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 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 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 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 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 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 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2717億港元,貿易總額達到32307億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10丌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銀行 , 擁有外資銀行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末香港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額達790億美元 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匯儲備高達1075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屬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法律體制 自由貿易政策和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以及金融網路、通訊基建網路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等優勢條件 使得香港發展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② 香港經濟的支柱是什麼
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貿易及物流業(2016年該業增加值佔GDP的21.7%)、金融業(17.7%)、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12.5%)和旅遊業(4.7%)。
香港具有明顯優勢可進一步發展的六項產業是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及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2016年,這六項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的8.9%。
香港經濟特點:
1、 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
2、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服務業佔GDP 90%以上;
3、外來直接投資存量及投資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2)香港經濟發展過程擴展閱讀:
香港經濟結構
投資流向:在直接外來投資方面,香港是極具吸引力的市場。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於2016年吸納直接外來投資為1,080億美元,全球排第四,亞洲排名僅亞於中國內地(1,340億美元)。
在向外直接投資流出方面,香港於亞洲排名第三位,金額達620億美元,排名次於中國內地(1,830億美元)及日本(1,450億美元)。
據政府調查顯示,在2016年底,香港的直接外來投資存量估計為16,260億美元。這些直接外來投資有一大特點,就是許多投資都是在稅務天堂設立的無業務經營公司間接轉移回港的資金。
在此背景下,2016年,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荷蘭和百慕大分別占直接外來投資存量的34.2%、7.7%、6.3%和4.7%。
除了稅務天堂外,中國內地仍是香港最重要的直接投資來源地(占總額的25.7%)。其他主要來源地包括美國(2.5%)、新加坡(2.3%)和英國(2.2%)。大部分直接投資存量均與服務業有關,包括投資及控股、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銀行業及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
參考資料來源:廣東工信廳官網-香港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基本情況
③ 香港經濟發展優勢
1949年的香港經濟遠不如上海(若論工業和科研,香港現在也遠不如上海)。大陸解放後,美國封鎖中國,我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進口,大都只能通過香港進行。作為中轉、中間商的香港,因此而繁榮起來;這幾十年有一個規律:大陸經濟發展順利,香港就繁榮;大陸經濟緊縮,香港經濟就衰退。1985年我們大陸進行治理整頓,降低增長速度,香港經濟馬上處於困境,據說有7位資本家因此而跳樓自殺。
現在的香港,是亞洲的一朵「花」,也是世界罕見的一朵「花」。但是,香港這朵鮮艷的「花」,是靠根、莖、葉和泥土――大陸供給它養分而開的。
1990年初,正當許多人以香港為例反對大陸承社會主義道路之時,香港財經學院院長在香港刊物上著文說:「我多次講過,不能把香港說成是『小龍』,因為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是的,香港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正如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和淮海路不是獨立的經濟實體一樣。
近十幾年,香港經濟發展突飛猛進,GNP直線上升,主要原因是大陸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增長很快。
我國沿海地區開放後,大陸通過香港進行的過境貿易,l 978年為108億港元,1988年躍升為2264億港元,10年增長20倍。轉口貿易的利潤率一般為7.5%,僅1988年,香港通過大陸轉口貿易就得利潤170億港元,而香港總人口只540萬。90年代初,大陸沿海約有500萬人為香港企業工作。他們的工資比內地高,但與香港比,則是極低的工資。人口540萬的香港,有500萬廉價勞動力為它工作,所以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很高。但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工業製造業只佔18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貿易、交通、旅遊、信息和通信中心。香港現代經濟發展基礎是製造業。香港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香港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特點是由優勢演變而來的.
