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就其內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
( 1 )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 2 )科學技術進步
( 3 )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素質的提高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 1 )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 2 )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
( 3 )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人口政策等。
㈡ 經濟增長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只有這兩方面做得好了,
國家的經濟水平才能夠有更大的提高。
㈢ 什麼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統計師考訊】
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一個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常常受總供給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地說,它主要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
(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由於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因此,勞動和資本常常被看作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個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其他條件是一定的,那麼一個經濟社會投入的勞動數量和資本數量越多,產出就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勞動的數量取決於勞動者的人數和勞動時間,在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取決於人口的增長。資本的數量則主要取決於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累的規模和資本積累的速度,也包括引進外資的數量。
(2)生產要素效率: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而且與生產要素效率的高低相關。如果生產要素投入的數量不變,那麼生產要素的效率越高,總產出的增長就越快;反之,生產要素的效率越低,總產出的增長就越慢。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物質資本形態存在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結合方式的改進.影響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①技術進步。即指通過技術革新、改造、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
②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指可以用於生產過程的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的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指掌握料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源的增加。
③制度創新。通常是指對現存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例如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經濟體制等等以及對現存的企業制度的變革。
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都會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經濟學在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常常把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視為除勞動、資本之外的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第三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則把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燃料、環境質量)、資本(機器、工廠、道路)和技術(科學、工程、管理、企業家才能)等四個要素視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則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生產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變的,而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都是可變的。丹尼森把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看作是產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單位投入量所實現的產出量。據此,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7個。這7個因素是:
① 勞動者的數量以及勞動者的年齡和性別構成;
② 包括非全日制勞動者工作的時數;
③ 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
④ 資本存量的規模;
⑤ 資源配置狀況;
⑥ 規模經濟;
⑦ 知識進展。
上述7個因素中,前四項基本屬於生產要素投入量,後三項屬於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庫茲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美國、英國等十幾個發達國家100多年來的統計資料進行分類研究,從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中探索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
① 生產率的提高;
② 經濟結構的變化;
③ 知識存量的增長。
實際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程度和貢獻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勞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這時,人口的增長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就成為經濟增長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業化進程開始以後,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在工業化進程的初期,資本積累曾一度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現代社會中,盡管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正是由於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因素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所以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出現了多個經濟增長模型。
㈣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那些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經濟增長的度量:
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佔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
㈤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因素有哪些
區域戰略與區域政策因素;
人口、資源與環境因素;
發展基礎與產業結構水平因素;
區域市場化程度與制度創新能力因素;
信息化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
㈥ 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就其內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 ( 1 )生產要素的回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答 ( 2 )科學技術進步 ( 3 )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素質的提高 影響經濟增長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 1 )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 2 )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 ( 3 )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人口政策等。還有就是就業率啊,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㈦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決定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勞動的投入數量和勞動生產率、資本投入數量和資本效率。1、勞動的投入數量: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社會投入生產的勞動數量越多,生產的產品就可能越多,經濟增長速度就越高。勞動投入數量取決於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以及勞動者投入的勞動時間的多少。2、資本的投入數量:在其他因素不變條件下,資本數量投入越多,經濟增長速度就越高。資本的投入數量也受多種因素制約,其中最重要的是資本的利用率或生產能力利用率。3、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一般用在一定時間內每個勞動者所生產的GDP,或單位勞動時間所生產的GDP來計算。在同樣的勞動投入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可以帶來經濟的增長。4、資本的效率,也就是投資效益,是指單位資本投入數量所能產生的GDP,一般用GDP與資本總額的比率來表示,也可以用生產單位GDP需要投入的資本數量表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資本的效率提高就會帶來經濟增長,反之,資本效率下降就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決定經濟增長的政策因素:國家可以採取擴張性的利息、稅收、財政和匯率政策來增加經濟增長。調整利率政策降低中央銀行利率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這一政策將鼓勵公司貸款,這一部分貸款必將轉化為投資或資金流周轉,即消費。這一政策還可以降低通貨緊縮的危險。稅收政策降低個人或公司稅率。這種措施和降息一樣會促進公司投資和個人消費。個人消費的增加又反過通過創造需求來促進公司的發展。財政政策增加國家財政開支。這一措施將會同時創造就業機會、需求、有時會吸引投資。匯率政策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低匯率政策,匯率,對低匯率政策的支持和反對意見,中央銀行如何調節本國貨幣的匯率)。這個政策將會增加出口,因為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變得更加便宜。出口的增加將會使生產商增加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從而也增加消費。
㈧ 什麼是經濟增長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指一個經濟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在相當長時期內的持續增長,即產量的增加.受到勞動、資本和技術進步影響.
