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海觀世音菩薩的來歷和故事,她是怎麼修煉正果的
南海觀世音菩薩的得名由來,諸經有三種記載:
一、由宿世悲願得名
《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
《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三、由證果利他得名
《法華經·普門品》謂釋邊牟尼佛就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的提問答復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話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1)南海經濟發展的故事擴展閱讀
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中,他是西方過去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觀音菩薩是從梵語的Avalokitesvara菩薩發展而來,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等,意譯為「光世音」。在中國,唐以前稱之為「觀世音菩薩」,後為避唐皇李世民諱,遂改為「觀音菩薩」。傳說阿彌陀佛為其父,大勢至菩薩為其弟。
觀音菩薩是東亞民間崇拜較為普遍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音菩薩的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在中國,觀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1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7世紀中葉由朝鮮傳入日本。觀音菩薩在七世紀也傳入到西藏,在藏傳佛教中叫做Chenrezig,達賴喇嘛被是認為其化身。
中國宋朝以前,觀音菩薩的形象為男性。宋之後則出現了按中國古代仕女形象而創作出來的觀音菩薩像並成為主流。因觀音以救苦救難為己任,雖果位次於佛卻在民間影響深遠。
觀音菩薩善於變幻,可變天神地鬼,可作女人相貌。根據民間傳說,觀音原是男性的仙人,法號「慈航大士」,因化身道姑救一產婦染污穢無法復原,後感動上天,玉皇大帝命其掌管人間百姓、皈依正果之責。
一種觀點認為,觀世音菩薩由於接受各種不同的信徒的請求,所以呈現出各種形象,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後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觀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並且被認為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小乘經》中說,觀音菩薩為妙庄王的三女兒。有時觀音像旁,還塑有一個的善財童子像,童子面向觀音菩薩,雙手合十。密教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有馬頭觀音(即明王部中的馬頭明王)、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等。
一般來說,觀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各地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莫大關系,它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㈡ 一個窮一個富他們都想到南海拜佛的故事的詩句原文
《為學一首示子侄》,收錄於《白鶴堂文集》,為清代彭端淑作品。
天下事有難易乎版?為之權,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㈢ 南海十三郎的故事
南海十三郎(1909年—1984年),原名江譽鏐,自稱江譽球,別字江楓,廣東南海縣人專,是三十年代著名的青年屬編劇家。他是父親太史江孔殷的十三子,故藝名「南海十三郎」。 粵劇泰斗薛覺先的徒弟、電影皇後梅綺的叔父。杜國威的舞台劇《南海十三郎》則指南海十三郎乃唐滌生之啟蒙老師,但未有史料證實。
早年就讀廣州河南南武中學,因頑皮鬧事而被逐出校。香港大學習醫時,為愛情而中途離港追隨女友到上海,適逢「一·二八」事變而不能回港,無法完成學業。
十三郎晉身梨園,效力於覺先聲劇團。他恃才傲物,創作事業如日方中時,卻遭逢愛情和事業的打擊,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處流浪,最後1984年在青山醫院病逝。舞台劇《南海十三郎》則指十三郎最後在香港街頭鬱郁而終。相傳十三郎育有一位養子。
他的生平事跡廣為流傳,最初被杜國威改編成為舞台劇,並在香港主演,由謝君豪飾演。由於這套舞台劇非常受歡迎,所以後來被改編成為電影,由相同的演員擔綱演出。後來再改編成為電視劇,於亞洲電視播映,並由林韋辰扮演。三種不同媒體對他的生平有不同的演繹,亦帶給觀眾南海十三郎的不同面貌。
㈣ 佛山南海里水的故事
