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都市經濟圈的介紹
杭州都市圈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南翼,以杭州為中心聯結湖州,嘉興,紹興版三市為節點長權三角打造的「金南翼」。1杭州都市圈正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塊、亞太國際門戶長三角地區的有機組成部分、全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先行區和浙江創業創新核心區。2012年杭州都市圈發布《杭州都市圈藍皮書》,22014年杭州都市圈正式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杭州都市圈成為全國首個以都市圈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改革試點。
B. 急需關於三大工業經濟地區(環渤海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知識
長江三角洲北起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西至鎮江,東到海濱,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鄰近海域。面積約為九萬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約7500萬,是一片坦盪的大平原。這里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千米到幾十千米的潮間帶淺灘。 這個都市群匯集了產業、金融、貿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實力,對於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連接國內外市場,吸引海外投資,推動產業與技術轉移,參與國際競爭與區域重組具有重要作用。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鎮江、揚州以東長江泥沙積成的沖積平原,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區。長江三角洲頂點在儀征市真州鎮附近,以揚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線為其北界,鎮江、寧鎮山脈、茅山東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灣北岸一線為西界和南界,東止黃海和東海。
三角洲基底為揚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斷沉降。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地殼和海平面頻繁升降,最後一次大海侵結束後,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開始在江口發育三角洲。
由於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斷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並入北岸。紅橋期、黃橋期、金沙期、海門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壩、沙洲群,形成今天長江北岸的邗江、泰興、靖江、如皋、南通、海門、啟東諸縣地。現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長興、橫沙等沙島,也將按此規律並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經江陰、太倉、外岡、馬橋一線向東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與錢塘江北岸相連後達杭州灣。沙咀內側的淺水海灣被淤封成為古太湖的前身。此後淺水海灣不斷淤淺,逐漸演變為湖盪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側濱海地區不斷淤積成濱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構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類就在這里從事漁獵和農耕。
經公元4~6世紀東晉、南北朝和12~13世紀南宋兩次大移民,以及10世紀以來的河網建設,三角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近代工業興起較早,內河航運發達,滬寧、滬杭鐵路相繼建成,上海和江蘇省崑山、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丹陽、南通、揚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興等地先後發展為工業城市。
為推動和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1992年由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
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願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
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部分。位於江蘇省鎮江以東,杭州灣以北,通揚運河以南。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這里地勢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著一些孤山殘丘,如無錫的惠山、蘇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馬山等,它們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於太湖之中,有的成為游覽區,有的成為花果山。長江三角洲的頂點在鎮江附近,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這里是一個三角形港灣,長江河口好似一隻向東張口的喇叭,水面遼闊,潮汐作用顯著。在海水的頂托下,長江每年帶來的4.7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下來,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沙堤。北岸沙堤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至如東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黃河、淮河沖積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從江陰附近開始向東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縣的漕涇附近,並與錢塘江北岸沙堤相連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於長江北岸,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為一碟形窪地。窪地中心湖盪連片,主要有射陽湖、大縱湖等。由於地勢低窪,歷史上,洪澇災害異常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投資興修水利工程,西擋淮水,東擋海潮,開挖運河,增強排灌能力,使這個十年九澇的多災區變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太湖平原地處長江以南,是長江三角洲的主體。該平原以太湖為中心,狀如一隻大盤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這樣的地形特點使這里上有長江和太湖上游來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節又常遭台風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十分頻繁。當地人民為抗禦自然災害,大力開挖河渠,排除積水,修圩建閘,逐步形成了溝溝相通、渠渠相連的稠密水網。這里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網長度達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個。長江三角洲河川縱橫,湖盪棋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在全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號稱中國的「金三角」。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區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及鹽城、連雲港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常州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三角是一個具有三重意義的概念。
地理概念:長江入海的地方,由於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萬里長江由西向東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斷淤積,滄海桑田,歷經千萬年,終於形成坦盪、寬闊的三角形的陸地。
工業經濟概念:以上海為龍頭的蘇中南、浙東北工業經濟帶。這里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2004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佔全國土地的1%,人口佔全國5.8%,創造了18.7%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2%的財政收入和18.4%的外貿出口。
