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
要協調好人口 資源 環境 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中國必須建立可持續發展與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1.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總是和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糾纏在一起:一個是環境問題,另一個就是人口問題.從環境問題本身來看,它的產生似乎同人口增長沒有什麼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但是,自從8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和經濟幾乎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加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給我們這個地球增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同樣是擺在人類眼前的事實.發達國家作為世界環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們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產、生活垃圾和廢物的處理不當造成的,人口增長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截然相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則是以快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增加,這使本來已經相當脆弱的生存環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在這些國家中,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好似一對苦難的孿生兄弟,而這兩者的關系實際上又相當復雜.
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確定了新的發展目標模式.實現這一目標模式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為了確保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壞,人類的選擇又顯得十分有限.促進經濟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涵,同時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有必要明確一點,為了實現經濟的增長,人類目前所採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於人類和地球的長遠發展目標的.意識到這一點的意義在於,人類已經開始努力改進以往的不利做法,並力圖去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克服種種阻力,人口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發展中國家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妥善地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這使今後的種種努力顯得更為艱巨,也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2.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與土地與糧食
中國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時它也說明了中國人口對土地和糧食的壓力.中國陸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被農林牧副漁業和城鄉建設利用的土地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則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難度很高,成本極大.1952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6.2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為2.8畝.當時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5.5 畝.雖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卻是中國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國的耕地面積約為14.3億畝,人均只有1.15畝,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近2億畝,人口卻增長了6億5千萬,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劇.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積的減少,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將進一步下降.預計15年後,人均耕地面積將下降到1畝以下.由於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目前,中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約為1.5億,到本世紀末,很可能突破2億.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而且表現在對土地環境的污染破壞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徘徊不前.由於人口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壓力,迫使農民高強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嚴重.目前,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辦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這使土地的結構遭到破壞、肥力下降、板結貧脊.耕地資源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中國的糧食生產在過去的50多年裡有驚人的提高.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 2264億斤,人均產量416斤;1997年總產量增長到9883億斤,人均產量約為800斤.在這期間,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但是由於同期人口總數從 5.4億增長到12.36億,使人均產量增長不到1倍.目前,農業生產是困擾中國政府的一大問題.政府年年強調糧食播種面積,但我們仍然感到糧食供給處於緊張狀態.中國的糧食畝產現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已遠不如過去,因此,為支持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人均糧食佔有量,就必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
3 人口與森林和草原
盡管中國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但是由於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森林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國的人口增長對木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對木材製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對薪柴的需求.這種需求驅使人們對森林的大量坎伐.據統計,在全國140個森林局中,已有61個局處於過度採伐狀態,25個局的森林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國的用材、薪柴、紙漿和其他林業經濟產品的供應都很緊張.與此同時崐,由於人口增長對糧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劇了開荒毀林的過程.隨著牧區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草原出現了超載放牧和過度開墾的現象,其後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國的沙漠專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本世紀末,將有8萬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於森林和草原的破壞,使水土流失嚴重.中國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達50多億噸,涉及11個省區,主要在黃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區.黃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為世界第一.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達到了1公斤以上,為世界第四.長江上游多為紅色土壤,土層最薄的地區只有4厘米,土層下則是堅硬的岩石.森林的開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與人口增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長,減少牧業和林業人口,實現人口的產業結構轉變,是緩解森林和草原生態環境危機的一項根本性的措施.
4、人口與礦產和能源
中國是世界上能源儲藏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各種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有不少礦產資源儲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並不高.由於人口迅速增長,高耗能工業廣泛建立及能源價格長期偏低,使中國的能源供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各種預測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能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將進一步加劇.近年來,中國農民濫采礦藏的問題十分嚴重,這無疑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對自然環境的直接沖擊.為保證礦產能源的長期和有效供給,提高開采效率和減少開采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之一.
5、人口與水資源
中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雖然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利用難度較大.原因在於:一是時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東南多、西北少;二是時間分配不盡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際變化大.人口的增長對水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人口的增長使水資源短缺現象更為突出.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當於人均水資源減少了一倍多;與此同時,生活、生產用水量急速增長,逐步出現了大片的缺水現象.以北京市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資源是供過於求,此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使用水量急劇上升, 1970年基本上處於供需平衡狀態,此後,水資源危機開始出現,目前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北京市生產和生活的一個重要問題.
(2、人口的增長間接地使水資源總量下降.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增長對耕地的需求導致「圍湖造田」,破壞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長導致對地下水的超量開采,減少了地下水的總儲量.由於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發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還出現了海水侵入,影響了地下水的質量.
(3、 人口經濟活動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目前,中國每年的廢水排放量約為350-400億噸,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業廢水平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地排入水體.地下水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6.總結
就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國已經制定了各自的發展戰略,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總體上的協調.但是,要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必須改變就人口論人口、就資源論資源、就環境論環境、就經濟論經濟的單一傾向.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考慮到人口增長的長期需要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必須有利於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同時,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的本身也應該以保護和促進長期發展為主要目標.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建立起將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多因素綜合治理的總體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人口和計劃生育是關鍵問題.
