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隋唐的經濟發展
經濟制度的變化:
(1)土地制度的變化。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土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均田制崩潰,地主土地所有制從8世紀中葉開始得到空前發展,主要體現為隨著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地主庄園經濟迅速發展。
(2)賦稅制度的變化。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變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發展的結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貧富分化的社會現實。這一變化,不僅是唐朝賦稅制度的變革,而且也是從漢代以來課役的重丁口、輕田產轉變到輕丁口、重田產的分水嶺。宋代的賦稅制度、明代的「一條鞭法」以及清代的「攤丁入畝」,都是楊炎的兩稅法的繼承和發展。
五方面來說唐朝的社會經濟:
1.貨幣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唐朝的GDP在當時的世界為348億美元,佔世界GDP 比重:58%
2.戶口
戶口是封建王朝賦稅基礎。650年唐朝統計戶380萬。705年達到615萬戶,3714萬余口。到了開元盛世740年,戶841.2871萬,口4814.3609萬。安史之亂前一年的754年,戶達906.9254萬,口達5288.0488 萬。安史之亂時期760年戶193.3174萬,其中不課戶117.4592萬,口1699.0386萬,其中不課口1461.9587萬。唐朝後期戶籍統計和管理混亂廢弛,數據難以信任。基本上在三、四百萬戶。
3.賦稅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餘緡,谷215萬七千餘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一貫=一緡),唐後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余緡,其中鹽利達278萬余。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4.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5.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⑵ 對隋唐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不利的是哪些
海將鹽做雪,山用火耕田
⑶ 試對比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反映出什麼明顯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
發展狀況:①來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少源城市遭到破壞,商業一度萎縮,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以後,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相比之下,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活躍。②隋唐時期,商業比前代繁榮,交通便利。貨幣統一,唐高祖廢五銖錢,鑄開元通寶;市場發達,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政府設官管理,市中出現了有利於商業發展的邸店、櫃枋等;唐朝後期出現夜市,農村有定期的草市;城市興旺,出現了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一批商業中心。
差異:魏晉南北朝時期商品經濟水平較低,隋唐時期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亂頻繁。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啟示:社會的安定是國家繁榮經濟昌盛的前提。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⑷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 ②農業、手
工業的發展 ③大運河的開通
④民族之間、中外之間經濟文化的
交流⑤「重農抑商」轉變為「工商皆本.
重農有所放寬
6.海上 路上絲綢之路貿易繁榮
⑸ 隋唐時期經濟社會怎樣發展的
由於國家的統一、制度的文明創新,隋唐時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是空前的。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封建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度。唐中葉後,這種發展與進步遭到破壞,經濟文化的重心由北向南轉移,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保持甚至創造著新的發展勢頭。從總體上看,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發展高峰時期。
古代風景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的進步與發展,直接推動著這一時期經濟的繁榮,奠定著隋唐封建盛世的基礎。
農業是封建社會最基礎、最基本的產業。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社會中,農業的興衰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的興衰。隋朝和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在較大范圍內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公平賦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組織農民興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積擴大,抗旱能力增強: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也不斷提高和推廣,使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產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隋文帝時「強宗富室,家道有餘」,封建國家的中外倉庫,無不盈積,西京太倉,東都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等,所儲米粟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長安、洛陽和太原的府庫所儲的布帛,也各有幾千萬匹。這些,再加上其他地方的儲積,可供隋朝統治者支用五六十年。唐朝到玄宗時,百姓家中的儲糧,大都可以食用數年,政府倉儲的糧食,到天寶八年(749年)約為1億石。當時的糧價降到歷史上的最低價,且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但「安史之亂」後,均田制、租庸調制逐漸廢弛,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人口凋敝,農業生產下滑。南方的農業生產,則因長期的人力、技術積累和開發,保持向上發展的勢頭,並支撐著中後期已經逐漸腐朽的唐王朝勉強運轉。
