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城市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城市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14 17:28:54

⑴ 城市化對區域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1.城市化,更能夠吸引投資。帶來資金的流入。
2.城市化,能夠擴大城市經濟的發展的空間。
3城市化,能夠帶帶來更多的就業。緩和就業壓力。
4,城市化,能促進區域特色發展,發展區域經濟。
5城市化,能帶來區域的融合,優化資源的配置。
6城市化,能給地區的基礎設施的發展。改善生活條件。
7城市化,能夠促進人群的流動,促進區域的文化發展,加強區域人們的溝通,對經濟發展有幫助。
8城市化,能擴大城市人口,提高區域的城市化水平。對於人民素質的提高有意義。

⑵ 簡述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⑶ 簡述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⑷ 加快城市化進程,對促進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加快城市化進程在西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降低過快的人口增長

西部地區人口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集中了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10‰的全部6個省區,成為全國人口增長控制的難點。這除與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區,人口政策本身較寬松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比例高。未接受城市文化洗禮的農民,常常三代聚居,早婚早育,恪守「養兒防老」、「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的舊觀念,無節制地繁衍滋生。而城市居民婚齡甚晚,婦女總和生育率低,已普遍接受獨生子女的觀念。城市化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既有利於人們生育觀念的根本轉變,同時也便於政府集中管理,控制他們的生育行為,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時增加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提高人口的素質。
2.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

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第一產業佔GDP的20.1%,比全國平均和東部地區分別高了近5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但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三農」問題更為突出。農民收入低下的核心問題是就業不足,農民可支配的資源太少。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不斷進入城市,一方面,農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農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加上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的發展,農業生產力將大為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長,由此刺激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創造有利條件。

3.加快工業化進程

西部地區經濟落後,工業化水平低下,2002年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3%,比全國平均和東部地區分別低了近10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城市在勞動技術、資金、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市場容量、人力資源以及居住條件等方面,比周圍地區擁有更多的優勢,為工業發展與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擴大了城市消費市場的規模,擴大了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必然刺激日用工業品和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另一方面,眾多的城市人口擁有不同的生產技能,為不同企業招收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提供了可供多種選擇的勞動力資源。因此,西部地區的城市化將對工業化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4.促進資源要素和經濟活動的集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資源要素總是由低效益地區向高效益地區流動。西部地區由於社會經濟落後,基礎設施較差,經濟效益不高,缺乏對資源要素的吸引力。而城市以其集約利用各種資源要素和集聚經濟效益的有利條件,具有吸引和集聚各種資源要素的強大功能。發展西部地區的城市,可促進資源要素向西部流動,並根據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和完善西部的要素市場。資源要素的集聚將帶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集聚,集約使用公共基礎設施,降低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成本和市場的發育成本。城市不僅能為人們的交換提供功能完備的市場體系和交換所需的各種中介服務機構,而且還能提供交換所需的便利的交通條件和信息條件,將引導交換的集聚。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和交換集聚,必然使消費活動集聚,促成消費潮流的產生,形成消費方式社會化的效應,降低消費成本,創造新的產業。西部城市,尤其是區域中心城市,以其產業集中、經濟效益顯著、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科技人才較多、創新能力較強等優勢,將在區域發展中承擔著配置資源和組織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

5.便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西部地區人口過於分散,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難度,一是無法控制處於深山老林中的人們毀滅各種野生動植物的行為,無法掌握偏遠地區人們過度放牧和毀林開荒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准確信息;二是無法實施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城市化使人口相對集中,集中居住所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比分散居住所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更便於治理和管理,不僅可降低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本,還為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環境建設創造了條件。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山林被毀、湖泊退化、草場荒漠,這同人口分散居住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很大關系。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將一些窮山惡水的地方的人口遷移出來,集中居住,實行封山育林、封湖禁漁、封場種草,恢復生態無人破壞的狀態。

⑸ 簡述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個人認為:城市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反過來又帶動城市化進程,是城市化的一個方面體現。

⑹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下圖是我國四個地區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讀圖回答


小題來1:C
小題2:A

⑺ 城市化的好處和弊端

一、城市化的好處: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作為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生產方式、聚落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的變化。

1、人口轉化

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四產業逐漸轉移。

2、產業調整

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3、工業發展

城市化有助於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4、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6、發展的動力

