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隋統一後鞏固統治,發展經濟的措施是
隋朝統一後鞏固統治,發展經濟的措施:【編定 戶籍,統一貨幣、度量衡】
『貳』 從隋朝到清朝的經濟演變
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時期政治穩定和開明,開放自由之風迎來繁榮盛世,經濟繁榮,科技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海陸絲綢之路商貿活動達到新的高度,在當時世界貿易和國際產業分工中處於中心地位。自由、和平、開放、雙向交流、海陸並舉、范圍廣及整個文明世界是促進隋唐絲綢之路達到繁榮鼎盛的顯著特點。
隋朝開鑿大運河和唐朝漕運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水運交通發展,車船製造業和水陸交通業發達,交通驛站效率很高,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先進,海上運輸極其繁盛,推動人員、貨物進出運輸順暢快捷。唐前期在西域、中亞設置安西、北庭都護府,保護貿易通道,並沿途配置驛館。陸路交通向東至朝鮮半島,向西沿陸上絲綢之路可達天竺、波斯、大食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唐後期吐蕃占據河西走廊,路上絲綢之路受阻,對外貿易轉而依靠海路。海路從揚州、登州出發可抵日本、朝鮮,從廣州出發可以抵達波斯灣,唐時海外進出口貿易和海上商船運輸達到相當繁盛程度。每年華商從廣州等港口乘坐銅制貨船載著中國產品出發駛向安南,也常去東南亞、南亞甚至遠及歐洲,唐開元年間在廣州設立徵收船稅的市舶使。④
唐朝採取史無前例的對外開放政策,對外貿易和人員往來頻繁,唐長安、洛陽成為國際性大都會,各國遣唐使、留學生、商人等在中外商貿、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們不僅帶來交易的商品,而且帶來手工技術、建築工藝、生產方法、醫學、歷算、行政管理制度、宗教等,共同推動唐朝達到鼎盛之勢,成為世界性商貿、文化的中心。
唐時高麗、百濟、新羅、日本、波斯、大食、天竺、師子國等派來大批留學生,唐朝成為培育外國人才和文化交流傳播的中心。唐朝也派出自己的使節和留學生,著名的有玄奘法師、義凈法師前往天竺取經,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知識。陸上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海上船帆隱隱相望,鱗次櫛比。
除了東西二都之外,廣州、揚州、泉州、杭州等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來自波斯、阿拉伯以及東南亞地區國家的外國商人數目龐大。據阿拉伯歷史文獻記載,龐勛作亂造成廣州外國商人被殺數量達12萬至20萬之眾;長安城內大型酒肆僱傭外國女服務員,長安富家還僱傭外國人。⑤
隋唐前後所有這些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自西亞、中亞地區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援軍、流亡難民等來到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不同時期稱謂有胡人、胡商、蕃客、回回、回民、回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回族,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回族人數超過980萬,為我國第四大民族。
宋元對外開放達到高潮,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對外貿易國家,鞏固世界經濟中心地位。北宋與遼(公元916~1125年)之間貿易時常被戰火中斷,處於和時通商、戰時閉市的狀態,雙方在邊界建有互市的「榷場」,遼輸入宋產絲織品、茶葉、大米、圖書等以及南洋產的象牙、犀角、香葯等,宋輸入遼產馬、羊、駱駝等。宋與西夏(公元1038~1227年)之間也設置互市的「榷場」,宋輸出絲織品、茶葉、瓷器、香葯、生薑、肉桂等,輸入駱駝、馬、牛、羊、鹽、蜜蠟、麝香等。南宋與金之間「榷場」交易的種類繁多,金主要輸入茶葉、生薑、水果、糖、象牙、筆墨等,輸出絲織品、甘草、紅花、人參等,金入超規模較大,每年流出大量白銀。
宋朝(公元960~1279年)採取開放、鼓勵和招徠貿易政策,陸海交通四通八達,對外開放和海外貿易超過了唐朝,特別是海上貿易空前興盛,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已經成為國際化港口城市⑥,均設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對外貿易。自五代十國(公元907~979年)到兩宋時期,西北地區戰爭頻發,迫使陸上絲綢之路中斷,貿易活動減少。宋朝以後外貿通道由過去的西北陸路絲綢之路為主,逐步轉向東南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宋代造船業和航海業發展比隋唐時期又進了一步,指南針在航海中應用和航海經驗積累促進了遠洋運輸業發展,為遠洋貿易打下交通基礎。北宋海上通商國家范圍包括南洋各國、高麗、日本、印度、師子國、大食以及今天的非洲肯亞、坦尚尼亞等國。南宋海上對外貿易超過北宋,對外通商國度超過四五十個,對歐洲貿易中瓷器成為主要出口商品。兩宋對外貿易中奢侈品比重下降,滿足普通百姓生活所需的商品比重增加。
元朝時期(公元1271~1368年)與亞、歐、非洲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盛況空前,中外經濟、文化技術雙向互動達到新高度,對世界經濟以及科技文化發展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特別推動了後來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地理大發現和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歷代以來產品技術創新、貿易技術創新⑦和金融創新增強了元代巨大的貿易優勢。元代貿易勢力隨著軍事擴張波及歐、亞、非大陸。元代統治階層奢侈品需求量大,渴求海外奇珍異寶,貿易規模異常巨大。而且元代西北陸路和東南海路絲綢之路同時開通,在泉州、杭州、寧波、溫州、上海、廣州等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元代基本上允許商人入海貿易。元代通商遍及歐亞非,派使節對外招商,對外商給予優待和人身財產保護,外商持元朝官方虎符,乘坐官方驛站的車馬,免費享用官方給予的飲食,抽取關稅較輕。
宋元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的貿易強國,遠洋貿易的范圍擴展到了西亞、北非以及歐洲等遠方地域,商人成為遠洋貿易的主體,把指南針、印刷術、造紙、火葯、航海技術進一步向西方傳播到達歐洲,對世界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發揮的推動作用最大,塑造了當時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和新面貌。自元朝開始的300多年裡,中國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可以說,宋元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貿易、科技文化交流的領導者,進一步鞏固了自隋唐以來中國作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
