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高速發展情況

經濟高速發展情況

發布時間:2020-12-14 23:02:49

『壹』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廉價的勞動力 對資源的過度開發 環境的破壞 高耗高排的粗放經濟
希望採納

『貳』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發展階段。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點:「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度城市化,更多地讓人民分享發展成果;創新驅動持續提升效率;保護產權,規范政府行為,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經濟穩定性;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協調主體轉型。

(2)經濟高速發展情況擴展閱讀:

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繼續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四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實現區域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

『叄』 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來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自1,中國政局穩定,執政者對經濟干預少,因此,經濟的發展阻力小。
2,中國勞動力賤,生產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境外資本。
3,中國人口多,消費力量強大,因此,即使生產出過多的產品,也不太容易造成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
4,中國經濟正在起步階段,任何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都會飛速發展,只要執政者不幹預。
5,中國人早在春秋時期就熟悉了商品經濟。經商是中國人很熟悉的活動。中國經濟在中國商人的運作下,發展速度快。
6,中國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潛力很大。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肆』 用一句話概括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

正在由粗放集約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伍』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後果是什麼

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以及急功近利,過於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的經濟、社會效益。
經濟增長速度過高,還會導致生產、生活成本的急速增加,這也是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的聲音增多的原因。
維持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的,長期的增長,比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對社會要健康、有益的多。

『陸』 經濟如此的迅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具體、

帶來的是社會的壓力,這一代的人們都將是改善社會的一代,在過渡的階段下,多顧好自己是最正確的,上面有各種政策來引導你的方向,所以無論做什麼都應該謹慎!小心你存的幾萬塊過幾年拿出來當幾百塊花哦~~~呵呵 不是危言聳聽,自己感受吧

『柒』 如何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改革開放凡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即使是對中國再有成見的人,也都承認是鐵的事實。從世界經濟史看,中國這樣長時期的、持續的、快速的經濟發展,都是罕見的。據筆者看來,主要的原因是: 一、中國的經濟稟賦和發展階段的原因。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的稟賦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人口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資金、資源相對非常短缺。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處於農業社會和工業化的初始階段。這從當時的靜態來看確實是一個讓人失望的判斷,但對動態的經濟發展是個非常好的情況。因為巨大的人口基礎可以提供潛力巨大的社會需求,無限供給的低成本勞動力可以有效吸引外來資金、資源的組合,工業化的起步和發展可以迅速地、有效地迅速提高社會供給。從國際經驗看,幾乎所有經濟體的工業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階段的經濟發展速度都是最快的。 釋義: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經濟就象是個七、八歲的孩子,雖然個子很小,但是能吃飯,精神頭足,只要營養跟得上,不要折騰他,長個子的速度比成年人會快得多。 二、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原因。簡單地說,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是動員式的,高度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毋庸置疑,這樣的體制機制會有很多的、嚴重的問題,但在工業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階段是非常有效的。中央制定基本合理的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到地方能夠得到基本切實、有效的執行,在這過程中遇到的偏差、困難和問題也能夠基本及時地得到應對和處理。從這三十多年的歷史看,雖然個別時候出現反復、錯誤,但推動經濟發展的總體路子還是大致對頭的。 釋義:企業發展處於起飛階段時,其實集權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就象當前的福特,大小決策出於老福特一人,似乎不太符合管理學的原理,但是在很長階段內福特發展得非常快、非常好。正如當前許多家族式的中國民營企業。 主要的原因是,這樣有利於快速制定正確的戰略,並擺脫各類掣肘和約束,有效地付諸實施。 三、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的原因。中國自唐宋以來,一個基本的國情就是人多飯少,生活不易。從民族文化和性格的角度,除了中國獨特的「士」這個階層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較為超脫的精神追求之外,多數普通中國人形成了務實、勤奮、節儉的特點。這個特點,非常有利於通過以追求和實現利益為導向,把多數中國人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 釋義:文化其實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遠超多數人想像。筆者認為,美國與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在發展初期的水平是差不多的,人口狀況、資源稟賦也差不多,可以說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後來之所以分化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教文化主導和天主教文化主導的綜合影響。中國人的文化特徵,其實非常適合發展市場經濟。 四、國際經濟發展階段和格局的原因。或許是對數百年來多災多難中國人的眷顧,改革開放以來這三十多年國際環境也非常適合中國作為後起國家加快發展。首先,沒有對中國和平構成實質性阻礙和影響的戰爭或威脅。其次,主要發達國家當時都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向後工業化和發展現代服務業轉變,具有進行國際產業轉移的動機和條件,而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低資源環境成本和迅速壯大的市場在承接轉移中具有強大優勢,並且中國的體制機制又成功地把這種優勢發揮了出來,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收益者,有力加快了工業化進程。 五、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結構的原因。宏觀再有利,經濟的發展仍需要具體的微觀主體去推動。中國有兩個有利因素。一是地方政府。從經濟學的眼光看,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企業化的特徵非常明顯,發展經濟、增加稅收的沖動很強,這雖然會造成很多問題,但客觀上有利於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完善市場化的環境,促進資本形成。二是國有企業。建國初期,中國建立的眾多的大小國企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同時也造就了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工人隊伍。這為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發展自身的現代企業群體提供了難得的、良好的產業基礎。現在許多著名的國有或民營大企業,都有當前國企歷史傳承的影子。