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無非兩種,一種是推力,一種是拉力。推力指使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

推力如人地矛盾加劇,自然災害頻發,收入低,生活水平差,社會服務資源短缺等;拉力如就業機會多,社會服務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文化設施齊全等。

二、城市化的弊端:

1、生物圈

減少生物多樣性

2、岩石圈

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3、大氣圈

空氣污染。加劇熱島效應和溫室效應

4、水圈

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多;水質惡化;水資源短缺;酸雨

5、交通

交通擁擠

6、住房

住房緊張

7、就業

就業困難

8、社會秩序

社會秩序混亂(高犯罪率)

9、道德風氣

道德風氣日下

10、社保

社會保障壓力快速加壓,社保缺口難於填補。

11、經濟影響

地價上漲,成本上升。

12、糧食問題

農民大量離開原耕種土地,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糧食進口率逐漸增高,使得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這不利於中國國家發展和政局穩定。

13、大城市病

當今中國的大城市病已經相當嚴重。交通擁擠、資源緊缺、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在困擾著城市的進步。中國大城市的建設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開始在中國部分地區出現,而許多特大城市也開始著手興建「衛星城」希望能解決大城市病的諸多問題。

14、城市職能轉化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集中化」為特徵,第二階段則以「分散化」為特徵。於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帶」發展較快。

中國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發展「城市圈」「衛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職能和周邊郊區職能的轉化和協調發展。

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心城市應該不斷加強「城市帶」和「區域經濟」的規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職能的不斷演進,是中心城市良好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解決大城市病、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

(7)城市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城市化的方面:

1、旅遊

「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是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可以說「城市化」並不等同於「工業化」,以旅遊業為導向的「非工業化」城市化模式,是一條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廣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

首先,要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方向,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實現城鎮化的主導性原則,引導城鎮化建設走「美麗」之路,讓「美麗中國」成為宜居、宜業和宜游的中國。

其次,要堅持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維持和強化地方個性,把文化塑造作為牽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並通過文化建設使地方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得到同步提升。

再次,要旅遊規劃、組織好產業業態,旅遊導向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倡導的是「非工業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以旅遊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現代新型的實體經濟為主體,

構建具有突出特色的「以人流帶動物流、資金流」的新型產業結構,用創新的業態創造出比傳統業態更好、更高、更有質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績效。

最後,要著力提高旅遊產業的經濟貢獻率和社會貢獻度,以旅遊產業的高貢獻率使其成為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性、主導性產業,同時發揮旅遊產業吸納就業數量大、容納就業口徑寬等優勢,

使其成為承載地方就業的基礎性行業,讓旅遊業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吸納地方就業、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旅遊的介入可以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產業問題,還有城市化過程中基礎設施、農民福利、城市建設等的誰來投資的問題。產業的布局發展問題解決了,也就從根本上解決投資問題和發展問題。換而言之,就是用旅遊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2、人的城市化

中央多次表態城市化是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在城市化大趨勢的市場背景下,各地熱衷於新區、新城的報批,一些新區、城市副中心規劃大批量出台,預計未來將會有大規模新城涌現。

首先,調整與改革地方政府業績評價指標,弱化GDP等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導向的指標,強化一些新型的集約型的經濟評價指標。

其次,從調控角度而言,通過長效調控機制穩定宏觀經濟發展預期是避免炒房的基礎。形成了相對穩定宏觀經濟發展預期和房地產市場發展環境,這樣才會避免房地產投機與炒房市場行為,防止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而出現的「空城」現象。