❷ 簡要說說人口與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標准答案:
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是通過經濟過程得以建立的。回
經濟過程所需的兩種投入就答是勞動力和資源。而經濟過程的產出中既包括最終消費品,也包括其他物質形態的廢棄物。前者被人類消費,後者排放後會影響環境。
人類在生活過程中通過對最終消費品的消費,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時,又產生出生活廢棄物,影響環境。環境又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活,並導致人口數量的變化。
❸ 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之間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人口依賴資源,資源來之環境利用過後又還於環境!人口過多加大了對環境資源的壓力。經濟發展緩慢。控制人口,有效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❹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試論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的動態關系,四者的協調發展包括「有限協調發展」和「完全協調發展」兩個層次,其實質是弱化、消除其間的消極關系和消極影響,同時充分利用和促進其間的積極關系,實現四者之間的良性循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協調發展戰略」應以不影響長遠的持續發展為前提,把經濟發展置於中心位置,強調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同時解決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
一: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人口對經濟的雙重影響:人口與經濟發展有密切關系,人口問題的實質一是吃飯問題,二是就業問題,所以,一定的人口規模和人口增長率對經濟增長有最低的要求,由此如果人口迅速增長,會對經濟產生壓力:消費壓力(PE1)和就業壓力(PE2)。但另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種資源,科技的創新、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資源。人口資源推動著經濟的發展,所以人口對經濟發展又有積極的作用(PE3)。
2.經濟發展對人口的影響(EP)是積極的: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降低人口增長率,接近或達到自然更替水平,這就是「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理論」。經濟的發展還有助於推動科技進步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提高人口素質。
二: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資源對經濟的影響:資源是經濟文明必要的生產要素和投入因子,自然資源豐富是經濟發展的優勢,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RE),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資源影響經濟發展格局,資源開發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並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2.經濟對資源的影響:經濟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通過增加資源勘探和保護投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現替代資源、進口國外資源等直接或間接地擴大資源可利用量,加強經濟發展的資源基礎(ER1)。但對於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濫采、濫用、過度利用等)會使資源基礎受到削弱,使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ER2)
三: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環境破壞如資源的過度開采和自然環境的大量破壞直接限制了經濟發展。環境污染使人們身體健康受到損害,降低了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能力。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削弱了人類利用的自然資源的生產力;反之,保護環境能提高資源和勞動的生產率,促進增長和發展。因此,環境問題對於經濟發展是一個限制因素(HE)。
2.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反作用:經濟增長和發展可以使收入水平提高,國家的財力增強,為環境的改善和治理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提高人類保護環境的能力,從而促進了環境質量的改善;另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更高了,環保意識和自覺性增強了,這無疑促進了環境的保護。
四: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互為因果的。首先,人口膨脹和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促使人類不斷加大開發利用資源,而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又會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匱乏反過來又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由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組成的這樣的一個大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長期的。但系統的失衡必須控制在系統的生態自凈能力以內,這樣才能保持整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否則,將對經濟和社會構成較大危害。 在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下的可持續發展系統中,人口、資源是制約系統平衡的終極因素。因此必須合理控制人口,有效利用資源,協調好它們的關系。
五:中國國情分析與政策
人口過剩、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是當代世界的三大社會問題。人口劇增、資源緊缺、環境惡化,也是制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礙。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無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與人口的狀況和問題緊密相關。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國的發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長;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困境,中國人口的未來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壓力。
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的條件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從依賴自然資源,稀缺資源轉向偏重社會資源和智力資源,才能夠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順人口,資源與環境在經濟系統中的相互關系,把握其重點與實質,是實現國民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當代財經》
《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乾重大關系1995年9月28日》
《經濟增長理論導論》作者:庫茲涅茨
論文《可持續發展》作者:王軍
網路文庫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學科的意義》
❺ 如何處理全球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之間的關系
要協調好人口 資源 環境 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中國必須建立可持續專發展與兩型社會(資源屬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人口可持續發展要求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強調實現適度人口規模,提高人口質量,改善人口結構。強調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協調發展,它要求勞動適齡人口與就業手段、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與養老保障事業的協調發展;人口分布與產業結構、生產力布局的協調發展等。
❻ 如何認識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
近二、三十年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在全回球范圍內出現答了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如人口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等,如何協調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使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穩定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一、問題的由來與發展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是在人口持續增長、資源逐漸短缺、環境不斷惡化的歷史條件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全球性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大約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產業革命帶來的工業化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是促使這一問題日益加劇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大量增加,首先加大了對糧食和嫩料等基本生活資料的需求,表現在人類對可更新資源,尤其是農田、森林和草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越來越大。森林和草地作為可更新的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了持續的生物產品,同時,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也創造了人類和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森林和草地的大規模破壞除了使生物圈生產力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可更新資源短缺而外,對人類更重要的影響還來自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如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保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和土地沙漠化等。可更新資源的衰竭和生態破壞主要歸結為人口增長,不可更新資源。
❼ 人口與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應怎樣處理
要協調好人口 資源 環境 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中國必須建立可持續發展與兩型社會(資內源節約型、環容境友好型)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人口可持續發展要求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強調實現適度人口規模,提高人口質量,改善人口結構。強調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協調發展,它要求勞動適齡人口與就業手段、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與養老保障事業的協調發展;人口分布與產業結構、生產力布局的協調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