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二戰後俄羅斯政治經濟發展6

二戰後俄羅斯政治經濟發展6

發布時間:2020-12-15 09:00:44

1. 丘吉爾在二戰前和二戰後對蘇聯(俄)的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原因是什麼

二戰前:由於希特勒德國崛起,丘吉爾主張聯合蘇聯對抗德國,對蘇聯示好

二戰後:德國戰敗,蘇聯成為歐洲最強大國家,丘吉爾主張圍堵蘇聯,拉開了「鐵幕」圍堵的序幕。

原因:二戰前英國需要和蘇聯聯合起來對抗德國,而二戰後,蘇聯崛起,英國不得不掉頭反擊蘇聯。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

丘吉爾還可以稱之為預言家、發明家、戰略家、外交家。

他早在三十年代對未來戰爭中的一些重大技術發展所作的預見後來都變成了現實;他以超乎尋常的驚人敏感和極大的勇氣,冒著和平主義浪潮的巨大壓力和「在政治上幾乎有被消滅的危險」,一天也不放棄向國人發出預言式的戰爭警告,使英國人做好了戰爭來臨的精神准備。

他在用雷達偵察來襲敵機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對此問題的研究。他因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陸地行舟」,使輪式裝甲汽車演變成為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而被尊為「坦克之父」。

他主持制定了「二戰」中的許多戰略計劃。他親自有意培育了在當時乃至後來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關系。總之,丘吉爾是一位人生內涵極為豐富的傳奇人物。


(1)二戰後俄羅斯政治經濟發展6擴展閱讀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搭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制度的創建,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聯合國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2. 二戰結束後蘇聯經歷了哪些政治風雲

您好哦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文縮寫СССР,英文縮寫USSR,1922年12月30日—回1991年12月26日),簡稱蘇聯,曾是世界上答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地域跨越歐亞兩大洲,海岸線從北冰洋伸展到北太平洋。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蘇聯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及與美國並列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主體由俄羅斯聯邦繼承。
望採納!

3. 二戰前後蘇聯的政治經濟文化,請大家幫幫忙。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CCCP,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簡稱蘇聯。已於1991年解體。解體前乃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幾乎全個東歐、中亞及北亞,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根據蘇聯憲法,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首都為莫斯科。國家元首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總統。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和總理。武裝力量名稱為紅軍。
歷史
具體請參見:蘇聯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注1。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爾什維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從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改國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簡稱蘇俄,其後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勢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不敢心失敗,組織白軍發動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叛亂。經過國內戰爭,蘇俄紅軍擊敗了白軍和眾多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1924年,列寧逝世,斯大林獲得最高權力。蘇聯進入斯大林時期。 很多人認為,斯大林為了鞏固個人地位,通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對手,以肅反的方式展開了大清洗。據稱,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改營甚至遭到屠殺。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的大多數人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殘酷且犯下嚴重罪行的獨裁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並一再任由甚至協助納粹德國吞並蘇德之間的小國,甚至同意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注2。 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而不果,英法卻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與此相反,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系。此後,在1939年,蘇聯轉而和德國結盟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范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瓜分波蘭,攻打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並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二戰初期頗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了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經過浴血奮戰,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蘇軍經過浴血奮戰,1945年5月,包括蘇聯紅軍的盟軍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 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令蘇聯倍感威脅,因此針鋒相對地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冷戰時期開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斗爭,最後赫魯曉夫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蘇聯進入赫魯曉夫時期。 赫魯曉夫結束了警察恐怖,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但赫魯曉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 此後,蘇聯和很多國家爆發政治沖突。但在航天領域,蘇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為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多次引發武裝沖突,並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主義陣營。一方面來說,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到了趕超美國的程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人民生活水平卻得不到改善。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經過一系列政權爭奪,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 戈爾巴喬夫屬於改革派。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布獨立。蘇聯聯盟開始走向解體。 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建立一個類似大英國協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林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12月26日,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標志著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關蘇聯解體的詳細歷史,請參看:蘇聯解體條目
行政區劃
具體參見蘇聯行政區劃 蘇聯行政區劃 蘇聯是一個由15個平等的主權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盟。根據蘇聯憲法,加盟共和國為主權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它同其他蘇維埃共和國聯合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加盟共和國擁有自己的憲法,還有同外國發生關系、同外國締結條約及交換外交和領事代表、參加國際組織的活動的權利。加盟共和國下轄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簡稱自治共和國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也擁有較大的權利,擁有自己的憲法。各加盟共和國間的疆界,須經有關共和國彼此協商並經蘇聯批准始可予以變更,自治共和國的領土未經其同意也不得予以變更。 解體之前(1989年),全聯盟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加盟共和國下設邊疆區和州,全國共有155個州(область)和6個邊疆區(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按各民族人數多少分別成立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專區,全聯盟共設有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個自治專區(автономная район)。 這15個加盟共和國和其下轄的自治共和國分別是: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4. 蘇聯為什麼不在二戰後重視發展輕工業

