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的文化特點和經濟特點,5個字之內。要有總結性的。
文化是……東西結合
經濟是……海外貿易
是要綜合么?受國際影響
Ⅱ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韓國與日本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有何不同
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國四、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2)發達的經濟
①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迅速。
②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③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分布極不平衡:集中於「三灣一海」地區,即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五個工業區:京濱區、名古屋區、阪神區、瀨戶內海區、北九州區——原因: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多良港,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⑤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向國土的南北兩端(九州島南部和本州島東北部)擴展——由臨海型布局轉向臨空型布局
⑥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函館和下關為主要漁港。
⑦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並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
⑧人口、經濟遷移:向領土南北兩端擴展(本州島北部和九州島)
現在的日本不比韓國落後了,科技方面遠比韓國發達,而文化方面比如娛樂文化韓國要發達的多。
如果要說落後,主要是日本是二戰時期的戰敗國,二戰過後又是一次金融風暴,令日本經濟倒退20年。日本的地震頻繁應該知道就不用說了。韓國沒受到二戰之苦,因為它一直親近美國,受美國的庇護。
Ⅲ 日本的地理位置,對日本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有什麼影響
#1交通便利來,
2受來自太源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3交通便利 易於對外文化交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
4多元化的文化促使日本形成民主開放的社會局面
5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多火山地震,同時多溫泉,旅遊業發達
6本身資源少,經濟依賴國際市場,交通便利有利於原材料和商
目前只想出這些了,希望有用。(∩_∩)
Ⅳ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4)日本經濟文化的影響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Ⅳ 唐朝文化對日本哪些方面產生影響
1、政治制度
從中央下手,才能上行下效。那些地方上的酋長們要把權力還給中央,中央統一給農民授地耕種,農民老了之後再把土地還給國家,這就是學習唐朝的「租庸調」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簡單的稅收辦法,農民只需向天皇繳納田租和服從勞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主。
2、軍事上
也學習唐朝的「府兵制」,兵農合一,平時耕種土地,戰時自備武器和干糧趕往前線。
3、生活風俗上
原本,日本人穿衣服的習慣是「左袵」,日本要擺脫蠻夷形象必須改穿中國人「右袵」的衣服,老式的「和服」統統不準穿,滿朝文武上朝穿的官服和唐官一模一樣。
4、飲食
朝廷中的宴席菜品一律用中國料理,上層貴族吃的都是跟當時長安一樣的點心,比如餛飩、煎餅等,俗稱「唐食」。據說,當時日本人還認為「唐食」具有神奇的醫療效果。
5、住所
當時的日本首都「平安京」或是「平城京」,都是按照長安城的設計來修建的。在皇宮周圍整齊的排列著貴族和市民的房屋,稱之為「坊」,在住宅區不遠處建有供市民消費的商業區「市」,二者涇渭分明,不得混居。一旦到晚上就實行宵禁,禁止隨意出入。
Ⅵ 日本海陸位置對其經濟文化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影響
日本位於亞洲的東部,瀕臨太平洋。
首先,日本靠近我們中國,日本的茶文化專以及屬其他的一些文化都是從我們中國傳過去的。就這一點而言,日本位於中國沿岸的海陸位置在古代就對日本的文化發展纏上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其次,日本的工業區都位於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扎樣和海陸位置就變與日本進口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和出口工業產品。
