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朝代

經濟發展朝代

發布時間:2020-12-15 07:43:57

1. 總結一下每個朝代的經濟發展概況及重要經濟政策~謝謝~如果有些朝代沒有就不用了但是大朝代要有~

http://www.5ykj.com/Health/gaosan/99844.htm
1、春秋:井田制
2、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禁止棄農經商。
3、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
4、西漢:劉邦實行休養生息,士兵復員生產,歸還逃亡者田宅;釋放奴婢為平民;減輕田租。文帝、景帝繼續實行。漢景帝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穀物和絲麻」。
5、東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田租;廢除王莽時的苛捐雜稅。
6、三國:蜀國諸葛亮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曹魏重視保護農桑。
7、南北朝:劉宋注意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
8、唐朝:唐太宗「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即民本思想)。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唐玄宗前期重視農業生產。
9、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政府積極推廣占城稻,促進南北農作物的交流。
10、金:金世宗推行一些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利用黃河故道屯田;減免受荒地區的租稅。
11、明朝:明初獎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
12、清朝: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同時實行抑商政策:對商品徵收重稅,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禁止海外貿易,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

一、政治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1、中央集權脈絡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2、君主專制脈絡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

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二、經濟

1、夏商西周時期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

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

在這種生產力逐步發展的情況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進步。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井田制破壞,農民個體經濟廣泛出現。這一點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吳問》和《漢書·食貨志》所載李悝盡地力之教的論述中可以看出。

另外,從《墨子》、《孟子》、《商君書》、《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者是個體農民。

3、秦漢時期

回顧秦漢經濟發展的歷程,可知始終是在政治干預經濟的狀態下進行的。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

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中國封建政權和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為封建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而且也鑄造成我國封建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首先是家庭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然後是國家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最後是地主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同一。

這種社會生產結構在家庭、國家、田莊不同生產單位的同一狀態,進一步彌合了社會生產的自然分工,使商品經濟日益屈從於自然經濟,形成了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同一;土地所有制國有和私有的同一,國家政權與土地所有權的同一,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的同一。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同一」模式,奠定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經濟基礎。

4、魏晉南北朝

從宏觀上說,由於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的經濟,在縱的方面,表現為艱難曲折、波浪式的前進。在北方,東漢末年大破壞之後,有三國至西晉太康時的發展;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中,還出現過後趙、前秦的兩度統一和經濟上的兩度復甦。

十六國時期的大破壞之後,經過緩慢的發展,出現了北魏後期的繁榮;魏末大亂後,又有齊、周時的發展。在南方,有孫恩、桓玄時的變亂、宋魏戰爭、侯景之亂等的大破壞,也有東晉太元、宋元嘉、齊永明和梁武帝前期的發展。

橫的方面,由於北方的屢遭破壞、江南以及東北、西北的發展,向著全國均衡發展的方向跨進了一步。

5、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低估的。隋唐五代在中國經濟史上也是一個巨大轉折時期。

自晉王朝被逼南渡,中原地區原來居住和從邊遠地區南進到中原的各民族展開爭奪華夏大地的戰爭,連年戰爭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五胡十六國,極混亂紛爭的局面。

以後由南進的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它原是游牧民族,從原始公社制習慣出發,統一中國北方後,經濟上的任務首先是把大量荒地計口授田,施行了均田制。

並且積極推行漢化,這一點對經濟的恢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北魏政權最後還是被高氏集團建立的北齊,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所代替。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

東晉南渡在客觀上把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帶到南方,而且把大批技術人員、知識分子也帶到南方,使南方迅猛的趕上北方,後來終於超過北方。

淝水之戰,阻住了北方羯族和氐族兩個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一直到隋、唐、五代都處於相對安定的環境,使經濟發展有一個和平祥和的有利條件。