第三,房地產不再依靠「政策市」這條路來刺激區域規劃與房地產市場開發,而是根據區域產業布局需求,使城市、資本、產業與人口的協調發展,逐步進行城市化的過程。

第四、發展產業新城,要產業先行,切實做到「產城融合」。

⑻ 未來城市化走向

我個人覺得未來城市的發展會更加現代化,城鄉差距漸漸縮小。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估計也會更加擁擠。下面是我在網路上查找的資料,你可以看看。
未來中國城市化與城市發展趨勢
一.未來30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未來二十年是中國區域經濟變化最劇烈的時期。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經濟格局也將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
(一)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繼續擴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縮小
隨著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地帶仍將是投資的熱點地區。
首先,從石油、鐵礦、糧食、棉花等重要資源的供給來看,國內的儲量不足;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大多是從資源開發起步的,而資源開發一般具有投資大、周期長、投資回收慢等特點,勘察開發和生產的成本高。海外進口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仍具有較大的競爭力,我國的產業結構將偏重於製造業而非採掘業,雖然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不斷加快,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布局的重心仍在沿海。
其次,沿海地區的產業密集度高,企業之間有利於形成合理的分工關系,以降低生產成本。
再次,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相對較低。西部建設所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往往高出沿海城市好幾倍,這自然會影響到對西部投資的經濟效果。另外,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國土面積小,社會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總水平明顯低於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區流動,西部地區人均收入水平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與東部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縮小。為了改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國家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財政轉移支付和用於改善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的資金也會不斷增加。
政府投資的傾斜有利於提高西部地區人民收入的提高。東西合作的加強、城市規模的擴大、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企業活力的提高,不僅能夠增加就業,而且能夠提高工資水平。隨著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質的提高和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建立,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和人口將隨著東部地區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向東部地區流動,西部地區的人口可能出現減少的趨勢。「分子」增加,「分母」減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應東部地區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縮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繼續主導中國經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徵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經濟規模佔全國的比重越來越高,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引擎。
長三角在上海的輻射帶動下,外資增長迅猛,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未來30年,長三角的腹地將繼續擴大,江蘇、浙江全部、安徽一部分地區都將進入長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地區將和香港、澳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其優勢更大,輻射力更強。
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優勢十分明顯,互補作用強,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優勢、天津具有港口和製造業的優勢,石家莊具有商貿業的優勢,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籬,發展潛力就會迅速釋放出來。
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來3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他地區都難以望其項背。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長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斷涌現
隨著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和城市建設方針的改變,抑制大城市發展的諸多因素將不復存在,大城市的發展速度將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發展潛力,且多是區域經濟的中心,隨著戶籍制度的變革和市場化的推進,許多中等城市將迅速成長為大城市。到2030年,我國10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100座,5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200座,絕大多數的地區級城市都將躋身於大城市的行列。
省域范圍內將形成多個經濟中心,規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應不同范圍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它們不僅集聚著區域內先進的製造業,也是區域內的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對區域的經濟活動起著調節、輻射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省的經濟中心有可能與行政中心出現偏離,比如已經形成或初見端倪的新的省內經濟中心有青島、大連、廈門、深圳、包頭等等。此外,隨著各省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省區經濟的發展,會逐步改變省內單一經濟中心的格局,逐步發展起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
除了三大城市群之外,新的城市群將不斷涌現。現在已露端倪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江淮地區、湖南中部、吉林中部、北部灣、天山北坡等都有希望成為新的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產業帶和經濟圈將推動區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並對「諸侯經濟」形成沖擊。
(四)京廣線中段和長江中游地區可望崛起
這一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沿湖地區,以前被稱為中原五省,是中國交通條件最好,資源比較豐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卻比較緩慢。近年來,經濟發展開始加速,優勢重新顯現出來。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經濟區,如武漢、襄樊、宜昌三角區,長沙、株州、湘潭經濟區,南昌、九江和景德鎮經濟區,安徽沿江經濟帶。京廣鐵路沿線的大中城市發展很快,武漢、長沙、鄭州三大城市呈遙相呼應之勢。鋼鐵、汽車、食品、機械製造等產業已具有相當的競爭力。這一地區有望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以滿足內需為主的消費品、中間產品和投資品並重的製造業中心。
(五)中國經濟重心有北移的趨勢
中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是由不同區域所具備的各方面的條件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兩處形成了中國經濟增長核心區。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經濟的迅速發展,形成了帶動二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
從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重心向西的轉移存在著一些客觀限制。無論從歷史的發展,還是從區位條件來分析,北部沿海地區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潛在經濟增長核心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水資源條件的改善,制約北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因素將逐步化解,經濟重心向北轉移的趨勢有可能成為現實,廣義的環渤海地區的重化工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
(六)國際合作繼續加快,次區域經濟合作加強
1978年以來,中國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在深化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適應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由80年代的沿海逐步擴大到90年代的沿江、沿邊和廣大內陸城市,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經濟發展格局。
美國的金融危機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為了化解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將不斷加快,中國與相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將得到加強,逐步形成若干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區。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與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東部地區、蒙古;東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華南、西南地區與東南亞諸國;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的西北地區與中亞諸國;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中國西南西北地區與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中國周邊次區域經濟合作區的形成和發展必將有利於中國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格局,加速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
