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經濟的發展會影響文學內容的變化
漢初騷體賦的作者,由於時代和生活的不同,多缺乏屈原那樣先進的思想和強烈的感情,往往只是強為呻吟。但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繁榮,以及驕奢享樂風氣的形成,也引起了封建文士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變化。因而辭賦的思想內容也不免多少引起了變化,即由抒發個人的強烈感情變為鋪張宣揚統治階級的華貴和享樂生活,由嚴峻的諷刺責斥變為溫和的諷諭勸戒。辭賦思想內容的變化,必然引起體裁、形式的逐漸變化。
B. 為什麼說經濟是影響文學發展的根本動力
經濟是一切的基礎。中國的歷史已經告訴了大家,只有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之上,才可能將文學得以發展。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漢代的辭賦;唐宋的詩詞;明清的小說等最高峰都是出現在盛世之中。
C. 文學能帶來什麼經濟效應
文學作品可以改編成多種形式。以小說為例,可以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評書游戲等等形式。如《西遊記》、《斗破蒼穹》就被改編成電視劇漫畫和網路游戲。而《古墓麗影》、《波斯王子》這些網路游戲也被改成電影。這些改編作品都必須付給原作者稿酬的。
文學作品可以促進相關衍生產品的產生。以《西遊記》、《哆啦A夢》為例,出現了各種孫悟空、哆啦A夢形象的玩具,人偶等等產品。這在日本非常發達,各種動漫周邊產品很多很多。
隨著網路和移動傳媒的發展,各種網路文學也蓬勃發展。中國有接近80%的人閱讀各種電子書,市場非常巨大。相信很多中學生大學生都看過網路小說吧。我挺喜歡看《盜墓筆記》的。
文學有四大形式: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詩歌是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而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最常見的。古代的《詩經》和宋詞都是可以唱的,而很多優秀的歌曲沒有好的歌詞是不可能眾相傳唱的。當今的作詞人林夕、方文山的作品《紅豆》、《青花瓷》都是很經典的詩歌;戲劇現今以電影電視劇形式出現的更多吧。劇本是一劇之本,是整個戲劇的靈魂;小說是整個中國圖書市場消費最多的產品;散文范圍就特別廣泛了,可以說除了詩歌小說戲劇作品之外的一切文體都歸為散文類別。你說人類是不是時時刻刻地以聽說讀寫各種方式在消費著文學?
PS:美國文化產業值佔全國產業總值25%,美國歌曲和電影是對我國最大的文化侵略;日本是20%,日漫很著名了吧;同樣韓劇也是如此。而我國文化產業還處於摸索狀態。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和起點中文網簽約了。我認為通過自己的愛好和文筆為自己賺點外快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情。(寫了這么多,給分吧,謝謝啦!)
D. 經濟發展對唐文學有何影響
唐代文學繁榮的抄原因:
1)國襲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為唐代文學輝煌繁榮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
2)政治的開明,思想的寬松活躍,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
3)統治階級的提倡與重視,有利於文學風氣的形成。
4)文學本身的發展演進為唐代文學的繁榮作了准備。
5)南北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文學高潮的到來。
E. 文學對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
從哲學的角度辯證分析,文學與經濟的關系,就是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關專系。也就屬是人們常說的精神與物質的關系。經濟是水,文學是魚兒,也就是魚和水的關系。水多了,要養一點魚,水裡有魚兒,才能夠有水平。文學與經濟,魚兒和水都是互相依存,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
F. 經濟發展與文學發展的不平衡關系
文學藝復術的繁榮並非總是與社制會的一般發展,物質生產的一般發展相一致,兩者之間並不總是按比例增長的
「不平衡關系」表現:①從藝術形式看,某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現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上,隨著生產的發展,這種藝術形式反而會停止或衰落;②從整個藝術領域看,文字的高度發展有時不是出現在經濟繁榮時期,而是出現在經濟教化落後的時期
G. 經濟基礎對文學的制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舉例說明
文學與社會的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雙邊關系,而是一個復雜的多邊關系,它包括了從生活到作家、從作家到文學文本。從文學文本到讀者,再由讀者進行反饋的雙向過程。社會生活不可能直接產生文學,必須經過作家的中介,即由作家的創造才得以實現。在這里,作家也即創作主體是文學得以產生的中心環節。另一方面,作家創造出來的文學文本也只有通過讀者的接受活動才得以成為審美對象,發揮其社會作用。
