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起來後

經濟發展起來後

發布時間:2020-12-15 01:35:39

A. 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起來後,致力於追求什麼地位

19世紀50年代後的日本經濟發展無疑是美國支持。
有歷史原因:朝鮮戰爭。
二戰後日回本經濟答處於崩潰地步,看不出復興跡象。
此時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本土不可能真正成為美軍後方,日本就充當了這一角色。軍需就是日本經濟復甦的最大(幾乎是唯一)推動。紡織,食品,機械工業體系在美國幫助下建立,並為其服務。大財團重新出現,而且迅速超過戰前實力,為以後的工業(代表如電子汽車)全面迅猛發展奠定基礎。
美國雖沒在戰爭中獲利,可提供日本一個發展機會,留給了日本一個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先進的工廠和設備。
日本出人意料的成為朝鮮戰爭最大的受益方。

關於這個,我只知道這些

B. 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許多學者認為,日本經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日本政府適時地制定和實施了與其市場經濟模式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奇跡。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日本的宏觀調控法別具特色,可以說日本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宏觀調控法發揮作用較為徹底、成功的一個範例。在考察日本宏觀調控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為了對這一論點提供佐證,本文擬從歷史角度對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對宏觀調控法的影響加以事實論證。
一、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
日本經濟體制的重要特點是政府一直重視和強調對經濟的管理、干預。當代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獨樹一幟,這種模式的形成既與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所逐步建立的具有東亞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是戰後日本學習歐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經驗,並將其同本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的結果。
日本的經濟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植和保護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實行「戰時管制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完全置於政府的統一控制之下。二次大戰結束後,一直到1952年基本實現經濟復興為止,在美國佔領軍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國民經濟,實行「統制經濟體制」。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後,日本才逐步確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是,政府並沒有放鬆對宏觀經濟的干預,政府主導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 M一直延續到現在。只不過是政府控制宏觀經濟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行政手段為主改變為經濟手段為主,從直接方式改變為間接方式。
正是這種歷史導致日本的經濟雖為市場經濟,但有著遠比歐美各國更廣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國家參與和干預。歐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首先是市場制度自身的運動,政府幹預只限於對市場制度自身運動的缺陷進行補充。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則不只限於此,這是由日本特殊的國情及其市場經濟形成和建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同時要盡快趕超歐美經濟水平,世界經濟發展的壓力和日本自身的國情都不容許它走英美模式發展的漫長道路。為實現超常的發展速度,日本選擇了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將過去那種政府與壟斷資本的密切關系來了個變種,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政府強有力的指導經濟活動的關系。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是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由政府出面,積極主動而強烈地干預經濟。這種干預不等於直接管制和行政強制,政府的計劃是導向性的,主要通過產業政策有目標、有步驟地引導資源配置過程,推動經濟發展。
日本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礎上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具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強有力的經濟計劃導向
(二)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調控
二、計劃法和產業政策法為主導的宏觀調控法
歷來計劃與法律,看起來毫無緣份,但兩者間尚潛在著一種本質性的內在聯系,同時在歷史性的發展過程中,計劃在法律上的意義也更加明顯起來。經濟計劃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或者被賦予法律意義,或者以法律規范計劃,還是二次戰後的事。西方國家在二次大戰以後,其計劃與法律的關系就開始日益密切起來。它們往往根據國家計劃制定經濟政策,又根據經濟政策制定有關法律。
經濟計劃在日本的宏觀調控法中佔有重要地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期間就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但這些計劃只屬於經濟政策的領域,在法律上並無任何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逐漸出現了有關經濟計劃的法律。在戰後糧食不足對策的《確保糧食臨時措施法》中制定了《農業計劃》;同時在《糧食管理法》修改時制定了《配給計劃》。另外,這一時期許多有關物資供給的法律中都有對計劃的要求,這些計劃主要有:根據《穩定蔬菜生產交售安全法》制定的「生產交售現代化計劃」;根據《甜味資源特別措施法》制定的「生產振興計劃」;根據《石油業法》制定的「石油供應調整計劃」和根據《石油供求調整法》制定的「石油生產計劃」等。
日本的產業政策法數量多、覆蓋面廣,可分為四類:一是基本的法律與法規。主要針對基本經濟關系及各類產業,為各類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理順關系,是具有綜合性的法律與法規,如企業合理化法。中小企業法等。二是培育振興的法律和法規。主要目的是扶持基礎薄弱的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如機械工業振興措施法、汽車工業振興法等。三是協調產業內部企業關系的法律與法規。四是調整援助的法律和法規。這類法律法規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產業和衰退產業的調整問題,如平穩調整產業法等。
日本產業政策法的基本特徵是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規劃為依據,不同時期的產業政策規劃為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提供了指南。在日本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法律,每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向大體上也與產業政策所指的方向相吻合。
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密切聯系,這種一致性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法律作為一種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和宏觀調控法正代表著這樣一種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這是二者之間存在的第一位的關系。雖然除去市場經濟模式之外,社會政治條件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等也是影響一國宏觀調控法體系的重要因素,但相對於基礎性的關系來說,這種影響要弱的多。當然,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的影響是相互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日本之所以在戰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除了經濟和政治因素外,還與它的法律制度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它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支撐了其市場經濟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但宏觀調控法對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相對兩者的關系來說只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一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對其宏觀調控法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影響才是根本。只有真正協調、處理好二者之間的本末關系,才有助於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