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沖積平原上,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和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及鹽城、連雲港等18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
作為中國經濟版圖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長三角」正在吸引全球越來越多的眼光。2001年,在這塊佔全國2.2%陸地面積、10.4%人口的地方,創造出了佔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和28.5%的進出口總額。
正在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資料,2003年1至 9月,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四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均已超過1000億元,同期增幅均超過12%,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90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而這一經濟增長高速和高於全國同期增幅3至5個百分點的狀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已連續保持了多年。
在這片不到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滿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斷崛起:「超級巨人」上海,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0000億元,位列全國第一;「重量級巨人」 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5000億元;「小巨人」紹興、南通、常州、台州、嘉興,年國內生產總值在1000億元以上。為「長三角」 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5年11月揭曉的全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
這一經濟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眾多世界級經濟巨人的目光。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這一地區落戶,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逾200家,僅在蘇州投資的有81家,投資項目達188個。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地區合同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已變成一個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在「長三角」這個都市圈裡,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企業獨領風騷。這里集中了近半數的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還有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企業。這些企業大多規模大、實力強、產品市場佔有率在行業中名列全國前茅,並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帶動著「長三角」地區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2010年世博會花落上海,從各方面給上海帶來了良機,上海正努力成為「世界城市」。上海強大的輻射力及其周邊「近水樓台」城市的飛速發展,已經使蘇、浙兩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識到了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其它城市無不同樣在努力尋找自身的城市定位,在資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動中找到城市崛起的機遇。
接軌上海,實現共贏,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成為長三角區域內各地政府的共識。蘇州:近水樓台,四沿布局;無錫:融入一體化,謀求新發展;南京:呼應上海,輻射周邊;杭州:接軌上海,錯位發展。「長三角」周邊城市不約而同地把與上海的聯動看作是重要的戰略,以路橋交通網路的規劃和建設為契機,長三角正在打造一個「3小時經濟圈」。
大融合的態勢已經發端。蘇浙滬三地或16城市聯手的項目已涉及交通、旅遊、會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標、信用、質檢、環保等多個領域,並正在由淺入深地探討產業規劃、政策法規、金融服務等高層次的合作聯動。而「接軌上海」也已超出了單純招商平台的含義。
「長三角」一體化是入世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
城市經濟概念:就是江浙滬毗鄰地區的16個市組成的都市群。長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8個市:南京、蘇州、揚州、鎮江、泰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個市:杭州、寧波、湖州、嘉興、舟山、紹興、台州。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長江是我國的經濟開放區之一
[編輯本段]
舊稱粵江平原。簡稱珠三角。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復合體。呈倒置三角形,底邊是西起三水市、廣州市東到石龍為止的一線,頂點在崖門灣。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沖積層薄,一般 20~30米。地面起伏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島嶼,占面積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廣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門以東、虎門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區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為中國重點圍墾區之一。三角洲屬於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均溫21~23℃,最冷的1月均溫13~15℃,最熱的7月均溫28℃以上。6~10月,常有台風影響,降雨集中 ,天氣最熱。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對農業有利。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中國名列前茅。熱帶、亞熱帶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蘿、龍眼、楊桃、芒果、柚子、檸檬等 50 多種 。 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結構形式,成為中國生態農業的典範。有製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
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於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後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出現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來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實際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個不同層面既相互區分又緊密關聯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中明確說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區、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總人口4230萬,土地總面積41698萬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包括城市建設用地、建制鎮建設用地和村莊建設用地)面積6640平方公里。
小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廣東省委在七屆三次全會上提出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7個城市及惠州、清遠、肇慶三市的一部分組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東珠三角。後來,「珠三角」范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積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廣東省國土面積的14%,人口4283萬人,占廣東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總值達11450.9億元(1383.5億美元),佔全國GDP的10%。
大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大珠三角」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粵港澳。目前通常所說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構成的區域。「大珠三角」面積18.1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8679萬,2003年GDP總值3287億美元。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於長三角的1.2倍。