在戰前的兩個五年計劃後,蘇聯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二戰結束後,蘇聯必須盡快恢復國家在戰爭時期被毀壞的工業,當時蘇聯的斯大林模式就為蘇聯盡快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較好的政治保證和支持。

在戰爭沒有結束前,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矛盾對立就不斷顯現出來,戰爭結束後,逐漸走向對立,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美蘇爭霸的序幕,之後西方國際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形成同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對立,美國主持的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以及北約等都針對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剛剛走出戰爭的蘇聯必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工產業,使蘇聯在同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勢力相抗衡,維護社會主義政權和國家的安全利益。

二戰後的蘇聯形式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簡單,此時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再是像戰前那樣只有一個蘇聯,戰後的幾年時間里,以及東歐的波蘭,匈牙利,南斯拉夫以及亞洲的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成立,蘇聯在當時是社會主義陣營中最為強大的國家,而此時這些國家最為擔憂的是資本主義勢力的反撲,迫切的需要保護新生政權,免受西方勢力的威脅,這時強大重工業基礎建設以及軍事國防力量對這些國家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強大的蘇聯自然也有必要有著強大重工業基礎和軍工產業來幫助和支持新興社會主義國家建設。

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大環境下,美蘇兩級長期的對峙,使得兩國不斷的進行軍備競賽,在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時代,尤為強烈,重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軍工產業,對蘇聯在同美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有著很大的益處。

斯大林的繼任者赫魯曉夫在國家經濟體制上進行了一些改革,輕工業以及農業有所發展,但並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之後的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也都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都是以重工業為主,直到今天的俄羅斯,輕工業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也並不高,依然以重工業為主。

5. 二戰後蘇聯還參加過哪些戰爭有沒有造成大規模平民傷亡每次發生的背景 動機是什麼

二戰後,蘇聯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爭,但是有幾次軍事沖突蘇聯都介入了,如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因為捷克不聽蘇聯的話,蘇聯糾集其他國家入侵的;歷次中東戰爭蘇聯都站在阿拉伯世界這一邊,但是從未公開宣戰,只是背地裡大量出售武器給阿拉伯國家,並且幫助他們訓練飛行員,出賣情報給他們和進行戰爭威脅逼迫美國及以色列;蘇聯在戰後唯一一次戰爭是入侵阿富汗;還有古巴導彈危機,但是最終沒有演變為戰爭。下面說說入侵阿富汗,入侵捷克和古巴導彈危機。
蘇聯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中亞內陸國家,是蘇聯和中國的鄰國。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扶植傀儡政權。但是1979年第3次政變後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政權。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洗了人民民主黨內更為親蘇的旗幟派人士。蘇聯統治集團因此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嚴重威脅。9月底,勃列日涅夫決定對阿富汗進行武裝干涉。

蘇聯先是派人到阿富汗搞掉了阿富汗保安部隊的負責人、軍隊的總參謀長和阿明的侄兒、堂弟,12月下旬又以欺騙手段解除了喀布爾軍隊的武裝。27日晚,蘇聯撕毀1978年12月與阿富汗簽訂的《蘇阿友好睦鄰合作條約》,出動近10萬大軍入侵阿富汗,侵佔喀布爾,並發動了第4次政變,推翻阿明政權,處死阿明全家,扶植親蘇的旗幟派領導人、當時在國外當大使的卡爾邁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黨黨中央總書記兼政府總理。

