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經濟發展的概況和趨勢

中國經濟發展的概況和趨勢

發布時間:2020-12-14 12:28:36

Ⅰ 中國經濟發展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國內和國際的一些問題,但是總體經濟發展形勢是向好的,所以我們應該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Ⅱ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與油氣工業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有了很大增長,經濟體制正向市場化方向邁進,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公益事業有了很大進步。在達到「小康」水平後,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前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資源尤其是作為能源主力軍的石油天然氣對經濟發展目標的保障程度如何,是需要深思與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1.成就巨大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奮斗,如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的跨越,現正在實施從「小康水平」到「小康社會」的跨越。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西部大開發全面展開;所有制結構逐步完善,現代市場體制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確立;對外開放向廣度和深度擴展;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當前宏觀經濟出現了若干亮點:發展速度快,1998~2000年,GDP平均增長7.7%,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利用外資能力強,成為全球第一引資大國,五年實際利用外資2216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五,達6208億美元;投資空前,2002年基本建設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五年翻了一番,達3208億美元,財政收入達到18914億元;耐用消費品已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千元級「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轉向了萬元級至十萬元級的「新三件」(電腦、汽車、住房);百姓生活出現幾大亮點:出行越來越方便,餐飲越來越豐富,住房越來越寬敞,旅遊越來越火爆,通訊越來越迅捷等。

2.戰略宏偉

我國經濟發展的另一特點是發展戰略明確而宏大。鄧小平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明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解決「溫飽」,第二步實現「小康」,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顯然我們已圓滿實現了第一步,現正在實施第二步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按照鄧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要求,黨和政府始終抓住發展這一當代中國的主題。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發展的基本思路上,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在發展的戰略方針上,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並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在發展的基本國策上,提出控制人口增長,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

3.目標實惠

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已有不少權威機構和專家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對以上美好目標作了具體化的分析。烏東鋒同志將以上目標細劃為10個方面。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達到18000元,三是農村人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爾系數低於40%;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八是大學入學率20%;九是千人醫生數2.8人;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烏東峰,2003)。

上述指標除人均GDP低於第一次現代標准6399美元/人年,以及相關的城鎮和農村人均收入有差距外,其餘指標均達到或接近國際上第一次現代化指標水平。可以想像,到2020年我國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殷實幸福。

4.道路科學

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之後,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上是資源消耗型的,而且是比較初級階段的,資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如果還走過去的發展道路,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諸如能源消耗等也跟著翻兩番,這是不現實也是絕對不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以後,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信息經濟、虛擬經濟、知識經濟等新理念相繼出現,有關政策相應出台,而且成效顯著。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國以一倍的能源增長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口凈增長率由20‰下降到6.64‰。同時,我國全面啟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田還湖工程,實行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草原恢復與建設等生態工程,目前森林覆蓋率由14%增長到17%。

雖然我國近20年發展的確很快,但在世界范圍比較,還相當落後,我國社會經濟還處於工業化初中期,我們現在實施的現代化只是第一次現代化,現在所追趕的10大指標還只是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指標。要想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實行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六大指出:「堅持以信息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顯然這里的內涵很多。首先,經濟發展必須既要有高速度又要有高質量;其二,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已是不少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其三,堅持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這樣一種科學的發展思路,是得到世界認可的。

二、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消費現狀

1.中國能源的儲量

中國一次能源蘊藏量十分豐富,根據多年勘探的結果。中國常規能源(煤、油、氣、水能等)總資源量為40466.4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總量的3.9%。探明剩餘可采總儲量為1392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總量的10.1%(表10-1)。但按人均計算,中國是個能源短缺的國家。僅以石油、天然氣為例,按2001數據計算,我國石油人均剩餘可采儲量為1.93噸,人均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41立方米,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8.2%和5.8%。這顯然不適應中國20年持續快速發展之需。

表10-1中國常規能源資源儲量及結構

(據吳季松,2003)

2.我國石油、天然氣生產現狀

「九五」計劃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體年均增長7.7%。從產業結構方面考察,2002年我國一、二、三次產業比為:15.1∶51.2∶33.7。與此相適應,能源產業有一定的發展。原油生產保持穩定,天然氣生產穩步增長,水力發電有所發展。從表10-2中可以看出,原油所佔比例增長了2%,天然氣和水電所佔比重都有增長,各種能源生產比例趨於合理,但石油產量基本穩定。

表10-2中國「九五」期間能源生產量及結構

(據吳季松,2003)