%,工業化程度遠低於上海、廣州、廈門、福州、青島等城市。
④ 香港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香港是一個奉復行自由市場的資本制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的重點在於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自由市場經濟,是香港經濟最基本的特徵,也是促使其經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價值規律、供求關系、競爭機制的自發調節來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是在自由港基礎上形成的,政府除了對關系社會、民生的土地、公屋、食水、大米和一些公用事業進行直接控制、配置或立例管理外,對貿易、商業、工業、航運等重要部門概不幹預。
(4)香港經濟發展過程擴展閱讀:
香港這種高度自由和高度開放的市場體系,培育了良好的市場機制,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在香港可以相對較好地發揮優化資源配置、自動調節經濟的功能。
在香港,貿易商進出口貨物的品種、數量完全受國際市場供求關系支配;廠商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也都由國際市場及本地市場情況決定。60年代香港塑膠花業的興衰,極好地反映了市場自動調節機制在香港的威力。
⑤ 誰告訴我1980年以後香港經濟的發展過程
香港經濟發展過程
經過短短的30多年時間,香港從戰後初期的轉口港迅速發展為今天的遠東輕工業製造中心和國際
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為之側目。香港作為近代城市的發展,經歷過一段相當曲折
的路程。現在我們試圖從歷史上來追溯香港近代經濟發展的軌跡。
(一)轉口港形成前時期(1840-1860)
古代香港地區曾經有過一定規模的手工業,以制鹽、制香、修船為主,海上運輸也頗具規模,屯
門、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較活躍的港口。
1841年英國人強行在港島登陸,1842年正式割佔香港後,初期主要是從事最惡毒的鴉片走私活
動。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從印度運來中國的鴉片有3/4是經香港轉銷的,儲存香港等待轉銷
的鴉片多達16.5萬箱。《南京條約》簽訂之後,受開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響,在港的部份外商將其實
力分散到新開的商埠,香港的經濟地位受到嚴重打擊。據統計,1844年出入港船隻僅538艘,總重量
189.257噸;至1850年也只有883艘,299,009噸,發展並不快。因此,一些英國駐港官員主張乾脆放
棄香港。曾任港府財政官員的M.馬丁於1844年報告說,香港沒有任何可觀的貿易,並且斷言在任何
情況下香港都沒有任何機會能成為商業中心。他認為由於海盜的猖獗,中國商人社團的闕如,物資供
應的缺乏等等,條件遠不能與新加坡相比,主張英國政府連一個先令也不應花在香港。但進入50年代
以後,國內外形勢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是內地居民進入香港的增加;另一方面,由於1848年之後,
美國與澳洲先後發現金礦,中國大陸經由香港前往新、舊金山的人數激增,每年均達數萬;加上亞太
地區的許多國家(如日本、邏羅、朝鮮等)的開放,香港的航運、貿易與日俱增。為適應華僑社會的需
要,橫貫東西方向的「金山莊」和溝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應運而生,華北、華中等地區出產的花生、
大豆、葯材、絲綢等中國內地土特產與南洋等地的香料、珠寶、海味、食米、木材等,都經由香港進
行轉口貿易,1860年,進出港船隻達到2,888艘,總重量為1,555,645噸。為這種交往所需的旅館業、
各種商號也紛紛設立。華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貿易額的1/4以上,中國商人社團開始在港島崛起。
在這20年中,港島市區不斷擴展,人口激增。最初,市區主要是沿著港島西北海濱的一個約1公
里狹長地帶伸展,後來逐步沿太平山坡向上發展,形成上環、中環兩個地區。人口的增加尤為顯著,
1841年港島僅有5,600人,至1847年也只有近24,000人。進入50年代以後,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太平
天國革命期間從廣州等地區來港人數增多,使港島人口自1853年的3.9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9.5萬人。
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雛型了。
(二)轉口港時期(1860-1950年代初期)
香港作為一個轉口港的地位,從其確立以至完成,並向工業化城市的轉變,經歷了將近100年的
時間。為了敘述方便,我們以1898年英國強租新界為標志,將這一時期劃分為前後的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1860-1898年)
1860年10月24日,英國政府通過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割占
了南九龍。從此,自南九龍至港島間的廣闊水域置於英國的實際占領下,這對於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
是至關重要的。
從國際范圍看,這時歐美國家已經先後完成或正在進行產業革命,資產階級正在進行全球性的掠奪
與競爭。在這一時期,有兩件事情對於香港轉口港地位的確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就是蘇伊士運河
的通航和有線電報的鋪設。
1896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這使得從西歐到香港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5,000
公里以上,歐洲來港航線方便多了。1871年,歐洲的有線電報直通香港,並同時與上海、新加坡直接
通報,香港與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了。
但是,在整個60年代,香港經濟卻面臨著新的沖擊。由於上海港的崛起,香港已經退居第二位,
在1856-1866年的10年間,上海的貿易額從993,304鎊激增至4,210,947鎊,而香港和黃埔的貿易額僅
從927,067鎊增至1,351,958鎊。不過,從香港本身發展的絕對數字來看,速度也還是相當可觀的。1870
年香港進出港船隻達到4,791艘,總重量為2,640,347噸,比1860年分別增長50%。
19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標志就是銀行業的建立。1865年,匯豐銀行正式在港開
業,這是總行設在中國的第一家外國銀行。該行創辦初期包括有英、美、德、印度等股份,但主要的
投資和創辦人則是在遠東多年的英國大洋行。在此以前在港開設的銀行已有東方銀行(1845)、有利銀