蘇聯的武裝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並嚴重威脅亞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許多抵抗組織,武裝抗擊入侵者。到1980年,全國抗蘇武裝力量已達10萬人以上,控制了全國75%的農村和地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強烈譴責蘇聯侵佔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聯合國第6屆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蘇聯軍隊立即無條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蘇軍在阿富汗傷亡達3萬多人。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決定從阿富汗撤軍。1988年4月14日日內瓦協議簽字,規定蘇自當年5月15日開始撤軍,9個月內撤完。 1989年蘇聯軍隊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20日,蘇聯糾集波蘭、民主德國、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四國約30萬軍隊對捷克斯洛伐克突然襲擊,僅用6小時即侵佔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華沙條約」國家內部間,以突然襲擊方式悍然發動入侵的典型戰例。

1968年1月,奉行「自由化」路線的杜布切克出任捷共第一書記,杜上任後改組捷共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提出新的「行動綱領」,對蘇離心傾向日益明顯。蘇聯擔心捷克的政治、經濟改革動搖其對東歐的控制,遂對捷採取了政治、經濟壓力,逼迫捷共改變政治路線,遭捷拒絕後,蘇聯決定訴諸武力,用軍事手段佔領捷境,改組捷共領導層,扼殺捷克改革。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在「談判」煙幕掩護下,經過周密策劃和長期准備進行的。為隱蔽入侵意圖,蘇聯採取種種外交、政治欺騙手段蒙騙捷方。蘇軍及其它華約部隊,以「軍事演習」為借口,將軍隊調至靠近捷邊境的進攻出發地。至入侵前一個小時,蘇駐捷大使還向捷領導人謊稱:「絕不會發生軍事行動」。經過100天緊張准備,蘇聯糾集其它4個「華約」國家的5個師和蘇軍18個師,近1000輛坦克,於8月20日夜,分多路對捷發起突然襲擊。

入侵伊始,蘇軍特種作戰部隊乘軍用運輸機飛臨布拉格國際機場,在「機械故障」的籍口下,要求在機場「緊急迫降」。飛機在捷機場降落後,70餘名特種作戰部隊士兵沖出機艙,迅速攻佔塔台和機場要地,控制整個機場。隨後,在蘇境內待命的一個蘇軍空降師乘30餘架運輸機緊急空運布拉格,蘇傘兵由機場搭乘坦克和裝甲車輛向布拉格市區快速突進。蘇軍先控制了捷首都所有交通要道,包圍、佔領捷共中央大廈、捷國防部、郵電、新聞等黨、政、軍要害部門,逮捕捷共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等捷黨政軍要人。與此同時,由大量坦克、裝甲車組成的華約部隊,從蘇、德、波、匈四國與捷接壤邊界多路、多方向越過邊境,佔領捷克其它大中城市和戰略要地,封鎖捷克與奧地利邊境。擁有23萬兵力的捷軍,在所有軍營均被蘇軍控制的情況下,基本上沒有進行抵抗。8月21日,蘇軍及華約後續部隊和各級指揮所陸續進入捷境,完成了對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佔領。

8月26日,被拘捕至莫斯科的杜布切克迫於壓力,與蘇聯等5國達成協議,改變捷共既定路線。在捷人民堅決反抗下,入侵蘇軍及華約部隊陸續撤離捷境,但仍有部分蘇軍繼續留駐捷西部邊境。

蘇聯糾集華約軍隊聯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從軍事意義上看是一次成功的突襲,但在政治上卻招致了捷人民的強烈反對和國際輿論指責。這種以武力對一個主權國家內政進行干涉的侵略行徑,暴露了蘇聯「強權政治」和軍事冒險的本質。

古巴導彈危機
豬灣事件之後,美國對古巴實行全面禁運。卡斯特羅深知自己勢單力薄,便於1962年7月派遣以自己的弟弟勞爾-卡斯特羅率領的代表團前往蘇聯請求幫助。與此同時,蘇聯也一直在認真思索對待古巴的策略,按赫魯曉夫的說法是美國人不會容忍卡斯特羅政權的存在。如果蘇聯不採取決定性步驟保衛古巴,那麼將會引起其它拉美國家拋棄蘇聯,將大大降低蘇聯在全世界的地位。按照這個思路,蘇聯決心將古巴作為伸向西方深處的橋頭堡。

赫魯曉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導彈,並且力爭在美國發現之前做完這項工作。這樣即使美國發現並採取措施摧毀它們也不怕,因為只要有1/10導彈留下來,就能給美國以致命打擊。