明朝國力由盛而衰,對外由開放轉向對民間海禁,由自由貿易轉向朝貢貿易。明朝(公元1368~1644年)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疆域遼闊,對外交通發達,對外貿易仍以海洋航運方式為主,對外貿易的范圍更廣。明朝在邊境地區設立互市點與周邊民族開展互市貿易,對外貿易主要通過海洋貿易,採取朝貢貿易體制。
在明朝建立之初東部沿海地區不斷受到倭寇騷擾,新生的明朝出台禁止瀕海居民出海的政策,目的是加強海防,抵禦倭寇,防止海外與內地的反抗勢力相互勾結,鞏固新生政權。在海禁的同時,明朝對外貿易體制由前朝的自由貿易轉向朝貢(或堪合)貿易體制,要求外國以「朝貢」形式由各國官方組織商人與華開展貿易,統一由市舶司收購和管理,官方壟斷對外貿易渠道和利潤。這種朝貢貿易帶有相當大的商業成分,是當時形勢下一種特殊的貿易形態。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建立了朝貢這種特殊的官方貿易制度,頒布海禁防止中國商民下海互市,保護官方壟斷貿易的地位。明永樂(公元1403~1424年)和宣德(公元1426~1435年)時期,明政府通過大規模的遠洋活動擴大朝貢貿易的范圍,取得大量海外物品。鄭和下西洋把朝貢貿易推向高潮⑧,由官營壟斷的朝貢貿易達到鼎盛。不同於前朝採取招徠政策,明朝朝貢貿易體制採取嚴格管制下薄來厚往的不抽分、不收稅、給予高價收購、給予豐厚賞賜和給予多種優惠的措施,激勵外國商人參與朝貢貿易。
由於明朝時期指南針廣泛使用,地理、天文導航技術進步,科技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從1405年開始鄭和先後七次出使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宣揚了明朝的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主動開拓海外貿易,促進了與沿途各國經濟文化交流。雖然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並非發展對外貿易,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和航海探險。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其航海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比歐洲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增進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並帶動了自唐朝以來東南沿海一帶人民去南洋謀生、開發和定居的熱潮,對東南亞地區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明朝中期國力衰退,海防鬆弛,倭患日益嚴重。戚繼光領導戚家軍在台州抗倭九戰九捷,並與俞大猷配合,到了1565年基本上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此時歐洲在地中海、北海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對外貿易相當發達,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明朝後期已經開始面臨葡萄牙、荷蘭等早期西方殖民者的入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欺騙手段佔領澳門,後長期租占。1604年和1622年荷蘭人兩次侵佔澎湖島,1624年佔領台灣島,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維護了祖國完整,推進了台灣的開發。由於海禁和朝貢貿易政策存在種種弊端以及倭患、殖民入侵猖獗,明朝一度曾時禁時放。明隆慶皇帝(公元1566~1572年)宣告開放海禁,結束了維持近200年的明代朝貢貿易體制,私商海外貿易與外國商人非貢貿易增加,但明朝開始對貿易進行抽稅。
明朝中後期在倭患和殖民入侵的打擊下,國力日漸衰微,停止下西洋活動,外國入貢減少,朝貢貿易只能主要依靠琉球海上中轉貿易維系,中國與南洋以遠地區貿易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殖民者阻斷,中國與世界貿易經濟中地位漸行漸遠。
無論如何,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地區之間貿易、文化以及人員交流的著名歷史足跡,是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途徑,奠定了兩千多年中華文明與其他地區文明之間交融互鑒、和諧共處的基礎,也是古代中國經濟繁榮和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是古代中國進入並長期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通道。海陸絲綢之路上的對外貿易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方面,可以體現生產技術、財稅狀況、金融活力、消費水平以及文化交流情況。「絲綢之路」是一條絲綢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葉之路,體現了中國港口、造船、航海技術、海外貿易、移民、宗教融合、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國家關系等方面豐富的歷史內容,它不僅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文化交流、藝術傳播、思想交融的和平交融之路。歷史的足跡留給人類深刻的啟示。開放與封閉關乎國運興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並非封閉不開放,海陸並存的絲綢之路曾經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創造出輝煌的經濟成就和燦爛的文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過巨大的推動和深遠的影響。
近代以來中國失去世界經濟中心地位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國門由封閉到被迫打開,對外貿易逐漸失去優勢,日益遠離世界經濟中心。自明朝晚期,歐洲沿海國家已經出現早期資本主義經濟,城邦之間、國家之間對外貿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對外貿易,特別是奴隸販運為歐洲積累大規模的原始資本,奠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16、17世紀歐洲開始興起資本主義,大肆對外殖民擴張和進行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由於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矛盾日益尖銳,迫不得已由對外開放轉為閉關自守。中國因沒有發展起來資本主義而成為西方列強入侵的受害者。因此,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和開放程度已經遠遠不及宋元時期。