C. 西方國家經歷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以後,為什麼經濟又恢復發展起來了啊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破壞性最大的危機。它根源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中也使生產和銷售的矛盾不斷尖銳化,直接導致危機的爆發。在危機的沉重打擊之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模式,為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認識羅斯福新政。

一、羅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內容、特點

背景:①面對1929年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②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了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的第32任總統。

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內容:①金融方面,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工業方面,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③農業方面,獎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④社會福利方血,救濟失業的同時,積極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特點:①政府對經濟實行全方位的干預。②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③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二、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羅斯福新政的評價:①羅斯福新政,開始以克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主要目標,進而推動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②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③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開創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羅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羅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如下:①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資本主義經歷了長期發展之後,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產與銷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資產階級千方百計地尋求擺脫危機的道路,新政正是這種要求的反映。②美國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使羅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預經濟,如給農民大量的補貼、大規模新建公共工程等。③獨立戰爭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為新政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④借鑒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計劃經濟的成功經驗。⑤20世紀30年代,國家干預經濟和運用財政政策調整經濟成為美國經濟學界的強大思潮,為實行新政提供了理論依據。

D.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國民經濟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新中國剛剛成立以後我國的國民經濟靠農業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後工業取代了農業.
現在是我們的國民經濟是浮雲是泡沫.

E. 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與特點是什麼

20世紀50、60年代,來美國占據廣闊的國自際市場,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軍事工業,出現戰後經濟的繁榮。70年代,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地位下降。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通貨膨脹的困擾。80年代中期以後,政府調整政策,形勢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90年代以後,進入新經濟時代,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F. 「網紅」城市重慶火起來後,為經濟帶來什麼樣變化

重慶火了起來之後,其實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因為有更多的人來這個地方旅遊了

G. 台灣靠什麼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7)經濟發展起來後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採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

1950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台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1980年代後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

H. 大家來說說商洛經濟以後會發展起來嗎

以我個人覺得會起來的,商洛未來就是西安的後花園,現在關中—天水經濟區也有一部分在商洛啊,還有比亞迪在商洛也有電池廠的,所以是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I. 我國在建國後的經濟發展脈絡

在建國初期的三年裡,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打擊投機倒把、開展「三反」「五反」,使回得新中國答的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抗美援朝需要巨大財力的情況下,仍實現工農業產品總量超越了建國前最高水平。
1952年以後,國家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對象是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確定了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總路線,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5年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雖然社會主義改造有些過急,但仍然使得國家集中力量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迅速提高生產力,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1956年至1966年之間,由於大躍進運動和自然災害等原因,使得國民經濟發展出現大起大落,而且產業結構比例嚴重失衡。
1966至1976年,文革期間,強調階級斗爭高於一切,生產幾乎全部停頓,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1978年以後,中央撥亂反正,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起來,國民經濟得到快速持續的發展。

J.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10)經濟發展起來後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起來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