二、未來30年中國城市化與城市發展趨勢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的快慢,最終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國際城市化的規律性,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以後,城市化進程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因此,21世紀,我國的城市化進程
將會加快,並逐漸縮小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城市發展也將出現多樣化的態勢。
(一)我國將進入加速城市化時期
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已經成功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已經具備了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1.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城市化進程
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宏偉目標。我國國民經濟已步入平穩發展的階段,這無疑為城市化的加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改革的深入為城市化加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隨著改革的深入,長期的城鄉隔離的二元結構將會改變,現行的戶籍制度將根本改革,影響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將基本消除,過去在一定程度上被壓抑的城市化潛能將得到釋放。城市化同工業化、城市化同經濟增長的關系將漸趨協調,城市在外延上的擴張的同時,注重內涵發展壯大將為城市發展的主要趨勢,特別是多數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經濟實力和素質的增強和提高,對城市化將形成明顯的推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將由於戶籍制度的松動、社會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人口增長速度也會加快。此外,大城市的輻射作用,對中小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3.城市化發展規律表明我國將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
根據發達國家走過的城市化道路來分析,城市化的發展從起步開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城市化水平在10%至30%以下為早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為中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為成熟期階段。城市化中期階段所耗用的時間,一般比早期階段所耗用的時間少,如英國在城市化中期所耗用的時間比早期階段少一半,也就是說,在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將是加速發展的時期。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40%,可以預料,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進一步加快。
(二)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預測
城市化水平決定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和人口城市化的各項政策,但城市化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慣性作用。根據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許多專家進行了預測。據有關專家預測,進入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可增長1個百分點,高於1949~1997年的平均發展速度,也高於1979~1999年的平均發展速度。
到203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超過70%,全國的總人口達到15億,市鎮總人口將超過10億。
城市化不僅僅是社會分工和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文化擴散和融合交替發展的過程,因此,影響城市化的因素是眾多的,不僅有經濟因素,而且有自然、歷史以及人文等因素,要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其中,做出令人信服和十分精確的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根據事物發展的歷史趨勢,綜合考慮影響事物發展的重要因素,做出相對的大致的預測,是有一定意義的。
(三)中國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發展模式和功能作用將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和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將對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未來中國城市將向國際化、連綿化、生態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1.國際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城市與世界交往日漸頻繁,城市發展的國際性因素逐年增多,中國的一些特大城市將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國際化大都市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產物,早在19世紀初,倫敦已成為國際性的城市,近30年來,由於生產力與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國際性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城市發展的趨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也迅速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紛紛在各國設立分支機構;國際金融業務不斷擴大,促進了各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現代化交通和通訊使空間概念大大改變,為國際化
都市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中國的一些城市已具備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基本條件,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 重慶、武漢、沈陽、南京、杭州、西安、成都、青島、大連等城市將率先進入國際化大都市的行列,2030年,將有更多的城市成為國際性城市。
2.連綿化
城市連綿化是指一個區域內中心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從而形成城市密集區的過程。近40年來,城市帶和城市群的發展已從發達國家的北美、西歐等地區擴展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城市密集地區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我國的主要城市集聚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遼中南地區等已形成了城市連綿化的基本框架,其內部發達的交通通訊網路、城市間密切的經濟聯系、優越的地理區位、集中的智力資源、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使這些地區將迅速實現連綿化。
3.生態化
城市自身發展孕育了城市現代文明,促進了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並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觀念;與此同時,也造成空氣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擁擠、用地用水短缺等一系列環境問題。20世紀中後期,發達國家開始重視城市環境問題,遏止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環境日趨惡化的勢頭。中國正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勢必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防止「大城市病」的出現,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城市自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城市生態化將是未來大中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城市生態化是指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長,不但不使生態環境惡化,而且使生態環境更適宜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增加城市綠地,發展城市人工森林,提高綠化覆蓋率將是實現城市生態化的首要措施;其次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或多個城市之間的中心腹地,設立生態走廊和生態保護區;三是減少污染源、興辦污染小的公共交通設施,並積極推行垃圾無害化處理;四是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集中處理等等,將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4.現代化
城市化本身意味著現代化。產業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和人民生活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基本內容。迅速發展的第三產業將迅速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科技進步將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超越其經濟、技術鴻溝,追趕發達國家城市的動力與源泉,依靠科技進步來改造城市,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推動城市轉型與升級,是我國城市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關鍵。科技的進步、信息產業的發展,將改變傳統的產業模式與管理模式,使城市經濟從倚重自然資源和製造業轉向倚重高新技術、信息資源和服務業。
以交通通訊和能源供應為基礎的高效能的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及其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只有實現了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才能實現城市現代化。未來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將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網路一體化建設,協調市域、市際基礎設施的銜接,形成未來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客運體系和公共電訊網路,大大增強城市輻射與吸引能力,並建設適應國際化需要的航空港、海港以及與之配套的高效、便捷、安全的區域交通網路。
人民生活的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本質,通過生態城市建設,人民將生活在舒適的環境里,城市將充實各種文化體育醫療設施,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激發人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中房策聯)

