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如何計算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如何計算

發布時間:2020-12-16 09:18:09

⑴ 中國經濟發展速度

中國的問題總的來說都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國力增強得很快,前景還是專很樂觀的屬。
我預計國家未來幾年會這么干:
1
循序漸進的政治體制改革
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引導群眾有序的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加強都官員的監督,改變公共權力過分集中於政府。
2
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進行產業升級
目前我國的各種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在全世界排名幾乎都是數一數二的,但量上去了,質還沒有飛躍,國家會不斷出台政策引導產業升級。
3
更加註重社會公平
目前我國貧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再不下大力氣處理,社會將走向分裂。我想國家現在也算比較重視這個問題了,也在加大投入,相信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會被遏制住。
4
控制通貨膨脹,主要會有以下各方面措施,利率恐怕還會加一些,同時加速人民幣將升值,調制外貿政策把順差降下來。
編輯於 2011-06-09
查看全部3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倍市得_專業的市場調研公司
倍市得提供專業的客戶體驗管理系統服務,AI洞悉體驗反饋,BI實時反饋數據,全渠道全場景收集客戶體驗數據,及時修復不良體驗,增加用戶粘性。

⑵ 我國經濟現在的增長速度如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畢井泉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但並不能由此得出中國經濟過熱的判斷。他認為經濟增長的速度確實偏快,存在著轉為過熱的可能性和危險性。 畢井泉說,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1.5%,同比提高了0.5個百分點。但並不能由此得出中國經濟過熱的判斷。經濟的過熱和過冷,都是對經濟發展總體現象的一個描述。其實質就是要看總需求和總供給是不是平衡,不能簡單地把經濟增長速度與過熱和過冷掛鉤。 從當前經濟運行的情況看,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的格局並沒有改變。現在存在的只是豬肉等個別商品供應不足,並沒有出現全面的供應緊張,即總需求嚴重超過總供給的局面。另外,作為總量關系的另一個反映,國內經濟增長的支撐條件現在有了明顯改善,煤電油運等方面沒有出現全面緊張的狀況。 畢井泉指出,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盡管目前經濟運行比較平穩,增速攀升也相對比較緩慢,但是經濟增長的速度確實偏快,存在著轉為過熱的可能性和危險性。所以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部署,要堅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穩定、完善和落實各項宏觀調控政策。

⑶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增長快、運行穩、質量高的良好發展格局,出現了GDP、工業、投資增速回落,貨幣信貸增長趨穩的「三落一穩」新態勢,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必須看到,當前這種高位運行的經濟能不能持續、要不要持續的問題已突出地擺在經濟分析者及決策者面前。雖然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已成為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但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增長仍有著大相徑庭的不同意見。本文試就此談點初步看法。

從歷史角度看,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偏快

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從哪種階段因素分析,結論都是,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偏快。

首先,從改革開放以來28年的較長周期來看,雖然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體制性因素和市場性因素得到較好釋放,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但平均的年增長率還沒有超過10%,1979年-2005年GDP年均增長9.6%。

其次,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15年的長周期來看,經過治理整頓後的調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確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體制性因素和市場性特別是國際市場性因素的推動更加強勁,經濟增長進入了快車道,但平均的經濟增長率也沒有超過10%。1990-2005年GDP年均增長9.7%。

再次,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七八年的中周期來看,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擴大國內需求,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以政府投資拉動為主要特徵的階段,國民經濟成功避免了衰退,速度雖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較快增長,1998-2005年GDP年均增長8.9%,不僅沒有超過10%,而且在9%以下。

最後,從進入本世紀以來5年的短周期看,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外貿出口和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盡管近兩年出現了偏快趨勢,但平均增長率仍在10%以內,2001-2005年GDP年均增長9.5%。

