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一戰對世界經濟影響

一戰對世界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14 14:48:46

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經濟經過黃金期對共產黨有什麼重要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復期間中國的經濟哪裡制好了?再說五四運動是在一戰後發生的,而中國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我黨前身)是在1920年8月成立的(五四運動後),也就是說一戰期間中國沒有共產主義組織,所以此問題不成立。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㈡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具體影響

首先,美國參戰原因:是因為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俄與德單獨議和,退出戰爭,如果同盟國戰勝協約國,那麼美國100億美元貸款將一筆勾銷,利害攸關,所以不得不參戰。

宣戰: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提高自身聲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卜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歐陸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仆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持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

戰後經濟影響: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總之,今天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基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以說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實力經濟地位不會發展那麼迅猛快速,冷戰期間的蘇聯也有可能稱霸世界(這其實和中國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沒有抗日戰爭,那麼共產黨很可能被國民黨鏟除,是日本牽制了國民黨,而毛主席在後方猛力發展,才有解放戰爭的逆轉結局)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前後對亞非歐洲美洲影響深遠,從經濟政治思想各個角度分析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前後對亞洲歐洲美洲影響深遠,從經濟政治思想各個角度分析給中國帶來了一是政治方面,二是經濟方面。

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英國經濟帶來哪些重大影響

英國作為協復約國中最有制實力的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削弱。為了最後的勝利,它在資源動員方面已山窮水盡。在戰爭期間,整個英帝國死亡官兵94.7萬人,傷200多萬人,軍費開支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國家收入的44%,商船損毀不下900萬噸。為了平衡國際收支,英國失去了海外投資的1/4,並向美國舉債,1919年英國欠美國的債務已達8.42億英鎊,開始失去國際金融壟斷地位。

㈤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政府調節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社會發生了許多比戰爭本身要持久得多的根本變化。首先正如人們早已知道的,戰爭深刻地影響了資本主義制度。舊資本主義制度(或曰經濟自由主義,或曰自由私人企業)的實質,包含著這樣的思想:政府應讓企業獨立地活動,或者說,至多是制定某些共同規范,在此條件下工商業可以經營其本身的事務。早在1914年以前,各國政府已日益參與經濟領域的活動。它們提高關稅率,保護民族工業,通過帝國主義擴張活動以尋找市場或者原料,或者批准頒布有利於僱傭勞動階級的社會保護法規。在戰爭期間,所有參戰國政府日益不斷地控制其經濟體制。的確,「計劃經濟」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先得到了應用,因為交戰中的各個國家都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富、資源與道德意圖統統引向單一的目標。

由於沒有一個國家預料到要進行一次長期的戰爭,因而也沒有哪一國擬訂工業動員的計劃。每一件事情都必須臨時准備。1916年,每一國政府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門、署局機關、政務會和專門委員會等,以便在各方面協調政府進行戰爭的努力。其目的是設法將所有的人都有效地利用起來,而國內全部的自然資源與一切能進口的貨物,都要用到能發揮最大效益的地方去。在戰爭緊迫的形勢下,自由競爭是浪費的,無法指導的私人企業又太不穩定和過於緩慢。這些私人企業出於追逐利潤的動機進行活動,致使其聲名掃地。而那些利用物資短缺謀取暴利者則被譴責為「投機商」。民用方面或者純粹以奢侈為目的的生產已被削減到最低限度。企業主不能隨意建立或關閉工廠。如果未經政府批准,要興辦新的企業是不可能的,因為為創辦企業而出售股票和有價證券的活動都是受到控制的,同時只有經政府許可才能獲得原料。同樣地,要關閉從事軍火生產的企業也是不行的。如果一個工廠無效益或者毫無盈利,政府也要千方百計補償其損失,使之能繼續經營。這樣一來,有時候,企業經營可以期待政府的支持。在這里,競爭和唯利是圖的原則都丟棄了。

如今,新的目標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利益而使生產達到協作,或者「合理化」。工人們對縮短工作日與提高工資的要求受到了勸阻。大的工會都普遍同意禁止罷工。在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公開顯示舒適生活情況,變得叫人感到忸怩不安。節衣縮食已成為愛國的行為。如果僅就共同的事業得到富人與窮人同樣的贊助這一點來看,戰爭甚至對實現經濟平等的思想也給予了新的推動。

徵兵就是人力分派方面採取的第一個步驟。徵召委員會通知一些人向軍隊報到,批准另一些人免服兵役,以便安穩地在軍火工業部門勞動。鑒於前線的傷亡率,政府對個人生命的決定權也就無以復加了。部隊人員需求的增長,使得原來免役或是體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徵募了去,這樣大量婦女流入工廠和管理部門。在英國,有的甚至進入新組成的軍隊的婦女團隊中。婦女們接替了許多過去被認為只有男子才能承擔的工作。戰後,婦女們沒有以如此大的數量留在勞工隊伍中,主要是要讓位給退伍軍人;但這一次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時經歷是社會轉型的組成部分,由此,所有國家的勞動力隊伍都得以擴充,婦女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千百萬婦女的個人生活與眼界都更為積極地從家庭轉向國民經濟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而有助於人們重新界定或改組女性工作——這是一個在工業革命早期就已開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後的年代還要得到加強的社會過程。