行(1857)、渣打銀行(1859)、印度商業銀行、阿格拉聯合服務銀行、西印度中央銀行(1863)等6家。但
匯豐後來居上,在港英當局的支持下,吸收存款,發行紙幣,抑制華資,控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壟斷
國際匯兌,為外資在華企業提供資金,等等,在香港的經濟活動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進入七、八十年代以後,香港已經完全奠定了其轉口港地位,據1880年中國海關統計,中國的輸
入總值,香港佔21%,輸出總值則佔37%。另據有關資料統計,1880年香港進出港船隻為5,775艘,
總重量為5,078,868噸,1890年則達到8,219艘和9,771,743噸,10年間分別增加了42%和92%。在發
展貿易的同時,香港也陸續發展自己的工業,如船塢、火柴、肥皂、制纜、制糖、水泥行業,但規模
都還比較小。
在此期間,華商的財富迅速膨脹。70年代末,港督軒尼詩就曾在立法局表示,華人已成為港島的
最大業主,港府的稅收有90%來自華人;1881年他又透露,香港每季繳地稅1,000元的業主18人中,
除怡和洋行一家外,餘17人均為華人。政治上,華人也開始崛起。1880年,伍廷芳出任立法局議員,
這是華人在該局任職之始。其後,黃勝(1884),何啟(1890)等人都先後出任立法局議員。隨後華人在
港政治、經濟勢力的崛起,為了建立統一的華裔組織,1896年成立了第一個華商社團--中華會館(即
現「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擔負起「聯鄉誼而通商情」的作用。中華會館的成立標志著華商已經形成一
支在政治、經濟上不容忽視的力量。1894年8月23日,英殖民地大臣里本曾對港督羅便臣說:「在英政
府保護下,香港已變成一個華人社會而不是英人社會……而華人居留地從來是香港繁榮的一個重要力
量。」
1860年英國割占了南九龍後,港島與九龍形成了彼此相望的「雙城」。通過辟山填海和伸展,港島
方面由堅尼地城到 魚涌,九龍方面則由油麻地到大角咀、紅磡、馬頭角,都填海建成商業區。居民
也從1860年的95,000人(其中外國居民2500人),增至1898年的254,400人(其中外國居民15,190人)。
經過將近40年(1860-1898)的發展,香港最終確立了其轉口港的地位並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管理、銀
行、保險、船運等方面的服務隨之興起。1898年6月9日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
址專條》,強行租借新界。以此為標志,香港經濟的發展進入了轉口港時期的第二階段。
2.第二階段(1898-1950)
新界,擁有975.1平方公里以及廣闊的水域。英國強租新界之後,使香港原有的陸地面積(包括港
島和九龍司)驟增11倍之多,為香港後來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過去地處邊界的
油麻地、旺角等變為中心地區,70年代以後興起的新市鎮,也全部分布在新界的九龍半島上。原來聚
居在新界400多個村莊的100,000居民,也使人口驟增1/3以上。
香港的發展在這50多年(1898-1950年代初期)中,出現了大起大落的變化,先後經受了兩次世界
大戰的沖擊和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直到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才得以重建香港的經濟秩序並逐步完
成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
在英租新界後的最初10多年中,香港經濟仍有較快的發展,轉口港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1911年,對後來香港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廣九鐵路全線通車,內地輸港貨物由此一部份可以通過鐵
路直接抵港。另一方面,來港船隻與轉口貨物也有較大增加,1914年達到創紀錄的23,740艘,載重總
噸位達22,069,878噸,分別比1898年增加了115%和66%。同時,香港政府的稅收也有較大幅度的增
加,如戰前的1913年為8,512,308元,比1898年的2,918,159元增長了近2倍。
1914-1918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是主要參戰國之一,因此香港間接處於戰爭狀態之下。
在大戰的四年間,香港的轉口貿易大致上處於停滯狀況,甚至略有下降,直至戰後的第二年還未能恢
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這種連續幾年徘徊不前的情況是英佔香港以來所首次出現的。但是,香港的
造船業卻利用歐美船隻因大戰而減少的空隙,大力加以發展,黃埔、太古以及海軍船塢,相繼走上了
造船、修船的「黃金時代」,並在戰後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積極利用歐洲工業衰疲的空檔,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漸趨平穩。至
1924年,進出港總噸位已達35,471,671噸,比戰前最高年份1913年增長了55%。此後,由於爆發了
省港大罷工,香港的進出口貿易、工業等方面均一度受到影響,至1927年後才漸有恢復。據統計,1930
年香港對外貿易總值為81,300萬元,比1921年的43,260萬元增長了88%。
20世紀30年代初期,爆發了長達4年之久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世界貿易額減少了2/3,香港也受到了
嚴重的沖擊,港元暴跌,每元僅值1先令左右。從香港的對外貿易總值看,整個30年代貿易額大致維
持在10億元左右,其中以1935年為最低點。但是,香港的工業發展卻從30年代開始漸有起色。1936
年,香港啟德機場投入民用,這對後來香港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1932年,英聯邦在加拿大渥太華開會,討論了英聯邦特惠稅協定.規定凡是採用聯邦原料或勞工
至少50%的製成品,可在英國及其自治領市場享受特惠稅待遇。香港於1934年加入該協定。此舉對香
港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至1940年,在港設立的工廠約有800家,僱用工人約3萬名,主要
有造船、棉織、膠鞋、電筒、罐頭食品等行業。這對50年代香港工業的重建有積極影響。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於12月26日攻佔香港,直至1945年8月15日投降為止,香港經歷
了3年又8個月的日佔時期。在此期間,日軍實行了野蠻的法西斯統治,摧毀了戰前所建立起來的大部
份工業,至1946年,工廠數目急劇下降為366家,外貿基本處於停頓狀態,房屋被毀達19,000單位,
居民被強迫遣散回鄉。全港人口從1941年的160萬銳減至1945年8月的60萬。
戰後的香港,一片廢墟,紙幣貶值,資產凍結,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情況十分惡劣。但
