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對於石油漲價和美元貶值的對策
一.
石油作為一種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資源,歷來是影響各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當今世界經濟處於經濟調整的復甦階段,各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折、更新,進一步擴大了對國際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升級周期,更加大了對石油能源資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價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價格過高,將促使生產成本上升、物價上升,直接制約經濟的發展速度;反之,如果油價過低,將使石油出口國的外匯收入大大減少,從而損害了石油出口國的經濟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將國際石油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是國際社會需要妥善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1、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上漲是世界經濟進一步增長的不確定因素。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國際石油價格每桶上漲5美元,1年內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將下降0.3個百分點。石油生產和價格漲跌是一個周期性問題,並且會影響不同類型國家的經濟增長。國際油價處於高位時會導致石油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繼之價格又會暴跌,由此又導致石油生產收縮,石油價格上漲,這已經是由歷史證明的經驗。因此,有關國家經濟增長不能不受這種石油生產------價格周期的影響,相比之下,石油輸入國將比較出口國更易受到這種經濟周期波動的沖擊。目前工業發達國家經濟復甦對石油的需求也有增無減,石油是發達國家最重要的進口項目,並且是對外貿易中最大的逆差項目。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對於嚴重依賴進口的歐元區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將最為直接,歐元貶值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所造成的歐元區通貨膨脹上升的壓力。即使由於石油輸出國增產,使漲價問題一時得到緩解,也不可能改變這一基本走勢。
從發展中國家看,近年來亞洲經濟復甦勢頭比較好,擴大了對石油供給的需求。1990--1999年期間,除西亞產油國外,亞洲東部國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約佔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價居高不下,將對亞洲國家的財政收支、通貨膨脹、國際貿易收支、償還外債能力等都形成較大的壓力,影響亞洲經濟繼續增長的良好勢頭。北美、歐洲和亞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場,其中亞洲的石油需求增長速度最快,但是作為亞洲主要產油國的產油量卻基本上沒有增長,這使亞洲各國從中東的石油進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動盪性也直接影響著油價的波動上漲,如委內瑞拉的政治問題使石油減產嚴重,沙烏地阿拉伯經濟引起的設備老化石油減產,以及伊拉克破壞性的石油資源狀況,都是油價潛在波動隱患。在產油國中,一些嚴重依賴石油收入拉動經濟的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如俄羅斯等,受到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漲價使之大喜,跌價則大悲。2003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世界經濟的總體復甦態勢和增長水平。隨著伊拉克緊張局勢因突發暴力事件再度惡化,國際油價的高企可能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障礙。
2、能源需求結構調整的必然性。伴隨經濟全球化、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各國國民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以及經濟增長質量提高,各國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萬桶,石油日消費量達到7990萬桶。同時,國際能源需求的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世界原油庫存在減少,石油開採的資源、技術與設備綜合問題凸顯;還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氣需求迅速增長,從而使國際燃油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隨著新經濟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國際石油生產、運輸、儲存等也有高新技術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資源組合也逐漸顯現,天然氣、氫氣等能源開發也對國際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響。由於世界經濟面臨傳統經濟轉向新經濟的轉換,特別是出口拉動轉向投資帶動的結構轉型,各國內需的擴大不僅增加了投資需求,也促使國際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石油與鋼鐵、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漲便具有連帶反應。全球化商品流動時代使國際石油市場出現運輸瓶頸和儲存技術難題,運輸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擁擠、儲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價進一步上揚。