清朝(公元1644~1912年)自入關到鴉片戰爭前二百年間實行間斷性禁海閉關政策,體現為禁止和限制商人出海貿易,停閉和限制通商口岸,禁止和限制出口商品,對外國商隊、商船和商人進行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能在指定的口岸、與官方指定的商人進行貿易,不得與內地商人開展貿易,不得發生資金借貸關系等方面,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範西方貿易沖擊、肅清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歐洲殖民者的入侵,但它使中國孤立於西方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之外,阻礙了正常的對外貿易發展和科技文化交流,而且禁海閉關政策也使與南洋的一部分民間的和平貿易遭到限制,導致國力衰敗。⑨⑩
1655~1684年間清朝嚴格禁海閉關,1717~1727年清朝對南洋禁海,1764~1784年間三次停閉恰克圖中俄貿易,其餘年份基本上保持對外開放。清朝廢棄前朝的市舶司體制,設置海關掌管征稅稽查,由下設牙行具體辦理,而且對外貿易的官營與壟斷性質日益濃厚。清朝嚴格的管制保持住對外貿易中持續順差的地位。
自清朝初期在世界貿易中逐漸失去過去經濟、科技與文化領先的優勢,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和貿易中已經居於下風,出口產品主要是農副土特產品、手工業產品,幾乎沒有附加值較高的工業製成品,出口競爭力不強。由於中國沒有發展起來資本主義,錯過西方掀起的工業革命機會,工業沒有發展起來,而且受到西方列強大量廉價工業品傾銷的打擊。到清乾隆年間之後,中國就失去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由於清朝關稅政策實行從量稅,正稅稅率較輕,而且外國商人以種種不法手段進行走私逃避征稅,因此導致外國商品大肆湧入境內,外商在華獲取了巨大的貿易利潤和貿易利益。
『叄』 隋朝經濟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農業
領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改革貨幣
隋朝統一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隋五銖」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咸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匯。」除此之外,楊堅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
設置糧倉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唐朝初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手工業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
隋代獸紋鑄字銅鏡
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
商貿
長安和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國際上的重要城市。長安有都會、利人兩市;洛陽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通遠市臨通濟渠,周圍六里,二十門分路入市,商旅雲集,停泊在渠內的舟船,數以萬計。豐都市周圍八里,通十二門,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重樓延
『肆』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社會作用是促進南北經濟發展還是鞏固隋朝統治
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這是目的。
促進南北經濟發展才是作用
『伍』 隋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演變
1、農業
(1)人口的增加
580年,僅有360萬戶,589年滅陳,獲得60萬戶,一共是410萬戶。到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全國有890萬戶,人口4600萬。
(2)墾田面積的擴大
根據《通典》卷二,589年,全國墾田1900萬頃;到煬帝時期,全國耕地面積5500萬頃。 (3)政府倉庫的充實
《文獻通考》稱,「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資儲遍於天下」。為了儲備糧食,興建許多規模很大的倉庫。
《通典》卷七《食貨典》:「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著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並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錫賚勛庸,並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
據唐太宗估計,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2、手工業
紡織業中以絲織業最為有名。主要產地為今之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所產綾、絹、錦等都很精美。當時還採用波斯錦的織造技法,織出了質量很高的仿波斯錦。在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麻布的產量很大。
隋代已經出現了白瓷器,色澤晶瑩,質地堅硬。青瓷技術也有所發展,其胎厚重,釉透明,硬度遠勝於前代。
造船業比較發達。楊素在永安大造戰船,其中的大艦名「五牙」戰船,高百餘尺,上有樓五層,前後左右設置六個拍竿,各高五十尺,可載戰士八百人。隋煬帝即位後,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內侍居處。
3、商業
隋商業發展,明顯表現在商業都市上,出現許多有名的城市。
四川蜀郡,「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陸所湊,貨殖所萃,蓋一都之會也。」東南商業都會有丹陽(南京)、宣城、毗陵(常州)、吳郡、京口、會稽、餘杭、東陽(今浙江金華)。
「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並所處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璣,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荊州,「南控岷峨,東連吳會,五方枕-,四民昌阜」。蔡州(今河南汝南)「地接荊郢,商旅殷繁」。
長安和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長安有東、西兩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東都洛陽有東、南、北等三市,東市名豐都,南市名大都,北市名通遠。
『陸』 隋朝的經濟發展
大隋帝國東征西討與戰無不勝