最後,由於日本四面靠海,這就便於日本出海航行,從而到達別的國家,同他們交往
Ⅶ 與日本文化經濟有關的4個問題
1, 日本二戰無條件投降後,在美國的外壓下迅速地進入了政治民主化的軌道,「作為專制權力的天皇制解體了,才實現了議會制民主,國民的基本人權和政治上的自由才得到保障,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3]不過「民主只有用憲法的觀點來看時才具有標準的意義。」[24] 日本1947年5月3日生效的《日本國憲法》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政治權力的性質,為日本政治體制注入了現代民主政治的活力,《內閣法》、《國家行政組織法》、《公務員法》的實施,則標志著「日本進入了科學的和民主的資產階級文官制度時代。」[25]
日本新憲法充分體現了憲政民主的基本理念,「從國民主權主義、和平主義、尊重基本人權這三大原理出發,集中反映了資產階級思想理論體系,是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從而在日本首次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政治體制。」[26] 與戰前的《明治憲法》相比較,新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立憲原則。在明治憲法體制下,日本國家的所有權力、包括陸海軍的統帥權均屬於天皇,雖然有各自獨立的國會、內閣和司法三大機構,但都是天皇的輔弼機構,三權沒有真正分立,也談不上相互之間的制衡,因此,日本明治憲法體制才最終走向了法西斯獨裁專制體制。戰後的新憲法否定了封建集權的天皇制,設置了國會、內閣、最高法院這三個具有獨立法律地位、彼此分權又相互牽制的國家機關來行使國家政治權力。
新憲法不僅是判斷其國家政治權力性質的法律依據,也是制約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政治權力的剛性制度底線。縱觀新憲法以來日本的政治生活,從選民投票、內閣組閣的程序、政府財政預算、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地方自治等無不內在其憲政民主秩序中運行,其官僚制當然也不可能超越新憲法而成為憲政體制外的一種特殊力量,它的權力邊界和運作過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主政治的制約。否則,我們將很難解釋作為整個憲政民主體系一部分的戰後官僚制,在國家政治體制發生質變後,仍然保留著從屬於《明治憲法》的性質;如果否定《日本國憲法》對戰後日本政治權力也包括其官僚制的制約作用,也就從邏輯上否定了《明治憲法》對戰前日本政治及其官僚制的作用,並容易忽略官僚制存在和運作的制度基礎及其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其結果是使置身於復雜政治關系中的研究對象官僚製成了一個孤立的常量。
根據《日本國憲法》的規定,凡涉及憲法規定的重大政治、社會、經濟等問題的決策必須通過政府提案或議院提案的方式向國會提出,經國會立案審議、表決通過後形成法律,由政府予以執行,以此形成了日本憲政民主「議會中心」的特點。它主要體現在行使國家權力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大部門中,國會占據最高地位,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國會的全體議員都由普選產生。日本憲法第41條規定「國會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國家所有的立法只能通過國會的議決才能成立」;除獨占立法大權之外,日本國會「還對國家政治擁有有力的發言權和全面控制國家權力的機能。並且根據議院內閣制,國會可以左右內閣的存續和解散,不僅如此,國會兩院還擁有廣泛的國政調查權(日本憲法第62條)。」[27]但也有學者提出,日本國會通過的議案,真正由議員提議出來的只佔議案的總數的30%左右,絕大部分是政府有關省廳准備好,通過內閣會議向國會提出來的。以1999年1月19日至8月13日的第145屆例行國會為例,提交審議的法案中61.2%內閣提出的,由議員提交審議的僅為38.8%,而且,內閣立法的88.9%獲得通過,議院提出的法案只有19.1%成立,並認為戰後日本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徵之一就是所謂的「官僚主導」。[28]僅此一點來看,日本行政官僚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實施過程中的確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是,「對公共行政的制度制約必須在憲法原則的基礎上作最後的評價。」[29]《日本國憲法》國民主權、民主自由的基本原則決定了其公共行政管理、官僚制的責權范圍,內閣對民主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和獨立的司法系統負責,憲法還提供了政治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再有,我們還須注意區分三權分立中的行政權力與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二分法的差異:三權分立理論所奠定的是一種制度安排和可操作的制度運行機制;而政治與行政二分法則是在三權分立的前提條件下,對政治和行政的功能所做出的一種邏輯劃分,目的是有利於發揮行政管理的功能,解決民主與效率的矛盾。如果在政治實踐和研究中,僵化政治與行政二分法,不僅於事無補,而且也容易誤導政治與行政的相互關系。因為,代議制是一種間接民主,作為民主政治的「議」,與作為執行「議」之結果的「行」,即政治與行政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行政官僚不可避免地要參與政策的起草、制定和實施,政治與行政的分界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不可能是涇渭分明的。政治與行政二分法的價值在於「正是由於這些區分,民主的准則得以發揮,並有助於界定行政管理這樣一種區別於民主的形式。」[30]