美國能源署預計,全球對各種形式能源的需求將在今後20年中增長54%,僅原油日消費量就將可能增長至4000萬桶;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的2025年遠景預測還顯示,發展中國家能源使用增長將最為強勁,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因經濟頗具活力將進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預計今後20年中,發展中國家的能源使用量將銳增91%,而工業化國家用量將增長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預計將增至每日1.21億桶,2004年為每日8100萬桶。美國、中國以及亞洲其它發展中國家將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數據顯示,亞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將增長8%-10%,石油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國際經濟關系的協調性。石油問題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具有多層面的復雜性,比如OPEC與非OPEC之間的矛盾,石油供給國與需求國之間的矛盾,進而延展至大國與大國、強國與強國、富國與富國、大國與小國、富國與窮國等不同層次的復雜協調合作關系。國際石油價格不確定的波動干擾了世界經濟的復甦,增加了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策協調的難度。國際石油問題引發的國際經濟關系中石油產出和需求的關系變異,聚焦在金融安全與經濟利益,石油問題成為國別關系強化與鬆散、重組與離合的重要籌碼,其中主導的突出影響因素是美國經濟利益、政治霸權、軍事強權及其在金融市場中獨特地位。石油問題是美國對外政治、貿易、經濟與外交關系的主線,也是美歐日經濟金融競爭與較量的主要戰線之一。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從中東的石油進口占其石油進口總量的25%,歐洲佔60%,日本佔80%,美歐日三大利益集團競爭源於石油,又怨於石油。
世界經濟發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顯,發達國家是主要石油消費國,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種需要不斷調整和協調的關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歐洲之間的多重和復雜的國際關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滲入,政治意圖也已成為油價波動的重要誘因。特別是俄羅斯與西方一些大國的利益交錯,其中既有西方對外擴展與俄羅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圖,也有西方對俄羅斯石油需求的戰略意圖,日本的西伯利亞輸油管線舉動已經顯為人知,美國更是謀劃長遠。
從資源地域角度看,海灣石油是工業發達國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託點。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國際力量都緊緊盯住海灣巨大的石油儲量,巴以沖突不斷、海灣戰事連連,也就不難尋味。海灣石油是世界經濟和政治問題的焦點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預示著國際局勢的發展趨勢。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預測國際石油前景將更為困難,戰事對石油市場影響超出預期。2004年政治因素將對石油價格起主導作用,隨著政治問題的化解減弱和積聚增強,油價波動繼續擴大。
4、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差異性。自歐元問世以來,對歐元的排擠和打擊一直是美國國際金融戰略的主旨,有形和無形較量已經使歐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與風險。美歐根本性的差異對立在於全球化與區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經濟全球化的極力推崇者,因為美日經濟規模與市場份額和發展水平的主導,使他們在本地區內難以與弱勢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經濟體相融合,擔心在區域化中付出"代價",他們必然以全球化顯示其優勢並鞏固其利益,;而歐洲則是政治、經濟、金融和貿易等相對均衡的發達國家經濟體,具有實現區域化的先天優勢,歐盟5月1日東擴10國的實現,使新老歐洲的融合形成更強大的經濟聯合體,無論經濟、人口或市場已經超出美國。美日和歐洲之間全球化利益主導和區域化利益差異,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狀況,是形成各自經濟全球化和歐洲經濟區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歐日經濟金融理念的差異也反映在金融市場匯率、股價、金價或油價等價格競爭中。在國際石油的爭奪上,三大經濟體或貨幣體也必然會以各自經濟全球化或區域化理念,加大國際資源產品的競爭。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沖擊原來的石油供求格局,輔之以貨幣競爭,則是不可忽視的美國全球化戰略意向。從日本看,為彌補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緊與亞洲、中東國家的經貿合作,改善甚至強化與俄羅斯的關系,其動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國際石油價格走勢已經超出市場相對樂觀平和的預期,石油作為政治戰略籌碼的用途大有提升,並潛藏有美國等大國金融戰略的策劃。美國可以運用美元報價體系的優勢,以美元掛鉤石油報價手段控制油價,並伴之石油儲存的策略,進一步顯示其全球石油戰略和金融戰略的綜合優勢。
[對策]國際油價走勢與我國石油戰略
國際石油價格因全球經濟復甦需求而擴大,因產油國政策調整而緊張,因地緣政治因素而惡化,因季節因素而變化,未來前景不容樂觀。無論如何,石油持續走高必然影響世界經濟增長。預計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趨勢短期內難以穩定向下,中期將會繼續持續高企。因此,2004年的國際石油價格高點將會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將可能達到35美元左右,高於去年31美元的平均價;如果國際石油價格一段時間維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經濟增長至少有0.2個百分點的減值;未來2-3年,國際石油價格將繼續在漲跌中高企,但年平均價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區間波動。對於世界經濟而言,金融風險與石油危機都不可掉以輕心,更值得關注與防範因石油價格變化所引發的國際金融風險,包括美元動盪性風險和歐洲貨幣潛在的危機風險,這兩大貨幣匯率走勢與石油價格水平直接聯系,必將影響全球經濟、金融、貿易和投資等相關層面的變化與調整。今年以來已經召開和即將再聚會的G-7,都一直關注石油與匯率問題,突出表明了石油與金融安全的必然聯系和重要影響。而全球利率上調的動向,將會進一步加大國際金融市場與國際石油市場聯動效應。