一、侵略林邑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寶物,大業元年煬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侵略林邑。之前劉方將軍已經把交趾(今越南河內)平了。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正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處)。林邑王梵志派兵據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闍黎江,林邑人據南岸立欄柵,意圖阻止隋軍渡江。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劉方隨即指揮大軍渡過闍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著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妄圖與隋軍決戰,威震住隋軍。劉方忙命令士兵們用強弩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沖亂。劉方乘勢指揮精銳之兵發起進攻,林邑軍潰散。隋大軍全線發起猛攻,大獲全勝,只是抓著的俘虜就以萬計。此次戰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英勇善戰表現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劉方率大軍一路向南追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於是濟區粟,度六里,前後逢賊,每戰必擒。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人又據險為柵,又被擊破之。並追過了馬援銅柱以南。隨後隋軍又向南追擊了八天,終於抵達林邑人的國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劉方率隋軍進入林邑都城,繳獲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鑄成的廟主牌位十八枚。「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劉方命令刻石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後班師還朝。
隋軍此次過於深入南方,作戰長達數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適應南方悶熱潮濕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腳都腫了,死去十之四、五。劉方將軍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塗中。煬帝知道消息後非常痛心為之惋惜,下詔褒獎贊美劉方將軍。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巢穴咸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劉方將軍此次對林邑的征伐是歷史上中國軍隊在最南方的征伐,不僅挫敗雄壯的大象軍陣的攻擊,而且攻下了異國的首都,這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為。震服了南海百蠻,從此對隋朝貢不斷。這是中國的輝煌,為中國的古代史爭光。《北史》、《隋書》贊曰:「劉方號令無私,治軍嚴肅,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蠻,無思不服。」
二、馴服契丹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因契丹人侵擾營州。隋煬帝詔令通事謁者韋雲起監領突厥兵去討伐契丹。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於韋雲起指揮討伐契丹。韋雲起把兩萬突厥騎兵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每營相距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韋雲起命令沒有公事派遣不得馳馬,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紇干違犯了韋雲起的軍令,被韋雲起斬殺並持其首以示眾。從此突厥將帥拜見韋雲起,皆膝行股慄,莫敢仰視。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對突厥騎兵並沒有多少猜忌防範之心。韋雲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內後讓突厥兵士詐稱他們是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人做交易,並嚴令有敢泄露營中有隋使者斬。契丹人不加防備,韋雲起率領突厥軍前進到距契丹營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裝轉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裡又率軍折了回來繼續向契丹營地進發。離契丹營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韋雲起命令部隊結陣而宿。天剛剛微亮,契丹還處在夢鄉之中。韋雲起命令二萬騎兵一起急馳突然向契丹大營發起進攻。結果可想而之,戰果輝煌。「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產以半賜突厥,余將入朝,男子皆殺之。」
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韋雲起把俘獲的契丹女人和畜產的一半賞賜給突厥人,把其餘「勝利品」都帶回隋朝。隋煬帝聞訊後大喜,招集百官高興的說:「雲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師奇譎,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諤,朕今親自(推)舉之。」韋雲起被升任為治書侍御史。
韋雲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兩萬並運用計謀擊潰契丹人,堪稱有勇有謀。這樣的將領與事跡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煬帝楊廣只派一人,就取得俘獲敵人四萬人的輝煌戰果。用突厥人打敗契丹人,把 中國「以胡制胡」的戰略方針發展到極至。
三、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島也可能是台灣島。公元607年(大業三年),隋煬帝楊廣曾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到達流求。因言語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還。次年,煬帝又派朱寬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從。於是派遣賁郎將陳稜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
隋軍大海航行一個多月後才抵達流求國。流求人開始見著隋朝船艦,以為是商旅,和他們做貿易的。陳稜率大軍順利登岸。陳稜曾經從南海諸國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侖人能懂流求語。於是陳稜派其招撫。流求不從,拒逆官軍。陳稜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流求人。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流求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並斬了歡斯老模。