3.我國石油、天然氣消費狀況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在「八五」、「九五」期間,都把能源開發作為基礎產業,重點予以發展。這有力地保證了我國自1989年至2002年的13年間,年均9.7%的GDP增長率。能源消費總量從1990年的98703萬噸標准煤,增加到2000年的128000萬噸標准煤,增加了30%,但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78%,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從5.32噸標准煤,降低到1.43噸。如果按1980年至2000年這20年計,中國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只翻一番。這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這期間我國油氣已逐漸不能自給,近年來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大,從1993年起我國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2年我國凈進口石油共約8000多萬噸。

自1998年以來我國能源及油氣消費呈現以下趨勢(表10-3)。

表10-3中國1998~2002年能源消費情況表

(據吳季松,2003)

①1998~2002年,從總的趨勢看,我國經濟保持了7.3%的增長速度,但能源消費卻逐年下降。這說明能效提高,經濟質量提高,是極好的苗頭。②石油、天然氣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這是工業發展、社會進步的象徵。發達國家該數字可達40%以上,而我國僅為26%,說明還很落後。③天然氣和水等清潔能源比例亦逐年增加。隨著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開發,天然氣和水電所佔比例還將連續擴大。這一方面可滿足能源需要,同時也減輕大氣污染,帶來多重好處。④石油進口量越來越大,據權威部門預測,到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的需求量將分別達到2.5億噸、3.0億噸和3.8億噸。但同期石油生產能力僅為1.6億~1.8億噸,缺口分別為0.7億~1.1億噸,1.2億~1.4億噸、2.0億~2.2億噸。即2005年國內需求的保障度為68%左右,2010年為57%左右,2020年為45%左右,預計2050年為24%左右。其餘所需石油要靠從國外進口解決。即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32%、43%、55%、76%。(國土資源部油氣研究中心,2002)如果國際石油市場暫時或局部供應短缺,世界石油價格波動,將對我國石油供給產生重大影響,顯然危及我國經濟安全。

三、中國油氣資源對實現小康目標,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保障程度

黨的十六大指出,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根據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一般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增長保持線性增長關系。據有關專家研究,按美國的消費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均消費量要達到7噸油當量;按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費為4噸油當量;達到目前能效最高的日本的消費水平,人均消費量也要3噸油當量。到2050年,若按15億人口計算,屆時我國將要消費能源分別為105億噸、60億噸和45億噸油當量。按目前石油消費約佔24%計算,則分別需要消費石油為5億噸、15億噸和10.8億噸。考慮到未來50年間的技術進步,我國的能源效率在當今世界水平的基礎上再提高50%,2050年我國能源需求最少也不會少於30億噸油當量,仍按24%計石油消費量也需要7.2億噸石油。而目前我國剩餘可采儲量僅24億噸,年產量為1.6億噸。石油供給缺口非常巨大,對外依存度將達到76%以上。所以我國石油資源嚴重不足,將對我國經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可持續發展是重大制約因素。

但也應看到,我國可採石油資源量為135億~160億噸,目前我國陸上石油探明率為28%,低於世界平均探明率的45.6%。天然氣資源量為38.14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為10萬億~12萬億立方米,陸上探明率為6%,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2.45%,所以還有較大勘探開發潛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若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率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則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還有55億噸。按每年平均1.6億噸(2002年產量)生產,則可采35年。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1萬億立方米。按平均產量313億立方米(2002年產量)生產,則可采38年。顯然,這對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有保障的。

從我國消費發展趨勢看,資料顯示,1980年到2000年,我國工業用能源供應的翻一番,保證了我國GDP的翻兩番,即用能源供需的較低增長實現了國民經濟的高增長。這顯然是我國在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出現的增長方式跨越式轉變的閃光點。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能源供應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是有保障的。但同時也要看到,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我國年均石油消費增長速度比石油生產平均增長速度高出4.63個百分點,年均石油產量與年均石油消費量差額為719萬噸。石油消費的大量增長與石油生產的低速增長,造成我國上世紀90年代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而且進口數額越來越大,以至到2002年達到8000萬噸。石油在保障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上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Ⅲ 中國在2020年經濟發展的前景展望以及有哪些短板

1、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突出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

2、貧富差距

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3)中國經濟發展的概況和趨勢擴展閱讀:

2020年,我國消費升級的趨勢將繼續強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居民消費仍將保持平穩增長。

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15%。在各項消費政策「組合拳」的刺激下,預計2020年我國消費將保持平穩增長。

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繼續強化。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政府更加重視發揮消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拉動作用。消費升級過程推動各種資源要素匯聚融入實體經濟,促進存量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優質增量資源進一步擴充,可以靶向破解實體經濟發展難題,熨平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帶來的影響。