是,華人資本迅速返回,內地的人才、資金、設備等大量流入香港;香港與東南亞、英、美、澳、加
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系逐步得到恢復和加強。同時,英方也探取了一些比較明智的措施,例如匯豐
銀行宣布承認日佔時期發行的「迫簽紙幣」(DURESS NOTES),恢復信譽,銀行和外匯業務逐步恢復常
態。至1947年,香港進出口貿易總值增至27.67億元,比戰前最高年份的1931年的12.8億元增長了
116%,1949年更是突破50億大關,達到50.69億元。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英國採取了明智的行動,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承認。港商
迅速充當了新中國與外界貿易往來的中介人。1951年香港的對外貿易總值激增至創紀錄的93.03億
元,中國占港總貿易額的26.5%,達到24.67億元,其中中國占港總進口的17.7%,占港產品出口(包
括轉口)的36.2% ,均居第一位。這是香港轉口貿易的鼎盛時期,香港經濟也得以迅速恢復。
在這短短幾年中,香港經濟之所以得到迅速恢復,主要原因顯然是由於對中國大陸的轉口貿易所
帶動。此外,戰後人口也迅速增加,1947年便超過戰前的水平,達到180萬人,1950年達到206萬人,
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但是好景不常,香港經濟很快又受到一次嚴重的打擊: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帝國主義蓄意
與中國為敵,對華實行禁運。戰後剛剛恢復和發展起來的香港轉口貿易便一落千丈,1952年對外貿易
總值急劇下降到66.78億元,比上一年銳減26.5億元,幾乎減少了1/3。同年對大陸的輸出也從上一年
的16.04億元降為5.20億元。此後,香港的進出口貿易連續三年下降,經濟前景岌岌可危。香港經濟
向何處去?這是進入50年代以後所急待解決的問題。
(三)工業化時期(1950年代起)
1.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50-60年代)
20世紀50和60年代,香港經濟逐步完成了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從而發生了劃時
代的變化。
大陸解放前夕,內地的大量資金,設備從上海、廣州等地流入香港,並帶去了技術和管理人才。
同時戰後我國內地工商界特別是上海的廠家從英、美等地訂購了大量的紡織機械等工業設備.此時也
因大陸局勢變動不再轉入內地,而直接啟運香港設廠投產。據有人估計,1946-1950年間,以商品、
有價證券、黃金、和外幣的形式從中國大陸流入香港的資金不下5億美元。在1949年第一季度申請登
記設廠的工廠中約有60%是從內地遷港。這些內地遷港工業包括紡織、橡膠、五金、化學、火柴等,
對於戰後香港工業的重建與發展有重大作用。與此同時,面對著局勢的變化,過去一直占據優勢的英
資財團(例如怡和財團)有一些表現出信心動搖。怡和大班約翰.凱瑟克曾經發出「我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
了」的悲哀,採取股票上市,變賣資產,套取現金等手法,准備後路。而匯豐以及渣打銀行則採取了
一些比較明智的措施,為香港的工業發展包括紡織、成衣、金屬製品、塑料、化學工業、船舶修造、
飲料、香煙等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貸款。東南亞的華僑以及其他外資也大量流入香港。據估計,僅
1949-1950年流入的資金約達10億元之多。另一方面,除了英國和英聯邦國家作為香港製造品的重要
出口對象外,1953年美國容許港製品輸入,此後美國逐步發展成為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場。這一切無疑
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就是這樣,香港逐步獲得了工業化所必需的資金、技術、設備、勞力以及市場等條件,盡管在
1957-1958年間的世界經濟危機使經濟發展速度到影響,但它終歸完成了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
的轉變。萌芽於30年代的香港工業,至1947年只有工廠961家,僱用人數47,400人;1959年激增至
4,541家,僱用人數達177,330人;1959年與1947年相比,廠家和僱用人數分別增加了3.7倍和2.7倍。
1959年,在香港的出口貿易中,港產品的比重已上升到69.6%,取代了轉口貿易的地位。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香港經濟(主要是工業、外貿)有了較快的發展,為70年代的經濟起飛奠定
了基礎。這時朝鮮戰爭已經結束;東南亞政局動盪,不少人夾帶資金來港;內地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原准備在內地投資的華僑轉而將資金投進香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西方資本大量滲
入香港;而香港本身除了1967年曾發生反英抗暴而受過短暫的沖擊外,政局一直比較穩定,這就為香
港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棉紡、織布、制衣、塑料以至新興的電子、鍾表、玩具業等,都有
較大的發展。1960-1969年,香港製造業工廠從5,346家增加到14,078家,僱用人數從224,,400人增加
到524,400人,分別增加了1.6倍和1.3倍。同時期的港產品出口值則從28.67億元增加到105.18億元,
增加了2.7倍。進出口貿易總值也從98.01億元增加到280.9億元,增加了1.9倍。此外,房地產、建築、
金融業等也相應有所發展。
2.工業現代化、多元化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
(70年代後)
70年代以來,則是香港工業向現代化、多元化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階段。
70年代的香港經濟,不論是在加工工業、對外貿易還是交通運輸、金融、建築、旅游等都有迅速
的發展,逐步形成一個以加工工業為基礎、以對外貿易為主導、以多種經營為特點的工業城市。
以工業為例,香港注冊廠家從1970年的16,507家增加到1980年的45,025家,僱用人數則從
549,178人增加至907,463人,分別增加了1.7倍和0.7倍。1980年,港製品輸出為681.71億元,占出口
貿易總額的69.4%,從事製造業人數則占總就業人數的40%左右。據統計,1980年香港總產值(時值)
為1,060億港元,按人口平均的產值為20,933元(約合4,080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而略高於星加坡。
70年代香港工業的發展過程,具有一些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完全相同的特點:出口導向,工業與
貿易有共生關系;輕工業占優勢;小型企業佔多數,適應性強,等等。這些特點是由香港本身所固有
的小環境決定的。香港本身缺乏自然資源,工業原料和半製成品主要依賴進口;人多,地小,但擁有