所以,分析公共政策形成中各種政治主體的權力范圍,不能只看議案在國會通過的數量比例,也不能憑此就認為在公共政策過程中「官僚主導」,進而影響到對日本公共行政民主化的評價。日本著名學者辻清明持「官僚主導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認為戰前日本官僚制在戰後政治改革中,其特權性不僅沒有消除反而因為美國佔領期間的「間接統治」政策而得到了保存及強化並由此妨礙了日本政治民主化的進程。[31]其實,這只是一個工具理性問題。韋伯官僚制工具理性的經典描述:「這種機構(官僚制)一旦建立,其客觀上的不可或缺性加上它特有的『非人格性』,使得它——相對於封建的,基於個人忠誠的秩序——很容易為任何人服務,只要此人知道如何來駕馭它。」[32]就能充分解釋日本官僚制在《明治憲法》和《日本國憲法》下所表現出的工具性特徵。另外,日本「官僚主導論」也比較籠統含糊,沒有明確官僚之所以能夠主導的權力來源和其所主導的性質、效果及其權力界限。如果主導的界限沒有超出官僚的職能范圍,那麼這種主導或許根本就不成其為一個涉及到民主政治的問題,屬於正常行政管理的職能范疇;如果官僚主導的權力來自於政治家的委託或認可,而且其主導的范圍、內容主要是在技術上,如法律、教育、科技等,那麼這種主導自有其政治合法性,無須質疑。而且,「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政治領域「人的最大化的沖動就是權力。」[33]任何一個執政黨都不會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力,日本政黨也難以例外。有關研究就曾指出過,日本官僚制在公共政策中之所以擁有廣泛的權力,「原因就在於自民黨政治家願意將政策形成過程中的這類『技術』細節交由官僚去處理。按照日本的政黨制度,自民黨很高興將各種權力授予官僚,然後在他們行使這些權力時設法施加影響。」[34]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執政黨在公共政策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公共政策決策機制方面的一些特徵。
實際上「日本行政決策從來就不是政府單獨決策的過程,而是和政黨政治結合在一起的一體化決策。」[35]戰後日本官僚制的運作,從提案途徑、程序來看,日本各個省廳內部有民主性的「稟議制」、「巡迴裁決制」起草法案的程序;所起草的法案還要通過閣法制局、執政黨、內閣會議審議批准等外部的民主程序,最後由國會把關通過。也就是說,行政、官僚並非通過非法途徑、採取不正當的手段侵佔了提案權、排擠議員提案,而是由於政府、官僚的技術優勢增加了提案的可行性和專業技術性;普通議員僅以個人或幾個人聯名提出的法案則更多的是因為受專業知識的限制,往往不符合立法程序或是與相關立法抵觸而遭到否決,有的甚至不能在國會立案討論。另一方面,從日本公共政策的實際績效來看,盡管不可否認日本官僚組織機構隨時都有自我做大的可能性,手中握有實權的高級官僚自然也有公共選擇理論「經濟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屬性,但在討論戰後日本經濟巨大成功的問題時,「日本的公務員制度受到廣泛贊譽,認為它對日本的現代化和隨後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36]日本公務員制度[37]之所以能夠起到這樣的「關鍵作用」,其中不乏諸多因素,但就經濟增長與政治發展的關系來說,「經濟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那麼其各種權力相互制約平衡的政治體制也應當是較為合理的,至少對經濟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38]這種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維持社會穩定的根基便是憲政民主的制度安排。
可以說,日本官僚制在公共政策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既得利於日本新憲法和「以高效、民主的行政管理服務於國民」的《國家公務員法》等一系列明確具體的法律規章制度,也是日本作為後發性現代化國家其發展模式的需要和結果。在追趕歐美先進國家的進程中,日本政府的各種經濟、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不斷增強,行政職能也必然擴大。日本持「政黨主導論」的代表學者村松岐夫對此的解釋是合理的。他認為,日本官僚制的自主性隨著戰後日本民主政治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限制,面對社會對行政的批評或需求的壓力,官僚制就不得不增加自己的職能。出現證券丑聞了,便成立證券管理委員會;要求限制土地價格飛漲的呼聲高了,便成立國土廳,等等。[39]當然,即便是在日本憲政民主的制約下,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官僚主導」或行政集權,但如果以此否認日本國會在憲法中所享有的至尊地位和在實際政治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就難免流於簡單化了。對日本官僚制在政治、政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應從其權力來源的性質、服務的對象等方面作具體分析,不能脫離戰後日本政治民主化的總趨勢和民主政治與官僚制的內在聯系來否認其官僚制民主化的價值取向。