⑼ 城市化對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摘要:我國內陸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發展落後,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是邊疆地區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起點。邊疆地區不能步發達地區城市化道路的後塵,而應在發揮比較優勢和加強產業特色的基礎上,走培育中心城市、構造個性鮮明的中小城市及發展邊貿口岸城鎮三結合的城市化道路。

關鍵詞:內陸邊疆;城市化;邊疆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開始加快,但由於地區之間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較大,加之改革開放後採取傾斜發展戰略,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獲得了超常發展。目前,這一地區已經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帶的發展格局,並出現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勢態。相比之下,內陸邊疆省份的城市化發展進程無論在城市規模和功能上,還是在城市效應及布局上,都還需要極大地提升和加強。

一、內陸邊疆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化現狀及成因分析

所謂內陸邊疆是指既有法定國界,又有直接國土相鄰的國家,且位居國界線內側並包括一定內腹地的經濟社會區域。我國的內陸邊疆地區是特指我國沿邊的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新疆、甘肅、西藏、雲南、廣西,這9省區在地緣上同俄、哈、吉、塔、蒙、朝、越、老、緬、印、不、錫、尼、巴、阿15個國家國土直接相鄰。遼寧和廣西因兼有陸地邊境和海岸線,又屬於東部地區,故不在此文研究范圍內。
1.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及城市化現狀
從經濟狀況來看,根據1999年統計數據,7個邊疆省區的固定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社會商品零售額佔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0%、外資投資額佔全國外資總額的1.8%。雖然在上個世紀末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及2003年開始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行動,但從全國經濟發展的總量與結構來看,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普遍狀況是經濟總量較小,國有企業比重偏大,非國有企業比重偏小,合資及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三次產業的比重除西藏以外,基本上呈現出「二、三、一」的結構,並以傳統工業為主體,同全國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相比較,這些地區的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重過小,第二產業中附加值高的工業產品所佔的比重較低。
從城市發展狀況看,該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省有吉林、黑龍江和內蒙。這其中主要是農墾、林區、礦區人口比重大等原因及「縣改市」、「鄉改鎮」等行政區劃變動導致城鎮人口增加。從城市數量和規模看,見下表:

從表中可見,人口超過2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個,城市稀缺,大中城市過少。與沿海地區相比,小城市數量較少,規模過小。這種大、中城市過少,城鎮布局鬆散、規模過小的狀況,使得城市的聚集效益低,對經濟的拉動和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不強,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積聚和合理流動。
2.影響內陸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近代工業大多產生在東部地區。解放以後,由於歷史、國際國內政治態勢的種種原因,人們總是把邊疆等同「邊境」、「邊防」、「國防線」,其著眼點僅僅是它的政治方面,強調「屯墾戍邊」、「鞏固邊防」、「保衛邊疆」等政治的和軍事的地位,而把經濟價值放在極其次要的位置。加之地處邊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緩滯等客觀因素,就使我國廣大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長期陷於落後境地。
從政策上看,解放後,中央政府出於平衡布局的考慮,力圖改變過去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更由於戰備的需要,加強了在中西部地區的工業投資,形成了一批內陸工業基地,如「一五」期間的156項工程和694個項目中,在甘肅就有16個。在106個民用工業企業中,東北有50個。然而,由於這種傾斜投資大多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項目,缺乏輻射力以致未能形成區域經濟增長的中心,其吸收就業和帶動經濟整體發展的功能較弱,以致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的功能差距一直沒有消除。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中央政府實施沿海地區發展戰略,東部地區依靠特殊政策和率先改革的優越條件加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卻相對落後了。
從所有制結構上看,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是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非公有經濟,而東部地區歷史上本來就是具有較好的鄉鎮企業基礎,對外開放的特殊政策又為這一地區引進外資和港澳台資金,以及建立三資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而邊疆省區的經濟主要是以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為主體,所有制結構改革滯後,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較低,沒有出現東部地區國有經濟、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增長局面,與東部地區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距。

