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的財政支出是如何影響金融活動
從財政赤字的融資方式來看,一般有兩種方式:貨幣融資和債務融資。貨幣融資是指財政向中央銀行借款或透支,通過中央銀行直接或間接增加貨幣發行量來彌補財政赤字的方式,這樣做的結果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增加通貨膨脹的風險。這種融資方式的實質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財政徵收鑄幣稅或通貨膨脹稅。財政向銀行的透支超過銀行承受能力時,超出的部分將導致中央銀行的非經濟性貨幣的發行,而這部分「財政發行」是沒有物質保證的,這勢必造成國民收入的超分配,從而引發通貨膨脹。而債務融資是財政通過舉債來彌補財政赤字的方式,發行公債包括內債和外債。國債進入債券市場,對金融體系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地方政府不能直接發債的情況下,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城投債和信託進行建設項目資金融資,而一旦政府無力償還產生的金融風險可想而知。
在我國為了解決分權化改革後的中央財政集中率下降而使中央財政能力不足的問題,中央政府加強了對金融業的控制,使金融代行了部分財政的功能,金融業扮演了「第二財政」的角色。由於財政收支壓力較大,而且財政的顯性風險較高,所以一些本應該由財政承擔的支出轉由金融部門支出,從而形成了金融部門的准財政政策。但由於金融部門的准財政行為不同於真正的財政活動,也不同於真正的金融活動,所以棋缺乏嚴格的監督和執行原則,存在著很大的隱患。這部分支出的資金的安全性和效益型很難保證,最終會形成金融部門的不良資產。例如:國家財政能力下降,使得中央政府無力繼續大規模對國有經濟和重點建設項目進行財政投資,而是以「撥改貸」等方式,將財政投資改為銀行貸款,但由財政對銀行貸款進行擔保。由於國有銀行在這種貸款過程中,難以嚴格檢查、審慎經營,貸款存在很大風險。我國的股票市場也具有財政支出的替代效應,為上市的國有企業提供資金,成為上市公司的「錢袋子」。國家為了國有企業能夠上市融資而推動了股票市場的非理性增長,造成了很大的泡沫。還有這種上市前的審核以及審批的不規范很難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是股票市場存在較大的風險。所以,這種金融的「第二財政」的效應,在減小財政支出壓力的同時,也將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轉化。
② 1.日委員擔心的「為財政赤字融資」有何負面影響
日偽原耽心的為財政赤字融資有何負面影響?他擔心他,他們日本要玩
③ 赤字融資法案什麼意思
首先,「財政有赤字,銀行發票子」,這種論點只是簡單定式的來說明財政赤字與現金發行的關系,是過去比較流行的論點,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基本是不適用的。「赤字融資」一般是指一國的央行通過增發貨幣借給各商業銀行,來擴大銀行體系的貨幣供給能力,是銀行體系的投資和借貸年增長率超過儲蓄性存款(不包括貨幣性存款)年增長率,已達到動員社會資源的目的。這種方式在過去的世界和中國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副作用挺大,現在基本上已不再採用。和央行向財政部直接購買國債相比,它顯得更加直接,對市場的干預程度也更明顯。另外,1995年以後,我國中央銀行法規定,中央銀行不得向財政提供借款和透支,亦不得直接購買政府債券,當然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購買國債,間接地為財政赤字融資是可以存在的。
其次,「赤字融資」實質也是一種「強制儲蓄」,屬於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緊縮性是 貨幣政策是指貨幣供應量小於貨幣的實際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例如,二戰後的日本,民窮財盡,政府為刺激經濟發展,其央行便印發鈔票給商業銀行,然後商業銀行再貸給企業,支援重建。這里的「赤字融資」並沒有抵消擴張性財政政策。
最後,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只是資金在部門間的轉移,如居民、企業和商業銀行購買國債,不過是這些部門暫時不用資金的使用權轉移給政府部門,不會增加基礎貨幣量,從而也不會擴大貨幣供應量。但是這並不等於說這種赤字融資方式沒有貨幣政策效應,比如,在市場利率化的條件下,就可能推動利率的上升;另外,在國債市場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當政府的國債的規模過大,而政府的信譽又下降時,人們可能會對政府的償債能力失去信心,那麼政府不得不增加貨幣發行量或向央行借款,結果就將赤字債務化轉變為赤字貨幣化。
④ 各國在不同時期都採用過赤字財政政策,分析赤字財政的籌資方式及對經濟的影響
1)在經濟蕭條時期,財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減少政府稅收,這樣就必然出現專財政赤字,即政府屬收入小於支出。(3分)
(2)赤字財政用貨幣籌資與債務籌資來籌資。(6分)
貨幣籌資就是把債券賣給中央銀行,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政府不必還本付息,從而減輕了政府的債務負擔。但缺點是會增加貨幣供給量引起通貨膨脹。