Ⅳ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Ⅳ 如何看待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Ⅵ 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未來

十九大報告對未來發展作了整體部署,十九大報告提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我國在2010年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之後,經濟增速開始出現放緩,經濟增速已經從前三十年年均10%以上放緩至2016年的6.7%。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是必然,但增速放緩的幅度和程度就取決於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和鼓勵創新等措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帶來的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分基準、積極及消極三種情景來模擬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基準情況下,我國經濟改革穩步推進,全要素生產率逐漸釋放,使增速穩中趨緩,經濟增速達到亞洲發達經濟體在同樣人均收入水平時的平均水平。只要我國經濟改革到位,增長潛力得以順利釋放,經濟將完全具備保持平穩增長的能力,經濟增速下降過程較為平緩,有望實現目前全球先進國家進入中上等收入之後的增長狀況。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很高,大約為50%左右。在基準情況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為6.5%;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5%。

在積極情況下,意味著我國經濟改革取得全面成功,使全要素生產率達到改革開放之初的較高水平,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經濟增長狀況將好於基準情況,繼續書寫全球經濟增長奇跡。積極情況出現的前期條件是期間在傳統動能保持高增長的同時,全要素生產率也要恢復到改革開放之初的高水平,而且不能發生任何內外部的風險沖擊。預計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大約在40%左右。這種情景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為6.7%;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5.5%。

在消極情況下,如果各項改革措施難以推進,社會問題逐漸爆發,外部或內部爆發金融風險等沖擊,則會帶來經濟失速的風險,此時經濟增速可能出現持續較快下滑,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預計這種情景發生的概率極低,大約只有10%左右。在這種情景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跌至6.3%;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3.5%;2035-2050年經濟增長可能停滯不前,中間可能會出現階段性負增長。

由於經濟增速是剔除物價波

Ⅶ 中國GDP增長率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GDP(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固定時期內,國民能夠產生的生產總價值,當中包括第一產業(農業及原材料生產,例如原油、木材等) 、第二產業(工廠生產的產品,包括所有工廠產品及建造業) 及第三產業(包括所有服業業,例如金融、銷售等等) …
原則上,此數字越大,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富強,數字越小,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落後——由於各國的人口數字不同,目前經濟學界有傾向使用「個人國民生商總值」作為一個社會的富強指針,所以,大家可以發覺,從總體國力出發,個別國家可以很強,但實際上,國民個人所得並不太高——最佳例子是中國。
我們現在一般看到的GDP,是指其增長數值,即增長百份比,各國政府也是按季度公布的——通常而言,如果出現連續三個季度的GDP負增長,將會被視為經濟衰退——通常的巡環是五到七年增長,兩年出現衰退。
由此而引伸出一個問題——國家經濟調控政策,通常而言,由於現代經濟發展較穩定,各國有關當局都深知道衰退的禍害,所以他們都會提前作出行動,以盡量的避免出現衰退時,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打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美國經濟最好的時候,聯儲局開始加息,中國也在經濟最好的時候進行宏觀調控,其理在此。
對市場而言,GDP的增長,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購買力,從而也會反映在匯率上,所以,GDP數值越大,對匯率的利好程度也越高。

通貨澎漲(Inflation)
目前,各國的通貨澎脹指針,其內容都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以物價作為基準,然後就各自的國情作出參考指針的微調。
通常而言,我們所說的通脹,是指消費物價指數(CPI) ,並作為加減利息(調控政策) 的指針性數據,但也有些國家例外,例如美國,由於其服務業占國民經濟很大部份,所以消費情緒的參考,也非常重要,這方面,有關當局會綜合參考當時的就業情況,銷售數字等,作為加減利息決定的參考。
通常而言,發展中國家和已發展國家,能夠容忍的通脹幅度,是有所不同的…
在OECD(已發展國家組織) 的標准來說,最適通脹率是2%以下,而部份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反而不能夠忍受這幺「低」的通脹率…
在這樣的一種認知下,大家可以發覺,如果通脹率有迫近2%或超過2%的時候,其央行必定會實行加息,以壓制通脹繼續向上偏離「最適通脹數字。
當然,如果通脹數字接近0,那就是很接近通縮了,而低於0,那就是通縮
通統如果持續一段較長時間,就會出現較大規模的經濟衰退
對市場而言,通脹高於2%,代表了央行會進行加息行動,自然會利好當地貨幣,而如果通縮出現,則因為有可能減息,自然的利淡當地貨幣。

