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什麼是時代潮流
1、堅持合作共贏,建設開放經濟。開放合作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邏輯。貿易戰不可取,因為不會有贏家。經濟霸權主義更要不得,因為這將損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最終也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堅持創新引領,把握發展機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中,除舊布新必然導致產業變革,這個過程是艱難痛苦的。
3、堅持包容普惠,造福各國人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南北差距仍很明顯。另一方面,在各國內部,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發展差距。
4、堅持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良好穩定的外部環境,是所有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如此。
(1)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格局擴展閱讀
順應時代潮流的做法:
1、牢牢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參與國際創新和技術合作,積極開展南南合作。
2、繼續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同國際規則對接,增加透明度,堅持依法辦事,鼓勵競爭,反對壟斷。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鼓勵企業間正常技術交流合作,保護所有企業合法知識產權。
4、繼續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落實2030年議程開辟新空間。
參考資料來源: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順應時代潮流 實現共同發展
B. 當今世界的經濟格局
隨著日歐經濟的衰退和中國經濟的崛起,世界經濟格局由美日歐三足鼎力演變為一超專六強屬. 一超是美國,其經濟實力是緊隨其後的四大經濟強國之和.佔有世界財富的28.7%. 六強是日本,德國,中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六國GDP所佔世界份額依次為10.7%,6.2%,5.9%,5.0%,4.8%和3.9%. 七國經濟總量差不多佔居整個世界的70%. 七雄經濟實力大比拼 義大利:相當於兩個非洲. 法國:相當於一個大洋洲. . 英國:是發展中國家第二大經濟強國--印度--的3倍. 中國:相當於整個南美洲. 德國:是世界第8,9,10三大經濟強國經濟實力之和. 日本:相當於亞洲經濟的一半. 美國;相當於整個亞洲和一個義大利.
C. 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美國自二戰後一直致力於構建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和政治體系,冷戰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體制轉軌加速了這一全球體系的發展進程。1991年,蘇聯解體結束了美蘇兩極的戰略均勢,國際體系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蘇聯解體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全球化,確立了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全面優勢,美國支配下的單極世界開始形成。地處遠東的東亞大國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被美國視為對其未來世界領導地位和在東亞地緣戰略利益的挑戰,美國從外交現實主義和地緣政治出發,對尚未納入其主導下的遠東國際秩序的新興強國必然要加以遏制。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美國對中國的軍事侵擾和戰略包圍步步升級,中國的發展環境和國家安全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資本主義全球體系與「美利堅治下的和平」 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崛起,當其向海外市場擴張以解決工業品過剩和原料不足時,面對的是已被瓜分殆盡的世界殖民地,美國認識到,與其建立代價高昂的殖民地統治,不如通過促進自由貿易和間接控制關鍵性的市場來謀求殖民利益。與此同時,海權學說的興起為美國向全世界擴張地緣政治利益提供了依據和動力。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通過發動美西戰爭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躋身於列強的行列。二戰的爆發徹底打破了歐洲的勢力均衡,一貫依靠保持歐洲大陸勢力均衡而維持獨尊地位的英國,在德國的猛烈打擊下幾乎難以支持,美國於是走出孤立主義,積極謀求反法西斯同盟的領導權和解決戰後重大問題的主導權,並乘機挖英國的牆腳,排擠英國在世界范圍的殖民利益,變「不列顛治下的和平」為「美利堅治下的和平」。 二戰樹立了美國的世界霸權及蘇聯在歐亞大陸的支配性力量優勢,由於歐亞大陸歷來是世界地緣政治斗爭的焦點,歐洲權力的失衡以及蘇聯在近東的勢力擴張,促使美國對蘇聯採取全面「遏制」的戰略,冷戰從此開始。在二戰後長達四十餘年的冷戰中形成的美蘇戰略均勢,確立了戰後國際關系的兩極格局。二戰使美國的力量空前強大,為美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國主導下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這一新秩序的基礎就是能夠帶來世界經濟繁榮的所謂「全球自由經濟體制」,其核心內容是各國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從事國際貿易和投資,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體系,而這一體系必須通過建立新的國際權力結構來加以保障。因此,二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重點是在對蘇聯進行全面遏制的同時,精心構建資本主義的全球體系。
D. 當今世界格局呈現什麼特點
政治上多極化、經濟上全球化、貨幣大寬松、資產價格波動加大、不平等加劇等。
1、政治上多極化
世界多極化是指一定時期內對國際關系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和國家集團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著形成多極格局發展的一種趨勢。是對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實力分布狀態的反映。多極化發展並不是偶然的,它孕育於兩極格局的演變之中,兩極格局終結後,並沒有出現單極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
2、經濟上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的規模和形式不斷擴大和增,中國入世後,為全球提供一個誘人的大市場。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意義是資源共享,世界格局的是以美國和歐盟為中心的西方強權,發展趨勢是金磚四國的強大而日漸趨向與一種抗衡的局面從而達到一種和平。
3、貨幣大寬松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貨幣「大寬松」,美國、歐洲、日本等經濟體都採用了大規模救市方案,尤其是在貨幣政策上,相比以往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寬松貨幣政策總的來說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比如直接發行貨幣,在公開市場上買債券,降低准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等。