南方經濟發展極不統一。雖無大的戰爭,但卻並不統一,政治也不穩定。經過了宋、齊、梁、陳,最後讓北方來的繼承了北周的隋統一了全國。

隋所以能統一中國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還是北方高於南方。就以穿的來說,絲綢是北方生產的,南方只是麻、綿布。

在北方建的趙州石橋反映了北方建築水平,南方當時還處於「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隋書卷24食貨志)。所以決定的因素還在經濟。

隋朝在戰亂中創立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在政治經濟上開始了封建社會的一個巨大變革。隋的統一全國為唐代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應該一提的是隋朝使大陸與台灣關系進一步密切,隋煬帝派使者二次去台,到唐時把台灣劃給嶺南節度使管轄。經隋派兵進駐,到唐則完成了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6、宋遼夏金時期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土地制度的單一發展方向,土地租佃關系成為農村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形式,從而把國家對土地的佔有和對民間土地佔有的干預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這一時期,土地私有制度不僅在宋朝統治的漢族地區得到廣泛發展,而且逐步在遼、西夏、金統治下的北方民族地區取得主導地位,這不僅擴大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地域范圍,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私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使廣大農村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7、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盛世輝煌的經驗和衰世急劇崩潰的教訓足可成為今人國民經濟管理活動的暮鼓晨鍾。鳥瞰世界民族之林,任何忽視歷史經驗教訓,或不總結自己民族歷史上經濟管理得失所在的民族,都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漫長的中世紀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經濟管理經驗無與倫比,罕有其匹。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

8、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在明代270 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變化很快,內容豐富,種類龐雜。以明代經濟由單一經營向著農、工、商多種綜合經營過渡為主要線索,循其運行軌跡,稽其來龍去脈,以縱通為主,縱橫結合,力求多視角、多層面展示有明一代經濟發展風貌。

在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中,強調召軍移民開荒屯田的重大經濟效益及其對改變全國人口與土地布局和縮小邊區與內地經濟差距的巨大意義;強調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強調明太祖經濟立法對有明一代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強調田賦「折色」對生產發展的刺激。對於明中葉的經濟問題,從土地佔有關系的變動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壞而引發土地兼並激烈,導致農民大量破產逃亡。

於是迫使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進行賦役改革,以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王朝的統治地位。對於明後期社會經濟形態的新變化,則緊緊把握住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這一重大課題,重點探討了商業性農業的掀起、專業經濟市鎮的勃興、「一條鞭法」、「計畝征銀」的意義以及對外貿易的新發展。

對於明末封建國家的財政危機,從政治上的動盪必然導致經濟上的混亂出發,著重勾勒了「三餉」加派的嚴重後果。而對於明末農民起義軍的經濟政策,則本著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肯定其應有的進步性。

三、文化

1、夏商周

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

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

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

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

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發展引領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並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響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宋元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

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經濟發展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3. 以時間為序的各朝代大事件,以及各年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程度

夏商一公元抄前2070一1046年
商一公襲元前1046一771年
西周一春秋一公元前770一476年
東周一戰國一公元前475一221年
秦一公元前221一207年
西漢一公元前202一9年
東漢25一220年
三國一魏一
三國一蜀一
三國一吳一
西晉一
東晉一
南朝一
北朝一
隋朝
唐朝一
五代十國一

