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展望2018年,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將面臨以下幾大挑戰:
1、匯率升值與出口。IMF預測18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從3.6%升至3.7%,全球復甦有望延續,但仍遠不及全球金融危機以前5%以上的經濟增速,意味著這一輪全球經濟是溫和復甦而非強復甦,而世貿組織預測的17/18年全球貿易增速均不超過5%。在這樣的背景下,匯率的變化會對出口有比較大的影響。16年人民幣匯率貶值7%,對17年出口的回升有重要貢獻。但17年人民幣升值了6%,18年的出口還能不能繼續高增?
2、利率上升與內需。而從內需來看,利率是決定總需求的重要變數,而且是領先變數。本輪利率下降始於14年,而14年的經濟還在繼續下滑,到15年下半年經濟才出現改善的跡象。而17年全年各類利率均出現了顯著的上升,其中10年期國債利率從3%升至3.9%,5年期AAA級企業債利率從4%升至5.4%,房貸利率從4.5%升至5%以上,企業一般貸款利率從5.4%升至6%左右。本輪利率的回升始於16年下半年,在利率持續大幅上升2年以後,18年的內需還能不能保持平穩?
3、房地產與投資。雖然17年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不大,但是分類來看,基建和製造業投資增速變化不大,而17年地產投資增速有明顯改善。從結構來看,受益於棚改貨幣化安置,17年三四線城市地產銷售超預期,而地產投資的主體也在三四線城市。但由於利率的持續上升,三四線城市地產銷售在17年4季度開始明顯降溫,那麼18年的房地產銷售和投資能否保持堅挺?
4、房地產與消費。17年全年消費增速保持平穩,但其中房地產同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7年上半年消費增速明顯高於下半年,源於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銷售同比增長17%,從而拉動了家電、傢具、裝潢等地產相關消費的高增;但到了下半年全國地產銷售增速基本歸零,地產相關三大消費增速也出現大幅下滑。而房地產影響消費的另一渠道是財富效應,受益於17年三四線城市房價的大漲,相關消費也明顯提升。但從70城房價走勢看,11月房價同比漲幅已經降至5.4%,遠低於7月的9.1%和16年的10.5%,如果18年房價不漲了,對消費會有什麼影響?
5、商品價格與企業盈利。2017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明顯回升,在需求側主要歸功於外需和房地產,在供給側主要歸功於去產能。展望2018年,鋼鐵、煤炭等行業的5年去產能目標有望提前完成;而在需求方面,利率上升和匯率升值將對內外需形成挑戰,總需求將重新面臨回落壓力,供需的邊際變化意味著商品價格漲幅將趨緩甚至下降,這將對工業企業盈利形成挑戰。
6、加減杠桿與傳統工業經濟。而所有這些經濟挑戰的背後,核心的變化在於經濟到底是要加杠桿還是去杠桿。雖然過去幾年供給側改革改善了商品價格,但經濟的企穩回升還是要歸功於總需求,而這背後依然是依靠出口、地產、基建這些傳統需求在拉動,依賴於13%左右的社會融資增速、20%左右的居民信貸增速和35%左右的信託貸款增速。
㈡ 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
我國經濟面臨著最嚴峻的考驗就是經濟過於單一,支柱產業就那麼幾個,房地產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尖端科技少之又少!
㈢ 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並提出相應對策
中國經濟怎樣才能走出「刺激-調控-再刺激-再調控」的怪圈,我認為從現實來說,會比較難,但再難也要走出這個圈子。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是要改變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很多方式和方法,正如「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做,要沉得住氣,要對市場要有敬畏之心,用市場的方式做市場經濟的調控,而不是說就用簡單的行政方式,行政的方式往往效果能更立竿見影,但是這不是一個長治久安的方式。所以要走出這個怪圈,政府、市場、參與者,一定要有自己的邊界,如果沒有劃分好邊界,要走出這個怪圈就比較難。
㈣ 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有哪些未來經濟發展將面臨哪些新挑戰
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長。
主要面臨的就是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以及實現高質量發展。
㈤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㈥ 分析我國目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一是外需嚴重萎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仍將持續。
二是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內還比較困難。
三是容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實現全年糧食豐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盡管農民工的就業形勢好於預期,但就業人數增速和工資水平增幅均有明顯下降,主要農畜產品價格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四是推進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五是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部分應屆高校畢業生尚未實現就業,同時仍有一批往屆畢業生還沒就業;盡管返城農民工絕大多數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穩定的情況較為普遍。
六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強。
㈦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有哪些,應對措施和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我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主要是產業結構的問題,能否做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關繫到我國經濟的長久發展,只有不斷提高科技實力,才能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㈧ 請列舉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兩項挑戰
第一個挑戰來自於經濟速度。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由高速轉入中高速。
第二個挑戰來自於增長動力的轉化。
第三個挑戰來自於傳統產業的收縮。
㈨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中國面臨的機遇。
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
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