我國是國際石油市場一個新興的戰略因素。擴大石油進口成為國際石油價格的一個重要影響。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我國已經成為石油需求大國,去年進口石油達到9941萬噸,今年可能達到1.1億至1.2億噸,這也是4年來世界石油消費量的最高點。近期國際能源署的預測指出,中國石油需求增長將繼續超出預期,為高企的國際油價提供支撐。國際能源署將我國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調18萬桶,至614萬桶,較去年同期增長18%。目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3年原油及油品進口量平均為每日210.6萬桶。我國2月石油日進口量猛增至創紀錄的316.2萬桶,比1月高28.3萬桶。我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04年前3個月的原油進口量達3014萬噸,較上年同期飆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報告中也指出,由於中國經濟高速發展,OPEC將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費量預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費量預期由原來的每天2387萬桶提高到2617萬桶。
在我國能源消費開始對國際能源市場產生重要影響的同時,國際油價的波動也導致了我國國內的油價波動。我國從1998年開始對國內成品油市場實行動態管理,即根據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的漲跌來調整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國際市場油價的巨幅波動,不僅影響石油及上下游企業的經營績效,加大了相關企業的經營難度,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的走向,特別是價格走向產生廣泛影響。有鑒於此,我們應當加快實施"國家石油儲備戰略",開展石油期貨交易,完善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價格形成與調整機制,維護我國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確保國民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
二.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主導著世界,美元也就成了相對穩定國際通用貸幣,許多國家都拿美元作為國家外匯儲備;
美元的貶值,使得這些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國家的進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美元如持續走低的話會加劇全球通脹壓力,也對國際金融體系穩定和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參考資料如下:
B. 石油危機產生的原因
石油危機為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經濟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迄今被公認的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C. 在美國經濟危機導致系數不斷上升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就是20世紀70~8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至1974年):內
1973年10月第容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至1980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此次危機成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
D. 能源危機對我們經濟生活的影響
如果能源缺乏,抄那麼很多汽車需要呆在家裡,人們出行得坐馬車,很多工廠會倒閉,意味著很多人將失業。世界將發生能源爭奪戰,也就是世界大戰發生,意味著你居無定所,日日提心吊膽,吃不好穿不暖。社會會倒退,回到原始社會,意味著你可以過原始人的生活。所以能源缺乏,就沒有經濟的存在了。
E. 對原油價格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九大因素原油價格影響比較大。
一、供求關系
供求關系決定油價方向,決定原油價格長期走勢的主要是原油供需基本面因素。由於原油是不可再生性資源,因此原油短期供給彈性較小,所以在沒有新的大型油田被發現以及重大技術創新出現時,影響原油價格的最主要因素是決定原油需求的世界經濟發展狀況。
二、石油庫存
石油庫存影響油價波動預期,石油庫存分為商業庫存和戰略儲備,商業庫存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在石油需求出現季節性波動的情況下企業能夠高效運作,同時防止潛在的原油供給不足;國家戰略儲備的主要目的是應付石油危機。
影響現貨原油價格漲跌的因素中,石油庫存對油價的影響是復雜的,當期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減少當期供應,從而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增加當期供應,從而導致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
三、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其生產成本會影響生產者跨時期的產量配置決策,進而影響到市場供給量,間接地引起石油價格波動。世界石油價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區的石油生產決定,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幅度。
四、匯率因素
影響現貨原油價格漲跌的因素中,由於國際原油交易主要以美元為標價,因此美元匯率也是影響原油價格漲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世界經濟發展狀況
全球經濟的增長會通過改變石油市場的需求量影響石油價格,經濟增長和石油需求的增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石油價格的變化趨勢與美國GDP變化趨勢大致一致,全球經濟狀況對石油價格也對石油價格的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六、替代能源的發展
從能源消費結構圖中可以看出,石油的消費目前為止仍處於首位。石油在短期內還不可能被其他資源所替代,對石油的需求短期內仍會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
七、突發事件與氣候狀況
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
八、國際石油投機因素
國際石油投機因素加劇油價的短期波動目前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國際投機資本的操作是影響國際油價不可忽略的因素。原油市場的投機與市場預期往往加大了原油價格的波動,國際原油市場中投機因素對原油價格有著10%-20%的影響力。尤其是某些突發性事件發生的時候,大量的投機資本便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上進行操作,加劇了國際石油價格的動盪。