Ⅷ 2015中國宏觀經濟現狀和發展趨勢

2015年前兩個抄季度各關鍵經濟襲指標增速均低於去年同期水平,這主要是由於我國經濟繼續處在「三期疊加」的關鍵階段,內部需求疲弱。其中,截至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10.4%,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1.7個百分點,累計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下降11.4%,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5.9個百分點。貿易方面,前六個月出口累計同比增長1.0%,而進口累計同比減少15.5%,雖然較上個月有所改善,但依然處於歷史低位。

Ⅸ 金融危機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及現狀

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已全面爆發,不僅引發了全球金融動盪,而且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隨著股市暴跌和信貸收縮,投資者信心崩潰,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紛紛陷入衰退,世界經濟步入停滯甚至衰退的風險明顯上升。

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金融危機及其所帶來的經濟衰退必然會對國內經濟及相關行業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出口導向型產業、周期性行業和耐用消費類產業造成較大的負面沖擊。

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准確判斷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如何深入了解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風險因素,如何全面分析我國各類行業的發展現狀及經營趨勢,是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十分關注的課題。

針對廣大銀行客戶的實際需求,機構將於近期推出《金融危機沖擊下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趨勢以及銀行授信策略研究報告》,該報告將通過對金融危機的詳細解讀,對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產業發展的深度分析,為商業銀行制訂信貸業務策略和行業授信方案提供最具價值的決策參考。

〖 目 錄 〗

第一部分 世界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第一章 目前的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一、美國次債機制的形成
(一)什麼是次貸
(二)次貸的形成、傳遞及放大
二、美國次債形成的根源
(一)寬松的貨幣政策
(二)從全球經濟失衡的角度看次貸危機
(三)金融創新帶來的大量衍生產品
三、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和根源
(一)美國房市的調整
(二)貸款風險的產生
四、世界金融危機的形成
(一)次貸危機向全球的傳導和蔓延
(二)世界各國的救市政策和成效
(三)當前危機的嚴重性和發展趨勢

第二部分 金融危機下的全球經濟2009年走勢分析
第一章 美國經濟2009年走勢分析
一、美國經濟現狀分析
(一)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
(二)消費下滑,經濟增長放緩
(三)通貨膨脹(CPI、PPI高漲,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四)出現信貸緊縮現象
(五)美元持續走弱
(六)就業狀況有惡化趨勢
(七)資本市場遇到沖擊
(八)金融機構清盤
二、美國經濟2009年發展趨勢預測
第二章 歐盟經濟2009年走勢分析
一、歐盟經濟現狀分析
(一)房地產
(二)經濟增長情況
(三)物價情況
(四)信貸情況
(五)匯率情況
(六)就業狀況
(七)資本市場情況
(八)金融機構情況
二、歐盟經濟2009年發展趨勢預測
第三章 日本經濟2009年走勢分析
一、日本經濟現狀分析
(一)房地產
(二)經濟增長情況
(三)物價情況
(四)信貸情況
(五)匯率情況
(六)就業狀況
(七)資本市場情況
(八)金融機構情況
二、日本經濟2009年發展趨勢預測
第四章 亞洲經濟2009年走勢分析
一、亞洲經濟現狀分析
(一)房地產
(二)經濟增長情況
(三)物價情況
(四)信貸情況
(五)匯率情況
(六)就業狀況
(七)資本市場情況
(八)金融機構情況
二、亞洲經濟2009年發展趨勢預測
第五章 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及2009年發展預測
一、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綜述
二、2009年全球經濟走勢預測

第三部分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第一章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失
一、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機構已經造成的損失
二、中國出口持續下滑所受到的損失
三、中國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帶來的損失
四、對宏觀調控構成壓力
五、中國企業在金融危機中遭受較大損失(幾十個案例)
第二章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一、中國如何保證不會發生次貸危機?
二、金融危機對中國房屋抵押貸款市場的啟示
三、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啟示
四、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第四部分 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分析
第一章 金融危機影響中國企業的途徑
一、外需減少導致銷量降低
二、人民幣升值帶來匯兌損失
三、海外資產縮水
四、外匯投資損失
第二章 金融危機引發中國部分行業出現調整
一、部分行業顯現出產能潛在過剩風險
二、出口導向型產業遭受重大沖擊
三、周期性敏感產業受經濟周期下行拖累
四、耐用消費類產業出現負增長
第三章 金融危機引發中國產業格局變化
一、金融危機有利於西方製造業向中國轉移
二、金融危機顯著減輕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壓力
三、金融危機加速了中國出口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進程

第五部分 危機對中國主要行業的沖擊及2009年前景分
(一)目前行業的景氣周期
(二)行業經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三)2009年趨勢判斷
二、金融危機對中國鋼鐵市場的影響
(一)對國內市場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概況和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