世界天然良港;內部市場有限,產品大部份需要出口。香港工業的發展,從原料的輸入到產品的輸出,
都得依賴於對外貿易,如果沒有外貿,香港工業以及整個經濟就會窒息。另一方面,由於輕工業具投
資較少、生產周期短、資金周轉快、適應性強等優點,所以香港一開始便走上發展輕工業的道路。目
前,香港輕工業的工廠數、雇員數和出口額在工業中均佔95%以上。在輕工業中,又比較集中於成衣、
紡織、塑膠、玩具以及電子、手錶等行業,1980年這些行業出口額約佔香港製品出口總額的72%。其
中60年代發展起來的電子工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980年出口的電子產品83.06億港元,占港產品出
口總額的12.3%,僱用工人88,883名,成為僅次於制衣業的第二大行業。此外小型企業居多又是香港
工業的另一特點。以1978年為例,雇員在50人以下的小型工廠佔全港工廠總數的92%,雇員人數占
41%,而且工廠的平均人數還有下降的趨勢。企業規模小,生產容易調整,適應性比較強。在同一時
期,香港的對外貿易也令人為之側目。1980年的貿易總額已經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098.94億
元,比1970年的328.46億元增加了5.4倍,居世界第20位。其它如交通運輸、旅游業等也有較大的發
展,被譽為國際航空中心、海運中心和旅游中心。此外畸形發展起來的房地產業尤為引人注目,這裏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枚舉了。
在這一階段經濟發展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金融業的崛起,成為僅次於紐約、倫敦的第三個
國際金融中心和僅次於倫敦、蘇黎世的世界第三大黃金市埸。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是在有利的政治、經濟、自然條件下形成的。70年代以來,香港政
局比較穩定,與東南亞、日本、歐美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同時,隨著香港經濟特別是工業的崛起和
房地產的畸型發展,它需要金融業的發展予以配合,這是促進金融中心的形成和金融資本發展的必要
前提。在這樣的形勢下,大批跨國金融機構涌進香港,使香港的金融結構和經營業務發生巨大的變化,
日趨國際化。從地理上看,香港處於一種適中的地理位置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之一,處於有利
的時差區內,可以充當紐約與倫敦金融市場的中繼站;這一有利的條件,加上港英當局所採取的不干
預政策,使得香港地區的信貸等活動特別活躍。1978年3月,港英當局撤消了不增發銀行牌照的禁令,
在短短的1年多時間內,持牌銀行即增加了41家,支行數目也大增。在香港金融領域中,外資的活動
尤為突出。據港英當局統計,至1982年底,在香港的131家持牌銀行中,有94家的資本來自香港以外
的19個國家和地區,約佔72%;而在財務公司和保險公司中,外資則佔80%。至1982年底,世界最
大的100家銀行中,有63家在香港設立分行或辦事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轉站的作用日益加強,各
行對國外供款和預付款在10年中從2.04億元增至207.78億元,年增58.8%,其中最多為印尼、南朝鮮、
台灣、馬來西亞、日本、澳洲、巴拿馬、菲律賓、泰國、印度、新西蘭等,基本上是亞太地區。財團
聯合貸款數量大,范圍廣,一些跨國銀行、財團相繼取得20多家華資銀行的部份股權,如匯豐對恆生
(61%),美國花旗銀行對遠東(76%),日本三菱對廖創興(25%),富士銀行對廣安(55%)等等。當地登
記的持牌銀行中,接受外資某種控制的己過半數。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對其利弊一直有所爭論。但是,它對於促進今天香港經濟的繁榮局
面,顯然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⑥ 香港經濟是靠什麼發展的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香港是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經濟的重點是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一、香港發展的主要特點。
回歸前的政治制度
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
完善的咨詢體制
經濟體制:
經濟發展,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便利的營商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及自由的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發展完備的金融網路、一流的交通及通訊基建、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與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
自由經濟體系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是亞洲區內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
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過去20年來,香港經濟增長差不多三倍。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5.1%的實質增長,表現超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也超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速度。
經濟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
「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
審慎理財之道
政府理財審慎,又維持低稅率的簡明稅制,以鼓勵工人生產和吸引企業家投資。法團業務利得稅的稅率為16%,薪俸稅稅率為15%,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兩者均屬偏低。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由緊密聯系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組成
⑦ 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貿易、交通、旅遊、信息和通信中心.香港現代經濟發展基礎是製造業.香港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香港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特點是由優勢演變而來的.