九、人們的預期心理因素
人們的預期心理因素助長油價波動,近幾年,對美元貶值以及通貨膨脹的預期使得大量的投資基金選擇長期投資石油以規避通脹風險。短期內又有大量的投機資本進入石油市場利用各種預期或題材炒作,放大了油價上漲的趨勢。
F. 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
一、世界石油儲量、產量和消費量
(一)世界石油儲量及分布
2013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末世界剩餘的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6689×108bbl,按2012年世界石油開采量,可供開采52.9年。
從表1-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中東、北美及中南美,這些地區的合計儲量佔世界儲量的81.3%;而亞太地區與非洲最缺石油,分別佔2.5%和7.8%。世界上前10大儲油國依次為: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俄羅斯、利比亞、奈及利亞,佔世界石油儲量的84.85%。前五大儲油國都在中東地區,佔世界儲量的53.5%,其中委內瑞拉的儲量世界第一,佔17.8%。
表1-1世界石油探明儲量及地區分布單位:108bbl
(二)石油產量
近10年世界石油產量總體上不斷增長,從2002年日產7494.8×104bbl到2012年的8615.2×104bbl,平均每年增長1.3%,其中2007年與2009年略有下降,2009年以後又呈上升趨勢,2012年石油產量增速迅猛,同比增長了2.2%。
從地區分布看,世界主要產油地區集中在中東、歐洲及歐亞大陸和北美,2012年合計日產量為6103.8×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70.85%。產量增長較快的依次是北美與非洲,分別為8.9%和7.7%。中東地區2012年的產量為2827×104bbl,比上年略增0.9%。亞太地區2012年產量為831.3×104bbl,比上年略增0.7%。2012年呈負增長的地區是中南美和歐洲及歐亞大陸,產量分別下降了1.2%和1.4%。
從國家看,2012年10大產油國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中國、加拿大、伊朗、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墨西哥,總日產量5518.7×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64.1%。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日產量為1153×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13.3%;俄羅斯日產量為1064.3×104bbl,佔12.8%;美國日產量為890.5×104bbl,佔9.6%。
(三)石油消費量
2002年至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2008年與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石油消費量有所下降,隨後又呈上升趨勢。2012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8977.4×104bbl,同比增長0.9%;日消費量超過2000×104bbl的地區是亞太地區與北美,分別達2978.1×104bbl和2304×104bbl。同2011年相比,北美地區石油日消費量降低了1.8%。
從國家看,2012年世界10大石油消費國依次為:美國、中國、日本、印度、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巴西、韓國、加拿大、德國,總共日消費石油5328.4×104bbl,佔世界日消費量的59.3%。其中,美國日消費量1855.5×104bbl,佔19.8%,同比降低2.3%;中國日消費量突破1000×104bbl,達1022.1×104bbl,佔11.7%,同比增長5.0%;日本日消費471.4×104bbl,佔5.3%,同比增長6.3%。
二、石油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安全的影響
石油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安全的影響,主要源自石油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個天然屬性。一是高度依賴性。石油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國民經濟對石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石油佔美國整個能源需求的37%,占整個運輸部門能源需求的73%。中國運輸部門消費中,石油和天然氣佔69%。二是稀缺性。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由於技術發展的限制,石油儲量探明有限,伴隨經濟增長,石油消耗增大,世界石油的地質蘊藏總量不斷減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石油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導致石油供需矛盾更為尖銳,現在,產油的國家和地區已有150多個,發現的油氣田已有四萬多個,但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北美、中南美、西歐、非洲、東南亞和中國。其中,中東和北非是石油儲量最多的地區,占探明儲量的68%和待探明儲量的30%。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加沃爾油田,可採石油儲量達104×108t。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聯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地和輸出地區,而這些地區大多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錯綜復雜。
