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經開區給合肥經濟帶來了大發展
因為開發區的出現吸引了大量投資商的到來,有了投資項目就會需要大量勞動力回,這樣就答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而且會帶動開發區附近的消費數量和消費水平!還有就是開發區是政府支持的,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關注。。。
② 合肥代管的一座實力縣級市,境內2條高鐵交匯,為什麼未來會有大發展呢
眾所周知,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會,在古代時被稱作“廬州”。合肥市是我國重要的科技之城,也是我國大型綜合性的陸路交通樞紐城市。合肥市佔地面積為11408.48平方千米,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隨著合肥與其它各大城市的經濟交流越來越密切,合肥的經濟實力也得到了快速增長,這是最近幾年來我們有目共睹的。
巢湖的最大的最大的亮點是,境內設有巢湖西站高鐵站,承接合杭高鐵和合福高鐵2條高鐵線,因此巢湖與兩條高鐵沿線城市之間的經濟交流也更加方便了。這是巢湖近年來經濟能夠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另外,巢湖站承接淮南鐵路。巢湖有自己的水運,蕪合高速穿境而過,加上近20條國道和省道線,巢湖經濟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巢湖一定能夠迎來大發展。
③ 合肥未來經濟發展情況怎麼樣
現在合肥隨著141城市格局發展,不再抑制北部發展,把長豐縣南部地區納入合肥市區共回享同建,把北城區建成現代化生答態城區.
可以看出合肥不再一味向南發展了.我個人認為這是由於南京都市圈所帶來的影響.南京都市圈將皖南地區甚至與合肥相連的巢湖市也納入進去了,勢必將影響合肥都市圈的發展.因此在最近最新規劃的省會經濟圈中將合肥三縣,巢湖市區,廬江,舒城,六安市區,壽縣和淮南市區納入進來.南邊只有巢湖市區和廬江,也就是說合肥的經濟發展輻射應該往西和北延伸了.所以現在解除了抑制北部發展政策,加快長豐縣的經濟發展,遠期j將輻射淮南市區和壽縣.而在合肥北門建設最大的商業中心無疑成為輻射經濟圈北部的第一次嘗試.
我相信,未來合肥的北部和長豐將迎來發展的大好時光.
④ 合肥經濟圈的具體規劃
按照規劃,到2020年,合肥經濟圈總人口約為2635萬人,城鎮人口約為1680萬人;2030年,合肥經濟圈總人口約為2835萬人,城鎮人口約為2100萬人。同時,城鎮化水平在2020年達到66% ~69% ,2030年達到76%~79%。 1.合肥市(龍頭城市)安徽省省會,國家區域性交通樞紐,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區域旅遊會展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經濟圈建設的發動機、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長極和創新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的先行區。
2.淮南市(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北翼城市,以煤電化產業為主導的國家億噸煤基地、華東火電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經濟圈帶動沿淮、輻射皖北的門戶,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發展電力、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旅遊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
3.六安市(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經濟圈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保證,合肥經濟圈加工製造配套基地、冶金工業轉移承接基地、農特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基地、人力資源輸出基地、休閑旅遊度假基地,合肥經濟圈西向發展門戶和陸路交通門戶,安徽省製造加工業基地之一。主要發展商貿商業綜合服務、汽車零部件加工、醫葯化工、旅遊服務業等。
4.桐城市(副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經濟圈產業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遊基地、農特產品加工供應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合肥經濟圈聯動沿江、輻射皖西南的門戶,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工貿綜合型的山水園林城市。主要發展包裝印刷、機械製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遊業等。 未來十年,合肥經濟圈將形成「一區、五軸、三帶、多組團」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體系,遠景由點—軸模式向網路化模式發展。
具體是,由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大城市中心城區以及環巢湖地區等組成的城鎮密集區,成為聚合合肥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心臟」;而東西向合巢蕪發展軸、合寧發展軸、合六發展軸三條,南北向合桐安發展軸、合淮蚌發展軸兩條,構築該經濟圈區域發展的「骨架」即為「五軸」;而「三帶」則形成該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動力」,是指沿江發展帶、沿淮發展帶和環巢湖發展帶。「多組團」則成為支撐合肥經濟圈經濟發展的功能組團,大力推進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楊公—謝集—八公山風景區—壽春……雙港—新渡等城鎮組團建設以及交通樞紐性組團和旅遊組團建設等,成為建設合肥經濟圈區域發展的「支點」。
⑤ 合肥和南京在經濟上能並存嗎合肥的經濟能繼續這樣大力發展嗎
說真的不太可能,全面超越合肥15年。
投資環境配套地方政府辦事效率都比合肥好!