⑧ 求香港近50年經濟發展史資料
序言
香 港 , 一 個 面 積 只 有 一 千 一 百 平 方 公 里 、 人 口 少 於 七 百 萬 的 城 市 , 卻 有 著 影 響 世 界 的 非 凡 能 力 。
於 短 短 數 十 年 間 , 香 港 人 齊 心 合 力 寫 下 了 一 段 傳 奇 經 歷 , 令 香 港 由 一 個 寂 寂 無 名 的 小 漁 港 轉 變 成 今 天 的 國 際 大 都 會 , 亞 洲 最 重 要 的 城 市 。
我 們 的 港 口 是 全 球 最 繁 忙 港 口 之 一 , 而 高 效 率 的 空 運 服 務 亦 承 擔 了 全 球 最 大 的 空 中 貨 運 量 , 令 香 港 成 為 亞 洲 舉 足 輕 重 的 貨 運 中 心 。 我 們 完 善 的 經 濟 體 系 吸 引 世 界 各 地 大 小 企 業 在 港 投 資 , 單 是 香 港 聯 交 所 上 市 公 司 的 總 市 值 就 名 列 亞 洲 第 二 , 足 以 讓 我 們 掌 握 亞 洲 之 經 濟 命 脈 。 我 們 的 工 業 制 品 行 銷 世 界 各 地 , 不 論 紡 織 品 、 電 子 零 件 、 鍾 表 或 塑 膠 制 品 的 質 素 均 享 譽 全 球 。 這 一 切 一 切 , 全 賴 多 年 來 每 個 香 港 人 的 努 力 耕 耘 , 才 能 令 香 港 於 短 短 數 十 年 間 斐 聲 國 際 , 創 下 驚 人 的 成 就 。
時 代 的 巨 輪 每 天 都 在 轉 動 。 在 一 個 世 紀 前 , 相 隔 千 里 的 人 只 能 靠 電 話 及 書 信 聯 系 , 但 今 時 今 日 我 們 足 不 出 護 就 可 以 通 過 互 聯 網 和 遠 在 美 國 的 朋 友 見 面 。 隨 著 時 代 的 變 更 , 整 個 社 會 都 出 現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變 化 , 而 這 些 變 化 , 足 以 令 我 們 的 優 勢 在 瞬 間 逆 轉 。 正 如 美 國 哲 學 家 埃 里 克 . 霍 佛 所 說 : 「 要 預 測 未 來 , 唯 一 方 法 是 具 備 創 造 未 來 的 能 力 」 , 要 鞏 固 香 港 的 樞 紐 地 位 , 緊 貼 世 界 的 脈 搏 繼 續 發 展 , 我 們 必 需 打 好 堅 固 基 礎 , 掌 握 跨 越 未 來 之 鑰 匙 , 才 能 長 出 強 壯 豐 厚 的 羽 翼 , 跳 上 世 界 的 枝 頭 上 振 翅 高 飛 。
在 踏 入 新 世 紀 前 , 且 讓 我 們 看 看 香 港 的 發 展 史 , 了 解 多 年 來 香 港 作 為 樞 紐 角 色 的 轉 變 。 只 有 抓 緊 歷 史 給 我 們 的 啟 示 , 才 能 承 先 啟 後 , 讓 香 港 繼 續 肩 負 亞 洲 樞 紐 的 重 任 , 在 各 個 范 疇 上 領 導 亞 洲 各 地 , 甚 至 領 導 世 界 , 寫 下 另 一 段 不 朽 的 傳 奇 。
憑 著 香 港 人 的 努 力 , 加 上 我 們 擁 有 的 優 秀 條 件 , 香 港 , 一 定 會 成 為 廿 一 世 紀 亞 洲 最 矚 目 的 都 市 。
香港經濟發展史
香 港 是 世 界 經 濟 發 展 史 上 一 個 奇 特 的 例 子 。 在 殖 民 地 的 背 景 下 , 加 上 中 港 之 密 切 聯 系 , 形 成 了 香 港 特 有 的 中 西 交 融 文 化 。 因 此 , 香 港 在 過 去 數 十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中 , 不 僅 受 到 西 方 經 濟 的 影 響 , 亦 同 時 受 到 內 地 的 因 素 的 影 響 。 是 故 , 香 港 的 經 濟 增 長 模 式 ( Growth Model ) 也 異 於 世 界 其 他 國 家 。 以 下 , 我 們 會 先 回 顧 歷 史 , 看 看 香 港 如 何 在 獨 特 的 環 境 下 發 展 成 一 個 亞 洲 的 樞 紐 城 市 。
戰 前 的 香 港
香 港 在 南 京 條 約 簽 訂 後 被 割 讓 予 英 國 , 隨 後 , 英 國 宣 布 香 港 為 自 由 港 , 由 此 時 起 , 世 界 各 地 的 貨 物 及 資 金 開 始 在 港 聚 集 。 憑 著 水 深 港 闊 的 天 然 港 , 英 國 開 始 在 本 地 建 設 貨 倉 、 碼 頭 等 海 港 設 備 , 令 香 港 踏 上 了 轉 口 貿 易 的 路 。
