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古今中外的經濟發展模式

古今中外的經濟發展模式

發布時間:2020-12-15 07:20:41

A. 古今中外,經濟發展與政治建設相互影響,關系密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見圖 (1)材料一中體現

(1)左為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體;右為雅典奴隸制民主政體。(2分)
成因:中國農耕文明發達(或自然經濟的分散性)。雅典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發達。(2分)
(2)中國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2分)西方開辟新航路。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2分)
(3)經濟上工業革命;政治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2分)
(4)經濟恢復並迅速發展。世界開始從兩極對立走向多極化。(2分)關系:經濟發展為
政治建設提供基礎,政治建設又會影響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政治建設互相影響)(1分)

B. 他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諸如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哲學……等等. 這句話是病句,錯在哪兒呢 謝謝!

省略號表示列舉省略,「等等」也表示內容的省略,顯然二者在使用上重復,應該去掉其中一個。

C. 閱讀下以材料(36分)交通為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古今中外,人們都十分重視


小題1:目的:鞏固秦朝對全國的統治。(2分)
影響: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經濟發展。內加重徭役負擔容,激化社會矛盾(3分)。
歷史價值:有助於研究秦朝對西南地區的開發和治理(2分)
小題2:第二次工業革命。(2分)重工業發展迅速,殖民體系形成,形成資本主義國家為核心的世界市場形成,世界貿易發展。(4分)
小題3:1876年~1894年修建很少。1894年~1911發展較快。其中大多為帝國主義修建或控制 。(4分)
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和完成,通過鐵路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資源和市場的掠奪。(4分)
小題4:原因: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帝國主義憑借特權掀起了對中國資本輸出的高潮;清政府支持鐵路修建;中國人對鐵路修建認識的提高和愛國熱情。詹天佑等鐵路工程師的努力。(6分)
影響:加速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加強了國內各地區的交流;加快了自然經濟的解體;有利於中國封建制度的解體,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6分)
小題5:要發展經濟,應重視修路。(3分)

D. 四部古今中外重要的憲法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屆、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於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後制定、頒布了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1月,毛澤東主持起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第一部憲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憲法以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為國家的總任務,並把黨所創建的基本制度和黨所制定的基本方針和重要政策予以憲法化、條文化,為我國後來的民主建設與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第一部憲法除序言外,包括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首都等4章106條。>>>

第二部憲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部憲法。這部憲法誕生於「文化大革命」後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以「四個存在」、「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基本路線」以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學說」為理論指導,是一部在特殊時期產生的憲法。如把「文革」產物「四大」寫進憲法第十三條:「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國家保障人民群眾運用這種形式」。第二部憲法共4章30條。>>>

第三部憲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部憲法。這部憲法把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規定的全國人民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開展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在本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記載在序言中。這部憲法比1975年憲法有了重大變化,但仍然存在許多缺陷,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第三部憲法共4章60條。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1980年9月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分別對這部憲法進行了修改。>>>

第四部憲法:1980年下半年,在葉劍英委員長直接主持下,我國開始對憲法進行大規模、全局性的修訂。經過兩年多的討論、修改,並經過全民討論,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現行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並頒布。第四部憲法繼承和發展了1954年憲法的基本原則,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並吸收了國際經驗,是一部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設置和職責范圍、今後國家的根本任務等。其根本特點是,規定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確定了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它規定,全國各族人民和一切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部憲法分為序言,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徽、首都五個部分,共4章138條。

第四部憲法的幾次修改

為了適應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全國人大分別於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對這部憲法逐步進行了修改、完善。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對私營經濟的地位、作用和國家對私營經濟政策作了明確規定;對土地使用轉讓的問題作了補充規定。這是中國第一次採用憲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憲法。>>>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對原憲法作了9處修改,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堅持改革開放」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寫入了憲法;將「國營經濟」修改為「國有經濟」;將「國家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修正案內容還涉及政協制度、縣市級人民代表大會任期等。>>>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再次通過憲法修正案,對原憲法作了6處修改,把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思想地位、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國家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等寫進了憲法。>>>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對原憲法作了修改。憲法修正案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增加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內容,在統一戰線的表述中增加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完善土地徵用制度,進一步明確國家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完善對私有財產保護的規定,增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規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成的規定,作出關於緊急狀態的規定,規定國家主席進行國事活動的職權,修改鄉鎮政權任期的規定,增加對國歌的規定等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288.htm