蘇聯政府批准了赫魯曉夫的計劃,赫魯曉夫在7月3日和8日參加了與勞爾-卡斯特羅的會談,達成秘密協議。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提供伊爾28噴氣轟炸機,於7月開始實施。蘇聯把運往古巴的貨物改由蘇聯船隻運送,將幾十枚導彈和幾十架飛機拆開裝到集裝箱里運往古巴。同時,3500名軍事技術人員也陸續乘船前往。每一枚導彈都攜帶一個威力比在廣島的原子彈大 2O或3O倍的核彈頭。直到9月2日,蘇聯才公開宣布,根據蘇古兩國達成的協議,蘇聯將向古巴供應武器和提供技術專家。此時,蘇聯的武器和專家的運輸計劃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聲。

將核導彈安在美國佬的鼻子底下,赫魯曉夫似乎出了一口惡氣。到底在美國門口埋了一顆地雷,將世界的視角從東半球轉到了西半球。可是,他沒有料到,一場軒然大波由此引起,戰爭危機同樣也威脅到蘇聯。赫魯曉夫也為自己出了一道難題。

曾使美國丟盡臉面的U-2飛機為肯尼迪爭了口氣。在此之前的1960年5月5日,蘇古建交前2天,赫魯曉夫曾宣布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消息:5月1日,一架美國飛機在飛越蘇聯領空時被擊落了。美國發表聲明稱,這架飛機在土耳其做高空氣象研究,因缺油失去聯系誤入蘇聯邊界。7日,赫魯曉夫興致勃勃地說,他的第一次講話故意隱瞞了事實。他有證據確定U-2飛機從事間諜活動,在蘇聯領空進行攝影偵察。飛機殘骸已經找到,將在莫斯科展出。駕駛員鮑爾斯活著,將被交法庭審判。這事件美國無論如何也說不圓了。險讓薩姆導彈再打下一架U-2飛機,但得悉在那裡發現了薩姆導彈設施的消息後,中情局長麥科恩認為這個險非冒不可,他下令立即對古巴西部的島嶼進行拍照。兩名空軍上校起飛,前往古巴西部。事先告訴他們地面可能會有炮火,可是薩姆導彈的射手要麼離開了崗位,要麼睡著了,他們一路平安無事。回來後,他們獲得的新證據令人不寒而慄。從這些照片上已可看到導彈一周之內,16個一或許32個發射場就可供發射,據美國情報委員會估計,蘇聯用這些武器可以向美國本士(西至蒙大拿州的周標一次集中發射4O枚彈頭。而且,當時在古巴的武器大約相當於蘇聯全部洲際導彈發射能力的一半。對照片的分析表明,它們是對准著一批特定的美國城市的。如果發射出來,幾分鍾之內800萬美國人就會喪命。

美國人再也坐不住了。五角大樓馬上擬定了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並以此為借口向佛羅里達和接近古巴的美軍基地集結軍隊。

1962年10月16日中午11時、下午6時,肯尼迪在白宮兩次召開秘密會議,討論對古巴的行動計劃。五角大樓的「鷹派」提出了兩種強硬措施:一是美國武裝部隊直接攻擊古巴。具體的做法是:先派飛機對古巴進行空襲,摧毀其防禦設施,倉庫和機場;然後派海軍陸戰隊登陸,一舉將蘇聯的導彈、技術人員和卡斯特羅的政權消滅。二是動用500架飛機對古巴進行地毯式的轟炸,主要目標是導彈發射場。

10月22日,肯尼迪發表了他的演說,並警告赫魯曉夫:「從古巴發射的任何導彈都將被認為是蘇聯向美國的襲擊,必將招致美國對蘇聯的全面報復。企圖闖越封鎖線的任何船隻,都將被美國海軍擊沉。」出乎意料的是,在肯尼迪發出進攻威脅的同時,五角大樓向他報告說,俄國人和古巴人莫名其妙地把他們的飛機一字擺開停放在機場上,像20年前在珍珠港的美國飛機一樣等著被擊毀。肯尼迪開玩笑的命令泰勒將軍派U-2飛機對佛羅里達各美國空軍基地進行高空攝影,說,「如果咱們也那麼著,那倒很有趣哪。」結果,美國的飛機果然也是那樣,大驚失色的空軍部迅速讓這些飛機疏散開來。