北宋

南宋

元一1227一1368年
明一1368一1644年
清一1638一1840年

4.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歷程按朝代先後順序

歷朝社會經濟發展原因一般有:
(l)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這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推行有利於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一般有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保障農時、獎勵耕織、抑制土地兼並,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3)重視水利的興修,西漢武帝時調集幾萬民工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4)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從刀耕火種到鐵犁農耕促進我國古代農業質的飛躍。耬車,曲轅犁,筒車等都極大促進農業的發展。
(5)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才使中國古代的經濟得到發展。
(6)外來移民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例如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元時期,江南經濟之所以能得到發展主要是由於北方勞動人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與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結果。
(7)民族融合加強,各民族間相互學習交流,促進經濟發展。
(8)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
特徵:
先秦:走在世界前列
春秋戰國:封建經濟產生並開始發展
秦漢:封建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魏晉南北朝:南方經濟開始發展
隋唐:封建經濟鼎盛
五代十國:南方經濟趕上北方
宋元:商品經濟發展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發展過程、原因和特徵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重心曾發生從北至南、從西到東的轉移。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前,中國經濟重心位於黃河流域,特別是關中地區。正是由於該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重要性,使它成為歷代統治者爭奪的對象。因此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戰亂,這就使黃河流域原本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不斷遭到破壞。
特別是東漢末年,北方大規模的戰亂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打擊,長安洛陽兩大古都幾經洗劫,黃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壞,人民生活流離失所,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而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長江流域此時卻獲得了發展經濟的一些便利條件。南方此時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從西晉末年開始,大批北方農民遷居南方,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統治者,如宋的劉裕,也比較注意採取措施發展生產。因此南朝時江南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趕上北方,為國家實現政治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前提,也為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准備了條件。
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發生,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戰亂,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大量北方人民遷居江南,補充了當地勞動力;加上許多割據政權的統治者為增強實力,重視發展生產,因此南方經濟又一次獲得發展。
南宋時期,北方為落後的金政權,而漢族建立的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這一地域性轉變的發展過程
秦漢時期,經濟中心在關中地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濟中心在關中和中原地區,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南北經濟差距明顯縮小;
隋唐時期,經濟中心仍在黃河流域,但長江流域的經濟重要性已與之接近;
五代十國和遼宋夏金元時期,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快,尤其是南宋時,江南經濟已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不僅是農業經濟中心,也是工商業中心,在這里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促進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 南方自然條件好;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北方戰亂,北民南遷,農業勞動力增加,並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統治階級為保證國用,調整政策,重視生產的發展;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對經濟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響。
3、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期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5. 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朝代是哪個

我認為在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朝代是清朝。下面,我來給你說一說我對此觀點的看法。

一: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清朝達到了頂峰,皇帝高度集權,生殺大權都掌握在皇帝一個人的手中,即使有內閣、軍機處、六部等等部門,但還是得聽皇帝的,我對這個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朝的九龍奪嫡」,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令人震撼。政治在清朝高度發展了,經濟自然而然就會得到發展,這是必然的定律。

二:清朝繼承了明朝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並對此進一步發展,引用了外國的資本主義,學習資本主義中的好經驗,使得中國的資本主義越來越得到發展,對外開放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即使後來有閉關鎖國政策。而且最重要的從資本主義中吸收的對經濟發展的方法也是特別特別的多,對促進清朝的經濟非常的有幫助。

三:清朝還繼承了宋朝時期的一系列經濟發展,貨幣的種類越來越多,商品種類越來越多,各種文化事業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商業經濟發展非常迅速。

四:在清朝,各類科技事業也得到極大的提高,四大發明等等都在經濟上發揮了超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清朝的綜合國力相較於以前的朝代真的是非常非常強大,所以,我認為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朝代。

6. 中國古代各朝代政治經濟發展狀況

一、中國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秦王嬴政政自稱始皇帝,並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明代,皇帝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統管政府,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和廠衛制度,實行專制特務統治,皇帝制度走向極端。在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中,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以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的建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2.中央官制

秦朝統一全國後,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從制度上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三省制度結束後,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凡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權受到限制。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後加以傳達執行,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地位高於六部,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統一全國後,郡縣制在地方普遍推廣,分封制被廢除,奠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

4.選官制度(科舉制)

漢武帝時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時,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答卷不許發揮個人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儒學統治地位的終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戰國時期儒學初步發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二、中國古代經濟史

1.古代的農業經濟

農業的發展,一般表現在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發展的原因主要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

②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兩宋時期從越南引入優良品種占城稻。從兩宋時期開始,棉花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農產品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水利工程的興修。

秦朝修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得以貫通;唐代興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黃河、長江流域,邊遠地區也有。