4、資產價格波動加大
貨幣「大寬松」造成了一個直接的結果介紹全球范圍的流動性過剩,一方面表現在資金過剩,另一方面表現在優質資產不足,大量的資金追逐著有限的資產。於是造成了全球經濟新格局的另一個特點即資產價格波動加大。2018年以來,全球通脹回暖、利率上行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不確定性導致資產價格波動加大。
5、不平等加劇
不平等加劇,既包括國家之間的經濟不平衡,也包括國家內部的經濟不平等。國家之間的經濟不平衡也被稱為是「全球不平衡問題」,在金融危機之前的2006年、2007年就已討論得十分熱烈,表象是指經常賬戶的不平衡。
其根源在於全球分工和儲蓄投資結構。國家內部不同部門和不同主體的收入不平等、財富不平等問題更為嚴重。
E. 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有哪些
世界經濟格局已經從多年形成的「三個中心」(美國、日本、西歐)逐步轉化成七國集團(G7)+金磚四國(BRICs)。也就是從「中心」與依附的關系逐步轉化為相對的平起平坐的關系。
在危機中誕生的G20實際上已取代G7、G8,成為國際社會討論世界經濟問題的主要論壇和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台,有可能發展為未來世界多極化結構的主要載體。其一,它是由世界19個主要經濟體和歐盟組成的,經濟總量佔全球90%以上,其成員國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發達大國和發展中大國,有承載多極化格局的足夠能力和代表性。其二,它在處理危機中形成的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合作共贏的原則和不是由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國操縱,而是由所有成員國平等參與、共同協商決策的精神,體現了世界所有國家的共同願望與利益訴求,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代表了多極化格局下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的發展方向。其三,它已超出了G7、C8那樣的純論壇性質,具有一定的決策功能。如在其峰會上先後就IMF和世界銀行份額與投票權的調整與改革達成決定性共識,再交由該兩機構具體落實。這表明它可以成為全球治理的合適機制。其四,它是發展和開放的。現在它主要討論和應對世界經濟問題,但隨著國際形勢演變、全球性挑戰問題增多和加劇,它有必要和可能擴大為討論與應對包括世界經濟、政治、安全、氣候變化等一應重大問題的機制,全面承擔全球治理使命。
F. 當今世界政治和經濟領域呈現的最主要趨勢分別是什麼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國際舞台上各種力量(主要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它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國際關系的比較集中而概括的表現形式。戰後初期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而形成的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對抗的兩極格局,經過40多年的發展演變,到20世紀90年代初最終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雅爾塔體制
雅爾塔體制是指美、蘇、英三大國首腦主要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所確定的戰後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美、蘇、英三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以及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問題,在以雅爾塔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達成了諒解和協議。其實質是由美蘇兩個大國安排戰後世界,劃分勢力范圍。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反映了二戰期間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與民主原則;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戰後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和平共處;聯合國的建立也是雅爾塔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各國合作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它具有美、蘇、英三大國根據各自實力和利益爭奪勝利果實的性質,具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損害了一些主權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雅爾塔體制為戰後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奠定了基礎,結束了歐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為後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開了先河。
(二)兩極政治格局
二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為代替由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局面,獨霸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冷戰」政策,以遏制社會主義的發展。1947年美國先後拋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1949年5月策劃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其他一些組織,形成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包圍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形成。面對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敵視、意識形態上的攻擊與誣蔑、經濟上的制裁與封鎖、軍事上的包圍和威脅,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不得不奮起自衛。1947年9月成立歐洲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9年1月,蘇聯、東歐6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以對抗「馬歇爾計劃」,1950年2月《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對抗,這樣歐洲便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局面,並形成冷戰局面。所謂「冷戰」,是指除了公開的戰爭手段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諸如實行經濟封鎖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進行顛覆活動,煽動戰爭,進行原子戰爭訛詐和軍事威脅等等。它是戰後國際關系中一種激烈對抗的形式,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對峙的一種重要形式。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標志著美國對蘇聯實行遏制戰略和冷戰政策的開始。兩大陣營在歐洲冷戰對抗的突出表現是1948年爆發的柏林危機;在亞洲則表現為「熱戰交鋒」,突出表現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從戰後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西方國家害怕、敵視並千方百計扼殺社會主義國家和蓬勃興起的世界革命運動,而美國又藉此機會謀求世界霸權。這一格局的特點集中表現在:政治上兩面旗幟的斗爭;經濟上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軍事上「冷戰」和局部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意識形態上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斗爭。