在莫斯科,足足13個鍾頭沒有任何反應,然後,美國駐蘇大使收到一份照會,指責美國的「海盜行為。」,並承認設在古巴的導彈意在用於軍事目的。這份照會被理解為蘇聯還在舉棋不定,赫魯曉夫措手不及,看來正在拖延時間,以便考慮對策。

核戰爭已是迫在眉睫,戰爭的陰雲比此前或此後的任何時刻都要濃重。事情似乎出現了轉機,下午6點鍾(莫斯科凌晨1點鍾 ),赫魯曉夫的一封感情激動的長信通過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與美國國務院之間的專線電傳打字機開始傳送過來。蘇聯總理第一次承認在古巴有俄國導彈,他說,他建議不再往古巴運送武器;只要肯尼迪答應不進攻古巴,可以把古巴境內的武器撤除或毀掉。

又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上午9點(在俄國首都是下午4點鍾)前幾分鍾,莫斯科電台宣布,9點整將廣播重要聲明。這是和平的最後一線希望。如果赫魯曉夫拒絕肯尼迪的條件,美國就將發動進攻。麥克納馬拉這時估計美國的傷亡將達四萬至五萬人。

蘇聯廣播員開始宣讀俄國的答復。關鍵在第三段:為了盡快消除危害和平事業的沖突……蘇聯政府……已發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們所謂進攻性的武器,把它們裝箱運回蘇聯。

俄國人事先沒有徵求過卡斯特羅的意見。卡斯特羅因而宣稱他被出賣了,並表示對這個協議將不予理睬。然而他雖能拖延時日,卻不能制止危機的結束。導彈盡管設在古巴的土地上,卻是掌握在俄國人手裡,而且也沒有一個古巴人懂得如何發射導彈。下午1點3O分,三軍參謀長向特遣136艦隊發出信號:不要再上別國的船,不要再顯示武力了。執委會興高采烈,但是總統說,赫魯曉夫這次退讓必然是極為困難的;並告誡他們切不可聲稱美國取得了勝利。古巴導彈危機終於告一段落了,但美蘇危機卻並沒有就此消除。