文學是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正如毛澤東所說:文學「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這就不僅肯定了文學來源於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生活,同時又強調了創作主體即作家的主觀能動性在反映生活過程中的重大作用。現實一經作為文學的反映對象,它就不再是獨立於創作主體之外的純粹客體,而是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被主體所觀照,所攝取,所發現,所加工和改造,從自然形態的東西變為觀念形態的東西,處處打上主體的印記。文藝創作是一種主、客體融為一體的意義創造,作家筆下的現實決不僅僅是對生活現實的「復制」,而是體現了作家創作個性和審美態度的「第二自然」。如歌德說的藝術妙肖自然,而非摹仿自然,服從自然。又超越自然。以往的再現說基本上屬於直觀反映論,把作家的作用僅僅看成摹仿或鏡子式的反映,把藝術看成是與現實同質的東西。而能動的反映論在肯定生活是創作源泉的前提下,強調創作是一項復雜的精神勞動,在這過程中,主體擁抱生活,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創造出既源於生活,又與生活異質的審美容體。黑格爾曾經指出:「藝術作品中形成內容核心的畢竟不是這些題材本身。而是藝術家主體方面的構思和創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氣和靈魂,是反映在作品裡的藝術家的心靈,這個心靈所提供的不僅是外在事物的復寫.而是它自己和它的內心生活。」丁黑格爾認為「繪畫的基本原則在於內在的主體性。」至於文學.它用的則是更為觀念性的語言符號作為媒介,用語言來造型、敘述和抒發感情.這樣.無論在其內容上和表現方式上,都為主體性原則所深深地侵人。
一定社會的精神生產是以這個社會的物質生產為基礎的,文學的發生、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並與物質經濟生產的發展基本相適應。
在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個部分中,文學與哲學、社會科學、宗教等都屬於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部分。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文學,是受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的制約,或說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經濟基礎對文學的制約與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著文學的性質。這是說,一個社 會的經濟基礎是什麼性質,那麼,在這個社會基礎上產生的文 學,就其總體而言,也將具有這種性質。不過,通常經濟基礎的 性質對文學性質的決定,要通過政治等意識形態的傳遞。因此, 這種決定作用,一般是間接的。其二,經濟基礎的演變制約著文 學的演變。這是說,文學不僅是適應著經濟基礎的要求而產生 的,而且要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的。不過,促進文學變化 與發展的因素有多種,經濟基礎是這多種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種。 通過經濟基礎的變化對文學變化的制約,要通過多種中介因素的轉換。然而,不管怎麼說,文學的性質、變化與發展,歸根結蒂 是要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的。
從文學與經濟基礎的關繫上看,它們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交互作用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文學是在經濟基礎之上形成和發展起 來的,它要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和決定;另一方面文學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並具有相對獨立性。
文學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大致上可以概括為三種情況:或者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與發展;或者對經濟基礎起作用;或者在破壞舊的經濟基礎的同時又促進新的經立和發展。
文學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文學的變更通常並不和經濟基礎的變更同時發生。就是說,當經濟基礎發生變更時,舊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學往往不會立即消亡,而會延續一個時期,通常要藉助新的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新文學與之競爭,才能促使或加速它的消亡過程。而且即便舊文學從總體上退出歷史舞台了,某些舊形式還會在新的經濟基礎上發揮著作用。其次,文學的發展有著自身的歷史繼承性。每一時代的文學,雖然都是適應著一定的社會發展或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但它一經產生,就會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材料,凝聚著一定的文學慣例和傳統,從而影響著後代文學的發展。就是說,舊時代文學中富有思想和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仍然會在新的社會條件里流傳下來,成為欣賞的對象和創新的前提。文學的發展除了受社會生活的制約外,還受它自身內部規律的規約,即在繼承中革新。在延續中發展。再次,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之間還存在著不平衡現象。這種現象表現為如下兩種情況:其一,從藝術形式來看,某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現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上,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這種藝術形式反而會停滯或衰落。其二,從整個藝術領域來看,文學的高度發展有時不是出現在經濟繁榮時期,而是出現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時期。