泛珠江三角洲地區
[編輯本段]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佔全國的20.9%,人口佔全國的34.8%,GDP總值佔全國的33.3%。
所謂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組成的「環渤海」經濟圈,似乎始終沒有得到山東、遼寧的認可。山東人更關心自己的膠半島,遼寧人也怎麼不買「環渤」的面子。
下面是引用的一些例子,大家認為「環渤海存在嗎??」
●中國三個主要的經濟帶,廣東(珠三角)、江蘇浙江(長三角)、山東(靠近環渤海灣)之間近年……
●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秦皇島等沿海開……
●環渤海是由遼中南、京津唐、山東半島三個城鎮密集地區組成,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圈……
問題補充:環渤海經濟圈名存實亡
「環渤海地區的這三個城鎮密集地區各自形成了一個次區域,有自己的經濟特點、產業布局,有各自不同的城市體系、國內聯系腹地和對外聯系方向,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和出海口。但遼中南、京津唐和山東半島三個城市群之間的聯系還遠沒有密切到一體化的程度。環渤海不是一個經濟區而是三個二級經濟區。」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周一星認為,環渤海是由遼中南、京津唐、山東半島三個城鎮密集地區組成,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圈。
C. 社會與歷史的題 杭州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力條件
杭州都市經濟圈,杭州市加上海寧、桐鄉、德清、安吉、紹興、諸暨6個接壤縣(市)的圈域總面積達24333平方公里,佔全省23.9%;2005年末戶籍總人口為1055萬人,佔全省20%以上,人口密度為434人/平方公里。
(一)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高
2005年,杭州都市經濟圈生產總值達到 4276.84億元,佔全省32%;人均生產總值為40790元,已超過5000美元;三產比例為5.6:53.9:40.4,呈「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綜合來看,杭州都市經濟圈已達到中等發達地區水平,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過渡的發展階段。圈內已形成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機械建材、生物醫葯和化工、食品飲料、包裝塑料、傢具等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杭州周邊的6縣(市)中除安吉外,其他5縣(市)均是全國百強縣;2006年全國百強縣排名榜中,紹興縣列第8位、諸暨市列第14位、海寧市列第21位、桐鄉市列第24位、德清市列第83位。周邊六縣市較強的經濟實力,是杭州都市經濟圈發展的有利條件,也是與南京、武漢、哈爾濱等國內其他都市經濟圈城市相比最突出的優勢。
(二)產業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在產業發展上,杭州與周邊6縣(市)已初步呈現有所分工、特色鮮明、一定程度功能互補的格局。作為都市經濟圈核心的杭州中心城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金融、商貿、物流、研發、設計創意、軟體、會展、休閑旅遊、咨詢、中介等服務業,不但服務於杭州市的產業發展和居民遊客需要,而且服務全省尤其是杭州周邊地區。蕭山、餘杭、下沙是杭州新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杭州發展先進製造業的主要空間,也是示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我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的核心區。其中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水平較高,通過產業分工協作,直接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發展,如汽車零部件業、電子通信業、生物醫葯等。周邊地區製造業的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對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的需求,對杭州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周邊縣(市)還有一些企業的總部搬到杭州,促進了杭州「總部經濟」的發展,如諸暨中義集團、盾安集團等民營企業總部的遷入。
(三)城際交通設施骨架較為完備
杭州都市經濟圈已形成以杭州市區為核心樞紐,杭寧、杭滬、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及104、320國道為主要交通走廊的圈域交通骨架;加上宣杭、滬杭、浙贛、蕭甬等鐵路和京杭運河、杭湖申線、杭甬運河、錢塘江等水路,交織成稠密的都市經濟圈交通網路。隨著杭州地鐵總體規劃的批復和一期工程動工,都市經濟圈遠景將形成更快捷的城際軌道交通網。蕭山國際機場是圈內城市共享的、聯結國內外主要城市的最快捷通道。公路、軌道、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對接和共享,為杭州都市經濟圈的合作共建創造了良好基礎條件。
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具有良好的現實基礎和有利條件。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為我市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奠定了基礎條件。
到去年底,我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00.3億元,經濟總量上升到全國副省級城市第六位,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8.4億元,人均GDP達到27500元,約合3300美元,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這一大門檻,這標志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整體推進,國際化市場化全面提升的新的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徵。
二是迅猛崛起的三大產業群,為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創造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目前,我市以臨港大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行業為主體的三大產業群發展迅速,並基本形成了石化、能源、造紙、鋼鐵、汽車、服裝、家電和電子信息等八大產業基地,為我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以港口為中心的交通集疏運網路的形成和完善,為我市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支撐條件。近年來,我市加大了港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個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化港口正在形成。2002年,我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53億噸,列全國第二位,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5.8萬標箱,列全國第六位。
四是發達國家正面臨著廣泛的產業轉移,為我市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良好的國際背景。
長三角地區鑒於其產業基礎、體制優勢、技術裝備、人文條件和文化底蘊,未來幾年將率先成為全球的加工基地。產業結構在布局上的這一重大變化,將使我市這樣一個以臨港大工業和加工工業為主的城市獲得了加快發展的可能。
五是工業園區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為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整合的基礎和依託。近年來,我市在加快園區建設,推進城市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比較扎實的工作基礎。市裡已布局了「10+3」為主體的工業園區,並相繼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措施。目前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這為下一步環杭州灣產業帶的發展提供了整合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工業園區化的推進,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按照構築大都市的框架,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鎮—一般鎮四級城市化框架體系,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為規劃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強大的城市依託。
D. 請誰介紹一下杭州市下沙經濟區的地形
下沙分三大塊,一塊是高教區,二塊是商業活動區,三塊是經濟開發區(外貿加工),東區主要是各大高校,商業活動去在物美那一塊,男邊就是技術開發區,有空買張地圖看看就知道了!!!