㈨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1)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和服務量的增加。(2)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我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我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我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為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一旦加入生產過程,就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技術進步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通過對生產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獨立的產業,其產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2)我國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正確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第二,著重發展關鍵技術。
第三,改革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索洛增長模型的假設{①生產和供給方面:Y=F(K,L),勞動和資本可以平滑替代,規模報酬不變,稻田條件(公式),在生產函數兩邊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號均代表人均產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資本存量的變化{△k=i-δk= s f(k)-δk},投資、折舊和資本存量的「穩態」(圖3.4),儲蓄率對穩態的影響,資本積累能提高產出水平,但是無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黃金律水平」{c*=f(k*)-δk*,條件:MPK=δ},一個經濟肯定會自動收斂於一個穩定狀態,但並不會自動收斂到一個「黃金律水平」的穩定狀態
在長期,一個經濟的儲蓄率決定其資本存量規模,從而決定其產出水平。儲蓄率越高,資本存量就越多,產出也越多。儲蓄率的提高導致一個迅速增長的時期,但最終當達到新的穩定狀態時增長減緩。因此,雖然高儲蓄率產生了穩定狀態的高產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續的經濟增長。
是穩定狀態消費最大化的資本水平被稱為黃金律水平。如果一個經濟的資本大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有事點上的消費。相反,如果經濟的資本小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達到黃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資,從而減少現在一代人的消費。
一個經濟的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生活水平的另一個長期因素。人口增長率越高,人均產出水平越
哈羅德-多馬模型即「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羅德和E.多馬分別提出的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經濟增長模型,基於凱恩斯理論之上,出現於1929-1931年大危機之後不久,但不是經濟增長理論的「正統」理論,因為模型結論是「經濟增長是不穩定的」。
模型內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經濟增長率,S是資本積累率(儲蓄率或投資率),V是產出-資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產出,ΔY——產出變化量,ΔY/Y——經濟增長率;s——儲蓄率;ΔK——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Y/ΔK——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本可以增加的產出,即資本(投資)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設:儲蓄等於投資,而投資又等於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K。可見,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儲蓄率,k——資本邊際系數,等於I/Y(投資/產出),假設為常數。
模型結論
增長率隨儲蓄率增加而提高,隨資本-產出比擴大而降低。
經濟的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模型結論的解釋
在完全就業條件下的增長穩定性取決於「人口增長率」gN、「實際經濟增長率」gA和「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gw之間的關系。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gA=gw=gN
此條件不能自發實現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低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進一步增加,實際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提高,直至達到勞動供應的極限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高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降低,實際經濟增長率降低,經濟中出現失業
該模型的意義
該模型突出了發展援助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通過提高投資(儲蓄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通過資本轉移(發展援助)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發展援助通過技術轉移降低資本系數(k),即提高資本生產率(1/k)來促進經濟增長。
對該模型的批評評論
模型假設一:儲蓄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投資;
模型假設二:該國對外國的資本轉移(發展援助)具有足夠的吸收能力
這兩條假設在發展中國家常常不具備
資本系數k不是常數,而且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和景氣來調控。
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把經濟增長作為一個獨立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是從英國經濟
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多馬開始的。我們這里以哈羅德經
濟增長模型為代表。
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理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
理論基礎上的。哈羅德在建立其增長模型時做了如下假設:
1.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是消費品,也可以是
投資品。
儲蓄傾向不變,所以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是相等的。
3.資本一勞動比率固定不變,因而資本產量比率也不變,即原
有資本的生產率必然等於新投入資本的生產率。
4.社會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且兩
種要素之間不能相互替代。
5.技術狀態既定,不存在技術進步。
哈羅德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將經濟增長抽象為三個宏觀經濟變
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一個變數是經濟增長率,用G表示;第二個
變數是儲蓄率,用s表示;第三個變數為資本一產出比率,用v表
示。數學表達式為:C,=s/v。從式中可以看出: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與
該國的儲蓄率成正比,與該國的資本一產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羅德將經濟增長率分為實際增長率、均衡增長率和自
然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就是社會實際達到的經濟增長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實際增長率不能用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公式來
計算,這是因為實際經濟狀況並不滿足哈羅德的前提假設。比如儲
蓄不等於投資。均衡增長率就是哈羅德提出的有保證的增長率。它
所對應的是合意的儲蓄率和合意的資本一產出比率,因此,在實現
均衡增長率的情況下,由於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況而言,產量或收入
達到最大值時,社會上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自然增長率是在人
口和技術都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社會所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
34 北方經濟·2oo6年第6期
哈羅德認為,當實際增長率和均衡增長率發生偏差時.會導致經濟
短期波動。而當均衡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發生偏差時。則會導致經
濟長期波動,而且一旦偏差發生,就有自我加強的趨勢。因此要實
現實際增長率等於均衡增長率並等於自然增長率的長期均衡增長
幾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稱為「刃鋒式」的經濟增長
㈩ 什麼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7類:
1、就業人數及其年齡——性別構成;
2、包括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內的工時數;
3、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
4、資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
5、資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勞動力比重的減少;
6、規模經濟實現的程度;
7、知識(包括技術與管理的知識)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前三項為勞動投入量,第四項為資本投入量,後三項是單位投入量的產出率,即生產率。
(10)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分類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增長方式可歸結為擴大再生產的兩種類型,即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
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
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