隨著農業的恢復發展與繁榮,手工業也得以發展。隋朝的私營和官營手工業中,都有達到很高水平的種類。絲織業中,蜀郡(今四川)的綾錦雕鏤之妙,世人稱嘆,豫章(今江西南昌)出產的雞鳴布,頗受消費者歡迎;制瓷業中,當時已有白瓷出現,並且能夠製造玻璃,且工藝相當熟練;造船業空前發達。能夠製造4層,高45尺,長200尺的「龍舟」。唐代手工業的規模和水平,都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紡織業是唐代主要的手工業部門。唐前期,絲織、麻織、棉織的種類和產量十分可觀,成為國家租庸調中庸調的主要對象。唐後期,南方的絲織業仍有很大發展,絲織品的質量和水平,甚至超過前期製作水平。采礦業,尤其是鐵、銅、錫等礦業,在整個唐代保持興盛的狀態,唐後期的銀礦冶煉達到很大的規模和較高的水平。瓷器的製作中,越州的玉類冰,邢州的銀類雪,釉下彩的技法開始使用,三彩陶俑為後世稱道,由於技術的改進和產量的提高,瓷器開始在民間普遍使用。造紙術更為發達,益州(今四川成都)的麻紙,薄州(今山西永濟)的薄白紙,揚州的六合箋,都享有盛譽:墨、硯、筆的製作,也出現了不少名品。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貿易也空前活躍起來。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朝統一貨幣,更鑄五銖錢,解決了周、齊以來貨幣輕重不等的問題,便利了商品的流通。大運河開鑿後,商旅往返不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長安和洛陽,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成為國內外商旅雲集之所;丹陽(今南京)、蜀郡(今成都)、江都(今揚州)、京口(今鎮江)等城市,商業也很繁榮。唐朝前期,一些地方性的政治軍事中心和水陸交通要塞,逐漸成為較大的商業城市。唐後期的商業較前期更為發達,長安和洛陽雖經戰亂破壞,但很快就恢復了繁榮。揚州、益州、洪州、蘇州、杭州、泉州、明州等城市,商業貿易活動日益興盛。揚州、汴州(今開封)、長安還出現了「夜市」。在水陸要道或津渡之所,興起了許多定期集市,俗稱「草市」。在交易頻繁的情況下,大城市中出現了櫃坊,商人將錢存放在櫃坊中,櫃坊根據商人所出憑證代為支付,征取一定的保管費用。後來由於錢幣鑄造不敷使用,商人把貨款交給本道的進奏院及諸軍使或富家,取得文券,回到本地,執券領取,叫做「飛錢」或「便換」,類似今天的「支票」。
與經濟繁榮互為表裡,隋唐時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成就斐然,其中城市的建設和運河的開通,尤為突出。
作為隋唐王朝都城的長安,這一時期在前代營建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隋開皇二年(582年),動工興建大興城(即長安城),一直到唐永徽五年(654年)外郭城完工為止,前後經歷了50多年。唐代長安城周圍70里,全城總面積84平方公里,等於今天西安舊城(明代建築)的10倍,大於現在的北京舊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布局嚴整美觀,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宮城為宮殿區,皇城為中央衙署區,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皇城與宮城,是百姓與官員的住宅區,也是工商業區。在外郭城中,列置著108坊,由11條南北大街和14條東西大街分割而成。外郭城內還有100多座寺院,其中的慈恩寺最為有名,唐高宗時安置玄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而建造的大雁塔,就在慈恩寺內,至今保存完好,是舉世聞名的古跡。
隋煬帝認為,洛陽「水陸通,貢賦等」,即水陸交通方便,各地到洛陽的距離相等,以此為中心,最便於控制全國。仁壽四年(604年)下令營建洛陽,以為京都。第二年,宰相楊素和著名建築家宇文愷設計營建洛陽,每月征發男丁200萬人修建,用10個月完工。新的洛陽城修好以後,隋煬帝把原洛陽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賈,都遷到那裡居住,使之成為當時國內著名的商業城市和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雖然當時京城仍為長安,但隋煬帝卻常住洛陽,洛陽遂成為政治、軍事、漕運的中心,直到唐朝,洛陽仍保持著東都的地位。
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隋煬帝為了便利漕糧和軍事運輸,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全部完工後的大運河(包括隋文帝開皇四年命宇文愷開的由大興城到潼關的300餘里的廣通渠)全長5000多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運河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後,成為全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適應了當時和以後南北經濟交流的需要,加強了南北的聯系,促進了沿河流域經濟的發展,對於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和統一,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的發達,與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有著必然的聯系,並與經濟的繁榮一起,構成隋唐時期經濟社會的整體文明與進步。
古代風景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領域,發明創造層出不窮。在天文歷算方面,唐初王孝通的《緝古算經》,第一次用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解決一些復雜的工程計算問題,高宗時李淳風等人審定並註解了10部算經,成為唐王朝規定的算學教本。唐玄宗時,僧一行完成的《大衍歷》,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地球在繞太陽運行時速度變化的規律,他還與梁令瓚合作,創制了能夠直接測量黃道坐標的黃道游儀,製成了以漏水轉動的渾天銅儀,是後世天文鍾的前身。在醫學方面,隋朝巢元方等人的《諸病源候論》,隋和唐初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唐玄宗時王燾的《外台秘要》,唐高宗時蘇敬等人修定的《唐本草》,把這一時期的醫葯學推向一個高峰。在建築技術方面,隋代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安濟橋,隋代建築家宇文愷、高龍義和唐代建築家閻立德等設計的長安城,堪稱世界之最。隋末唐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術。