總括起來說,從文學藝術總的發展趨勢、總的歷史進程看,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是相平衡的,經濟因素是制約文學發展的根本因素。但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里,兩者之間既有平衡的一面,又有不平衡的一面,因為文學的發展還要受到上層建築其他因素的影響與文學自身規律的規約。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比較接近,因而對經濟的作用較大較直接。在上層建築各領域中,政治是最活躍的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政治對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這種影響表現在:第一,政治影響著文學的性質和方向。經濟基礎的性質對文學性質的決定作用,通常要經過政治的中介作用。就是說,先是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政治的性質,再由政治的性質決定文學的性質。同時,政治還可以影響文學的方向。政治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勢必會對文學的方向以有形或無形的影響,特別是激烈的階級斗爭時期或處於社會變革時期的政治,這種影響尤大。第二,政治影響著文學的內容與風格。文學雖不一定直接表現政治的內容,但政治會作為一種文化環境或社會氣候影響文學關心什麼、反映什麼,並使文學形成反映政治形勢與時代精神的總體風格特徵。如初、盛唐文學,因其政治相對清明,往往表現出積極進取、博大樂觀的風格;而中、晚唐時期,因社會動盪,政治昏暗,文學則多表現人民的不滿與反抗的內容,其風格轉向怨怒哀傷。第三,政治影響著文學的繁榮或發展。統治階級的文化制度與政策,乃至統治階級中權威人物的藝術趣味與愛好,都會這樣那樣地影響文學創作,對文學的繁榮與發展起著或促進或阻礙作用。當然,文學也對政治發生影響,但一般情況下這種影響是較為間接的,而且文學要通過特有的審美方式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才能發揮這種影響。
H. 文學與經濟基礎的關系
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個部分。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必需首先吃穿住行,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因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文學,同樣受經濟基礎決定的制約的。(經濟基礎對文學的決定製約作用) 表現在(1)文學適應著經濟基礎的要求而產生,並隨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如中世紀後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歐洲封建社會開始解體,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文學出現。以拉伯雷、薄伽丘和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的作家,反對神權,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和鞏固,它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暴露和突出,商品交換和金錢關系的激化,出現了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司湯達、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等是代表,揭露黑暗現象。到了十月革命,又以高爾基為首的革命現實主義。
(上層建築的文學又反作用於經濟,具有相對獨立性)
反作用表現在三:(1)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如對封建王朝歌功頌德的作品,通過維護封建制度和倫理道德來達到。(2)對經濟基礎起破壞和瓦解的作用,如歷代被統治階級誣為「誨盜誨淫」之作品,如《紅樓》《西廂》《水滸》等。(3)在破壞舊的經濟基礎的同時又促進新的經濟基礎的建立和發展。如五四新文學,《狂人日記》,《女神》等。
相對獨立性表現有三:(1)當經濟基礎發生變革時,舊文學不會立即消亡,而會延續一段時期。如武俠小說,是在封建末期產生,其高超武藝和俠義心腸,都是那個時代經濟狀況和人際關系的反映,雖其經濟基礎已消亡,但新武俠小說還不斷出現,如金、古、梁等。(2)文學的發展有著自的歷史繼承性。即舊的經濟基礎消來了,但舊時代文學中有思想和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仍然會流傳下來,成為欣賞對象和創新的前提。如詩歌、戲劇(3)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之間的不平衡關系,也反映了文學的相對獨立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說:「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樣發展成比例的」。有兩種情況:其一,從藝術形式來看,某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現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隨著生產的發展,這種藝術形式反而會停滯或衰落。如神話。如格律詩。其二,從整個藝術領域來看,文學的高度發展有時不是出現在經濟繁榮時期,而是出現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時期。如十八世紀德國在經濟上比之英法是落後,但當時的歐洲文學卻是以德國的歌德和席勒為代表的時代,十九世紀的俄國在經濟上遠落後於西方,而在文學卻出現了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契訶夫、托爾斯泰等。處於歐洲的領先地位。這說明文學不僅受經濟基礎影響,還受哲學、宗教、道德和文學傳統的影響,具有相對獨立性,但經濟因素是制約的根本原因。
I. 為什麼聖經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學的影響
這里的影響其實主要說的是對西方的影響。在西方世界,以聖經為主的宗教文化占據社會主要地位,作用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學都有影響。
J. 文學藝術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內。
經濟發展是文容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