說著玩的O(∩_∩)O~
南京明朝前還屬於鳳陽府。
把南京納入合肥地區版圖就好辦了。
⑥ 最近幾年來合肥市的經濟發展速度翻了近30倍,城市建設有什麼大的變化呢
比較大的變化應該就是合肥市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而且馬路也越來越寬了。
⑦ 合肥經濟圈的發展目標
合肥經濟圈將成為全國的核心增長極和創新極,從而帶動全省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按照規劃,到2015年,合肥經濟圈的經濟規模將持續提高,佔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合肥經濟圈國內生產總值預期25500億,其中,合肥7000億、淮南2000億、六安2000億、桐城500億。 按照規劃,合肥經濟圈將形成1小時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層實施「公交化」發展策略。同時,合肥經濟圈將率先在全省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區域統籌,推進五市間社保制度協調配合和社保關系無縫轉移、接續。
未來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區通達運輸通道的平均時間控制在20分鍾以內,全力打造合肥經濟圈「1小時通勤圈」和「1小時生活圈」。
合肥經濟圈設想電話區號統一
為促進合肥、淮南、六安及桐城等四市經濟的發展,安徽省制定了「合肥經濟圈」發展規劃,相關方面也提出了「合肥經濟圈電話區號統一」的設想。
據安徽省通信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巢湖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市共有固定電話300多萬戶,現四市固定電話分屬4個不同的長途編號區,各市在用的固定電話號碼存有大量重號,在7位編號的情況下統一區號,將帶來大量的用戶改號,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合肥市固定電話升8位是四市統一區號的前提條件,也將有利於日後合肥經濟圈電話區號統一工作。
⑧ 合肥現在整體經濟發展如何在全國所佔的比重大小是多少
改革開放以來,合肥市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GDP連續20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階.
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89.7億元,比上年增加104.7億元,增長16.2%;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1.84億元,比上年增長41.7%;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5.4億元,同比增長2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44.93億元,增長25.3%;全年實現海關進出口總額35.08億美元,同比增長16.3%;其中出口21.89億美元,增長2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9元.
合肥市2004年度GDP總值589.7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0.44%;占安徽省GDP總量的14.85%.
合肥市2004年度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排名中列第71位.在安徽省列第一位.
⑨ 合肥現在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讓合肥成為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合肥目前正在全力加快建設與發展進程,力爭使合肥成為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這些年來,合肥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又好又快發展,抓住國內外產業、資本梯度轉移的機遇,強力推進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在合肥,僅浙商就有12萬人之多。合肥機場客流近些年迅猛增長,城市新增人口每年都在20萬左右。我們認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前兩年我們的建設是往城市組團推進,往濱湖新區推進,而今年我們的建設進入老城區了,要把老城區「十」字形的道路交通格局變為「井」字形的道路交通格局,同時把舊城改造,危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作為一個主要內容。目前,各項工作平穩推進,進展順利。合肥老百姓現在對城市建設的支持程度、自豪與自信,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長江路改造拆遷工程等,進展非常快,一般人認為是不可想像的。原因,我想最主要還是民心,全體老百姓都希望這個城市更美好;如果沒有這么一個大的好的民心氛圍,是拆不動的。老百姓的全力支持,是市委、市政府心中最大的溫暖和底氣。現在,連受修路影響最大的計程車司機都幫我們做工作,告訴外地客人:別著急,路修完了就好了。
⑩ 合肥發展的基本情況
合肥現在分為版塊式地圖發展趨勢,東邊已無發展潛力,現在主要是西邊和經開區發展。最具有發展的是經開區及包河區,政務區是最具有發展前途的投資方面(不用具體說明),而包河區待飛機廠遷移後,將會開拓與巢湖連接的巢湖大道,所以包河區也較有發展。而現在大學城已明珠廣場為中心,周邊環繞發展的趨勢,不出2年必定繁榮。合肥的發展潛力將在5年內全面展現。
前景目標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層半徑為100公里,引領並形成皖中一體化發展格局,有效地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到2020年,合肥市將成為寧鄭漢之間最大的區域經濟中心。
「141」城市發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區,並在老城區的東、西南、西、北方向建設四個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設一個生態型、現代化的濱湖新區。濱湖新區位於合肥主城區東南部,南依巢湖,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務文化會展中心、省級休閑旅遊基地、綜合居住新區。
「十一五」發展前景:
「 十一五」時期,合肥將以做大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主線,以壯大工業經濟、強化縣域經濟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為著力點,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逐步把合肥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當先鋒、中部崛起中爭先進位。總體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確保1900億元,年均增長15.5%,力爭達到2100億元,年均增長 18%;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000美元;財政收入達到26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市區人口達到300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經過不懈奮斗,把合肥基本建設成經濟更加發達、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
合肥科教優勢突出,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擁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代表的各類科研機構200多個;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各類高等院校59所。科教人才比例穩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礎雄厚,是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擁有「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等國家級重點科研設施,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達到33個。
合肥創新能力較強,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聯盟(WTA)會員城市。中國第一台窗式空調機、微型電子計算機、激光大氣污染監測雷達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機、變容式冰箱均誕生於合肥。
合肥工業基礎較好,現有34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類產品,形成了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及輪胎、電子信息及軟體、新材料、生物技術及新醫葯、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8大重點產業。家用電器綜合生產能力居全國第3位,汽車整車產量全國第9位。合肥擁有全國最大的挖掘機、叉車、輪胎生產基地,聯合利華、ABB、家樂福、麥德龍等19家世界500強和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合肥。美國微軟在合肥設立了技術中心。江淮汽車、美菱電器、榮事達電器、國風塑業、合力叉車、佳通輪胎、日立挖掘機等名企名品聲名遠播。相繼被授予「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城市」、「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