在戰爭期間,各國政府並沒有直接地強迫人們(包括婦女在內)丟棄原有工作而接受另一項工作。除了德國以外,各國並不實行經常性的勞役制度。可是,政府通過左右工資級別,准予免服兵役,強迫某些工業擴大、另一些工業縮小或者維持原狀,以及宣傳在軍事工廠工作就是愛國等做法,使得大批工人轉到軍工生產上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盡管德國人濫用了國際法的某些規定,但既沒有採取強迫的或者「奴隸式」的勞動,也沒有強迫戰俘服勞役,這極少能說是由於他們的謹慎,更重要的還是來自於國際的壓力。

各國政府都控制了全部對外貿易。對私人任意地運走本國物資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同樣也不能容許他們耗費外匯以輸入不需要的貨物,或者通過彼此競爭來提高必需品的價格。對外貿易已實行國家壟斷,私人公司的對外貿易必須在嚴格的特許和限額下進行。美國成為最大的輸出國,1914—1918年間,其每年的輸出額從20億美元增長到60億美元。對美國農產品和工業品無止境的需求,當然使價格提高。但是對最重要的產品,1917年還是通過法律把價格固定下來。

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是如何超過英國的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

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後世的影響

戰爭的影響
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長達4年零3個月,在這次戰爭中,參加國家多達30多個,約1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總數的67%。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1516億美元。戰爭主要發生在歐洲,有人估計,歐洲的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了。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中國政府 政治上:中國政府在是否參戰的問題上,引發「府院之爭」;「一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發五四愛國運動。
經濟上:大戰期間,英、法、德等交戰國對華商品輸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則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緩解了民族工業的市場壓力;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思想文化上:「一戰」中爆發了俄國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部分知識分子通過「一戰」反思西方文化中國也加入到了這次世界大戰。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1914-1919年,日本企業實繳資本金額從22.18億日元增加到61.23億日元,工業生產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實際工業產量增加1.8倍,出現了以出口工業為中心的新建擴建企業高潮。造船工業1914年建造79艘,計8.2萬噸,1918年激增至443艘,計54.05萬噸,從戰前佔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它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實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女人的地位提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男人們都被征去做了戰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婦殘,那個時候,養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於是女人們就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雖然她們和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她們得到的工資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軍事學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新技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戰爭期間,才發明不久的飛機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很快進入實用階段。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成為一支新軍。飛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戰前在歐洲和美國的街道上佔主導地位的馬車,很快被汽車取代。德國等原料缺乏的國家,為了應付敵方的封鎖,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從而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戰士對物資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們不斷的改進生產流程,為生產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
在戰爭初期,各國政府都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准備,因而也沒有對經濟加以干預。隨著戰爭的延長,各國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以有效地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這些機構著手干預私人企業的投資方向,負責分配政府訂單,控制原材料的供應,調整各種經濟關系,壟斷對外貿易。
萊茵非軍事區 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
這個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凡爾賽和約》是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的和約,大體內容包括:軍事上德國禁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只能招募志願人員參軍,只能保留10萬人陸軍,不準擁有空軍,海軍只保留部分輕型水面艦艇(希特勒上台時德國只有36艘輕型水面艦艇),不準擁有大噸位艦艇和潛艇,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政治上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或組成任何形式的聯盟集團。領土方面德國向法國歸還在普法戰爭中取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在此期間法國從此處無償開採煤礦作為德國佔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補償(兩處都是法國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滿後由薩爾地區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就是該地區是並入法國還是回歸德國,1934年薩爾回歸德國)。德國放棄了大片領土,在此基礎上波蘭國家得以重建,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國聯「委任統治」,事實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戰勝國瓜分。經濟上規定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沒規定具體數目。後來協約國方面先後提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宣布停止支付賠款。
一戰之後召開了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亞、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㈧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經濟方面,舊的國際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歐洲經濟脆弱,而美國卻由戰前的負債國變為債權國。其他列強對它的負債數約達20億英鎊。美國還控制了世界黃金儲備的40%。

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一戰對二戰有什麼影響

(2013·鄂州)來1944年6月6日,美源英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這個第二戰場是相對於蘇德戰場來說的。
(2014·孝感)70年前的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100年前的6月28日,薩拉熱寓事件引爆了「一戰」。回顧這兩次世界大戰,我們應該明白:
①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掠奪戰爭;二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②十月革命後蘇俄決定退出一戰,一戰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獲得短暫的發展春天。
③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④一戰後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後形成雅爾塔體系,美蘇「冷戰」兩極格局。
(2017·鄂州)20世紀上半期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共同點,原因都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客觀上都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戰後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一戰性質是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性,是非正義的。而二戰是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的。

閱讀全文

與一戰對世界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