於是隋朝大軍分為五軍一路攻至流求國都。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被迫親自將出戰又被隋軍擊敗。隋軍隨即攻入流求國國都,並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柵,攻拔之。隋軍斬殺了流求國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並摧毀流求的宮室。
「二月乙巳,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破之。獻俘萬七千口。」陳棱把流求人帶回隋朝。隋煬帝大喜,把流求俘頒賜給百官,加賞陳棱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四、震服伊吾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冬季,隋煬帝授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為王門道行軍大將,命他在西域伊吾國內修建一座伊吾城,並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經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將,凡所行軍破敵之處,秋毫無犯,深得煬帝喜愛。煬帝曾誇獎他:「世雄廉正節概,有古人之風。」
薛世雄與突厥的啟民可汗約定聯合集兵進攻伊吾國(今哈密地區)。薛世雄率軍出玉門後,啟民可汗因顧失約沒有到。薛世雄將軍並沒有退縮而是毅然決定孤軍穿越茫茫沙漠直搗伊吾國,此時正直冬季西北地區正處在天氣惡劣風沙猖狂之時。薛世雄進兵神速,勢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沒想到隋軍能來,所以都沒做防備。當聽說薛世雄率軍已越過沙漠,兵臨城下之時。伊吾人驚恐萬分,不得不請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後,就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築了一座新城號「新伊吾」,裴世矩告諭西域諸國:「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築)城耳。」薛世雄命銀青光祿大夫王威率領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墾戍邊。然後率軍班師回朝。煬帝大悅,薛世雄因功進位為正議大夫,並賜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國設立了伊吾郡和柔遠鎮,薛世雄興建的「新伊吾城」成為隋朝控制東西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
五、佔領吐谷渾
吐谷渾比突厥人文明一些,處在半游牧半定居階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著絲綢南路河西走廊主幹線青海道,此路是當時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干線。吐谷渾人還占據著西秦故地。
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圖記》中說:「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魯番),鄯善(今若羌),亞西域之門戶也。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煬帝要暢通絲綢之路深知占據吐谷渾之地的重要性。公元607年(大業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入朝,煬帝親自與他們積極策劃打擊共同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再次運用「以胡制胡」之戰略,派裴世矩游說鐵勒諸部,使他們攻擊吐谷渾,吐谷渾被突襲而大敗。吐谷渾可汗伏允向東逃走,逃入西平境內,遣使向隋朝請降求救。煬帝派遣安德王雄領兵出澆河,許國公大隋名將總領軍事的宇文述率軍出西平「應降」。宇文述率軍浩浩盪盪的抵達臨羌城,吐谷渾可汗伏允面對隋朝大軍心驚膽戰不敢投降,率領殘部向西逃竄,宇文述統領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引兵追擊,接連攻下曼頭、赤水兩座城,斬三千餘級,俘獲吐谷渾王公以下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回師。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煬帝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命銀青光祿大夫劉權率軍出伊吾道,與吐谷渾軍相遇,吐谷渾人被痛擊狼狽逃跑。隋軍追至青海,虜獲千餘人,乘勝攻下吐谷渾國都伏俟城。煬帝命令劉權繼續率軍進攻佔吐谷渾,曼頭、赤水兩座重要城池,並在赤水大破吐谷渾,擊潰吐谷渾軍主力。伏允率眾保覆袁川。煬帝分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僕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吐谷渾可汗伏允僅僅率數十騎潛藏於泥嶺之中而逃走,吐谷渾仙頭王率男女十餘萬來歸降,其中六畜有三十餘萬。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里。吐谷渾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皆為隋有。煬帝在吐谷渾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設置在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煬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渾故地居住戍邊,並發西方諸郡運糧以供給之。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大隋在吐谷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此時大隋在煬帝的統治下達到極盛。《資治通鑒》說:「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隋煬帝的此次親征,徹底的征服、佔領了吐谷渾。徹底的打開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系。震服了西域各國,從此西域各國對中國朝貢不斷。隋書贊曰:「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里,並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
本文章引用通告地址(TrackBack Ping URL)為:
http://post.blog.hexun.com/longyd/trackback.aspx?articleid=3513192
隋朝是因為李淵賣國把突厥人引到中國首都,洗劫長安。被叛國賊與外敵聯合攻擊完蛋的!!
對隋煬帝三征高麗感興趣可關注"隋煬帝三征高麗(連載更新不定期)"http://group.hexun.com/stsj
三征高麗是以勝利結束的,小說不是歷史,不要被小說戲說電視劇蒙蔽了.