『捌』 我國的經濟高速增長,長期主要依靠什麼

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速度持續下降,在未來20年必將從勞動力和儲蓄能力兩個方面制約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這不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從戰略上加強研究,以應對來自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毫無疑問,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根據GDP的增長速度,還是就提高貿易在世界經濟中份額的能力來衡量,中國經濟都是當前世界上最顯眼、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國的GDP在2003年已經超過了11萬億元人民幣。 但是,作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考慮到人口規模,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在過去25年約為每年6%-7%,低於GDP總量的增長差不多2個百分點。按現有美元匯率計算,人均GDP的水平從1978年不足100美元提高到了超過1000美元的水平。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保守估計,中國的GDP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國與發達經濟之間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例如,與美國相比,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估計,中國的人均GDP還只有美國的16%左右。假設美國從現在起人均GDP每年保持2%的增長率,而中國為6%,那麼要在2040年以後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才可能達到美國的一半。因此,盡管我們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在GDP總量上趕上美國和日本,但在迅速提高我們的人均GDP水平方面我們還要走更長遠的道路,可謂「任重道遠」。 這「更長的路」意味著我們的增長空間還相當的大,持續的時間也應該會更長。最近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上刊登的「為什麼中國可以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長?」一文認為,東亞經濟趕超最發達經濟的一個經驗是,這些趕超型經濟在他們的人均收入超過了美國人均收入的50%之前是很容易保持高速增長的。如果這個經驗觀察是正確的話,那麼這意味著,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再高速增長35年,因為實現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一半至少要在2040年前後(按購買力平價估計)。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中國是否能夠在未來25年甚至更長時間繼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呢?或者說,為了進一步縮小人均收入與最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經濟增長能夠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嗎? 對於經濟學家來講,經濟增長歸根到底是一個人口現象。這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經濟增長」意為國民產出的增長快於人口的增長,從而表現為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更深刻的原因還在於,第一,增長需要資本的快速積累。而資本的積累來源於國民的儲蓄傾向。一個人口結構中勞動力集中於年輕化階段的經濟比一個人口處於老齡化的經濟有更高的儲蓄能力。第二,增長依賴勞動力的持續投入的增長。而勞動力的增長是人口增長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增長的結果。最後,增長的持續最終還取決於人口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素質的增長。 眾所周知,中國的勞動力儲備主要在農村地區。據世界銀行估計,1991年中國有超過7億的勞動力人口,而且還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25年來,我們累計大約有1.6億的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或者種植業中轉移了出來,在城市和非農產業部門就業。雖然農業人口佔了中國總人口的70%以上(根據普查,最近降到了62%),但是農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顯著下降。在每年的國民收入中,農業提供的國民收入從改革初期的將近40%,降到了今天不足15%。這說明,25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了勞動力的超常增長以及以勞動力為主要投入的鄉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由於擁有持續增長的青壯年勞動力供給,中國的國民儲蓄能力也顯著改善了。所謂國民的儲蓄或者積累是指每年的國民收入中扣除國民消費(包括居民和政府的消費)之後的剩餘大小。這是可以再投資於經濟發展的剩餘收入。今天,中國維持了世界上相當高的國民儲蓄率,這顯然與我們的勞動力集中地處於比較年輕的階段有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20年前,新加坡和韓國也曾經達到過這樣的儲蓄水平,而今天都已經大大下降到25%左右。在東亞,當前只有泰國的儲蓄率與中國內地大體相當。 那麼,中國按照現在的這個增長模式能再保持未來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長嗎?要回答這個問題,簡單地說,我們需要知道,第一,我們在未來能否繼續維持這么高的國民儲蓄率。而這與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和勞動力的增長前景有很大的關系。第二,即使我們維持高儲蓄率,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增長速度不下降(這是快速縮小與發達經濟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關鍵),則還要取決於我們是否最終能夠成功地實現經濟增長由投入要素為主要推動力向增長主要由創新和技術進步為主要推動力的轉變。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我們必須正視中國當前人口增長的特徵和模式。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就出現下降趨勢,現在的出生率水平與東亞的新興工業化經濟大體相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是收入水平提高的結果,而我們則與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有相當的關系。因為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與收入水平呈反向變動關系。按照目前的模式,有人估計,中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將在2015年後達到零增長。這個趨勢與關於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估計是一致的。中國現在被認為是世界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民政部的說法,我們現在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了10%,到2030年,中國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4億人,占總人口的27%,成為比美國更年老的國家。到那個時候,退休人數將接近在職人數的一半。這意味著,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速度持續下降,在未來20年必將從勞動力和儲蓄能力兩個方面制約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這不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從戰略上加強研究,以應對來自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玖』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價是什麼