石油的這些重要屬性,使石油成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1973年10月6日,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戰爭爆發幾天後取得了優勢,從地面、空中和海上向埃及和敘利亞發起進攻。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立即做出反應,大幅度提高油價,糾正長期以來被人為壓低的油價。1974年1月1日將石油標價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標志著「廉價石油時代」結束(西方稱「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東石油是對世界經濟影響最為敏感的神經,石油提價使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開始消退,接著經歷了1974年至197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美國、日本、英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平均負增長率為1.23%。1979年初,由於伊朗政局的變化,石油出口停止。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導致石油供應量突然減少,油價從1978年底的平均每桶12.86美元暴漲到現貨市場的每桶40~41美元(西方稱「第二次石油危機」)。1980年至1982年的經濟危機,使美國、英國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兩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損失達4萬億美元。
1980年後,世界經濟不景氣,石油進口國開展節油運動,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替代能源,減少石油消費;另一方面,中東以外地區大力發展石油工業,造成石油供過於求,油價疲軟,一度降至每桶10美元以下。經石油輸出國組織多方努力,1987年油價又逐步回升到每桶16~18美元的水平。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石油價格大起大落。1990年8月1日,中東原油價格每桶為18.10美元;10月9日,每桶油價上漲到35.40美元;10月11日,國際油價飆升到了每桶41.07美元的歷史高位;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每桶油價又下降到14.90美元,低於海灣危機前的水平。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連續轟炸伊拉克及其在科威特的軍事目標,直至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海灣戰爭結束。這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爭奪海灣地區的石油控制權。正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所說:「美國進行海灣戰爭,既不是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
到1994年,世界石油市場供大於求的形勢仍未扭轉,油價仍在每桶16~18美元左右徘徊。2002年,國際油價每桶僅20美元。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2004年、2005年、2006年世界每天對原油的需求分別為8220×104bbl、8330×104bbl和8470×104bbl。2006年比2005年每天需求增加140×104bbl,即使所有石油供應國都開足馬力全力生產,全球石油供應仍然有1500×104bbl左右的缺口。由於原油需求快速增長,同時受美國「新經濟」泡沫和傳統資本市場泡沫相繼破裂、房地產市場泡沫瀕臨崩潰,國際資本的運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領域,以及主要產油國政治局勢不穩定(如伊朗核問題)的影響,2005年8月30日,國際油價每桶高達69.81美元,9月2日達到67.72美元。2006年7月14日,國際原油價格突破每桶75美元(達到76.8美元),創造歷史新高。和發達國家相比,這次油價上漲將使更多依賴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2007年歐洲各國的原油庫存普遍下滑,國際石油供應的緊張局勢沒有緩解的趨勢,原油價格突破90美元的歷史高位,達每桶91.86美元。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爆發和逐步蔓延的影響,全球經濟急劇下滑,石油需求嚴重萎縮,國際石油價格自2008年7月中旬達到歷史高點(每桶147.27美元)後持續快速回落,並一直延續到2009年初。2009年全年,盡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終呈負增長,但隨著歐佩克成員國嚴格執行減產協議,效果逐步顯現,市場信心開始回暖,加之美元貶值和國際投機資本重倉介入,國際石油價格從2月初的每桶34美元上升至超過80美元,並維持在70~80美元區間震盪。
2010年年初,庫存過剩和需求疲弱的供需基本面使得油價短暫跌破每桶70美元;年末,歐美寒冷天氣和樂觀的經濟數據將布倫特油價推至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達每桶94.75美元。2011年,WTI油價(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總體先升後降,在利比亞動亂導致石油供應中斷,以及歐債危機惡化等一系列利空經濟事件和日本地震後續影響的作用下,國際油價震盪下滑,WTI油價由年內最高點的每桶113.7美元降至75.3美元,降幅為33.4%。
2012年國際油價總體經歷了前高後低、大起大落的態勢。受伊朗和敘利亞局勢動盪的影響,國際石油價格呈現大幅上揚態勢,歐佩克原油參考價格在3月份曾超過每桶124美元,倫敦布倫特和紐約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也出現了新高。
G. 「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兩大難題.我國已把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作為經濟建設和社會
過度開發、利用煤和石油,既能夠造成能源危機,又能夠污染環境版,不利於解決這權兩大難題;
氫氣燃料、太陽能、風能的開發、利用,既有利於解決能源危機,又能夠防止環境污染.
A、採伐森林生產紙張和一次性木筷,會污染環境,故錯誤;
B、液氫作為汽車燃料的開發利用,既利用了物質的化學能,又有利於解決上述兩大難題,故正確;
C、用焦炭和鐵礦石冶煉鋼鐵,會造成能源危機,又能夠污染環境,故錯誤;
D、開發風力發電,沒有利用了物質的化學能,故錯誤.
故選:B.
H. 如果中東政治動盪引起石油產量減少,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說明它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1)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是要說明均衡的國內生產總值與物價水平的決定的。總專需求曲線與屬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時就決定了均衡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均衡的物價水平。這時總需求與總供給相等,實現了宏觀經濟的均衡。
(2)石油產量減少,價格上升,從而生產其他相關產品的成本增加,這會影響短期總供給。 (3)短期總供給曲線從SASi向上移動至SAS2。
(4)當AD和LAS不變時,SAS的向上移動引起GDP減少(從Y1減少到Y2),物價水平上升(從Pl上升到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