6回答者: HCCER

6. 二戰後西方普遍反俄,為什麼唯獨德國一直跟俄羅斯關系

看這篇文章

對二戰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相信對法西斯德國戰敗會有所印象:1944年蘇聯紅軍發動了十次斯大林突擊,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德國在東西線的夾擊下,使得歐洲戰場的天平已倒向了反法西斯方。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最終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滅亡,也宣告了二戰歐洲戰事結束。
蘇聯對推動納粹德國滅亡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不過,時間往前推移幾年,也就是在1939年8月,蘇聯還與納粹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就在此條約簽署一個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而蘇聯也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雖然,蘇德波三國在一戰時彼此便有很深的瓜葛,但蘇聯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來應對西線,只是波蘭成為了犧牲品。
不過蘇德的同盟關系並沒有維系多久,直至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反對了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雖然,蘇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損失也是十分慘重,蘇聯死亡近3000萬,物質損失巨大,
許多工業設施被摧毀。不過,就在戰爭過去沒多少年,在蘇美爭霸期間,屬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即西德的第一任總理阿登納及其代表團,於1955年9月訪俄,隨即,西德與蘇聯的關系回暖升溫。第四任總理勃蘭特上台後,在推行與蘇聯緩和合作的新東方政策做出了重大努力。
二戰後僅僅10年,西德便拋出橄欖枝,主動示好俄羅斯,這是為何?俄羅斯為何又會接招呢?雲石君將做簡要分析。
第一,德俄地緣關系緊密,面對強大的蘇聯,德國需緩和雙方矛盾,以維護自身安全。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國家普遍衰敗,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的身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在二戰後便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對峙。二戰後,戰敗國德國損失巨大,國家又被英法美俄佔領,甚至被劃分為東德和西德。而西德正處在東西方冷戰的前線位置,在美蘇的強勢夾擊下生存。
雖然,德國要承受美國的經濟、軍事重壓,可是美德間的地緣關系很疏遠,德國還有喘息的機會。而德國與蘇聯地緣關系相對密切很多,雖然,戰後德國在馬歇爾計劃等援助下,得以快速恢復國力,但蘇聯龐大的體量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震懾到德國,威脅著德國的國家安全德國在惶恐不安中,完全可以小心行事,向蘇聯示好
第二、德國本身的地緣實力有限,需要對外拓展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而蘇聯地緣潛力非常大,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豐厚的資本來發展自己。德國和蘇聯是一種互補關系,合作可以共同獲利。
二戰後,德國國力一落千丈,工業基礎大部分被摧毀,還要承受巨額的賠款。原本,德國在19世紀末才實現國家統一,在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加持下,依靠其歐洲大陸中心的位置,迅速實現崛起。兩次世界大戰雖然都遭受了重創,但還是有相當多的技術、人才的積累,二戰後,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西德依舊可以憑借其地緣優勢,再度崛起。不過,它卻不再是一個自由之身,受到美國嚴格控制。德國要想擺脫美國的操控,就需得尋求一個強有力的合作對象。
另外,德國雖是歐洲大陸的中心,不過這也限制了其向四周擴散影響力,地緣實力相對較差。而西德大多數國家與美國也脫不了關聯。德國要想挖掘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最佳的合作對象非蘇聯莫屬。雖然,蘇聯貴為和美國並列的世界超級大國,但是蘇聯本身的文明質量並不高,工業技術發展也不完善,它的強大更多的是依託於其廣袤的領土發揮出來的地緣實力。而蘇聯要想充分挖掘其地緣潛力,就需要引入更先進的文明或者先進的技術、豐厚的資金來用於內部建設。而德國與蘇聯緊密的地緣關系,利於促成雙方的合作。德國和蘇聯彼此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如果能實現合作,將會是共贏的局面。
第三、與蘇聯保持良好合作關系,一定程度上,利於德國擺脫美國的牽鉗制,同時推動德國在歐盟中的領袖地位形成。
二戰後,德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沒有多少自主權。美國雖然給予了德國援助,不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利益當頭,美國的援助是帶有政治目的的,是想將美蘇爭霸的前線戰場德國,變得更強大以此來制約蘇聯。可以如法炮製,蘇聯也會積極爭取德國來制約美國。
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德國這種在美蘇夾縫中的地位,也可以提升德國自身的價值,大施縱橫之術,實現左右逢源。所以,德國為了少受美國鉗制,和蘇聯走得近一點,在與美國不平等的關系中,爭取更多有利於自己的籌碼。
歐洲與蘇聯的地緣關系比美國緊密得多,也就是說,受到蘇聯直接的軍事威脅更大。德國又將自身的前途和命運與歐盟的發展高度融合在一起,如果德國能同時平衡好與西方和蘇聯之間的關系,承擔起歐洲和蘇聯的橋梁作用,利於推動德國在歐共體的領袖地位,進而提高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同時增加了擺脫美國的底氣。
權衡之下,不難看出,德國拉近和俄羅斯的關系,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7. 二戰後俄羅斯的經濟與政治發展狀況

不好意思二戰後,你說的是前蘇聯的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嗎?還是蘇聯,或者是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