二、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發展道路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對這兩個地區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和把握不同地區的城市化發展規律。
長江三角洲城市約佔全國城市總數的1/10,特大城市有上海、南京和廣州,大城市5個,中等城市11個,小城市25個。從整體而言,該地區城市密度大,大中小城鎮分布比較合理,彼此形成了密切的社會、經濟、生活、文化聯系,呈現城市帶的雛形,空間布局上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鎮主群。該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加快了小城鎮的發展步伐,實現了農村城市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市民化的城鄉經濟一體化的轉化。另一方面,就是大城市的拉動作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協作區,正在構造上海國際金融、貿易和信息中心的大部分都市面貌,而把傳統產業、傳統產品轉移到了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岸地區,形成物資、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交流的互補、互利、互動的統一市場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鄉鎮企業成為城市工業的配套與補缺,改變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有力支援了農業生產,並為中小城鎮的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長三角鄉鎮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鄉村社區自身的力量籌集資金,與大中城市的經濟、科技、文化輻射相結合,促進城市化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長三角城市在人口素質、技術開發能力等方面都優於全國的平均水平,自我發展能力強,其城市化運行機制屬於內發式。另外,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個城市市長聯席會議和滬、浙、蘇三省、市的常務副省(市)長的溝通渠道和機制已初步形成,從而該區域一體化進程將進入快車道。
改革開放前,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農業地區,城市化水平很低,發展速度也很慢。1978年,珠三角只有5個城市和32個建制鎮,城鎮密度很低,每萬平方公里只有9個城鎮。目前,該地區城鎮體系包括特大城市廣州、大城市深圳、中等城市5個、小城市18個,以及建制鎮401個。城鎮星羅棋布,密度達到100個/萬平方公里,城鎮間的平均距離不到10公里,有些城鎮的建成區已連成一片。該區面積占珠三角的總面積不到1/3,但卻集中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總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以及超過3/4的GDP。

與長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珠三角城市化的動力不是來自區內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擴散,而是由大量外資快速推動。這些流入的外資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投資者由於成本因素區位選擇傾向於小城鎮,不僅有效推進了小城鎮的發展,而且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聯度大大提高,市鎮之間通過地理毗鄰、產業關聯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出口導向型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僅本地農業剩餘勞動力為非農產業全部吸收,而且還吸納了2 000萬外地勞動力,其中,很大一部分為農業剩餘勞動力,在外資主導型區域非農化過程中,珠江三角洲這種自下而上的、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是建立在港澳台及外資推動下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的。
三、邊疆內陸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可行道路