2,東京審判沒有追究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是造成戰後日本社會對歷史認識缺失的主要原因.裕仁天皇絕非別有用心的人所描繪的那樣,只是一位"無權且無辜的立憲君主",而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最高決策者和積極參與者,是日本軍隊的統帥和精神領袖.二戰後,正是美國的蓄意開脫和裕仁及日本當局的百般抵賴,使得裕仁逃脫了正義的審判.這一後果是,日本否認侵略戰爭的歷史,一再翻案,右翼勢力日益猖獗,導致東亞局勢的動盪不安.
3,55年體制指的是日本政壇自1955年出現的一種體制,即政黨格局長期維持執政黨自由民主黨與在野黨日本社會黨的兩黨政治格局。一般認為該體制結束於1993年。55年體制一詞最早見於政治學者升味准之輔於1964年發表的論文「1955年の政治體制」(《思想》1964年4月號)。
1990年代初期,由於自民黨政權腐化、派系平衡崩潰,自民黨陷入分裂。加之泡沫經濟的崩潰導致長期經濟不景氣,社會黨黨勢一度上揚。然不久之後,兩黨皆陷入衰退局面。在1993年的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未能獲得國半數議席,淪為在野黨。「55年體制」崩潰。
4,
政治參與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依法通過一定的方式和程序,直接或間接地對政府政策的制訂和執行表達集體或個人的政治意願的活動,即公民的政治活動。[1]政治參與越來越深入即個人承擔政治角色、進行政治活動的權利與機會越來越多,參與程序越來越深,這便是現代民主化的核心。
政治參與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有許多種因素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對政治參與產生影響。例如,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安東尼·奧羅姆認為,「就社會經濟地位而言,在社會等級的分層結構中處於較高地位的人,其政治參與的比例也較高……不論是按職業等級、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總量或者這三項的綜合尺度,這一結論都是同樣的。」[2]日本政治學家蒲島郁夫認為,結社的公民參與政治較為踴躍,集團意識也驅使人們參與政治。[3]總之,政治學家們一般認為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參與的積極性就越高,教育程度、社區的性質、結社情況、社會心理因素即政治信任感、關心程度等都對政治參與產生影響。通過學習與思考,我個人認為分析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參與成本和參與收益這兩大方面來分析,因為任何因素影響的最後結果都是體現在參與成本和參與收益上的。
參與成本,顧名思義就是參與主體的參與行為將要付出和可能付出的代價以及他對這種代價的主觀感受。參與收益指的是參與主體的參與行為實際的或可能的給他或他的群體帶來的利益。經濟和文化以及心理等因素是在潛在的層次上起作用,都是作用於成本和收益的,都是因為影響了成本和收益的絕對或相對值而影響了參與行為的。從參與成本來說,成本越小,參與的實際可能就越大,反之,成本越大,參與的實際可能就越小。
在分析參與成本時,主要的分析要素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個要素是最直接的,即參與主體是否要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等的代價,有時對這些成本的估量會讓人們有所退縮。一個要素是後繼性的,即對參與不良後果的預測分析,例如檢舉某人是否會帶來報復,例如就某一政策組織對話將來是否被列入另冊,子女、家人有無受牽連的可能等,這一成本分析往往是較關鍵的。尤其在民主政治不夠發達的國家,在法制不夠健全的國家,人們的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第三個要素是隱性的,比如參與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而學習這些知識需要付出;參與需要較好的人際交往,而開發和保持人際交往需要付出等等。
