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家是怎樣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
拉丁香港台灣海外國
② 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勢下,中國農民為什麼會陷入絕對或相對貧困
1人多,高新技術人才缺乏而勞動力過盛且分布不均
2普遍農業科技水平低,機械化程度低,產量低
3分配製度仍不完善,社會主義初期階段探索中發展嘛
4GDP的問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重不合理吧…
…………
不過在進步在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③ 發展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貧困問題這句話對嗎
是的,正是因為經濟低水平發展才會導致發展中國家普遍的貧困,當然版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歷史條件制約、經濟基礎落後、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人口過度增長、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戰略不當、經濟政策失誤等內部因素,也有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貿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擴大,西方發達國家憑借著經濟、貿易、金融和科技上的強大優勢,在經濟上控制和制約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通過經濟援助和減免債務等方式對發展中國家國家經濟主權進行傷害,從而使發展中國家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受到損害;在政治上,通過經濟手段插手和干預發展中國家內部事務。目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十分不利的國際經濟環境,但是總有一些國家可以通過發展經濟提升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④ 如何加快貧困縣的經濟發展
摘要: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內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容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是解決「二農」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作為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近年來沽源縣努力突破基礎差、底子薄、實力弱的困擾,緊瞄跨越式發展目標,積極探索,堅持走「產業立縣、生態興縣、項目拉動、主攻畜牧」的路子,突出「四個重點」(主導產業、項目建設、開放開發和民營經濟),強攻「三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推動經濟發展,使縣域經濟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⑤ 有人說犯罪之源乃貧窮,又有人說犯罪率高低與經濟發展的速度成正比關系.請對這二個觀點進行評介...
首先對上面仁兄關抄於真相的觀襲點表示贊同。
真理尤其是文科,又尤其是法律上的真理
都是統計真理,由統計而出的
所以沒有絕對的對,卻有絕對的錯!
真理(文科)都是相對的。
明白是這一點後
樓主的問題就不解自答,不說自明了
「犯罪之源乃貧窮,又有人說犯罪率高低與經濟發展的速度成正比關系」
這句話說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一個重在揭示犯罪的本源動因,一個在揭示犯罪的數量關系。
犯罪源自貧窮
我個人認為是專門針對經濟類犯罪而言的
而在犯罪動機里除了經濟利益外
象危害公共安全,國家安全的犯罪就不應完全認定為是由貧困引起的。
退一步說,「貧窮」我們至少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其定義:一為物資上的,一為精神上的。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勉強說犯罪來自(源於)貧窮。
據統計犯罪發生率與經濟發展速度成正相關關系
而不能說成正比例關系
(因為我們不可能用一個確定的公式(正比例公式)來得出兩著的關系。)
經濟發展快,人員流動大,利益分配不均衡想像突出,社會文化價值觀轉型。犯罪當然地對此有所反應,具體表現為犯罪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的上升!
⑥ 中國經濟發展怎樣改善貧困
以前,中國的貧窮主要是因為生產力不發達,經濟落後造成的。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經濟發展迅速,貧窮問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貧窮任然是面臨的一大難題,當下如何改善貧窮,我認為:
首先,一如既往的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是改善貧窮的根本動力。同時我們更要關注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促進就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其次,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經濟發展了,但是很多下層百姓的生活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社會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所以要縮小貧富差距,改善分配製度。這就涉及到了政治體制改革,當前,改革也日益被提上焦點,所以改善貧窮需要體制改革以減少下層人民的數量,增加中間階級的數量。
第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需要落到實處,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等,這些措施不是沒有,而是需要有效地實施系統使之進一步落實完善落實,使這些措施能夠讓真正需要的人們收益。
第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貧困地區的醫療,教育需要日益被重視。尤其是教育事業,要常抓。提高人們素質是改變落後貧窮的根本之道,需要國家和地方財政大力支持。
⑦ 扶貧的重要性和意義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中國由於歷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採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貧在構架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親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為突出。
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⑧ 發展經濟學貧困的概念
貧困概念的演進(1)——收入和消費貧困
2012-02-04 17:03閱讀:629
王小林
供職於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從事全球反貧困事業。
關注
貧困概念的演進(1)——收入和消費貧困
文/王小林
原文載《中國扶貧》,2011年11月
