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州社會發展工程管理公司屬於國企的嗎
小樣想騙經驗,你也認真點啊。
❷ 台州人文精神對台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弘揚人文精神 彰顯軟實力靈魂「軟實力」是相對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硬實力」而言的,指一地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其中人文精神是最具本源的因素,寓無形於有形,影響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區域發展過程中,人文精神深刻影響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形態和發展模式。增強和提升軟實力,最根本的是要致力於人文精神的傳承、改造和創新。「敢冒險、有硬氣、善創造、不張揚」是對台州人文精神特徵的鮮明概括,並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弘揚台州人文精神,有利於提升台州軟實力建設,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一、順勢而為,鑄就「台州魂」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資源稟賦環境中、社會歷史條件下,為謀求可持續發展,在長期的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出來的。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走怎樣的發展道路,離不開當地特定的資源環境、生活方式和人文基礎。馬克斯·韋伯在他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新教倫理觀,如誠實、守信、勤儉、敢冒風險等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前提條件。諾斯(1994)指出,決定製度變遷的漸進性特徵主要是由非正式制度的演變的漸進性決定的,即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及意識形態等。改革開放以來,台州人民勇立潮頭,敢於創新,堅持以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為先導,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發展道路,造就當下具有強大張力的優勢產業、充滿競爭活力的發展機制和富有獨特魅力的台州精神,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沿著制度變遷原有路徑和既定方向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善創造、重實干、勇開拓」對於台州較早確立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的經濟發展道路,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善創造」成就台州騰飛
台州地處高山與大海之間,土地資源稀缺,交通不便,又處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國有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緊張的人地關系迫使台州人敢闖、敢冒,形成了務實、靈活、創新的人文精神。也正是這種善創造的人文精神,促使台州人突破改革開放之初各種制度和觀念的桎梏,克服資源、人才、資金短缺等障礙,為台州經濟起飛創造了先發優勢。
早在八十初,台州創造性的提出實行「三大開發」(開發荒山、荒灘、荒水),發展「兩水一加」(發揮台州「水產、水果」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興辦農產品加工業),開展「兩建一出」(建築業、建材業和勞務輸出)、收舊利廢等,有效地突破資源和制度的限制。利用發達的加工業,大力興辦各類市場,走出了一條資本原始積累的創新之路。利用民間的「做會」傳統,通過「合夥經營」和「打硬股」的形式,最終在全國率先形成股份合作制經營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工業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專業人才的匱乏,迫使台州人較早地開始「對外引智」,打破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制約,外聘滬杭等地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星期日工程師」。
台州的創新精神還體現在民主政治建設上,溫嶺的「民主日」、玉環的「民主聽證會」、路橋的「民情夜談會」等基層民主政治形式的出現,通過鼓勵群眾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和願望,實現了干群之間溝通渠道的暢通。經過長期的實踐深化,形式不斷完善,形成「民主懇談」制。「民主懇談」使台州基層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與此同時,黨代會常任制和「全程辦事代理制」等創新舉措,在全省乃至全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現了以民間和政府的互動、聯動為途徑,以「民營經濟、民辦文化、基層民主政治」的協調發展為重要特徵,以實現富民強市為目標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二)「重實干」成就製造台州
台州所處的浙東南,歷史上是浙東學派、永嘉學派等注重事功的學派的重要發源地。無論是以葉適為代表的「務實而不務虛」的永嘉學派,還是以陳亮為代表的「才德雙行、義利雙行」的永康學派;無論是以呂祖謙為代表的「切於實用」的金華學派,還是提倡個性自覺和主體能動的陽明心學,他們的思想精髓就是重功用、重實利,主張「通商惠工」,形成了「義利並存、工商皆本」、否定和突破「重農抑末」的傳統經濟觀。這些都塑造並強化了台州重商創業,較少受傳統制度約束,強調結果,務實而善操作的文化精神底蘊。
「重實干」體現了台州人對市場敏感,反應快,善於把握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之初,抓住「短缺經濟」的機遇,放手發展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抓住國家實施沿海開放開發戰略的機遇,用足用活國家的政策,實現了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台州塊狀經濟。抓住全球產業梯度轉移的有利時機,做大做強台州的製造業。目前,汽車摩托車及其配件、醫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電器、服裝機械、水泵閥門、工藝美術、食品飲料、鞋帽服裝等九大支柱行業的產值已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5%以上,汽摩及配件、醫葯化工、模具塑料、縫制設備、家用電器為台州的五大主導行業,呈現出產業集群化、企業大型化的趨勢,有48個工業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至今已獲得「中國化學原料葯出口基地」、「中國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國水泵之鄉」、「中國閥門之都」、「中國工藝品之都」等9個國家級之都稱號。其中,汽摩及配件行業以吉利汽車和錢江摩托為龍頭,有生產企業4500多家,80%以上的配件都可以在台州加工完成,配套能力強。
台州的活力在民間,台州經濟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和龐大的群體陣容。全市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近30萬家,平均每二十人就有一個創業者,位居全國前列。在公布的2005年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台州被認為是文化競爭力較強,排名第十三位,其創業精神和創新氛圍等比較有利於經濟發展。可以說,台州的人文精神營造了一個人人想創業、能創業的發展環境,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創業活力。(三)「勇開拓」成就青藤經濟
台州地處東海之濱,海岸線為浙江省之最。自漢置回浦縣始,三國吳設臨海郡,並在此首航台灣,那種不畏艱險,開拓進取,勇立潮頭的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四海為家,闖盪世界的文化特質,奠定了台州人勇於開拓、敢於冒險的精神,鑄就了另類的經商意識。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動態的思維習慣,同時歷經台風災害磨練,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台精神」不斷散發新的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成千上萬的台州人背井離鄉、走南闖北,修鞋、彈棉花、雞毛換糖和從事販運、建築等,尋找計劃經濟體制中的市場縫隙,這既有資源匱乏的客觀動因,更多的是根植於性格中敢闖敢冒、務實重商海洋文化的內在沖動。隨著創業資本不斷積累,從「貨郎擔」到台州商人、企業家,從個人的、小規模的活動發展到有組織的商業網路,全國各地不斷涌現台州人的市場、台州企業、台州街、台州商人聚集地,他們的觸角已伸向農業、資源開發、製造業、建築、房地產、物流、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投資規模日益擴大。台州商人不僅遍布全國,還延伸到了國外,進入國際經濟的舞台,從市場、營銷網路、生產基地、技術、品牌、人才等多個方面走向國際化。據統計,台州現有境外企業300多家,境外常駐人員600餘人,從業人員1000多人,分布在美國、俄羅斯、越南、墨西哥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48個,中方投資額1892萬美元,帶動出口38680萬美元,同比增長22%。為適應更高層次創業和合作的需要,台州在外創業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在上海、鄭州、沈陽及境外的阿聯酋、俄羅斯等地建立台州異地商會40多個,通過團隊的力量來解決原來單個商戶難以解決的問題,實現信息、資源、利益共享,團結起來,形成合力,共同發展。
在外創業的台州人經濟是台州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百萬在外創業的台州人是台州對外開放的重要力量,在外創業積累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又反饋鄉梓,台州人經濟就是「青藤經濟」。台州有100多萬人在外經商辦企業,台州產品50%以上銷往國外,有力地促進了台州的對外交流合作和開放。可以說只要有市場,就有台州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