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上處於什麼狀態
一、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必將加劇自然資源的供求矛盾,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我國人均資源緊缺,而資源消耗量卻排在世界前列,礦產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見附表)。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過於高昂,環境質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局部有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
資源和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本質上是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不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需要,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由於缺乏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的產業技術,或是有了這些技術而又缺乏推廣應用的動力,致使我們難以走出粗放型增長的怪圈。
二、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投資體制改革明顯滯後。政府投資范圍過寬,習慣於藉助預算內投資來調控經濟運行,而不善於通過政府消費來提供公共服務。在市場准入方面偏重經濟性
②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哪些階段性特徵
一、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必將加劇自然資源的供求矛盾,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我國人均資源緊缺,而資源消耗量卻排在世界前列,礦產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見附表)。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過於高昂,環境質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局部有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
資源和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本質上是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不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需要,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由於缺乏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的產業技術,或是有了這些技術而又缺乏推廣應用的動力,致使我們難以走出粗放型增長的怪圈。
二、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投資體制改革明顯滯後。政府投資范圍過寬,習慣於藉助預算內投資來調控經濟運行,而不善於通過政府消費來提供公共服務。在市場准入方面偏重經濟性指標,忽視社會性指標。對全社會投資重監管、輕服務,缺乏科學的、有預見性的宏觀產業導向。
財政稅收體制不規范,政府存在過多干預經濟的內在動因。公共財政體系不健全,分稅制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務開支不足,一般經濟建設開支過多。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劃分不夠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獨立的正常收入來源。預算外收入和體制外融資的使用隨意性很大,其中相當多資金直接用於盈利性投資。
金融體制改革進展遲緩,金融參數失真。銀行體系不能滿足經濟增長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市場化融資的需要。利率、匯率機制僵化,資金價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經濟增長,不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證券市場的制度創新久拖不決,難以發揮擴大直接融資、提高資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形成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設項目幾乎不計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礦產資源稅目前還是按照實物量徵收,刺激過量開采。煤、電等資源型產品價格失真,容易導致不計成本、忽視效益的低水平擴張。
土地配置缺乏規范、長效的管理制度。土地產權主體和權利界定不清,保護不力。土地供應方式過於行政化,導致地價嚴重扭曲。土地使用性質缺乏明確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當混亂,各種「黑箱操作」和腐敗行為猖獗。缺乏權威的國土資源總體規劃和跨行政區域規劃,導致地方各自為政、任意調整規劃和貪大求洋。
政治領域的改革滯後於經濟領域,誘發增長速度攀比和數量擴張沖動。我國經濟波動的「政治周期效應」十分明顯,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黨委和政府換屆的時間。現行幹部選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體制都存在明顯缺陷,對權力的監督制衡機制也很薄弱。
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矛盾日益尖銳
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公共教育資源向高等教育過分傾斜,而義務教育的公共投入嚴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經費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為20%左右),農村義務教育卻面臨危機。公共衛生資源過分向城市傾斜,而農村缺醫少葯仍很嚴重。
現有公共財政和社會協調機制不適應社會流動性增強、社會分層加快的新挑戰。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市大量轉移,而城市財政體系遠遠沒有做好准備。強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日益高漲,而貧困群體和社會邊緣群體的呼聲往往被忽視;部分社會成員既得利益的減少或喪失將引發不滿情緒甚至過激行為。
人口發展態勢仍然嚴峻。基數大、增長偏快、素質偏低、「未富先老」,是未來二三十年我國人口發展的基本態勢。在現有技術水平和制度框架下,這種態勢必將加劇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多重經濟社會壓力必將接踵而至。
城鄉貧困問題有所反彈。隨著城市化浪潮和社會轉型加速,在失業人口、流動農民工、失地農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貧困群體,貧富差距迅速拉大。這也鮮明地折射出社會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問題。
四、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
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生產要素流動將越來越取決於投資回報率和區域專業化分工等客觀經濟規律的導向,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勢將繼續擴大。盡管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在加快,但與東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要害並不在於經濟發展差距,而在於社會發展差距。目前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還不夠,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還較低,區域政策在消弭市場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還沒有明顯改善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還沒有顯著增強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後勁,還不能普遍提高欠發達地區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將不利於逐步改變目前全國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狀況。
五、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並存,各國和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將長期持續,並且可能發生分化重組。參與全球化將給我國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風險,而我國符合開放型經濟要求的宏觀調節手段和風險防範機制還不健全。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將帶來持續的貿易摩擦。由於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而出口增長方式粗放,加之處於非市場經濟地位,因此已經處於貿易摩擦高發期。今後我國還會遇到綠色標准、技術標准、勞工標准、企業社會責任標准等「新貿易壁壘」。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中國經濟開放程度日益提高,對國際市場和資源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主要經濟體和國際市場波動可能引發國內經濟運行出現異常。
入世過渡期結束後,我國將要全面兌現開放市場的承諾。國內弱勢產業面臨更為嚴峻的國際競爭,同時還會進一步暴露現行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存在的缺陷。
此外,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對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干擾加大,台海局勢動盪和朝鮮核問題等區域不穩定因素正在凸現,對我們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構成嚴峻威脅。這種復雜局面必將對我國完善趨利避害的機制和藝術提出更高要求。
很詳細吧,呵呵!
③ 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即五個堅持,要充分認識這五個堅持的深刻理論內涵和重大戰略意義,將其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中,奮力實現新發展階段的宏偉藍圖,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國家奮進的力量,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政治與經濟的關系一直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重要問題。德國人杜林認為,政治關系是很基礎的東西,經濟上的依存僅僅只是種特殊形式的作用力。這種觀點將政治與經濟定位,經濟源於政治,而經濟必須依附政治。
從長遠而持久的經濟發展來看,經濟是政治發展的基礎,政治影響著經濟、經濟也影響著政治。但是經濟本身存在自我開辟道路的能力,只是需要承受一定的反作用。政治給經濟帶來的反作用並不是被動的,在現實生活中,政治的地位明顯比經濟的地位高。
④ 中國未來4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可分為哪三個階段
目前至2023年,人口開始老化,每年平均新增620萬,老年人口去到2.7億,中國經濟步入黃昏;內
2024至2050,老人占容人口三成以上,超過四億,經濟步入谷底。
2051年以後,老人人口穏定左4.5億左右,八十歲以上占人口二成半,經濟開始長達五十年的「迷失」。
⑤ 十二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什麼階段
「十二五」時期,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可能逐步告別超高速度(9%以上)時代,進入【中高速度(8%)增長】階段。
⑥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專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屬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⑦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五條原則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五條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五個「必須」是編制「十四五」規劃必須遵循的「五個基本原則」,既是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也是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實踐論。
前兩個「必須」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我們能夠保持經濟社會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趨勢的基本經驗、基本優勢、基本支撐,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人民為中心,才能充分彰顯我們的制度優勢、充分激發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
(7)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綜合考慮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全會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做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
⑧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即「五個堅持」。
要充分認識這「五個堅持」的深刻理論內涵和重大戰略意義,將其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中,奮力實現新發展階段的宏偉藍圖,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8)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堅持系統觀念是統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方法。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錯綜復雜,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要運用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特別要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推進。
⑨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五條原則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
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十三五」時期,以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保持戰略定力、採取正確策略,堅定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們國家奮進的力量。」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
三、堅持新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科學,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四、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已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不斷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五、堅持系統觀念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我們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