消除貧困或者減少貧困是發展經濟學關注的中心問題。發展就是追求讓社會所有成員受益,窮人需要我們的特別關注(Kanbur R., and L., Squire 1999, p.1)。但貧困的概念本身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因而發展的議題也就在不斷深化。
「貧困」,在漢語中,《說文解字》將「貧」定 義為「財分少也」;《新華字典》將「貧」定義為「收入少,生活困難」。「貧」主要是收入或財分過少。《新華字典》將「困」定義為「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 的環境中。」「困」是指一種處境。那麼「貧困」主要指收入或財分過少,而使人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的環境中。
《英國大網路全書》和《韋氏大學生詞典》將 「貧困」定義為「一個人缺乏一定量的或社會可接受的物質財富或貨幣的狀態」。這個概念實質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社會可接受的」表明貧困是一個具有時 間和空間變化的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同時期社會可接受的衡量標准在變化;另一個是購買一定量商品和服務的能力,體現在一定量的貨幣或擁有的物質財 富。有了貧困的定義,要轉化為減貧政策工具,首先需要做的是將貧困的概念轉化為測量貧困的標准,即貧困線。
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在其1901年的著作《貧窮:對城市生活的研究》中,按照「獲得維持體力的最低需要」的「購物籃子」(shopping basket)所需要的貨幣預算,對英國約克市的貧困線進行估計,一家六口人,一周最低的食品預算為15先令;加上一定的住房、衣著、燃料和其他雜物,他 測算出一個六口之家一周26先令的貧困線,當時約克市的貧困發生率約為10%(Kanbur R., and L., Squire 1999, p.3)。這是最早的按照食物和非食物兩部分,對貧困進行貨幣量化定義。之後,這一方法或多或少地被應用到世界 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1950年之後,英國 建立起現代福利國家,到1979年廢除了「購物籃子」,將貧困定義為「家庭收入低於中等收入的60%」,中等收入是指處於中等收入分配階層的家庭所獲得的 稅後收入。英國的貧困線是按照家庭結構分別計算的,例如,2007年1對夫婦和2個14歲以下孩子的家庭,貧困線為每周270英磅;沒有撫養子女的夫妻家 庭,貧困線為每周193英磅。按照這一標准,英國2007年貧困發生率為13.2%(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課題組 2009,pp.3-4)。
1963年,美國經濟學家歐桑斯基(Mollie Orshansky)根據滿足最低基本需要的食物和非食物部分,測算了美國的貧困線。食品貧困線是根據不同家庭規模,滿足最低熱量需要購買的各類食物的貨 幣支出;非食物支出按照家庭消費支出的2/3估計。1964年約翰遜總統提出「向貧困宣戰」的政治口號,歐桑斯基的方法就被用於確定美國的國家貧困線。直 到2009年,美國仍然用這一方法調整和公布國家貧困線。美國的收入貧困與英國一樣,已經不是絕對貧困概念,而是一個相對貧困概念。2011年,美國一個 4口之家,年收入低於22350美元為貧困家庭。2011年9月13號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的貧困發生率為15.1%。經濟學曼昆(N. Gregory Mankiw)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批評到「雖然收入分配和貧困率數據有助於我們了解我們社會不平等的程度,但解釋這些數據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這些 數據的根據是家庭年收入,但人們所關心的並不是他們的收入,而是他們維持良好生活水平的能力」。
世界銀行將「貧困」定義為「貧困是福祉(wellbeing) 被剝奪的現象」(World Bank, 2000)。因此,對貧困的定義就取決於如何測量福祉被剝奪。世界銀行的方法認為,福祉被剝奪是當人們缺乏滿足他們基本需要(Basic need)的手段時發生。因此,世界銀行按照基本需要成本方法(cost of basic needs approach)定義和測量貧困,基本需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為滿足充足的營養而獲得一定量的食物需要,大多按照每人每天攝取熱量2100卡路里計 算;另一部分是衣著、住房等非食物基本需要(World Bank,2009)。事實上,這一方法傳承了朗特里
⑨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增長與貧困的關系
經濟增長的再多沒有落實到老百姓頭上都是虛的,所以將兩個的關系應定為面子和里子的關系
⑩ 貧困國家該不該犧牲環境發展經濟
前人賺錢,後人遭殃。為了追逐經濟利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從短期看取得了經濟利益,提高了財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準。但是,從長遠看,是得不償失的。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取得的經濟發展,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損害了人民身體健康,降低了人民生活品質。而且污染者在使用環境資源時所聚集的財富,與修復治理其破壞環境所需成本相比,相差成百上千倍,代價十分巨大!據中科院勐侖植物園的研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無節制開發橡膠林,流失土壤使全州每年生態效益損失將近1.5億元。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膠純林的鳥類減少了70%以上,哺乳類動物減少80%以上,這種損失無法進行經濟估算。與此同時,州氣象局的長年監測表明:在過去50年間,四季溫差加大,相對濕度下降,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1954年霧日為184天,但到了2005年僅有22天。
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用破壞環境換取經濟發展,關鍵在於一些人和地方為了追求一已私利,為了追求自己所謂的政績,為追求GDP的增長,有的明明知道某個項目要產生污染,要破壞生態環境,卻還要引進,還要發展。他們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好像發展經濟就得破壞環境,保護環境就無法發展經濟。毋庸置疑,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短期內確實存在矛盾,其中任何一方增加投入,就意味著必然減少對另一方的投入。然而必須看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存在著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結果將會嚴重破壞環境和資源從而影響經濟發展本身,而合理的運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過程,本身就是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的過程。兩者協調起來,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好。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希望某些地方發展經濟不要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希望「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