而今年一季度GDP增長10.3%,二季度增長11.3%,上半年增長10.9%,三季度10.4%,一至三季度增長10.7%,經濟增長持續超過10%,明顯偏快。

當前經濟增速已經達到甚至超出潛在增長率的上限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

一是經濟增長的規劃或預期目標與實際經濟條件允許的目標是有差別的。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家在「十一五」規劃和年度經濟計劃中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一般要低於計劃者的預期指標。「十一五」規劃目標是五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2006年經濟計劃目標是8%左右。從各方面條件看,這樣的目標顯然是偏低的,主要是為了引導地方經濟計劃者合理確定當地的經濟發展目標。一般來說,地方的計劃目標是以國家的計劃目標為標准,且大都高於國家提出的目標速度。如中央提出7%-8%,那麼地方速度目標普遍高於7%-8%,地方匯總的速度就要高於7%-8%,可能要達到9%-10%。基於正確引導考慮,中央計劃者就不得不適當壓低國家的目標速度,7%-8%的經濟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政策引導的意圖,並不是計劃者所認為的經濟允許目標,更不是分析經濟冷熱與否的標准。所以,考慮到這個因素,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用規劃或計劃所確定的7%-8%的經濟增長目標,作為判斷目前全國經濟增長是否過熱的標准,不能把7%-8%的速度視為經濟增長的正常均線,不能說超出7%-8%的速度就是偏離了「十一五」規劃和年度目標確定的正常軌道,甚至說經濟過熱。

二是從目前經濟發展的條件來看,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有可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比我們原來普遍的估計要高1-2個百分點,即已經達到9%-10%這樣的水平。從供給條件來看,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等瓶頸制約已較前些年大為緩解;從市場條件來看,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都比以前有更多的調節餘地和空間;從生產要素來看,勞動者素質也大為提高,資金供應更加充裕,技術進步也在加快。更為本質的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等進程加速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體制條件和微觀基礎的根本性變化,為我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因而存在著實現比較快的經濟增長的客觀基礎和主觀條件。當然,究竟我國目前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具體是多少,或者說比過去高多少,也許需要進行計量經濟學的分析研究。但根據以上的因素分析,潛在經濟增長率比過去認為的7%-8%要高,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就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即使按照調高的潛在增長率標准來衡量,也應該說是接近甚至是超出了潛在增長率的上限。將目前的經濟增長狀況定性為偏快,應該說是合適的。

從合理性角度看,當前的經濟增速不是可持續的

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就不是可持續的,也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這里涉及到經濟增長的短期風險和長期可持續性問題。筆者認為,經濟增長是否合理,不僅要考慮到短期的風險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長期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可接受性。

從短期風險來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似乎還沒有帶來太大的風險,總體上是健康的。宏觀經濟理論中,經濟增長過快可能帶來的最大風險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就目前情況看,我國物價水平相對較低,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太明顯。除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較快外,其他價格指數都比較低,均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1-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3%,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8%,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9%。所以,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除出現了「三過」(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問題外,快速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太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從而好像並不存在太嚴重的宏觀經濟問題和風險。

從長期可持續性來看,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代價過大,既有資源的過度消耗,也有環境的過多破壞,還有污染的過快加重,更有發展成果分配的過分失衡。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整個社會難以接受的。

首先是資源消耗過多。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冶金、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我國2005年GDP相當於日本的49%,而能耗則是日本的3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足6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每萬元GDP取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我國用水總量與美國相當,但GDP僅為美國的八分之一。我國GDP約佔世界的5%,但重要資源消耗比重較大,石油消耗佔世界消耗總量的7%多、原煤佔30%以上、鋼鐵和氧化鋁均占近30%、水泥佔40%以上。

其次,生態環境惡化。一些地區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亂征亂佔耕地、濫采濫挖礦山,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常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目前全國水土流失和荒漠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30%左右;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

再次,污染狀況嚴重。全國年廢水排放總量近500億噸,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000多萬噸。大量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嚴重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近3億農村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20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全國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1/3。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部分地區的環境污染已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健康。

最後,收入差距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測算,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由1988年的0.341上升到0.45左右。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城鎮最高10%收入戶與最低10%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8倍多,富者易富、貧者難富的現象開始顯現。據世界銀行測算,我國每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GDP總量的10%左右。這樣一種外部負效應過大的經濟增長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不合理的。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分析來看,當前我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既是偏快的,也是不合理的。從下一步的宏觀調控來說,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適當降低過高的經濟增長率,防止經濟從偏快轉向過熱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改變和完善經濟增長的機制,努力降低經濟增長的外部負效應,使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也就是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既要快更要好,要在「好」字上下更大的功夫。