十年,又帥師度海,至卑奢城,高麗舉國來戰,護兒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將趣平壤,高元震懼,遣使執叛臣斛斯政,詣遼東城下,上表請降。-----《隋書》
北摧突厥、吐谷渾之強,南渡海俘殺流求,則空國大舉以加高麗,亦有摧枯拉朽之勢焉。-----《讀通鑒論》
隋抵抗突厥入侵:刀卷槍折 手皆見骨 拚死而勝
公元五八一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帝國。然而新生的隋王朝並不穩固,危機四起,最嚴重的威脅首先來自北方,北朝末年,突厥強大起來,勢力遠達中亞,他缽可汗時,「控弦數十萬,中國憚之。」,而隋文帝綜合各方意見,堅定不移的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採取了三管齊下的對策。首先,停止了對突厥的歲貢,給突厥以沉重的經濟打擊。其次,強化防禦體系,開皇元年(五八一年)四月,開始征發民工修隋長城,東至黃河,南至勃出嶺,綿恆七百里。復次,利用當時突厥內部的汗位之爭,實施離間策反工作。迅速做好防禦准備,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
可是,對於隋帝國,威脅遠不止如此。南方的陳朝趁隋朝新立,揮軍北伐,從陳軍的動向可知,其目的主要在於加強都城建康一帶的防線,奪取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戰略要地,向北收復江淮間的失地。南線告急。
可惡的是西部的吐谷渾也來趁火打劫。起兵攻打弘州,隋文帝覺得弘州地廣人稀,難以堅守,便廢州退讓,然而,吐谷渾得寸進尺,再攻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西線也在告急。
局勢如此嚴重,東北還有北齊余黨高寶寧集團,他們的後台老闆就是與我們中國人並列帝國二十八強豪的高麗(那時還叫高句麗)。隋王朝正處於敵人的四面圍攻之中。
東北有高寶寧,漠北有突厥,西面是吐谷渾,南邊有陳朝。他們都已出兵,四面進犯,所幸的是他們還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自為戰,沒有結盟。隋軍必須利用寶貴的瞬間,打破包圍的態勢,戰機稍縱即逝。隋文帝卻從容不迫,胸有成竹。他冷靜的判斷形勢:陳朝內部矛盾重重,且水軍步戰,不是隋軍的對手;吐谷渾軍制落後,缺乏統一指揮,難以形成強大攻勢;突厥最強大,雙方惡戰勢不可免,容不得絲毫幻想。集中優勢兵力,先弱後強的戰略是唯一的出路,而首先被打擊的目標是南陳和吐谷渾。
五八三年三月,文帝命賀若弼,韓擒虎為大將,總督南線軍務,九月隋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凌厲攻勢,水陸並進,大破陳軍於壽陽,吳州,又在甑山鎮擊破了陳將陸綸趕來增援的水師,到年底,反擊戰取得了預期的戰果,江北失地全線收復。隋軍在長江北線一線展開,大有乘勝渡江的態勢。陳軍被打得膽戰心驚,退縮江南,陳宣帝本想有所作為,收復淮南,結果是喪師辱國,又羞又憤,急火攻心下竟一病不起,撒手歸西了,接著是我們「大名鼎鼎」的陳後主出場了,他倒識相,馬上獻上降書順表,割地求和。當時,隋軍的大部份將領紛紛請命南下。但隋文帝力排眾議,下令班師。因為從戰略上考慮,突厥大敵當前,不宜將主力深入南方。
差不多在南線對陳軍作戰的同時,西北方也發起了強勁的反擊。八月文帝命元諧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賀婁子干,郭竣和元浩等步騎數萬反擊吐谷渾。元諧受命後,率部從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發起攻擊,吐谷渾也傾巢出動,從曼頭(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南)至樹敦(今青海省共和縣東南)甲騎滾滾而來,其定城王鍾利房率騎兵三千,聯合南部的黨項兵,渡河東進,迎擊隋軍。元諧採取包抄戰術,直插青海,斷敵後路。在豐利山(今青海省青海湖東)隋軍與吐谷渾兩萬鐵騎相遇,激戰後將其擊退,乘勝進逼青海湖,直取其大本營。吐谷渾遣其太子可博汗率勁騎五萬反撲,雙方再次鏖戰,殺聲震天,煙塵蔽日。由各部聯合的吐谷渾軍擋不住統一指揮的隋軍的猛烈沖擊,敗下陣去,一路潰逃,隋軍追擊三十餘里,俘斬萬計,打得吐谷渾舉國震驚。
經過兩場有限度的反擊戰,隋朝趕在突厥大規模進攻之前。解除了來自東南和西北方向的威脅,阻止了周邊民族結成反隋同盟的可能,扭轉了四面受敵的不利處境,得以專心對付突厥的大舉進攻。
開皇二年(五八二年)春,突厥遭受天災,民不聊生,沙缽略可汗孤注一擲,鋌而走險,五月,他調集五可汗發兵四十萬入長城,揭開了根本改變雙方乃至東亞世界間關系的大搏鬥的序幕。