1896 年 , 蘇 伊 士 運 河 通 航 , 大 大 縮 短 了 由 歐 洲 到 香 港 之 航 程 。 而 到 了 1911 年 , 來 往 香 港 至 廣 州 的 九 廣 鐵 路 亦 正 式 通 車 。 此 兩 項 建 設 加 速 了 香 港 發 展 成 轉 口 港 之 步 伐 , 令 香 港 在 20 世 紀 50 年 代 前 在 轉 口 貿 易 方 面 獨 領 風 騷 。
過人之處
地 理 位 置
香 港 位 處 亞 熱 帶 , 氣 候 溫 和 , 終 年 不 結 冰 。 海 港 總 面 積 達 5,200 公 頃 , 吃 水 深 處 最 深 達 14.6 米 , 水 深 港 闊 , 適 合 大 型 輪 船 停 舶 。
香 港 是 歐 亞 航 線 必 經 之 地 , 而 且 背 靠 中 國 , 是 外 商 進 入 南 中 國 的 重 要 通 道 。 另 外 由 於 香 港 的 時 區 介 乎 歐 美 之 間 , 足 以 填 補 世 界 金 融 市 場 的 運 作 時 間 , 作 二 十 四 小 時 交 易 。
人 力 資 源
人 口 : 6,974,800
教 育 : 香 港 實 施 九 年 免 費 教 育 政 策 , 市 民 普 遍 教 育 水 平 不 低 , 識 字 率 達 九 成 。 本 港 有 八 間 大 學 , 每 年 提 供 15,000 個 學 位 課 程 , 為 專 業 領 域 培 訓 人 材 。
基 礎 建 設
海 港 : 香 港 是 世 界 上 第 二 繁 忙 的 港 口 , 每 年 處 理 的 標 准 集 裝 箱 達 一 千 四 百 萬 個 。 1998 年 , 《 亞 洲 貨 運 新 聞 》 ( CargonewsAsia ) 選 出 香 港 為 亞 洲 最 佳 港 口 。
機 場 : 每 星 期 有 超 過 3,000 班 航 機 來 往 香 港 及 世 界 一 百 二 十 多 個 城 市 , 每 年 處 理 二 千 多 萬 乘 客 及 一 百 六 十 多 萬 噸 貨 物 , 是 全 球 排 名 第 一 的 國 際 貨 物 空 運 中 心 , 客 運 服 務 亦 名 列 世 界 第 五 。 由 香 港 飛 往 亞 洲 大 部 份 城 市 需 時 少 於 六 小 時 , 快 捷 方 便 。
通 訊 : 香 港 是 世 界 上 首 個 建 立 互 動 電 視 網 絡 的 地 區 , 並 擁 有 世 界 上 密 度 最 高 及 最 復 雜 的 城 市 光 纖 網 絡 。 我 們 亦 是 按 人 口 計 算 平 均 擁 有 流 動 電 話 最 多 的 地 區 之 一 。
政 府 政 策
自 由 港 : 香 港 自 19 世 紀 末 起 成 為 自 由 港 , 容 許 企 業 自 由 經 營 投 資 , 貨 物 、 貨 幣 均 可 自 由 進 出 。
積 極 不 干 預 政 策 : 香 港 政 府 奉 行 自 由 之 經 濟 政 策 , 不 干 涉 私 人 企 業 及 市 場 之 運 作 。
低 稅 制 : 香 港 稅 制 簡 單 , 稅 率 低 而 且 穩 定 , 吸 引 外 來 投 資 者 到 港 投 資 。
金 融 服 務
香 港 是 世 界 第 四 大 國 際 銀 行 中 心 , 亦 是 世 界 排 名 第 五 的 外 匯 交 易 中 心 , 全 球 100 間 大 銀 行 中 有 八 成 在 港 設 有 分 行 。 而 在 黃 金 市 場 方 面 , 香 港 是 亞 洲 區 最 繁 忙 的 黃 金 交 易 中 心 。 在 專 業 服 務 方 面 , 香 港 是 亞 洲 擁 有 最 多 認 可 保 險 公 司 及 合 資 格 精 算 師 的 城 市 , 全 球 五 大 會 計 師 事 務 所 均 有 在 港 開 設 辦 事 處 。
被動型經濟
在 這 里 我 們 要 集 中 分 析 香 港 經 濟 的 一 個 特 質 — 極 度 被 動 性 。
香 港 在 發 展 初 期 是 以 轉 口 貿 易 為 主 。 除 了 因 為 香 港 擁 有 水 深 港 闊 的 先 天 優 勢 , 當 時 的 英 國 政 府 亦 是 大 力 促 成 者 之 一 。 歐 洲 國 家 一 直 尋 求 打 入 中 國 市 場 之 據 點 , 但 當 時 之 清 政 府 對 外 商 限 制 甚 大 , 於 是 香 港 這 個 英 國 殖 民 地 就 成 了 這 些 國 家 的 理 想 據 點 。 可 以 說 , 把 香 港 宣 布 為 自 由 港 是 英 國 政 府 推 動 貿 易 的 重 要 一 步 。
