略,在技術內涵和跨度上就必須面對這個非常大的差距。追趕戰略的生效,意味著中國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高積累政策快速實現技術的進步和裝備過程。
中國的大躍進:竭盡全力彌補失去的時間。約翰牛(英國)被中國騎手甩在後面,象徵著中國決心憑著自己的工業發展來擊敗西方社會。(轉引自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P366)
由於新的機器設備、廠房乃至規模巨大的交通系統建設,都要求大量的剩餘沉澱為實物資產,這樣的剩餘積累和沉澱的規模帶來的快速工業化進程,無論如何都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躍進」。
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進步要點,以及技術進入裝備相應的產業部門所需要沉澱的經濟剩餘數量(示意圖的面積)。示意圖的含義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在於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在傳統農業時代,就要求有高於庄園自己自足水平的穩定需求,這個穩定需求是工場手工業穩定經營的前提,相應的社會條件是能夠在農業時代製造一個「高消費群體」。中國歷史上每到王朝末期,社會分化程度急速上升,倒是有一個這樣的龐大群體產生,問題在於這一暴富群體剝奪平民剩餘水平的水平太高,常常平民階層的基本生產和生存條件,結果破壞社會政治穩定,導致平民揭竿而起,使得歷史上政治革命周期性地發生,最後「高消費群體」隨王朝滅亡而消失,超出一般「自然經濟的學費水平之上」的市場容量就消失了,無法支持工場手工業長期經營和經驗積累達到發明機器的程度。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除非存在對外低成本轉嫁內部矛盾的條件,在傳統農業時代就不存在「高消費群體」支持工場手工業長期經營的可能,近代英國的工業革命前提恰恰是聯系著低成本的對外擴張過程。
第三次工業革命,則要求實現機器的智能化過程,把機器操作者的經驗積累用自動控制系統來代替,這一次的技術主要與人力資本的投入和積累相關。而第二次工業革命聯系著大機器生產和交通系統建設,要求大量剩餘沉澱為機器廠房等,這是高積累政策無法超越的原因,西方先行國家的積累過程在時間上長達上百年,單位時間內的積累強度要求就低;特別是西方國家通過對外擴張政策,往往把積累的成本和代價轉移到國境之外去。中國缺乏把積累成本對外轉嫁的空間,也實際上缺乏慢悠悠來進行積累的時間,高積累和大躍進都是在中國特定的「時空緊約束」下的唯一選擇。
第一次工業革命
(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機械引入生產)
第二次工業革命
(大機器和工廠化大規模生產)
第三次技術革命
(智能化機器和人力資本)
快速工業化戰略或者「大躍進」,最經典的表述是劉少奇在一九五七年第八屆全國工會代表大會上給出的: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內主要工業品產量方面要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大躍進、人民公社以及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一起被總稱為「三面紅旗」。而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宣傳運動中間,「三面紅旗」被確立為「政治正確性」的標准,為普通民眾所充分掌握,這一宣傳運動本質上也是在全國范圍內「製造認同」的過程,因為認同的提高總是意味著管理成本的降低。
「三面紅旗」看上去是帶有「口號」性質的宣傳措辭,但具有十分具體的制度內涵:就是要在農村強化基層政權的動員能力去組織豐富的勞動力,進行密集的勞動投入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包括農田水利建設,以此保證農副產品特別是糧食的高產穩產,滿足工業化和人口增長的需要;而中國有限的經濟剩餘,優先分配給重工業,以支持快速工業化戰略。「三面紅旗」的核心是中國早期工業化的根本制度安排,其實質性的制度內涵包括快速工業化戰略下的剩餘分配順序和勞動力動員兩個主要方面。三面紅旗的制度內容在一九五六年關於八大政治報告的決議中間確立下來的,並非形成於人民公社運動期間:
農業的發展不僅直接地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輕工業發展的速度,而且也影響著重工業發展的速度。我國目前農業生產還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需要,今後必須用更大的力量發展農業。但是,在最近的將來我國還不能有很大的農業機械工業和化學肥料工業,還不能進行很大規模的墾荒,水旱災害也還不能迅速根治。因此,目前農業增產的主要途徑,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業已經基本上實現合作化這個優越條件,依靠合作社的集體力量和政府的支援,採取興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良品種、推廣新式農具、提高復種指數、改進耕作方法、防治病蟲災害等項措施,來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快速工業化戰略要求在盡可能短的時間段內,實現大規模的投資,要求有限的經濟剩餘集中使用於重工業。重工業單個項目的巨大投資規模,地方政府往往無法籌集到足夠的剩餘以支持這樣大的投資強度,物資平衡在省市這樣的范圍內也往往無法解決,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平衡,這就要求中央政府起到更多的組織和主導作用。一九五八年毛澤東曾經要求進行地方分權和企業下放的改革,實際上是不成功的,為此他在一九六二年的七千人大會上做了自我批評(他對於「三面紅旗」從來沒有後退過,也從不檢討)。
………………(以下省略字數若干,樓主如有需要,請登陸下面網站看全文)
❺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精準扶貧開展後,我國貧困人口急劇下降」這句話有沒有語病
有語病,隨著,是進程,正在進行中。
因此,不能用「後」,「後」是完成終結。
❻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民之素質為何日益下降
嘿嘿!打個比方:一位僕人盡了全力也沒有完成主人交待的任務,他不但沒有得到主人的理解而且還被剋扣了生活費!僕人又不敢造反,就只好把氣往同事的身上撒!所以說素質不好是被逼的。
❼ 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年我國將出哪些新形勢新商機
去年的中國動漫節多浩大,連央視新聞都有說到。年輕人喜歡的感興趣的永遠是有商內機的。隨便一個普通產品容印個動漫形象就升值幾倍,可見動漫產品的暴利。你這個時候不做動漫再遲點好項目又被人搶走了,LZ你還是好好考慮吧。推薦動漫店。
❽ 隨著中國快速發展走向新時代是不是病句
這句子好像是病句,隨著中國快速發展走向新時代,沒主語啊!隨著中國快速發展(誰)走向新時代。這句子有點特殊。望採納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