E. 中外著名經濟學家有哪些

吳敬璉,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個人簡歷:

1930年1月24日生於南京。1948年考取金陵大學文學院,因病於1950年正式入學,入學後轉入經濟系學習。1952年高等院校調整,金陵大學經濟系並入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1953年大學畢業,1954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55-1956年跟後來在柯西金時期成為著名改革派經濟學家的前蘇聯專家阿·畢爾曼學習,研究企業財務和國家財政問題。1956-1957年參加全國范圍的體制調查和體制改革研究。他參加了孫冶方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論》和於光遠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寫作。在這一期間,他的理論文章,如與林子力合寫的《全民所有制經濟論》等,特別是為於光遠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寫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表>》,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1960年發表在《經濟研究》上的《社會主義的過渡性》一文,被國外某些學者認為是一篇某種原則上區別於前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體系的代表作。

1976年以後,他進入了工作最緊張、成果最豐富的時期。1977年他較早對大寨「左」的口號和做法提出了公開的批評。他還參加了「按勞分配討論會」的籌劃和組織工作,在經濟理論方面對極「左」思想發起了系統批判。從1979年開始,他把研究的重點逐步轉向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的比較研究方面來。在這種研究的基礎上, 逐步形成了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的想法。他和其他經濟學家一起, 為在中國開辟比較經濟體制研究這個新的學術領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2年和別人合寫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經濟屬性和商品經濟屬性》和《試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調節方式》等文章,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具有商品經濟的屬性。

1983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做訪問研究員,1984年7月訪美歸來。他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某些簡政放權的措施,使得地方封鎖割據現象加重,而企業並未獲得應有的自主權,於是在中國經濟學文獻史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權」和「經濟性分權」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分權的概念,指出必須避免走行政性分權的道路。1985年2月發表了《經濟改革初戰階段的發展方針和宏觀控制問題》。指出,為了保證經濟改革能夠平穩進行,首先需要創造一個宏觀經濟關系比較協調,市場不太緊張,國家財政,物資後備比較寬裕的良好經濟環境。此後,他針對現實經濟中的問題,進一步論述了以上觀點,並提出對改革目標和實施步驟作出總體規劃的時機已經成熟。1985年11月,他領導一個課題組對「六五」時期的經濟發展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在以《正確處理經濟建設、體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三者的關系》為題的報告中提出,中國正處在二元經濟迅速向現代經濟轉化的階段。在這個經濟發展階段,必須始終十分注意經濟效益的持續提高,十分注意社會資金的積累,恰當地把握農業人口向非農業轉移的速度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1986年初,他參加了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研討小組的工作。他有機會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統整理。這一時期,他寫的《關於改革戰略選擇的若干思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和改革的經驗總結》等文章,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

主要研究領域

理論經濟學

比較制度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和政策

F. 交通為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古今中外,人們都十分重視交通建設。閱讀材料,

(1)昆曼公路與成昆鐵路連接,構成了四川出海(與東版南亞聯系)的又權一條通道;四川與東南亞(或泰國)分別位於亞熱帶、熱帶,物產(或自然、人文景觀)差異顯著,互補性強,該公路為兩地貿易的發展(或旅遊合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2)地勢北高南低,山高谷深,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北部冬暖夏涼、南部終年高溫,沿線地區降水豐沛,氣候垂直變化大;河流縱列分布(或山河相間),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資源豐富;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廣布,生物具多樣性。
(3)地勢起伏大(或山谷相間),地質條件復雜(或喀斯特地貌發育),選線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多暴雨、洪水等氣象災害,增加了施工難度。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加劇;原始森林遭破壞;水土流失加劇;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受到影響。