到 了 20 世 紀 50 年 代 , 香 港 出 現 了 第 一 次 經 濟 結 構 轉 型 , 以 工 業 為 主 導 , 而 這 次 轉 型 亦 是 在 外 圍 因 素 影 響 下 促 成 的 。 當 時 聯 合 國 宣 布 對 華 禁 運 , 加 上 世 界 市 場 對 勞 動 密 集 型 工 業 的 需 求 , 香 港 投 入 了 工 業 化 的 轉 變 中 。
70 年 代 , 香 港 開 始 經 濟 多 元 化 , 以 減 輕 受 石 油 危 機 、 保 護 主 義 加 強 及 競 爭 對 手 林 立 的 影 響 。 金 融 、 服 務 業 及 房 地 產 迅 速 發 展 , 為 本 港 經 濟 注 入 新 動 力 。
歷 史 證 明 , 香 港 的 每 一 次 經 濟 結 構 轉 型 都 是 由 外 圍 因 素 誘 發 的 。 香 港 就 像 是 急 流 中 的 小 舟 一 樣 隨 波 逐 流 。
資 金
和 亞 洲 其 他 國 家 比 較 , 本 地 資 金 在 香 港 的 作 用 相 對 地 較 外 來 資 金 為 小 , 這 種 情 況 並 不 多 見 。 香 港 的 外 資 銀 行 無 論 在 數 目 或 實 力 上 都 壓 倒 性 超 越 華 資 銀 行 , 而 英 資 在 電 訊 、 航 空 及 其 他 公 共 事 業 方 面 均 有 壟 斷 地 位 , 這 和 香 港 的 殖 民 地 歷 史 不 無 關 系 。 假 如 外 資 大 舉 撤 離 , 將 對 本 港 經 濟 造 成 嚴 重 損 害 。
原 料 、 生 產 、 市 場
香 港 的 工 業 是 以 「 三 頭 向 外 」 的 形 式 建 立 起 來 的 。 天 然 資 源 的 貧 乏 、 人 力 及 租 金 成 本 之 高 漲 和 本 土 市 場 之 細 小 並 不 足 以 支 持 工 業 完 全 依 靠 本 土 , 於 是 我 們 被 逼 發 展 極 度 依 賴 外 地 的 進 口 加 工 工 業 。
三 頭 向 外
由 於 香 港 缺 乏 天 然 資 源 , 因 此 必 需 從 外 地 輸 入 工 業 原 料 , 如 棉 花 及 金 屬 。 而 本 地 人 口 不 足 七 百 萬 , 市 場 空 間 不 大 , 所 以 工 業 制 品 主 要 為 外 銷 。
另 外 , 由 於 成 本 不 斷 上 漲 , 由 八 十 年 代 內 地 改 革 開 放 開 始 , 本 地 廠 商 就 紛 紛 把 工 廠 北 移 往 生 產 成 本 較 低 的 珠 江 三 角 洲 , 因 而 造 成 原 料 、 生 產 及 市 場 三 頭 向 外 的 奇 特 模 式 。
無 可 否 認 , 香 港 之 經 濟 發 展 是 非 常 被 動 的 , 而 由 於 條 件 所 限 , 預 期 我 們 將 繼 續 受 外 圍 因 素 影 響 。 如 何 在 此 情 況 下 發 展 本 地 經 濟 , 減 低 被 動 性 所 帶 來 的 危 機 , 將 會 是 21 世 紀 香 港 人 面 對 的 一 大 難 題 。
⑨ 香港經濟一直持續發展原因
人家有民煮嘛!
什麼sb都能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權,再荒唐的說法都是民意得加以考慮!香港除了福利比內地好,金融產業比較發達,其他都落後了!自己去...看看去,還不如內地的二三線城市!
⑩ 簡述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發展的關系
香港與大陸之間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祖國內地的自然資回源、勞動力資源答豐富低廉,香港則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通過香港這個自由貿易港,祖國內地與世界進行貿易往來,同時也促進了香港貿易事業的發展.
故答案為:香港與大陸之間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祖國內地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低廉,香港則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通過香港這個自由貿易港,祖國內地與世界進行貿易往來,同時也促進了香港貿易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