(三)美蘇爭奪世界霸權
1。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兩極格局主要表現為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對抗,其中雖然也含有美蘇爭霸的成分,但還不是主要的抗爭因素。從6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逐步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開始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說,美蘇爭霸態勢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還是美攻蘇守,那麼到70年代就變為蘇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後提出「擴軍抗蘇」和「重振國威」的口號,美國又扭轉了不利局面,加上蘇聯國力的下降,蘇聯的擴張勢頭得到了遏制。從80年代中期開始,美蘇開始從對抗走向對話,就一系列國際問題達成協議,使困擾世界的緊張局勢出現了緩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首腦的馬爾他會晤被認為是冷戰結束的標志。
2。國際力量的分化與改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開始出現動盪、分化和改組,兩極格局發生動搖。這主要是因為:
(1)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改變了聯合國的性質和作用,現在的聯合國已成為世界人民特別是第三世界反霸斗爭、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斗爭的有利場所和共同參與的國際組織。從1955年的萬隆會議,經過60年代的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建立和發展,這些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台,大大沖擊了兩大陣營對峙的兩極格局。
(2)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矛盾沖突和解體
由於蘇聯推行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和霸權主義政策,從而在社會主義陣營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最後導致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蘇南沖突中暴露出來,1956年爆發的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蘇聯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矛盾沖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現。1968年,蘇聯侵捷事件是蘇聯大國主義發展到霸權主義的突出表現。中蘇兩黨和兩國關系的惡化是社會主義陣營矛盾激化和解體最重要的表現。
(3)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
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國主義陣營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美國霸權地位開始衰退,戰後初期受到美國控制的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力量的壯大,在政治上出現了獨立自主的傾向,從而導致了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尋求經濟政治的聯合自主。1958年戴高樂再次出任法國總統,提出「戴高樂主義」,在對外政策方面改變了一直依附美國的做法,堅持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和獨立自主的方針。1969年,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積極推行「新東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國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內閣上台,提出以「對美協調為主軸」,以恢復日中邦交為「首要課題」的「多邊自主外交政策」,謀求「國際國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發展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一些國家的興衰,從而使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從兩極向多極化發展,原因是:①西歐實力增強,進一步走向聯合。②日本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提出「多邊自主外交」,謀求「國際國家」地位。③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路線,70年代末又開始改革開放,國家力量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④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
1。兩極格局終結的標志。1989年東歐劇變,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華約解散,同年12月蘇聯解體,導致雅爾塔體制的解體、兩極格局的終結。當前世界仍處於舊格局已經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
2。新舊格局轉換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舊的力量的對比。
3。新舊格局轉換的特點。
(1)舊格局的解體沒有經過大規模戰爭,它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的。
(2)新舊格局轉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一段時期內,多極化與「單極世界」之間存在著斗爭,有時甚至是激烈的斗爭。
(3)新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G.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
H. 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經濟特點各是什麼
當今世界的政抄治格局、襲經濟特點是政治上多極化(一超多強),經濟上全球化。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現出來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一個國家軟實力有三個主要源泉:「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包括文化、價值觀念、道德准則、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 科技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撐。
I. 怎樣認識當今世界的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
經濟格局:先富欺負後富,後富欺負貧窮!