G. 古今中外的經濟學家有哪些

A 艾倫·格林斯潘 阿馬蒂亞·森 經濟學家阿爾文·漢森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阿瑟·塞西爾·庇古 B 保羅·薩繆爾森 巴曙松 C 克萊夫·格蘭傑 大衛·李嘉圖 弗里茲·馬克盧普 曹·國正 D 道格拉斯·諾斯 丹尼爾·麥克法登 丹尼爾·卡納曼 戴爾·喬根森 E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埃德蒙德·菲爾普斯 F 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芬恩·基德蘭德 樊綱 G 綱納·繆達爾 經濟學家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H 赫伯特·西蒙 華西里·列昂惕夫 哈里·馬科維茨 J 簡·丁伯根 佳林·庫普曼斯 加里·貝克爾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 約翰·海薩尼 詹姆斯·莫里斯 詹姆斯·赫克曼 約翰·馮·諾伊曼 雅各布·馬爾沙克 江林 K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L 勞倫斯·克萊因 羅伯特·蒙代爾 羅伯特·索洛 羅納德·哈里·科斯 拉格納·弗里希 羅伯特·約翰·奧曼 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 經濟學家羅拉爾·德布魯 約翰·理查得·尼古拉斯·斯通 萊因哈德·澤爾騰 里昂·瓦爾拉斯 路德維希·馮·密塞斯 郎咸平 林毅夫 賴偉民 M 米爾頓·弗里德曼 莫里斯·阿萊斯 默頓·米勒 邁倫·斯科爾斯 邁克爾·斯賓塞 N 納索·威廉·西尼爾 厲以寧 O 奧斯卡·莫根施特恩 P 保羅·克魯格曼 Q 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 喬治·阿克爾洛夫 R 羅伯特·福格爾 小羅伯特·盧卡斯 羅伯特·默頓 羅伯特·恩格爾 S 桑福德·格羅斯曼 水野溫氏 T 特里夫·哈維默 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 V 弗農·史密斯 W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 威廉·阿瑟·劉易斯 威廉·夏普 威廉·維克瑞 威廉·配弟 魏傑 X 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 西奧多·舒爾茨 謝國忠

H. 交通為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提供了便利。古今中外,人們都十分重視交通建設。閱讀材料,回答問

(制1)影響: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加重人民的負擔,激化矛盾。(3分)
(2)發展概況:航運業迅速發展;汽船運輸超過帆船運輸,逐漸占據主導;(2分)
原因:世界市場的擴大;交通運輸業的發展。(2分)[來源:學科網ZXXK]
(3)原因: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清政府支持鐵路修建;中國人對鐵路修建認識的提高和愛國熱情。(3分)
影響:加速中國工業化;推動國內各地區的交流;加快自然經濟的解體;(3分)
(4)變化:外國控制路權到路權國有; 集中於東部到形成全國范圍的鐵路系統;鐵路運輸迅速發展。(3分)
原因:政府注重發展鐵路事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科技的發展;獨立自主(3分)
(5)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社會穩定,推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I. 經濟類書籍包括哪些比如古今中外優秀傳統文化類書籍包括歷史經典、文學經典、哲學經典、倫理經典等方面