⑷ 討論:GDP增長速度是怎麼算出來的

GDP可以通過三種方法計算得到:分別為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的總和,也即國民經濟各行業增加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 = 總產出 - 中間消耗 。

GDP =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固定資產折舊
+ 營業盈餘

支出法也稱使用法,顧名思義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計算,GDP由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出口減進口後的差額)五項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居民消費
+ 政府消費
+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 存貨增加
+ 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

從理論上講,上述三種方法計算得到的GDP應該是一致的,因為它們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核算。但在實際操作中並不如此,因為資料來源的不同以及基礎數據質量上的差異,三種方法計算的GDP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計算誤差。我國目前以生產法GDP為准。

由於GDP涵蓋了國民經濟活動的各個部門,所以其計算是建立在專業統計及部門統計與會計核算的基礎之上的。在統計局內部,GDP核算的資料來源於統計局內部各專業司常規統計報表,全國普查資料,各種抽樣調查資料。在統計局外部,則需要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等各相關部門的統計及財務資料。除此以外,對於未能納入常規統計報表和不易取得的資料,還要到相關的系統、行業處搜集替代指標進行補算和估算。由此可見,GDP核算是一個各方面數據全方位相互印證、相互平衡的系統工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技術性。是一個國家在核算期內總活動成果的綜合反映。

我國的官方統計機構負責GDP核算,實行分級核算,國家和地區各自核算本轄區范圍內的數據。即,全國的GDP由國家統計局負責核算,地區GDP則由各省、市統計局負責核算。在這種體制下,各地區的GDP匯總之和與國家的GDP數據並不相等,這主要是資料來源方面的差異造成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中國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區核算的國家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有的國家通過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術處理人為地使國家和地區數據匯總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國則未做進一步的要求,只是由國家對地區數據進行定期的評估。

我國的GDP核算始於1985年,是統計改革開放的產物。在此之前,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配套,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使用的一直是MPS體系,即源於前蘇聯計劃經濟的物質平衡表體系。1985-1992年間逐步向SNA過渡,即向聯合國推薦的源於西方市場經濟的核算體系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體制中市場化成分的不斷增強,計劃成分的不斷削弱, SNA核算體系越來越適合中國國民核算工作的需要。因此,自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不再並列提供MPS核算資料,而是徹底轉向SNA體系。國民經濟主要總量指標的核算由MPS轉向SNA的過渡期至此宣告結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已經完成了一整套包括GDP核算在內的立足於中國國情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構建工作,並配套出版了《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編制與計算方法系列叢書》,全面概括了我國核算領域在理論層面和操作層面上的有關問題。目前GDP核算工作正在此基礎上對服務業,不變價,不可觀測經濟等較薄弱環節做進一步地完善。有關GDP核算的其他信息可通過中國統計信息網www.stats.gov.cn國民經濟核算司主頁進行查閱。

GDP的作用根據用戶對象的不同而不同。根據需求的近似性,我們可以將用戶大致分為三大類。政府用戶、專家用戶和其他一般公眾用戶。對於政府用戶來講,GDP核算的作用主要是用於了解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規模和健康性,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依據。比如,宏觀決策者將根據GDP運行的總量、態勢和軌跡來預計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並制訂相應的控制目標,採取必要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干預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

⑸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

1949-1951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是年均14.5%;1952年至1978年年均國民生產總回值增長率是6.1%,工農答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5%;1979年至2012年年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是9.9%。194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33美元,人均國民收入是27美元。197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224美元,人均國民收入192美元。200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956美元,人均國民收入838美元。201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6250美元(按照今年年底的最終修訂數字估算),人均國民收入5675美元。

⑹ 如何計算經濟增長速度

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用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回標。 定義:一定答時期內一國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註:一定時期一般指一年一統計的期限;最終產品區分於中間產品;勞務也是一種服務性產品。市場價值就是該年度的貨幣價值。 經濟增長率是末期國民生產總值與基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 以末期現行價格計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長率是名義經濟增長率。 以不變價格(即基期價格)計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長率是實際經濟增長率。 在量度經濟增長時,一般都採用實際經濟增長率

