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泉州經濟一直發展,而城市建設卻一直很爛甚至不如晉江
泉州四個區,除了豐澤區還有發展外,其他三區基本沒有明顯發展,發展迅猛的都是那些下屬縣市。這也開了全國先例,市區不強轄縣強。應該向煙台學習,市區和轄縣齊發展,才是正軌。
Ⅱ 福建晉江發展最好的兩個鎮是哪兩個
晉江有13個鎮、來6個街道辦事處(源原本15個鎮,在2002年撤掉青陽鎮、羅山鎮)
鎮分別是:陳埭、安海、池店、紫帽、磁灶、內坑、東石、金井、龍湖、深滬、西濱、英林、永和
街道分別是:青陽、梅嶺、西園、羅山、新塘、靈源
只要是晉江的鎮都很出名
特別是青陽(市中心、老城區)、羅山(新城區)、陳埭(經濟重鎮)、安海(文化古鎮)、東石(中國傘都)、磁灶(陶瓷之都)、內坑(未來的晉江火車站就在這)
龍湖、深滬、金井(主要是服裝、世界的茄克之都)
中國的品牌時尚之都歡迎您來多了解晉江,多關心晉江。
謝謝!祝你愉快!
Ⅲ 晉江經濟發展是怎樣的
近年來,福來建省晉江自市充分發揮沿海區域優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晉江市現有一般納稅人資格企業11953家,個體工商戶12936家,形成了以紡織服裝、製鞋、陶瓷石材、食品、輕工玩具等五大傳統產業和車輛機械、精細化工、生物制葯、紙製品、新型材料業等五大新興產業,2007年前三個季度,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13.52億元,同比增長15.5%,財政總收入44.69億元,同比增長25.9%。
Ⅳ 福建晉江發展史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上半年,晉江市用電量達25.62億千瓦時(不含泉州直供區),比增22.36%;全市利用外資增幅逾20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等增幅都逾30個百分點。
盤點這些,我們看到,晉江市經濟在更高平台上又實現了更快發展。
品牌支撐
晉江市經濟的發展得益於打造「品牌之都」。從創業的沖動———仿造,到「加工」的甘苦———貼牌,再到品牌的覺醒———自創,這是晉江人造牌的路程。
去年,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龔清概明確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思路。10年前的晉江,難尋名牌產品身影。而今,晉江卻成為正在崛起的「品牌之都」。這個面積僅佔全省1/200的縣級市,竟雲集了10項全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124項福建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分別佔全省的1/3和1/5;擁有8項「國」字型大小的「鞋都」、「強市」、「重鎮」等產業品牌……
文化創新
晉江市經濟的發展得益於企業文化創新。晉江人過去常講「愛拼才會贏」,現在則加了兩句話———學習才會贏、創新才會贏。
今年4月8日,晉江市委、市政府隆重召開「企業文化創新暨千萬重獎品牌企業大會」,拿出1824萬元獎勵2003年度創牌、認證、采標企業。而這個舉動背後的一個意圖是讓企業明白這樣一個文化名詞:企業文化。現在,很多晉江人都認識到:管理小型企業靠權威,管理中型企業靠制度,管理大型企業靠文化。
晉江企業要樹立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晉江市領導認為:晉江的企業文化建設,既要根植於地方文化沃土、汲取本土文化精華,又要努力做到兼容博納、汲取百家之長,並加以構建與創新;晉江企業文化,還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先進文化的導向作用,確保企業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增強企業發展動力。
為此,晉江市著力解決:在發展觀念上,重經營實踐輕觀念創新,重埋頭拉車輕抬頭看路;在經營戰略上,重眼前功利輕長遠目標,重一時利益輕百年基業;在企業制度上,重家族血緣輕制度創新,重單打獨斗輕聯合協作;在文化構建上,重高薪挖才輕團隊文化打造,重高層管理輕基礎建設;在品牌打造上,重明星效應輕品牌文化內涵,重廣告包裝輕品牌整體戰略。
產業聚集
陳埭的鞋子、磁灶的陶瓷、英林的服裝、羅山的食品、永和的石材、東石的雨傘……在晉江,已經聚集起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鞋業製造、紡織服裝、化纖工業、建築陶瓷、食品飲料、傘具、玩具等一批比較典型或者說較為成熟的產業集群。同時,晉江還擁有機械設備、精細化工、紙製品以及制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趨勢的產業,並逐漸呈現出從以輕型加工為主向輕重並舉、重化製造發展的態勢。這些集群共聚集企業6000多家,年產值近60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5%以上。
產業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商貿企業進駐晉江原輔材料市場,派生出一批專門為生產性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服務型企業,提高了生產服務社會化程度。
10年前,晉江曾推出「六五」規模工程,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培育出5個產值超億元的企業。而實際上,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去年底,晉江超億元企業已經達100家,上5000萬元的有187家,規模以上企業的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7.2%。現在晉江又鎖定了新的目標,准備用5年的時間,扶持出50個營銷收入達10億—50億元的企業。·王建新·
Ⅳ 福建省晉江市的經濟實力如何
在福建省經濟發展最快的不是省會福州而是泉州,名氣最大的也不是省會福州而是旅遊勝地廈門,所以福州也算是我國最尷尬的一座省會城市了,但是近幾年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福州的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雖然暫時還是比不上經濟發達的泉州,但是作為省會的福州發展潛力也是很大的。
雖然晉江只是一個縣級市,但是憑借它快速發展的經濟,在是市內不僅有晉江站這個火車站,還有泉州晉江這個國際機場極大地便利了它的交通出行,因為東北連著泉州灣,所以它的水運交通也是很便利的,圍頭港、深滬港和晉江陸地港為晉江的貨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不僅方便人們的出行,更是極大地促進了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使它能夠成為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縣級市。對於這座經濟發展不比地級市差的縣級市晉江,你想去看看嗎?