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看,如果你有興趣在哪方面太多
歷史:,二十五史是歷史的官方的,非官方的,據估計,一般人無法忍受神秘的。
文學明朝那些事兒「在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可以採取一看:金庸拍攝的雪連天白鹿,笑倚書神俠碧鴛,入門級的,裡面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相當的「降龍十八掌」,從書的變遷,許多官方或非官方的歷史事件,但英雄的很多。
其次,四大名著,這些書作為一個人的成就,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第一道關口,看人物和故事,第二次可能被關注,例如詩歌啊,策略等。
唐,宋雜劇:簡單的唐詩三百首,宋三百公園三百年,多少明白點,你可以看到一些古代詩人,如納蘭漱玉詞一樣,也有一些詩詩好,如滄浪區公園詩歌,詩歌人間詞話等為
思維:這是最核心的東西,但太深奧,一般人還真不明白,就個人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或秦舊宅的哲學家的著作。韓非子,認為日戰爭的藝術,道德經,墨子,荀子類,這是中國傳統的來源,後來的經典之作,新儒學王陽明傳習錄,顧炎武天記錄
個人雜項:在榮的文章林語堂閑情偶寄好,更復雜的,有什麼
專業書籍:這也是很多,但外行人根本不明白,不知情者職業學校和不能閱讀,寫作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上不相同,很多你不明白,天工,袁野,黃帝,本草綱目(醫學上可以凍結,哦,很多人都被證明是錯誤的,如本草綱目現在好多了錯誤版本的,而不是原來的)
:書筏,如在畫筌,叫你如何練習書法學習繪畫,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看一下。開始</啟蒙書籍:如果傳統文化的基礎非常差,這方面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歷史典故,我們必須了解足夠的歷史典故,你可以閱讀古代文學。
三字經,百家姓千三字經,弟子規例,健全的法律啟蒙(示教平仄對立,寫詩的)
個人建議,你可以看看啟蒙讀物 - 金庸 - 韓長賦元曲明,清,唐,宋小說四大名著 - - 歷史書籍 - 早期著作中
不可能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東西,應該是知道的

J. 古今中外,物價從多個側面牽動著歷史與社會。概括桑弘羊平抑物

桑弘羊為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主張發展工商業,不僅解決抗擊匈奴的嚴重的財政困難,而又不過多地增加民眾的負擔。他制定、修訂、執行和實施的一些列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漢朝亦因此得以將抗禦匈奴的戰爭進行到底,漢武帝恢弘的「文治武功」,也得以實現。其施行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措施,被後世當作成功範例。晉、魏、隋、唐以來,皆沿而用之。縱觀其改革思想,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利歸於上」 的鹽鐵酒專賣思想鞏固和加強了中央財力和地位;

漢初以來「開山海之禁」,聽任鹽鐵私營,豪商大賈和諸侯王紛紛冶鐵煮鹽,積蓄雄厚的經濟力量,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對於西漢皇朝都是十分不利的。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御史大夫張湯秉承武帝旨意,提出了「籠天下鹽鐵」的建議。武帝當即採納,任用熟悉鹽鐵業務的孔僅、東郭咸陽為大農丞,主管全國鹽鐵事務。元狩六年(公元前l17年),孔僅、東郭咸陽提出了實行鹽鐵官營的具體方案,規定:食鹽的生產「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這就是說,招募鹽戶煮鹽,費用自理,由官府供給煮鹽用盆;煮成後, 由官府按所值給價。至於鐵器的生產,則規定在產鐵地區設立鐵官,就地冶鑄:不產鐵的郡國設立小鐵官,利用收集廢鐵冶鑄。食鹽和鐵器一律由官府統一銷售,禁止私賣私鑄,規定:「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左趾,沒入其器物。」即違犯規定者將施以重刑,並沒收生產工具。方案制定後,孔僅、東郭咸陽在實施過程中以權謀私利而被罷官。於是在元封元年(公元前l1O年),桑弘羊被任為搜粟都尉代領大農令事,直接管理鹽鐵。

桑弘羊到任後,立即派人到各郡國進行整理,清除積弊,並擴大鹽鐵官營的建置,在全國各地鹽鐵產區設立鹽官三十五處、鐵官四十八處。經過整頓,鹽鐵的產量和銷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這是當時經濟改革中的一項最重要的成果。

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漢武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實行「酒榷」即酒類專賣。其法類似鹽鐵官營,由私家作坊釀造,由官府統一銷售。實行之後,也起了開辟財源、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

(二)「平萬物而便百姓」的均輸平準思想體現了財政對市場的間接干預:

為了制止豪商大賈們利用賤買貴賣、囤積居奇來操縱物價,牟取暴利,並藉此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在桑弘羊主管全國財政的時期,武帝採納他的建議,實行了均輸和平準。