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盡管中國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抑制經濟過熱,但卻並不能掩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而現在這些潛在的問題與矛盾開始一一暴露出來並呈現在我們面前,其深層次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就宏觀經濟而言,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1978-2004年平均增長率為9.4%,在所有新興國家中,這種高速經濟增長績效令人矚目。然而中國目前的資源狀況難以支撐中國經濟的長期快速增長。自2003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9%之後,資源高度緊張並面臨緊缺局面,因此資源供給的可持續性將制約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在中國經濟的發展期間,在經濟結構方面,低水平平面擴張與結構性調整相互作用,投資和重工業保持快速增長。重化工業熱是特殊體制下的產物,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具有平均利潤率下降、競爭加劇、資本積累相對過剩及失業人口加劇等缺陷,同時舊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已經被證實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而浪費資源及污染環境問題是對經濟持續發展的致命傷害,同時重化工業將使產業升級、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始終處於高消耗低產出的惡性循環之中,中國將面臨自然資源更加緊缺的局面,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從而影響到經濟的持續發展。目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引發的潛在問題與矛盾開始一一暴露出來,而最突出的表現則是中國煤炭和石化行業的工業事故頻頻發生。2005年11月11日中國最大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上市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發生爆炸和火災事故,導致5人死亡,大約100噸有毒化學物質苯流入松花江。松花江是哈爾濱市的飲用水水源,下游流經俄羅斯,而爆炸事故導致哈爾濱市全城停水。吉林石化和另一家公司吉林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過去20個月還發生過另外三起重大事故:2004年4月20日,一家工廠發生大火,導致兩人死亡,兩人受傷;2004年12月,一化肥廠的爆炸導致三人死亡,三人重傷;之後又發生一次爆炸導致兩名機床工人死亡,兩人嚴重燒傷。之所以出現一系列爆炸事故,其核心因素在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以石油為原料的塑料和其他成品油產品的需求持續上升,促使煉油廠和石化廠進行滿負荷生產。2002年,吉林石化新任總經理上任不久便開始加班加點、縮短檢修時間並以99.6%的開工率加速運轉,此舉使公司扭虧為盈,結束持續6年虧損的局面並實現一定的利潤。之後吉林石化公司要求生產出更多的化學品,為了提高效率,減少成本,從2002年開始公司將設備常規維護周期從每年一次延長到每三年一次,而最近一次停工檢修是在9月和10月進行。安全讓位於利潤,為提高業績不惜犧牲安全,環保標准不能嚴格執行,而且三年沒有安全檢查,但公司也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10月,吉林石化等21家企業曾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環境友好企業」,但鑒於吉林石化對此次近年來中國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事故負有責任,吉林石化總經理於力被解職,目前正在接受中央及地方政府有關機構的調查,同時吉林石化還有兩位高層管理人員被撤職。除吉林石化近期發生的爆炸事故以外,中國其他石油公司的事故也頻繁發生,它們的煉油廠開工率已經接近極限,同時還在努力提高上游設備的生產能力。今年10月27日,位於黑龍江的大慶石化分公司煉油廠發生爆炸,導致7人死亡,而該公司屬於中國另一個能源業巨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的廠礦企業為了滿足中國日益增大的能源需求而加大生產力度,礦難正在日益增多。2003年12月西南城市重慶發生天然氣井噴事故,造成234人死亡,1萬多人受到有毒氣體的傷害,事故還迫使6萬名村民疏散;近期中國黑龍江的一個大型煤礦發生的礦難中,死亡人數已經升至161人,仍有10人失蹤。基於市場和需求日益強勁推動煤炭和石油公司的利潤豐厚,能源企業的管理者無暇顧及安全及環境問題;同時在中國的采礦業,由於那些擁有礦山股份或收取賄賂的官員們對違反生產安全的情況熟視無睹,導致近兩年中國礦難頻發。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讓早已超負荷運轉的系統更加不堪重負,同時中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巨大的環保壓力。在中國政府的十一五規劃中表示要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為後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提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即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同時關於能源利用方面,中國政府表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可見為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已將能源及環境問題作為關鍵問題進行解決。

閱讀全文

與經濟高速發展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