8. 二戰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的發展

首先,俄羅斯是蘇聯解體以後獨立的聯邦,離二戰結束45年了。蘇聯解體是1989年,俄羅斯幾乎是同一時間獨立的,當時的領導人是葉利欽(個人非常討厭他)。
(1)政治上:國際上,俄羅斯並沒有在世界上獲得與蘇聯的同等地位,許多國家都把當時的俄羅斯列入了3流國家,國內,葉利欽排除異己,建立親美,親歐的政府,甚至又一次葉利欽出國到歐洲治療疾病,一去就是一個月;
(2)經濟上:俄羅斯可以說跌入了蘇聯解體後的最低谷,許多人連每日的三餐都無法解決,大批的技術人才為了養家糊口,紛紛離開自己的祖國,大批的俄羅斯的婦女為了生存,忍辱負重,靠在其它國家出賣自己的肉體度日。
(3)軍事上:俄羅斯沒錢養活軍隊,當時一年的軍費開支才30億美元,可想而知,政府沒辦法,只好批准俄軍隊自謀出路,當時,有許多軍區為了發工資,只好以低價(甚至是廢鐵的價格)出售蘇聯留下的武器裝備,之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蘇聯垂直起降的戰斗機雅克-141,美國的現役F 35B(閃電2)隱形戰斗機的垂直起降技術就是從那得來的,還有蘇聯留下的航母,被賣到只剩下一艘庫茲涅佐夫,其他的現在在韓國1艘,印度1艘,中國5艘,剩餘的被當廢鐵處理了(這當中就有蘇聯人期待已久的,完工40%的烏里楊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由此可見當時的俄羅斯軍隊實在是慘不忍睹。
後來,一位傳奇人物出現在俄羅斯的歷史上了,這就是普京(贊),一個前蘇聯駐波蘭的特工,當時普京在俄羅斯國難當頭,面臨被西方肢解的情況下掌管列了俄羅斯的各項大權,當時他就職時說:「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普京不僅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了俄羅斯從黑暗中走了出來,正因為如此,普京在俄羅斯人眼中是一個英雄!盡管現在有一些俄羅斯人被美國等西方勢力支持,以用來對付普京,但實際上,美國人並沒有打動普京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的地位!你可以到俄羅斯的街頭調查,問俄羅斯親年女性「誰是你心目中的夢中情人?」會有很多很多人告訴你是「普京!」所以如此受人敬仰,支持的普京毫無疑問是俄羅斯政治,經濟,軍事的領導核心!所以自葉利欽以後,俄羅斯在各方面都迅猛發展,從一個3流國家躍升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1)政治上:俄羅斯取得了在某些方面和美國平齊平座的地位,俄羅斯也讓周邊的同從蘇聯解體的國家紛紛附庸於它。
(2)經濟上:俄羅斯年年經濟的增長率超過2%(西方的水平),尤其在和中國和作後經濟更是連續8年經濟增長超過5%,毫無懸念的列入世界金磚四國(其他是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人的經濟收入水平大幅上升,一些地區已是發達國家水平,俄羅斯靠著自己擁有的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礦產資源(這當中尤其是鈾礦和稀土,目前世界上2/3的核電站所用的鈾就是俄羅斯的),在對外貿易上一直取得主動,歐州那些冬天要靠俄羅斯天然氣度日的國家根本沒底氣和俄羅斯談貿易條件。
(3)軍事上:俄羅斯重拾世界第二的地位,這當中就有一些經典案例:1,俄羅斯利用能源這張牌,從烏克蘭那裡接手了全部22架前蘇聯圖-22M逆火戰略轟炸機;2,消滅了車臣武裝,徹底粉碎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想要肢解俄羅斯的念頭;3,在格魯齊亞叫囂要讓美國在其國內部署反導系統的背景下,俄羅斯用了一場閃電戰,將喬治亞分裂出兩個省,從而讓周圍的國家沒一個再敢說讓美國到其國內部署反導系統了;
所以俄羅斯的發展可以說就是普京的一部史詩,是普京帶領了俄羅斯走向富強!
(純手打,都是自己了解到的知識,有什麼軍事,國際事務上的問題可以問我哦,QQ是1079177047).

9. 二戰後俄羅斯的經濟為什麼一直不景氣

二戰後俄羅斯還是屬於前蘇聯,蘇聯和美國號稱世界兩大超級大國,分別控制社會主版義國家和資本主權義國家國際貿易,並不存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俄羅斯經濟崩潰是在蘇聯解體才開始的。
蘇聯有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哈薩克、喬治亞、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亞美尼亞、摩爾多瓦、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15個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巴什基爾、布里亞特、達格斯坦、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卡爾梅茨達、卡累利阿、科米 、馬里 、莫爾多瓦、北奧塞梯、韃靼、圖瓦 、烏德穆爾特 、切切諾-印古什、楚瓦什、雅庫特、阿布哈茲、阿扎爾、卡拉卡爾帕克、納希切凡20個自治共和國。
至於捷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波蘭,南斯拉夫,東德都是當年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是二戰後蘇聯在其佔領的東歐各國扶植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屬於蘇聯的同盟國,不是蘇聯的一份子。

10. 二戰後,鐵托為什麼和蘇聯決裂了呢

因為二戰以後蘇聯老是在經濟上遏制南斯拉夫,鐵托不願意被蘇聯操控,兩家關系就鬧掰了。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後俄羅斯政治經濟發展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