E. 杭州都市經濟圈的國家戰略
2014年,杭州都市經濟圈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獲國家發改委批復設立, 杭州專都市經濟屬圈范圍包括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四市。試點以經濟轉型升級為主線,以資源要素市朝配置改革為突破口,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增強城市化發展潛力為關鍵,著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在杭州都市經濟圈率先建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F. 杭州委託蕭山區成立環航塢山經濟區,那是不是意味著蕭山區將被分割,昔日的蕭山將不復存在
很有可來能。蕭山由於勇於創源先,勤勞實干,其發展能力已超過杭州市內的各個區,杭州市在推高房價,加大建設發展成本時,杭州市各區的發展明顯會遲後,因此,杭州市的精英領導就會將目光放在蕭山。現在的問題是,分割了蕭山,對蕭山的經濟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對蕭山的居民生活會進一步提高嗎?現在濱江是一個例子,濱江這幾年沒有發展起一家有實業依託較好的民營企業,當地居民的就業等問題都有影響。與此同時,蕭山出現了一批有實業依託較好的民型企業,原因何在?主要是由於杭州人進入的濱江,少了一種蕭山有哪種實干精神。現在蕭山的大江東,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新成立的江東電力局,獨立於蕭山,大批的杭州人進入蕭山臨江開發區。是否分割蕭山,權力不在蕭山,作為蕭山人,最好是保持蕭山的完整,同時領導要本地化,來蕭山的領導要能為蕭山實實在在作出貢獻。
G. 杭州空港經濟區會並入錢塘新區嗎
杭州空港經濟區會並入錢塘新區嗎。這個定有可能的並入錢塘新區的經濟發展。
H. 把成都、重慶放到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排名第幾是排在南京、杭州之前還是之後
我覺得他們放到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話,也要排在南京和杭州的後面。
I. 杭州都市經濟圈的經濟發展
杭州都市圈是以杭州市區為極核,湖州、嘉興、紹興市區為副中心,杭州市域五縣(市)及與杭州相鄰的德清、安吉、海寧、桐鄉、柯橋、諸暨為緊密層,聯動湖州、嘉興、紹興市域的長江三角洲的「金南翼」,區域規劃總面積26585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面積的25%。 2007年以來,杭州都市圈各城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緊密合作、抱團取暖、區域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2011年末,杭州都市圈總人口達到1610.2萬人,生產總值(GDP)達到了11097.18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GDP)的35.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883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15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5799元。
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伴隨經濟總量的擴大,杭州都市圈人均GDP持續提高。2011年,杭州都市圈常住人口人均GDP達到10685美元,首次跨越萬美元大關,高於浙江省1575美元,比2006年增加5953美元,達到世界銀行劃分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經濟水平。 杭州都市圈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展到質的提高轉變。區域三次產業比例由5.6:55.0:39.4演變為4.6:51.9:43.5,相比2006年,一、二產比重分別下降1.0、3.1個百分點,三產比重提高4.1個百分點。
2014年全年,杭州都市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775.75億元。
J. 杭州空港經濟區怎麼樣
杭州空港經濟區位於杭州蕭山區,空港經濟區是比較大的,不知道你說的具體位置在哪,不過總體哪裡比較偏了點,離市中心比較遠,到市中心西湖邊估計要一個小時的車程。至於房價要看你買在哪了,如果在蕭山市區是比較貴的15000左右,偏一點就便宜了,7000多的都有。杭州物價是比較高的,但是如果自己生活品質要求不是特別高,一個月的生活費1500也能搞定的。杭州市區是很擁堵的,物價房價都比較高,工作還可以的話,在城邊也不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