④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重視農業,自秦漢至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養活了眾多人口。

2.古代手工業經濟

手工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主要包括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造船業、造紙業等。每一部門的發展包括產地、規模、技術水平、產品數量與質量、產品銷路等方面。

①金屬冶煉技術。

②采礦技術。

③紡織技術。絲綢之路的開通說明漢代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蘇州、杭州、南京、廣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興起。

④制瓷技術。宋瓷譽滿中外,瓷窯遍布各地。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術:宋代造船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3.古代商業和城市經濟

城市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明清到達高峰。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還有娛樂貿易場所「瓦子」,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4.古代對外貿易興盛

漢朝以絲綢之路為主要路線的陸路貿易開辟了中西貿易的新紀元,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中亞,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貿易范圍擴大。明朝前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從明朝中後期起,由於倭寇入侵,政府開始實行閉關政策,到清朝時期,只開放廣州一地同外國通商,阻礙了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妨礙了對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

5.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國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區初步發展。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出現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經濟均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唐朝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從五代開始,南方經濟逐漸超越北方,並日益成為全國經濟先進地區,而且南方人口數量也超過北方。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6.邊疆地區的開發

秦始皇修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使中原先進的絲織技術和冶鐵技術傳到西域地區。

7. 中國歷史上經濟搞得最好的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人口首次突破1億的階梯,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北宋的首都汴梁人口超過1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經濟總量居當時世界第一位。經濟強盛的另一個表現是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直觀的例子是《清明上河圖》里所展現出的超越以前任何朝代的商業繁榮。

據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趙匡胤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時,年人均GDP已達到600美元,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1%,「人均收入上就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宋朝財政收入峰值達到1.6億貫,按照「1貫=1000枚制錢=1兩白銀」的公式作個簡單推算,宋朝年財政收入的最高值達1.6億兩白銀,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7)經濟發展朝代擴展閱讀:

宋朝在對外貿易方面,強盛的經濟一方面來自外貿的增長,另一方面又為對外貿易注入了活力,加上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導航的應用,使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大增強,除了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傳統貿易夥伴,宋朝的貿易對象還包括了其它亞洲國家以及一部分非洲、歐洲國家。

宋朝已經可以建造300噸的大船,用指南針導航,而數百年後哥倫布的航船才120噸。英國學者巴茲爾·戴維遜在《古老非洲的再發現》一書中認為:「十二世紀前後,中國造船就技術上來講,已經能夠航行到任何船隻所能到達的地方。」

瓷器、絲綢等是宋朝海外貿易的「拳手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宋代「五大名窯」出產的瓷器享譽海外,根據史料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當時進出口商品多達300多種,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等中國的發明也隨著海外貿易走向越來越多的國家。

8. 有沒有好看的關於中國古代各朝代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政策的書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經濟--»

9. 古代各個朝代有關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度

王莽時企圖回復周代的井田制但是失敗,後來興起於北魏的均田制,因朝廷按每戶人丁數分一定的田地,故稱均田,一直沿用到隋唐,唐朝時又實行租庸調制,規定了交納絹帛等物稱租,服勞役為庸,不願服勞役的交一定的財物謂之調,宋代王安石辦法,主要的有1。青苗法,在百姓種田遇到青黃不借時,可以向官府申請貸款,因為用地里的青苗來抵押,故稱青苗法,2,全國丈量土地,地多的多交,地少的少交。3。免役法。4,保甲法,5,市易法,即政府對市場進行管理,控制物價等等。6,加強軍隊建設,更新武器裝備。
元朝實行的是奴隸制,漢人的人身,土地任由蒙、色諸族搶奪、兼並。
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清朝的圈地運動,和鼓勵開荒,以及攤丁入畝等等。

10. 中國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在哪個朝代超過了北方為什麼能夠超過

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得到初步開發,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唐朝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安史之亂南方人口首次超過北方,經濟也開始超過北方;但南方經濟完全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是在南宋時期.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