文學藝術領域,更是高峰迭起。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詩歌創作,把這一文學形式發揮到了極致。以韓愈、柳宗元為核心人物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和古文創作,一掃六朝以來柔靡浮艷和形式僵化的駢體文風,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一時期出現的小說,以及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佛教流傳而出現的俗講和變文,也為文學領域增添了新的奇葩,並為後世的文學創作開辟了新的途徑。在藝術領域,以石窟寺造像,陵寢前的石雕。墓葬中的俑器為主要種類的雕塑藝術,如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太原天龍山、四川大足北山等的石窟雕刻,唐太宗昭陵六駿的浮雕,以及唐代的彩陶俑,最能代表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水平。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的人物故事畫,吳道子的佛道畫,張萱和周昉的仕女畫,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的山水畫。以及邊鶯的花鳥畫,韓混、戴嵩、曹霸、韓乾的牛馬畫,把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不斷推向高峰。歐陽洵、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孫過庭、張旭、懷素等人各具特色的書法藝術,至今為世人稱道。在漢族傳統樂舞的基礎上,借鑒邊疆民族和鄰近國家樂舞精華而形成的隋唐宮廷樂舞,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精美絕倫,並廣泛地傳播到民間和周邊地區,至今仍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哲學、宗教等思想學術領域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成就。宗教方面,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從南北朝到隋唐之際,開始出現宗派,隋唐時期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各派教義互有異同,繁簡不一。消長也不定。在隋唐統治者的提倡下,佛教廣為流傳,寺院遍布,僧尼眾多,雖然唐武宗曾下令滅佛,但不久又興盛起來,成為國中主要的宗教形式。道教在唐代也很盛行,許多著名的道士為皇帝所寵信,但由於道教多講煉丹服食之術,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其影響不及佛教廣。西方的襖教(又稱大襖教或拜火教)、景教(基督教的別支)、摩尼教(又稱明教)、伊斯蘭教等,隨著這一時期中西方交通的發展,也相繼傳入中國。哲學方面,唐初的傅奕和呂才,以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抨擊宗教迷信;後來的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從不同角度,批駁傳統的孔孟唯心主義的道統和人性論,力圖正確闡釋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宣傳無神論和人定勝天的思想,具有時代的進步意義。學術方面,這一時期的史學和地理學成就最大,隋文帝時曾下令禁止私人撰輯國史,臧否人物。唐太宗則置史館,修撰前代和本朝的歷史,並令宰相監修,使官修正史和宰相監修成為定製;唐代劉知幾撰寫的《史通》,是我國第一部有系統的史學批評和史學理論著作;唐玄宗時編纂的《唐六典》,唐德宗時杜佑編撰的《通典》,都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各項典章制度,並開創了新的史學編纂形式和體例。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撰寫的《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輿地總志,史料價值很高;唐懿宗時,樊綽搜集有關雲南地區的史料寫成的《蠻書》,是研究今天雲南地區各兄弟民族歷史的最珍貴的文獻;唐德宗時,宰相賈耽製作的《海內華夷圖》,長三丈三尺,寬三丈,圖上每一寸表示實際的100里。這個圖雖已失傳,但偽齊阜昌七年(1137年)時把它縮成《華夷圖》和《禹跡圖》,刻於石上,現存西安碑林,《華夷圖》中所繪我國山川及平面地形的輪廓,大致和今天的地圖相似,這是留傳下來的我國最古的地圖。
⑹ 用一個詞概括隋唐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⑺ 談談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狀況
希望對你有幫助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⑻ 下列詩句所描繪的是隋唐的經濟狀況,其中對經濟持續發展最為不利的是
我選D 因為破壞森林吧
⑼ 隋唐時期的經濟發展
隋唐時期(年—907年),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兩個朝代的合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兩個漫長時期後的兩個大一統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生產部門農業,在隋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鋤、鏟、鐮、犁都有大的改進。水利設施得到修復和新的開鑿,而更為廣泛和完善。長溯積累的從犁地、播種、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的農業生產經驗得到推廣、良種普遍使用、經濟作物得到發展。隋唐五代的農業生產進到了一個新的台階,農田大批開墾、糧食單產超過漢代一倍,一粒種子可收獲20至40粒,最多者達百粒,而歐洲最先進的法蘭克王國之單產,僅及中國的1/10至1/20。手工業、商業,歐亞北非各國更是難望中國之項背。
自開皇九年(589年),隋重新統一以後,隋唐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長期保持統一的大國。分裂割據只佔短暫的時間。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最大的國家。世界上其他地區,如西歐、拜占庭、印度等,都處於長期封建割據狀態,而由落後族建立的大帝國,極不穩定,旋生旋滅。即如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國,到8世紀中葉已分成東西兩部分,9世紀時,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也分崩離析了。唯獨中國,統一思想深入人心,統一局面基本穩定。唐朝版圖超過秦漢,加之統一,集權,給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