⑺ 1987到2017我國經濟年增長速率是多少

中國歷年經濟增長率

先說文革之後的(1977—-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
1977 10.7% 1978 11.7% 1979 7.6% 1980 7.8% 1981 5.2% 1982 9.1% 1983 10.9% 1984 15.2%
1985 13.5% 1986 8.8% 1987 11.6% 198811.3% 1989 4.1% 1990 3.8% 1991 9.2% 1992 14.2%
1993 13.5% 199412.6% 1995 10.5% 1996 9.6% 1997 8.8% 1998 7.8% 1999 7.1% 2000 8.0%
2001 7.5% 2002 8.3% 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 2006 10.7% 2007 11.4%

再說建國以來至文革末期的(1950—-1976)年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率。(此時中國官方沒有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
1949年 466億元(1948年沒數據,所以不知道增長率) 1950 23.4% 1951 19% 1952 73.8%(比49年)
1953 30.3% 1954 9.4% 1955 5.6%1956 16.5% 1957 67.84%(比52年)1958 32.2% 1959 19.5%
1960 5.4% 1961 -31.0% 1962 -10.1% 1963 9.5% 1964 17.6% 1965 20.4% 1966 17.3% 1967 -9.6%
1968 -4.2% 1969 23.8% 1970 25.7% 1971 12.2% 1972 4.5% 1973 9.2% 1974 1.4% 1975 11.9%
1976 1.7%

1953年-2006年中國大陸與台灣歷年gdp增長率比較
2007-06-24 16:54
2006年中國大陸gdp為 26847 億美元,人均gdp為 2042 美元,
2006年台灣gdp為 3660 億美元,人均gdp為 15886 美元,

2006年中國大陸gdp是台灣的 7.3 倍
2006年台灣人均gdp是中國大陸人均gdp的7.8倍

其二,他指出在1820-1952年期間世界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中國由於技術落後、內亂和外國列強入侵,人均gdp反而從600美元下降到538美元,中國佔世界gdp的份額從1/3下降到1/20

其三,他指出中國在1952-1978年期間實行了新的國家治理模式,經濟增長明顯加速,gdp增長了3倍;不過人均收入只增長了80%,年增長率只有 2.3%,慢於世界平均2.6%的水平。屢屢發生的政治運動和種種體制缺陷導致了生產率下降。而1978年以來的30年改革時期中國經歷了高速增長,在世 界gdp中的份額從5%增長到15%,全要素生產率每年增長接近3%,人均收入增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他指出中國在改革期間的經濟表現相當卓越。他所總結了8條原因:1)農業改革先行;2)保持了國家完整統一;3)海 外華人的投資;4)起點低的後發優勢;5)計劃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6)防止了俄羅斯那樣的惡性通脹;7)沒有像俄羅斯那樣通過大規模廉價出售國有資 產、創造超級富豪的方法來推進私有化,而是讓非國有企業發展來自然取代國有企業;8)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接軌。

⑻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是世界最快的嗎

這個問題問的好!!!
瀟瀟回答的也帥
不過客觀的說
這20多年來 中國確實是世界上回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答
我上農村長大的 身有體會
十幾年前 我們這有一萬塊錢 就算萬元戶 很了不起
現在.有十萬 也沒什麼看頭
要知道文革時期中國人均收入和現在比不是10倍8倍的、、

⑼ 是計算5年以來我國經濟系數的平均增長速度

用2012年的數除以2007年的數,再開五次方即可
算式是【5√(14609/6081.2)-1】*100%≈19.2%

⑽ 如何計算GDP年均增長速度

年度經濟增長率的計算比較簡單,就是後一年的經濟指標(如GDP或人均GDP)減去前一年版的經濟指權標再除以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如果我們用百分 數來表示的話還要再乘上百分百,比如我國2003年的GDP是61687.9億元(按1990年價格計算,以下同),而2004年的GDP是 67548.2億元,因此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就是0.095,用百分數來表示就是9.5%。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如何計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