債務籌資就是把債券賣給中央銀行以外的其他人。這種籌資方法相當於向公眾借錢,不會增加貨幣量,也不會直接引發通貨膨脹,但政府必須還本付息,這就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3)赤字財政在短期內可以刺激經濟,尤其是可以較快使經濟走出衰退。(3分)
(4)赤字財政會加重財政負擔,並引起通貨膨脹,減少儲蓄。
⑤ 用債務融資與貨幣融資方式彌補財政赤字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債務融資:
總供給:發行公債彌補財政赤字如果使社會總投資增加,則社會總供給回也會增加。
總需求:答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債務融資方式對經濟有較強的緊縮效應,可以減少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投放,總需求減少,降低通脹率。在通貨緊縮情況下,債務融資不僅擴大貨幣供給待東宮物價上漲,緩解通貨緊縮,刺激總需求,增加總共給,促進經濟發展。 貨幣融資:
發行貨幣彌補赤字一般會導致政府公共投資增加,公共品供給增加,社會總供給增加,也會刺激社會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減輕財政負擔。
⑥ a. Z國政府官員如何為中央政府財政赤字融資而又不影響中央銀行貨幣供給
發國債等融資.外匯換人民幣等中央銀行貨幣供給行為
⑦ Z國政府官員如何為中央政府財政赤字融資而又不影響中央銀行貨幣供給
a. 中央政府財政赤字產生的可能原因:購買增加,稅收減少。中央政府財政赤字不版直接改變中央銀權行貨幣供給。一方面這意味著貨幣流通增加,可引發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也促進經濟增長。中央銀行貨幣供給可適當減少,以平衡貨幣流通量。
b. 增發國債。
⑧ 關於財政赤字融資方式
我在這里說一下我的看法,僅供參考:
首先,「財政有赤字,銀行發票子」,這種論點只是簡單定式的來說明財政赤字與現金發行的關系,是過去比較流行的論點,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基本是不適用的。「赤字融資」一般是指一國的央行通過增發貨幣借給各商業銀行,來擴大銀行體系的貨幣供給能力,是銀行體系的投資和借貸年增長率超過儲蓄性存款(不包括貨幣性存款)年增長率,已達到動員社會資源的目的。這種方式在過去的世界和中國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副作用挺大,現在基本上已不再採用。和央行向財政部直接購買國債相比,它顯得更加直接,對市場的干預程度也更明顯。另外,1995年以後,我國中央銀行法規定,中央銀行不得向財政提供借款和透支,亦不得直接購買政府債券,當然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購買國債,間接地為財政赤字融資是可以存在的。
其次,「赤字融資」實質也是一種「強制儲蓄」,屬於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緊縮性是 貨幣政策是指貨幣供應量小於貨幣的實際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例如,二戰後的日本,民窮財盡,政府為刺激經濟發展,其央行便印發鈔票給商業銀行,然後商業銀行再貸給企業,支援重建。這里的「赤字融資」並沒有抵消擴張性財政政策。
最後,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只是資金在部門間的轉移,如居民、企業和商業銀行購買國債,不過是這些部門暫時不用資金的使用權轉移給政府部門,不會增加基礎貨幣量,從而也不會擴大貨幣供應量。但是這並不等於說這種赤字融資方式沒有貨幣政策效應,比如,在市場利率化的條件下,就可能推動利率的上升;另外,在國債市場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當政府的國債的規模過大,而政府的信譽又下降時,人們可能會對政府的償債能力失去信心,那麼政府不得不增加貨幣發行量或向央行借款,結果就將赤字債務化轉變為赤字貨幣化。
⑨ 彌補財政赤字有四種手段,其中兩種是貨幣融資和發國債,貨幣融資中包括貨幣發行,發國債重也會發新幣
貨幣融資,其實就是復以貨幣作為抵押制物,向民眾融集資金。
而發國債,其實就是明白地以國家信用作擔保,向民眾(包括企業)舉債。
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屬於交換,存在信息不對稱;後者屬於借貸,存在債務關系。
當然是貨幣融資中發行的貨幣多,發國債不需要發行貨幣(現階段連國債憑證都無紙化了)。
財政赤字似乎與貨幣量關系不大,反倒是舉債可能導致赤字增加吧!
⑩ 用債務融資與貨幣融資方式彌補財政赤字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貨幣融資的來方式會以更快速源也更直接的方式來反映市場狀況。債務融資一般是要通過相對較長的時間才會出現影響。那對需求和供給么,要看融資量的多少了,要是融資量高於年GDP 10%以上,影響會很惡劣,反之,影響一般。因為,這兩周都是正常的市場宏觀調控的手段,對總需求和供給的影響相對有限。。。
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