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新北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新北市為台北核心都市,大力發展新北市,部分區域路段繁華、街鋪眾多、市集匯聚、滿足了人們的購物娛樂需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 台北有沒有香港經濟這么好誰比較發達
這個問題明顯的,香港確實是比台北經濟好,發達!
3. 上海和台灣哪個經濟比較發達
樓上的台灣同胞未免過於言之鑿鑿了,說大陸的整體經濟程度低於台回灣那是真的,畢竟大陸三答十多個省,13億多人口,負擔較大。但是上海現在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速度都已經遠超台灣的所有城市了,包括台北。根據統計台灣去年的GDP不到5000億美元,而上海已經快三千億美元了,差不多是整個台灣二十五個縣市總和的三分之二,請問單論城市的話,台灣哪個比的了上海?上海不如台北怎麼會有近100萬的台胞在上海定居呢?台灣不過才2300萬人吧,二十三分之一都在上海說明不了問題嗎?話說三年前,廣東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太晚了,相信我們江蘇接下來超過台灣也只是個時間問題。當然,在社會保障體制方面,大陸是還不如台灣的,需要走很長的路。
4. 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哪個經濟最發達
沒有"經濟最發達"數據,但人均GDP(ppp)大約:
台北(48400)>香港(43279)>新加坡(35909)
上海(????)
5. 北京、香港、台北、上海、廣州、天津、沈陽、杭州、重慶、武漢十大城市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狀況
台北。
台北市在台灣經濟體系中,扮演金融、媒體、電信營運中心的關鍵性的角色。產業方面,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隨著高所得而來的高消費能力及產業結構變遷,統稱為服務業的第三級產業佔台北市整體產業比重近達九成。當中包含批發、零售、貿易、餐飲、金融服務、運輸倉儲、通信、工商服務等。服務業的盛行,讓台北市成為一座生活必需品相當容易取得的城市。某大型超商總經理曾說:「台北市有一個世界級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
另外,台北市科技接受度相當高,以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為目標的台北,有線上網率、無線上網率等指標,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對新事物的嘗試和一窩蜂的特性並不限於科技方面,歷年來出現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 KITTY娃娃(2002年)、樂透(2003年)、動畫角色磁鐵(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鬱金香式」熱潮即為一例。
產業分布於台灣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業,大部分都將總公司設於台北市。又因為台灣當局地方稅收以設籍地為徵集點,因此台北市與台灣其他縣市產生了營業稅收不公與當局統籌款的糾紛。
上海。
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國銀行和公司。上海是當時中國的經濟貿易中心。上海不僅匯集著以中央銀行 (中華民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政府銀行為首的原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以及外國在華金融機構。在外灘附近聚集了各國頗具實力的銀行:英國匯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及台灣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還擁有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庄和信託公司(以下簡稱私營行庄公司)。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庄公司已達105家;而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上海私營金融業的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庄和5家信託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銳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並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
在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的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8]
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06年人均GDP7490美元,連續十年年均經濟成長超過8%。第三產業在上海的經濟佔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產業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新興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
上海展覽館上海工業發達,國民政府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90年來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農業占總體經濟的比例較小,大約在1.7%左右。
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經濟政策導向等原因,目前紡織業、重污染行業等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漸遷往郊區或關門停業,上海市整體產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區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國最大的港口。2007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5.6億噸,比上年增長4.2%,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615萬標准箱,增長20.4%,躍居世界第二。港口吞吐量約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建設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稅港設計年集裝箱吞吐量為2200萬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開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經濟也受到其周圍省份的非經濟方面的競爭。上游省份GDP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尤其是來自黃浦江上游的飲用水污染,已成為困擾上海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難題。
其它的你還是去網路或者谷哥搜吧。
不然我這樣發下去要差不多5個頁面啊。
6. 北京和台北在經濟 綜合上比哪更好更發達
毫無疑問是北京
人均收入北京和台北都是30000左右,但北京的人口遠多於台北.
2010全球城市排名 北京15名 台北39名
另外北京舉辦過奧運會等盛事 在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上也高於台北
..
7. 台北市的經濟發達還是香港的經濟發達
經濟發達,要看是什麼領域。什麼標准。如果從居民可支配收入,經濟繁榮程度,市場開放度,金融業發達程度,三大產業比例,科技應用水平等。香港都比台北略勝一籌。
8. 為什麼東京這么發達啊/香港台北都不如一個東京東京真發達經濟..
早年二抄戰之後日本為振興經濟做襲了很多措施,也有為人不齒的方法但的確很有成效,後來出現日本經濟泡沫後進度明顯不如前,近幾年日本經濟已持續衰退,單還是領先很多。中國的由於體制不同人口多進展起先很慢而且出過文革發展又耽擱了幾年,現在發展已有起色,相信很快能追趕上了。台灣早年也有亞洲四小龍之稱,也確實得意過一段時間。但現在由於台灣政治風氣不好各黨只取利益不更多考慮發展所以也大不如前,不過教育方面做的還是比我們好。
9. 台北的經濟跟高雄的經濟是一樣的嗎
一樣? 隨便舉一個長期重北輕南所造成的例子~
高雄的平均工資低台北3千到 5千,相對生活物價比台北低10~20%.
攤開近年的各項數據,高雄人均碳排放量高達22.31公噸,高出近年全台平均值將近1倍.
其中高達8成全來自工業排放,也因此空氣品質指數仍是全台倒數第3.
有個心酸的笑話是,攝影師要拍出一張美麗的高雄港灣風景,須等到海風夠大,把臟空氣
都吹散後才辦得到.
嚴重的工業污染,也讓高雄市平均壽命在五都市居末,只有78.6歲.同時無論生育率,
人口增長率之低,與青年失業率之高,也都是五都市中相對弱勢的城市.
高雄"長年犧牲"卻沒有換得等值的財政收入,只能舉債建設,已是連續數年的地方債務王.
台灣的石化業工廠大都在高雄,但總公司大都設在台北,稅全繳給台北市.因此在分配款,
高雄市每年約只台北市一半,形成"分配款台北拿,污染及工安留給高雄"的情形.
這樣城市發展也阻礙其他產業進入高雄發展,石化業重工業成當地居民的主要工作選項,
高雄石化業從業人口推估高達20~30萬人,除了石化,別無所長的基層勞工比比皆是,
且多面臨老化.高雄幾乎留不住年輕人,畢竟高學歷年輕人鮮少願意在重工業工廠工作,
惡性循環下,新創公司也少有意願到高雄設立.
高雄很想往文創產業發展,但高雄的人口結構,素質等.根本無法支撐這樣轉型.
這樣的高雄,經濟是不能和台北相比的,但這是長期重南輕北的必然結果.
10. 台灣最發達的城市經濟,相當於內地的哪一個城市
台灣自古以來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說由於一些歷史原因產生過相應的變動,但是現在毋庸置疑它是屬於我們中國的。自然有很多人對它的經濟發展狀況感到好奇,他們最發達的城市到底是有多大的經濟體量。
台灣也是有很多非常不錯的旅遊景區,比如說阿里山,比如說沿海的一些沙灘,都是非常不錯的旅遊選擇。這些年來也逐漸在簡化這種辦理的手續,耗費的時間大家如果有機會還是可以去嘗試一下的,台灣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旅遊的地方,在經濟消費上,在距離上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比印度越南這些新興的旅遊城市顯然要好,但是消費水平並沒有歐洲的那些國家高,可以說是一個中間檔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