均輸的設置,始於元鼎二年(公元前l15年)桑弘羊任大農中丞時,先在一些地區試行。由於行之有效,元封元年(公元前1lO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在中樞設立均輸令,屬於大農令,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負責管理均輸事宜。所謂均輸,就是調劑物資運輸。據《史記·平準書·集解》:均輸,「謂諸當所輸於官者, 皆令輸其土地所饒,平其所在時價。官更於他處賣之,輸者既便,而官有利。」這就是說,令各郡國把應當繳納的貢賦都按照當地市價,繳納當地出產的土特產,由各地均輸官組織運輸工具(其中~部分是由政府工官所制的運輸工具),根據物資供需情況,或是運往京師,或是運往缺乏該項物資的地區出售。過去各地繳納貢賦都是自備車輛或是雇商人的車輛運往京師,往往運費高於所運物資的價格:而且由於各種物資都集中京師,供過於求,而有的地方缺乏該項物資,卻是供不應求,商人乘機牟取暴利。設置均輸以後,既減少了人民遠道貢賦的負擔, 以免商人從中漁利;又可使朝廷得以控制運輸和貿易,從而增加了財政收入。後來又令遠方各郡縣「以其物貴時商賈所轉販者」作為貢賦, 由官府就地出賣,既免運輸之勞,又可調劑當地物價。

所謂平準,就是平抑物價。過去商人經常抬高物價,特別是元鼎二年開始試行均輸以後,由於政府各部門以及各地均輸官爭購物資,富商大賈更是乘機抬高物價,引起物價暴漲,影響政府的財政和人民的生活。元封元年(前i10年),為了平抑物價,桑弘羊建議「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召工官治車諸器, 皆仰給大農。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日平準。天子以為然,許之。」這就是說,在京師設立平抑物價的機構,它所需要的各類物資和車輛等器物,都由大農供應。由大農所屬諸官把全國各地輸納的貨物集中起來,作為資金,物價上漲時賣出,物價下跌時買入,使富商大賈無法牟取暴利,以穩定物價。

實行均輸、平準的結果,不僅打擊了富商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的活動,有利於穩定物價,安定人民生活;同時也開辟了財源,為西漢朝廷增加了巨額的財政收入。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實行均輸、平準之後,朝廷倉庫儲存的粟帛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郡)余谷,諸均輸帛五百萬匹。」

(三)統一貨幣的思想起到了穩定經濟次序、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作用

漢初以來,聽任郡國自由鑄錢,私鑄之風盛行。其結果,造成幣制紊亂,銅錢大小輕重不一,劣幣充斥市場。到了武帝時代,銅錢越來越輕、物價越來越貴的現象日趨嚴重。同時一些諸侯王和豪商大賈、豪強地主乘機利用財勢操縱鑄幣大權,積蓄經濟力量。

文帝時,著名政論家賈誼曾建議禁止私鑄,未蒙採納。元狩四年(公元前l19年),在張湯的建議下和桑弘羊等的籌劃下,為了「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並兼之徒」,西漢朝廷開始改革幣制,發行新幣。所發行的新幣,一種是用白鹿皮製成的皮幣,價值四十萬錢,規定諸侯王覲見天子時必須用它作為獻禮,實際上是強迫諸侯王捐獻;另一種用銀和錫的合金鑄成的白金幣,大者值三千錢,中者值五百錢,小者值二百錢;還新鑄三銖錢,以代替過去的半兩錢。規定:凡是私鑄金錢者都處以死刑。但是,由於白金幣比值太高,私鑄者甚多;三銖錢雖發行,而舊錢未收回,幣制仍然很紊亂。後來又廢白金,改鑄赤仄錢。不久又因赤仄錢輕而賤,人民不願使用,宣布作廢。雖有禁鑄規定, 由於盜鑄犯法的人多達數十萬人,誅不勝誅,也無法實行。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採納桑弘羊建議,採取廢除一切舊錢,由國家統一鑄造貨幣,徹底進行整頓:「悉禁郡國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行。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輸入其銅三官。」這種新鑄的錢,稱為三官錢,亦稱上林錢,後世稱為五銖錢。五銖錢的重量與實際重量相等,規格相同,質量較好,成本較高,使私鑄者無利可圖,從而杜絕了漢初以來民間私鑄金錢的流弊,結束了漢初以來幣制紊亂的狀況。從此以後,全國貨幣統由政府鑄造,幣制歸於統一。