我國東部地區城市群及城市帶的形成和發展,從本質而言就是市場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因為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要素在一定的空間聚集以形成規模效應,而城市就是這一重要的載體。城市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財富生產效應。
眾所周知,21世紀的經濟集中表現為城市經濟,經濟競爭集中表現為城市競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而我國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市場化和工業化等方面的發展與東部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可以說,邊疆地區的落後就是城市經濟的落後,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就成為邊疆地區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起點。
首先,以培育優勢產業帶動區域中心城市
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區域內總有一二個增長極的超常規發展,從而帶動了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如深圳、珠海的迅速發展對珠江三角洲以及整個華南地區的帶動效應;上海浦東的崛起對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帶動效應;廈門對閩南三角洲的帶動效應。我國邊疆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物質技術基礎薄弱,交通不便,城鎮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輻射能力的產業和中心城市。根據區域經濟理論,中心與外圍地區的發展關系在現實經濟中也就是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動的關系。因此,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必須沿著中心地與外圍地的發展邏輯,以現有的中心城市為發展極,培育支柱產業,重點投入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要素。
如何吸引這些要素流入邊疆地區呢?
一是藉助發達地區的傳統產業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的機會,採取跟進策略,向發達地區讓出來的產業擴展。邊疆地區有資源、人力、市場、工資成本低等優勢,而東部沿海一帶有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目前正在尋找出路,讓出原來的主導產業,向更高的主導產業轉移。要根據優勢互補的原則,通過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合作,發揮資源、技術、工業基礎等綜合優勢,利用「後發優勢」,使邊疆地區在東南沿海地區目前的水平上起步。
二是利用邊疆地區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發展與鄰國的互補經濟。邊疆地區不可能「克隆」東部地區已走過的發展之路,如廣東的外向型加工業;蘇南的與城市大工業協作配套的產業;溫州模式等城市發展道路。邊疆地區只能因地制宜地對外開放,而與鄰國發展互補貿易是當前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北部邊疆地區包括黑、吉、內蒙,面對的是俄羅斯遠東、蒙古共和國及朝鮮,因其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重點應建設農、副、土特產品的生產基地及加工工業基地。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周邊國家廣泛開發經貿往來;西南邊疆地區包括西藏、雲南,面對的是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特別是雲南省要抓住湄公河開發的機會,與東南亞各國開發多種經濟形式的往來;西北邊疆地區包括新疆、甘肅兩個省區,面對的是獨聯體的中亞和西亞地區。這兩個地區工業基礎都比較薄弱,應利用新歐亞大陸橋的陸路通道帶動經濟發展。
三是藉助西部大開發和老工業基地改造,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在實現外開內聯雙推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黨中央提出的推進西部大開發和對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兩大戰略機遇。隨著西部重點工程的全部實施和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激活西部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存量向西部流動,從而有利於西部地區的招商引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同時,又帶動包括雲南、甘肅等省在內的第三產業、特別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要藉助國家政策及資金傾斜,抓住機遇,大力調整工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及城市功能的轉換,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振興東北地區的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其次,以邊貿帶動邊境口岸城市的發展。
外向型經濟一直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支柱,珠江三角洲是利用外資的海外銷售關系,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利用其成本和質量優勢,打開海外市場。那麼,邊疆地區必須發展邊貿經濟,以口岸城市為切入點,建立貿易網路及產業帶,大力發展外向經濟。
在我國邊境地區,與周邊國家發展邊境貿易,至少擁有地緣上的、資源上的和口岸上的得天獨厚的三大優勢。如黑龍江省邊境開放城市以邊貿為突破口,以貿促工,以貿促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資源,建立起黑河、綏芬河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規模的外貿出口體系和生產基地。
最後,以地域經濟帶動特色中小城市。
一個城市可以構築多種產業功能,但從城市本性來看,只能突出一兩項主功能,形成一兩項強勢產業。今日的城市經濟競爭,其實是城市優勢產業並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品牌的競爭。「大而全,小而全」就會缺乏鮮活個性與特色。城市的經濟建設必須走特色化發展之路,這樣才能形成「名城效應」,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邊疆地區經濟不僅具有邊貿性,而且還有濃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應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包括旅遊業、民族手工製品、民族土特產品等,這些產業應成為各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的支柱產業。邊疆地區的城市化還應該走上發展個性化城市或者特色城市的城市化道路。縱觀世界上知名城市,無論大小無一不是產業特色顯耀、城市個性鮮明的功能城市。可見,城市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於其特色和強項。
總之,邊疆地區不能步發達地區城市化道路的後塵,而應根據本地區的特點,走培育中心城市、構造特色中小城市及發展邊貿口岸城鎮三結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關聯的產業帶及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在地區之間乃至全國的流動機制。避免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方的產業結構趨於雷同化,沒有能夠完全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正如一些城市問題專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於做精,重點是城市的特色化和專業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產業和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的規模效應及綜合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與大城市及周邊地區在產業鏈上的整合。

參考文獻:
[1] 蔡昉,等.制度、趨同與人文發展——區域發展和西部開發戰略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宋棟.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實證研究——以珠江三角洲為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 牛德林,等.全方位對外開放與邊疆經濟的超常發展[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陳振光,宋平.城市化進程中的區域發展與協調[J].國外城市規劃,2000(5).

與城市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