突厥的這次進攻,聲勢浩大,來勢兇猛。五月十六日,東北的高寶寧集團也配合突厥,向平州(今河北省盧龍縣東)發起進攻,在整個戰線,隋軍的防線被多處突破,屯守乙弗泊(今青海省樂都縣西)的行軍總管馮昱遭到突厥數萬騎兵圍攻,力戰數日,寡不敵眾,壯烈殉國。東部戰線,突厥與高寶寧的聯軍突破隋軍防線,進攻幽州,李崇出戰,不利。十月,西北長城沿線重要州縣一個個的陷落,突厥攻破木峽,石門兩關,分兵南下,越過六盤山,挺進謂水,徑水之濱,嚴重威脅長安,十二月十五日,文帝再派內史監虞慶則為元帥,馳往弘化(今甘肅省慶陽縣)拒敵。虞慶則命行軍總管達溪長儒率騎兵二千出擊,才出弘化沒多久,就遭遇突厥大軍,陷入重圍,隋軍大懼,達溪長儒神色慨然,激勵將士死戰求存。他把全軍凝結成陣,且戰且退,經受了突厥騎兵排山倒海般的沖擊,晝夜凡十四戰,軍兵散而復聚,整整堅持了三天三夜,打得刀卷槍折,沒武器可用,士兵便揮拳相博,手皆見骨,達溪長儒身先士卒,五處受傷,前後貫穿兩處,可這條硬漢猶如鐵塔般挺立不倒,山河為之變色,全軍以死相拚,殺敵萬余,退回郡城,僅存百人。突厥軍兵本來為了擄掠財物而南侵,完全沒料到遭到如此猛烈的抵抗。大軍失了銳氣,他們焚燒了同伴的屍體,解圍而去。退出塞外。
突厥被打退了,人們揚眉吐氣,熱淚奔涌。在這舉國歡慶之際,文帝顯得格外冷靜,他心裡明白,突厥並沒有被重創,他們馬上會卷土重來的。
不出文帝所料,開皇三年(五八三年)開春不久,突厥又蠢蠢欲動,二月,北部發生局部戰斗,四月,突厥又大軍壓境。經過去年的大戰,隋軍經受住了考驗,培育起了戰勝突厥的信心,而突厥的內部矛盾表面化,只要再挫其氣焰,就會造成其內部分裂,文帝下定決心,決定主動出擊,給沙缽略以決定性打擊,實現敵我戰略攻守之勢的轉變。
四月,文帝下詔,歷數突厥的罪行,宣布大舉討伐突厥。隋軍分別由衛王爽,河間王弘,上國柱竇榮定,左僕射高穎和內史監虞慶則任行軍元帥,以衛王爽居中節度諸軍,分八道出塞,向突厥發起猛烈攻擊。
中路軍首先與突厥爆發激戰,四月十一日,衛王爽率總管李充等四將出朔州道行軍途中,與沙缽略所率的突厥大軍相遇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無數騎兵在大草原上沖殺馳騁,想像一下:數以萬計的中國重裝騎兵和土耳其馬弓殺個天昏地暗,這是何等的壯觀啊!李充率精銳鐵騎五千從側面突擊突厥,突厥措手不及,大亂。隋軍趁此良機,全軍奮力向前,突厥不能抵檔,一敗塗地。沙缽略身受重傷,丟盔卸甲潛入草地,好不容易撿回性命。這一戰,隋軍還奪了大量的牛羊馬匹,造成突厥乏糧,全軍只能磨獸骨充飢,好不凄慘。
西北方向的戰果,同樣具有決定性意義。
河間王弘率軍數萬出靈州道,與突厥相遇,大破之,斬首數千。
竇榮定率九總管,步騎三萬出涼州,在高越原與突厥阿波可汗相遇,兩軍對峙於戈壁灘上,隋軍帶的水很快喝光了,士兵只好刺馬飲血,死者相繼,竇榮定眼看拖下去將不戰自斃,仰天長嘆。不料天上竟下起及時雨來,全軍士氣大振,大將史萬歲出陣與突厥的勇士單挑,轉眼就取了對方的首級,突厥大驚,全軍大亂,隋軍趁勢掩殺,突厥大敗。這時,隋朝派長孫晏進行離間和策反工作,利用阿波和沙缽略的不和,使阿波向隋請和,在六月,阿波可汗率軍北還。在白道吃了大敗仗的沙缽略可汗逃回塞北,滿心悲憤,又聽說阿波可汗暗通隋朝,不禁怒從中來,帶領沿途收聚的敗兵奔襲阿波的牙帳,殺了阿波可汗的母親,燒了他的營盤。從此,阿波與沙缽略反目成仇,突厥也分裂為東,西兩大對立集團,兵連禍結。
以開皇三年七月為分水嶺,隋朝取得了戰勝突厥的輝煌勝利,完全扭轉了四面受敵的被動局面,徹底改變了東亞世界的格局。從建國至今,才經過兩年多,隋朝就打敗了頭號強敵突厥。這在中國史上也近乎奇跡。這一勝利的取得,首先是隋朝有一個堅強的領導和堅定務實的政策。第二是利用四面敵人不統一的機會,集中兵力予以各個擊破,表現出高超冷靜的軍事指揮藝術。第三利用敵人的內部的矛盾,分化瓦解。第四是隋軍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而最基本的一條,是上下同心,三軍用命,顯示出隋王朝的蓬勃朝氣。乘著這股氣勢,文帝胸中正在勾畫一幅世界性帝國的藍圖。 隋朝時期,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前期統治者勵精圖治,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糧食充足,有名的洛陽倉糧食一直到唐朝20年後的貞觀年間才用完. 隋朝軍力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時期之一,擊敗突厥到伊朗,土耳其一帶,楊廣於是寫下了:可嘆漢天子,空上單於台的名句.自此較徹底安定了邊疆,具網上有些資料說,隋朝其疆域超過漢唐,南到越南,東到琉求,北到漢城.