鐵橋三(1813年-1886年),原名梁坤,廣東南海縣人。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到處尋訪名師。後來有機會遇到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發修行。在寺中學藝七年,得到覺因的悉心教誨,盡得其師真傳,成為洪拳傳入廣東後的一位代表人物。名震廣東鐵橋三自小酷愛武術,到了十四五歲,已經練得一身好功夫。後來,鐵橋三拜名聞江南的少林寺覺因和尚為師。他練功刻苦,又能恭敬侍候師父,很受覺因的賞識,把拿手本領都傳給他。經過不斷努力,鐵橋三的功夫日見高深,他把雙臂伸開,能掛起六條大漢,步行數十步而面不改色,因此遠近知名。有一次,他去赴友人的宴會,座上有個叫胡海的教頭,想把鐵橋三打敗,以顯示自己的本領,還沒散席便請鐵撟三較量。當下雙方擺開陣勢,鐵橋三取守勢,只用雙手招架,使胡海無計可施。鐵橋三看準機會,三一進馬,便破他門戶,再把手一揮,胡海便撲倒在地。胡海還不死心,來一個「黑虎掏心」直取鐵橋三。誰知鐵橋三早有了防備,閃身避開鐵爪,一個「龍馬揚蹄」把胡海踢個四腳朝天。眾人哈哈大笑,胡海滿面羞愧,但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眾人裡面走出胡海的師弟,假裝上前扶鐵橋三入座,想出其不意將他掀倒,但鐵橋三像座鐵塔,紋絲不動。胡海老想報復,他找另一個武功高強的教頭馬南,說鐵橋三在背後罵馬南是一個肥豬,不堪一擊。馬南暴跳如雷,想去找鐵橋三算賬,胡海忙上前獻上一計,馬南聽後吩咐依計行事。這天,有個人來找鐵橋三,說是馬南派他來請鐵橋三去赴宴的,並呈上馬南親書的請帖。鐵橋三與來者交談時,覺得那人神色緊張,語無倫次,心知有詐。他跟來人上路,到了江邊,只見一隻小船停在那裡,有個船家模樣的人立在船尾,來人請鐵橋三快些上船。鐵橋三上了船,見這條船甚為可疑,便暗發功力,只見船頭慢慢下沉,一會便沒入水平線下了。忽然鐵橋三聽見耳後有風聲,將身一側,抬起一腳,那人掉下江去,原來是那個送請帖的人。鐵橋三哈哈大笑,一個鷂子翻身飛上岸,回頭看時,那隻小船已在江中底朝天了。原來,胡、馬二教頭想欺鐵橋三不識水性,企圖騙他上船,讓他在水中出醜。這時只見二位教頭從江邊大樹走出來,齊向鐵橋三拱手,表示折服。當下,胡、馬二教頭在附近找了個酒店,設宴向鐵橋三賠禮道歉。從此,鐵橋三更加出名了。希望對您有幫助,,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㈤ 為學窮和尚去南海的故事
這是抄一則故事: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座寺院,寺院里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你憑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用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一直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去,可是一直到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過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至於富和尚如何想的不盡而知,但對我們卻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所以行動要比嘴上說強的很多!
㈥ 南海風情,講述春天故事是哪個省份
廣東
廣東上聯:南海來風清,講源述春天故事;
廣西下聯:灕江水碧,飄來三姐新歌。
關於上聯寫的是廣東的理由 參看這里:http://..com/question/62627476.html
㈦ 在(莊子.應帝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南海的最高的神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回沌之地,渾沌答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先秦·莊周《莊子·應帝王》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渾沌。儵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和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也就死去了。
做事不應過於機械,要根據事物的內在規律而行。
㈧ 求助: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的傳說與故事另外:
古時羊城八景之一西華寺,西華寺可能是南漢時期「中央級別」的官寺,因為版目前有關西華寺最早的記錄可權追溯到公元958年(南漢時期),當時的「玉清宮使」、「德陵使」正是南漢權力核心人物龔澄樞。叫做「石門返照」.
㈨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
第一個春天是指1979年的改革開放。又一個春天是指1992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是指:鄧小平南方談話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基礎。
這首歌講的是鄧小平南方談話。1992年1月18日開始的30多天里,88歲的鄧小平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發表了重要講話,通稱「南方談話」。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嶄新篇章。
南方談話共6個部分、18個方面近萬字,貫穿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是講話的靈魂。講話的重點是: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沒有出路;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手都要硬。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點破了中國改革中最敏感的禁區--市場經濟。鄧小平再一次強調:「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