(四)首次以財產為稅基的「算緡、告緡」思想廣開財政收入之源

在御史大夫張湯的建議下和桑弘羊等的具體籌劃下,西漢朝廷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9年)頒布了算緡告緡令。

所謂算緡,就是向工商業者和高利貸者徵收財產稅。所謂告緡,就是向朝廷揭發工商業者和高利貸者隱產漏稅的違法行為。這既是為解決財政困難的燃眉之急,也有打擊豪商的用意。「縣官大空,而富商大賈,或蹄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於是,張湯「承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鋤豪強並兼之家」。這時,桑弘羊正「以計算用事侍中」,算緡、告緡這項政策與其不無關系。算緡、告緡令的內容,據《史記·平準書》記載:「諸賈人末作(工商業主)、貰貸(高利貸者)、買居邑稽諸物(囤積居奇者)及商以取利者(一般商人),雖無市籍(不論有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每家估計財產多少呈報政府),率緡(「絲也,以貫錢」)錢二千而一算(二千錢抽稅一算,一算一百二十錢),諸作有租及鑄(一般小工業者),率緡錢四千一算(四千錢抽稅一百二十錢);非吏比者三老、北邊騎士(除了官吏和鄉官三老以及北邊騎士外),軺者以一算(一般人有軺車者每輛抽稅一百二十錢),商賈人軺車二算(商人加倍,每輛軺車抽稅二百四十錢),船五丈以上一算(五丈以上船隻,每隻抽稅一百二十錢);匿不自占(隱瞞不報),占不悉(呈報不實),戍邊一歲(罰戍邊一年),沒入緡錢(沒收財產),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賞給揭發者以沒收財產之半);賈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屬皆無得籍名田(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屬佔有土地)以便民,敢犯令,沒入田僮(違令者,沒收其田宅奴婢)。」由上可見,算緡、告緡的主要矛頭是指向擁有大量資財、廣占田宅奴婢的豪商大賈,這就是張湯所說的「鋤豪強並兼之家」。

算緡令頒布之後,豪商大賈們強烈反對,「富豪皆爭匿財」,對這項政令採取了抵制態度;只有以經營牧羊業起家的洛陽人卜式「願輸家之半」獻與政府作充實邊防之用。武帝以卜式為表現好的榜樣,加以表揚和獎勵,「以風百姓(商賈)」,然而「天子既下緡錢令而尊卜式,百姓終莫能分財助縣官」。武帝乃採用告緡手段。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武帝派遣楊可主持告緡事;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重申告緡令 這時,任大農中丞的桑弘羊想是賣了力的。在告緡令貫徹實行之後,「中家(中等以上商人)大抵皆遇告」,由當時以嚴酷著稱的御史中丞杜周負責審理全國告緡案件。凡是遇告的人很少有得到平反的。實行算緡、告緡的結果:「得民財產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宅亦如之。於是,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豪商大賈受到沉重的打擊,而西漢朝廷由此獲得了一筆巨款收入。

實行告緡之後,西漢朝廷以所沒收的商賈田地假與關東地區受水旱之災而四處流亡的流民從事耕種;還把朝廷掌握的一部分園池苑囿租與貧民,解決了一部分流民和貧民的耕地問題。還招募各地流民、貧民遷往西北沼邊各郡,並令戍邊的兵士進行屯田,一時之間, 民屯、軍屯布滿邊野,對開發邊疆、鞏固邊防具有重要的意義。

[編輯]
參考文獻
↑ 1.0 1.1 1.2 余婧瑤,徐緋斐.桑弘羊經濟思想與經濟改革述評(A).蘭台世界:下旬.2013,8:135~136
↑ 丁婷玉.論桑弘羊的財政思想(A).財稅金融.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2,9:3~4

與古今中外的經濟發展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