歐美發達地區由於發展較快,金融系統發展較其他地方超出很多,他們就利用不發達地區發展中存在的漏洞,鑽空子,操縱匯率,操縱貨幣的進出項,掠去他國財富.97年金融風暴,索羅斯控制的金融集團,通過大量美元進入東南亞貨幣體系,首先大量的購買地產、鋼鐵,造成東南亞資源升值,加劇東南亞經濟泡沫,如果他們繼續投資,東南亞將繼續創造發展奇跡.東南亞印刷東南亞幣後市場流通,然後大量美元在匯出東南亞貨幣體系,造成東南亞貨幣數量超過國家資源總量,構成貨幣貶值,東南亞信任系統在收到低評價時,財物將低於市價出售來緩解他們的財政危機!通過高價時出售,低價時進入,在來回的反復!東南亞的真正貨幣(資源、地產等)都在減少,總國力減弱!
這只是說富國如何欺負窮國的!
沒有絕對的朋友,也沒有絕對的敵人.一切以利益至上為准則!
二、政治格局
歐美在北約上達成一致,爭取制高點!切入中東,映射中亞、東亞.因為這段時期,中亞、東亞發展速度極快,隨著不發達國家邁入發達國家只是時間問題時,必然觸動原世界的格局,必然要求獲得應有的利益!所以隨著發展,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歐美組合北約!歐洲組合歐洲共同體!俄羅斯想要自己主導一個聯盟,就拉攏小國再組蘇聯,並且在北約與上海合作組織徘徊,爭取最大利益!中國的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的東盟!就像戰國時代般,群雄割據,合縱連橫,只是為了更大的利益而已!
沒有絕對的朋友,也沒有絕對的敵人.一切以利益至上為准則!
J. 世界經濟格局的三,當代世界經濟的主要特點
外貿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指一國對外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用以衡量該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額/GDP;衡量外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出口依存度= 出口貿易額/GDP ;衡量出口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進口依存度=進口貿易額/GDP ;衡量進口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合作的程度.
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都有所提高.一般情況下,外向型,小國依存度大;自主型,大國依存度小.由於新加坡的加工貿易比較發達,其出口依存度1991年達到185%,即它的出口額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因為其產出是根據增值來計算的;而出口額則根據商品的價值來計算,它包括了進口零部件的價值.
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問題
2003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為60%,2002年為51%,高於美國(18.2%),日本(18.8%),英國(39.5%)等發達國家,更高於印度(約20%)和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中國經濟風險會因外貿依存度,尤其是中國的原材料,能源的對外依存度的不斷增加而加大.2003年,中國資源,能源對外依存度繼續加大.原油,鐵礦石,氧化鋁對外依存度分別達35%,36%,47%,鎳和天然橡膠的對外依存度更高達55%以上. 歐盟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東盟 全世界有50多個發展中國家嚴重依賴單一或三種以下初級產品的出口,尤其農業產品,這些產品的出口占其出口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造成這些國家貿易長期逆差,債務加重,貧困加劇.
而大多數貿易大國,對出口產品實行補貼,對經濟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造成障礙,從而導致雙邊貿易不平衡,這樣就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貿易領域的馬太效應.
北北貿易取代南北貿易
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主要的貿易流向,北北貿易取代南北貿易 成為主要的貿易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依靠高科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而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仍受資源的限制,發展粗放型經濟,科技實力相對較弱.兩種不同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使發展中國家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20世界80年代加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其特點之一是發達國家(北方)和發展中國家(南方)之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 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工業產值的40-50%;國際貿易的60-70%.
國際貿易有三分之一在跨國公司內部進行;三分之一在跨國公司之間進行. 境外消費
跨境交付
商業存在
自然人流動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服務貿易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個組成部分.1970年世界服務業出口總值為800多億美元,1980年增加到4026億美元,1990年又翻了一翻,為8962億美元,2000年則進一步達到16136億美元.服務貿易佔世界貿易的比重也從80年代的17%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22%左右.
戰後世界貿易(出口)發展情況(1950年-2000年,10億美元) B2B模式
B2C模式 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通過直接投資繞過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