在分析參與收益時,主要的分析要素也有三個方面,與上不同的是這些分析要素主要是程度上的區別。第一,公民政治參與對政治過程是否能產生影響。實事求是地說,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由於種種復雜的原因,往往不能對政治過程產生較多影響,政治過程還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一般公民的參與意願往往在其參與過程中呈遞減狀態,最後勢成強弩之末,而如果參與毫無結果的話,則談不上參與收益。第二個引入的要素是影響的強弱度,在參與之後,結果能量遞減的越少,影響強度就越大,積極性就高。第三個要分析的是參與結果對個人的實際益處。可能一個群體的參與結果是顯著的,但是,居於其中的具體個人的實際收益卻不明顯,那麼他的積極性和團體就不和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搭車」現象。所謂搭車現象是指:作為公民可以不付出代價,而共享其他人參與的結果。例如,一個選民可以不去選舉,因為別人選出的領袖正是他要選擇的,如果人人都這么考慮,那麼政治參與的熱情就會減低;再比如,一個人不去冒風險去檢舉官員,別人也可能去做這樣的事,最後大家共同收益,但如果大家都這樣的話,反腐敗就不可能順利開展。搭車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這是收益與成本的一個復雜組合,消除它涉及到許多方面。
將影響因素歸結到成本和收益,要注意兩個問題:一個必須注意的是成本和收益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個具體的參與行為中,成本和收益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一種情況是成本和收益都大,一種情況是成本和收益都小,還有一種情況是小成本大收益和大成本小收益。參與主體往往是在綜合比較中做出選擇的。例如投票選舉,主體付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由於選舉可能並不能表達他的真實意願,最後的收益預測就更小,那麼公民仍然缺乏積極性。再如一個村的村民聯合與鄉鎮行政機構交涉,成本是很大的,既有直接的成本又有後繼性成本。但是一旦主體的意願得到體現,例如清除不合理負擔等,那麼收益也是巨大的,所以村民就會有較高的積極性
Ⅷ 唐朝文化對日本有哪些影響
我覺得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正統的當屬政治經濟方面、當經濟發展起來以後文化藝術生活得以豐富,建築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繁榮發展。
第一,政治思想以及經濟方面的影響。日本的」起始於學習唐朝的政治思想、經濟制度。當時日本的聖德太子推行政治改革,徹底學習中國化,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當時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儒家和佛教為核心的,後來取代了日本之前的事性制度,日本並按照中國的制度設置了官位十二節制。這件事情史稱大化改新,通過這次改革日本增強了國力也促使日本更大程度地學習中國的制度。
貞觀年間,日本政府派遣遣唐使多次抵達中國學習,將唐朝文化最直接的傳到了日本。鑒真東渡,雖然鑒真雙目失明,但是他仍然堅持校訂佛學經典,還有醫學方面的書籍,為日本的佛學發展,還有醫學方面的發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而鑒真和他的弟子們在日本營建的唐招提寺,仍然庄嚴的屹立在奈良市,這是唐朝文化影響日本的一個例子證明。
Ⅸ 日本的地理位置,對日本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有什麼影響
#1交通便利,
2受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3交通便利 易於對外文化交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
4多元化的文化促使日本形成民主開放的社會局面
5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多火山地震,同時多溫泉,旅遊業發達
6本身資源少,經濟依賴國際市場,交通便利有利於原材料和商
目前只想出這些了,希望有用。(∩_∩)
Ⅹ 簡述地理條件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日本從歷史上就重視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古代中國水稻、鐵器的傳入,到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這一切對日本經濟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文化特點
「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表現可從古代、近代、文化藝術、飲食等幾個方面歸納。)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於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占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日本的汽車製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麼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
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想一想,我國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