實行輸籍定祥,撤州並縣,開鑿大運河(中華文明中有開拓性文明的代表),實行科舉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的推薦制度,東移政治中心,修建東都洛陽,為以後統一的中國政治格局未變貢獻很大的.
至於滅亡原因,一是新的科舉制度遭到士大夫的反對,先後造反的李密,竇建德,楊玄感,李淵都是士族.(瓦岡軍在東征高麗已被剿滅,評書上說的日期有誤.),二,對高麗三年連年用兵,加上新羅國派人到中原活動,策動李密,竇建德,楊玄感,李淵等隋臣先後內反,李淵密串胡兵,攻下長安,出讓長安的財物和美女,引發了東邊將士為急於救家眷和財物而謀殺楊廣是直接原因,事實證明楊廣的判斷是正確的,應該先穩住再西征,後來西進的宇文化及很快就被李密所滅.
而荒淫就更不是事實,楊廣一生一個老婆一個妃子(受獨孤後的影響)四個孩子,而李淵,李世民都是四十多個孩子,李世民諸殺其兄其弟全家120餘口人的玄武門事件才是事實,楊廣對其兄楊勇一家並沒加以殺害,至於殺父,更是唐朝後的民間傳說而已.
史書上貞觀之治不到隋大業的三分之一,後來歷史學家竟然視而不見,後來的歷史書都貶低秦始皇,楊廣,是因為後來沒有誰能超過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功勞.
『柒』 隋朝為促進經濟的發展採用了什麼措施
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
『捌』 隋朝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隋朝建國時,由於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長期戰亂,以及士族豪強地主大量隱占人口,政府掌握的戶口只有450萬左右。經過開皇初年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的實施,以及政府對戶口清查和管理工作的加強,使大批逃戶、隱戶又成為國家的編戶。到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在長江以北隋政府統治區的在籍戶口已增至600多萬戶。滅陳後,又得江南50萬戶,總戶數達到700萬戶左右①。至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又增加到890萬戶,4600萬口①。17年間增加了29%,平均年增長率為14‰。戶口的迅速增加,除了隋政府繼續括戶,括出許多逃亡人口,以及從地方豪強隱佔下奪得許多蔭庇人口外,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殖。這是社會較為安定,經濟日趨繁榮的結果。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這樣高的人口增長率是很突出的。
人口的增長與農業的發展分不開。反過來,人口增加,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促使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使墾田面積不斷擴大。據《通典·田制》載: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墾田面積為1900餘萬頃,到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已增至5500餘萬頃。20年間增加了3600多萬頃,增長率為190%左右。顯然這個數字明顯誇大,不夠准確,但當時耕地墾田面積的激增,當是可以肯定的事實。從中也反映出農業生產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隋朝府庫中才積儲了數量龐大的粟帛。
『玖』 隋朝儒學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關系
隋朝儒學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關系:儒學為隋朝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資內源和精神動力容
儒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只要經過深入發掘和適當轉化,儒家文化也只有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在促進和完善經濟發展中,才能實現自身的現代轉換與發展。大家說,儒學是「內聖外王」之學,它一方面強調「內聖」,重視內在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又注重事功,主張開物成務,強調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經世濟民、賓士天下等「外王」功業。在隋朝的社會,儒學對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儒家的內聖之學可以為塑造經濟活動中的道德人格和市場倫理提供精神資源,二是儒家的外王之學可以經過闡釋和轉換,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在隋朝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儒學文化重視仁愛的價值觀可以與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結合起來,儒學中的務實精神可以增進人們的市場參與意識,特別是儒學重義輕利的觀念可以對過度膨脹的功利追求發揮制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