Ⅵ 你了解晉江這座城市的歷史發展嗎
我不了解,因為我沒有去過這座城市,也沒有精力去了解。
Ⅶ 福建晉江發展最好的兩個鎮是哪兩個
晉江安海鎮(排名27位)和陳埭鎮(排名30)在2016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統計中排名。謝謝!
Ⅷ 晉江的地理及發展概況
【地形地貌】
晉江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泉州市東南部,晉江下游南岸。北緯24°30′-24°54′,東經118°24′-118°43′。東北連泉州灣,東與石獅市接壤,東南瀕臨台灣海峽,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西與南安市交界,北和鯉城區相鄰。總面積721.7平方千米。
2003年末,總戶數275764戶,總人口10243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3153人;外來人口40多萬人。漢族佔97%,少數民族有回族、畲族、滿族等35個,以回族居多。通閩南方言。
福建南部主要河流。上游有東、西兩溪,西溪為幹流。發源於戴雲山脈,幹流長182公里。兩溪匯於南安雙溪口,至晉江縣入海,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4立方米/秒,流量的年際和年內變化都較大。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高達0.384千克/立方米,是全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宋元時期,泉州港是中國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當時晉江和泉州港的泥沙淤積並不太嚴重;自明清以來,流域內人口激劇增加,森林遭受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晉江泥沙增加,河床淤高,泉州港不斷淤淺。與此同時,晉江平原也有了相應的擴展。1984年漳、泉、廈三角地區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為了發揮晉江和九龍江的功能,在開發利用晉江、九龍江水資源的同時,計劃對兩江進行綜合的整治。流域內煤、鐵、高嶺土等礦產資源較豐富。晉江中上游比降大,富水能,發展中小型水電站條件優越。下游泉州平原農業生產發達。人文薈萃,泉州市是中國文化名城之一。
【交通電訊】
晉江市人民政府駐羅山街道世紀大道。全市轄6個街道、13個鎮:青陽街道、梅嶺街道、西園街道、羅山街道、新塘街道、靈源街道、安海鎮、磁灶鎮、陳埭鎮、東石鎮、深滬鎮、金井鎮、池店鎮、內坑鎮、龍湖鎮、永和鎮、英林鎮、紫帽鎮、西濱鎮。共有92個社區、293個村委會。
三面臨海,海岸線長105.6千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海面傾斜,呈波狀起伏梯級分布。主要山峰分布在西北和中部,系戴雲山各東南沿海延伸余脈。西北邊境的紫帽山,海拔517.8米,為與鯉城、南安共有的界山。地貌以丘陵、台地、平原三類型為主。晉江流經北部於溜石江入海。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20-21℃,一月均溫11.9℃,七月均溫28.2℃,年均日照2130小時,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發展概況】
晉江市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與金門、台灣隔海相望,集閩南金三角經濟開放區、全國著名僑鄉、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於一體。全市陸地面積649平方公里,人口102.9萬人。旅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6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為最多。
晉江山川毓秀,人文薈萃,素有「聲華文物、雄稱海內」、「泉南佛國」、「海濱鄒魯」之美譽。先後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等榮譽稱號。改革開放以來,晉江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年均增長率達26.16%。從綜合實力看,1991年首次評選「全國百強縣」時, 晉江名列第55位;1994年,躍居第15位;2000年,又躍升第10位,進入「全國十強縣(市)」行列;2002年又被評為「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6名;2005年更是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5名。
晉江是中國的品牌之都,擁有的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福建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數量名列全國縣級市前列、福建省縣(市)首位。晉江先後被授予「中國鞋都」、「中國食品工業強縣(市)」、「中國陶瓷重鎮」、 「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等稱譽。科技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百強行列,被定為全國4個科技進步示範區之一。
【歷史沿革】
晉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稱(1980年前),原來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原來的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為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晉江。
因此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
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為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辟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
唐代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游五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歷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為全國四大港口。五代後漢乾佑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兩縣為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當時泉州成為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為泉中府,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明代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待統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 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Ⅸ 莆田的經濟只相當於晉江,如何發展呀
現在莆田的經濟是有點落後,但是前途光明。
想一想在外的莆田人商人有多少,現在他們都爭著回家鄉來投資。而且現在福廈鐵路也正在動工之中,想想就知道未來莆田的未來是多麼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