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島的發展歷史
青島的發展歷史:
1、1891年,清朝在膠澳設防,這也是青島建設的起始。後來德國派兵佔領青島,並在此建造了德國建築群,以殖民地為目的為青島制定了鎮區規劃布置,依照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社會運行秩序,出資修造交通運輸通道,為以後城市建立奠定了基礎。
2、辛亥革命爆發後,日本迅速佔領青島,並且利用青島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力開辟對外貿易港口,加快建設工業企業,此時青島的經濟發展達到空前繁榮,人口、基礎設施及物質需求承載達到飽和,城區規劃建設進一步擴張。
3、抗戰時期結束後,青島回歸中國,降格為地級市,歸屬山東省,地域大幅減少。青島結合自身實際,創建了技術產業的開發區,運用這里眾多特色的旅遊地理位置,打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旅遊瀕海城市,籍此開始大發展之路,城市規模再一次擴大。
4、青島在城市規劃史上融入了西方管理方式,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結構,對其他都市建設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近代時青島的社會形態參考西方國家經驗也進一步發展,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形成了充滿人文特徵的地方,城市個性獨特。
5、大面積的城市建築群與汪洋大海相連,雋永美觀,經濟產值逐漸成為青島經濟發展的重要脈絡之一,社會結構逐步趨於完善,濱海樓屋櫛次鱗比,高大壯觀,城市與自然形態和諧統一。近代的青島城市從無到有,慢慢變成如今繁榮興盛的模樣,把青島建設成文明美麗的海濱之城。
(1)西方經濟發展的時間脈絡擴展閱讀:
青島人口發展狀況:
青島建置前夕,僅有數處漁村350餘戶人家;建置後人口逐漸增多,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春達1萬餘人。德國侵佔後,全市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面積擴大,人口增加。宣統二年(1910年),青島市全市人口增至16萬1140人。其中,市區3萬4180人,李村10萬1939人,薛家島、陰島、黃島等地2萬5021人。
此後,青島的人口發展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區劃擴大,1935年有夏庄、嶗東、嶗西三個地區劃入青島市,人口增加12萬餘人;1946年,浮山、黃島、薛家島等地劃入青島,人口增加8萬餘人。二是外地人口遷入,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人口僅3萬4180人,1925年增至16萬3010人,增長3.8倍,每年凈增8600餘人。
至1935年市區人口又增至30萬1192人,比1925年增長84.77%,每年凈增13800人。1945年市區人口增至51萬4956人,比1935年增長71.0%,每年凈增51496人。
1948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青島市人口為75萬9057人,至1948年底,青島城市人口突破100萬大關。
㈡ 西方經濟思想史的發展脈絡
經濟思想史是一門獨立的科學
1,經濟思想史的概念
經濟思想史是以經濟思想或經濟學說本身為研究對象,專門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
性的經濟觀點,經濟思想和經濟學說,研究它們的產生和發展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經濟思想是經濟思想家對客觀經濟世界認知的理論觀點.
2,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與基本任務
以經濟思想本身為研究對象
基本任務:通過研究歷史上各種經濟學說的基本特徵,主要內容,思想淵源揭示經濟思
想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
3,經濟思想史在經濟科學領域中的地位
(1)經濟思想史隨著經濟理論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政治經濟學成為一門
獨立的科學之後逐步形成了.
(2)歷史上的經濟思想影響乃至統治著現在的經濟思想.
(3)學習經濟思想史有利於創立適應現代經濟發展要求的新的經濟學說.
(4)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所介紹的主要是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所基本贊成的東西,
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和結構,但對於經濟學家之間對於相同問題的不同看法涉
及不多.僅僅知道西方經濟學的主要體系和結構,僅僅了解有關的共識是不夠的.必須進一
步了解:
對於一些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西方經濟學家還存在著哪些不同的看法
這些不同看法有沒有道理 為什麼會產生這些不同看法
應當怎樣把握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共識和不同看法之間的關系
當我們借鑒和運用西方經濟學中的有關知識時,要注意哪些條件和環境
二,如何認識經濟思想和理論
1,經濟思想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1)相對主義——用歷史,經濟,社會,政治的力量來解釋經濟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但是卻忽視了經濟思想(理論)本身的發展邏輯線索.
(2)絕對主義——強調經濟理論的發展是經濟學專業研究工作自身進展的結果,但卻
把經濟范疇變成超歷史,超社會的東西.
1
(3)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邏輯的方法與歷史的方法是相一致的,歷史從哪裡開
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
(4)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是時代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濟問題,並產生相應
的經濟思想.
2,範式的不同經濟學家的認識會出現不一致
(1)範式被用來描述作為一種科學的核心構成,即為某些"科學家共同體"所普遍接
受的思維定式,亦即共同接受的信仰,目標,基本假設和方式.即"一系列公認的科學成就,
它們能在一個時期為實踐者們提供典型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
範式是我們對世界的基本觀察,用馬克思的語言說就是一種世界觀.觀察家將以這樣一
種世界觀來說明和揭示世界,形成共同的語言和組成不同的派別.由於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
論的不同,導致了經濟思想的不同範式.
(2)實證判斷與價值判斷
實證判斷是關於客觀事物是什麼的判斷,只能訴諸於事實來判定真偽;
價值判斷是關於做出這些判斷的人的意向狀態的陳述,他希望事物是什麼,應該是什麼,
這種判斷不能被證偽.
與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家在研究中往往遇到研究對象與切身利益攪合在一起.
㈢ 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史發展的脈絡是什麼
萌芽: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得益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整個世界上的確立,形成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2.成熟:
它的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段時期內。
3.轉折:
其轉折點是1973年的世界能源危機,在世界能源危機以後世界新的政治經濟格局開始萌芽。
4.穩定:
到了80年代末由於蘇東巨變,經過幾年新的調整,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已定,從原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美蘇兩國為軸心國,變為多個政治經濟強國並立的新格局,也就是說世界由兩極轉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在這個新的歷史發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對自己的政治、外交、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
在微觀上,各國的企業同樣也面臨著新的形勢。
由於新的國際形勢由原來的軍事競爭轉變為經濟實力競爭,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顯得更加激烈,企業生存發展尤顯艱難。但是,由於西方的人們還沉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經濟上的巨大成功之中,人們的思想還沒有適應這一新形勢的變化,尤其是日本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在國際競爭中歐美企業連連敗北,使得西方企業界和管理界開始對西方的管理思想進行深入地思考,從而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觀點並企圖為西方的企業找出一種靈丹妙葯。
這樣除了美國管理學家孔茨劃分的11個管理學派的管理叢林之外,進入80年代後,西方新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而且處在不斷的演化之中。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明顯地向人性回歸,對於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強了;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管理理論研究在利用社會科學的其他理論和工具方面越來越強,其大量利用現代經濟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發展自身的理論,尤其是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將對管理理論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著21世紀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也改變了管理理論的發展方向,從而形成全新的管理思想,這也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革命。
㈣ 市場經濟類好的書籍有那些
《貨幣戰爭》,《資本論》,《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學管理》,《世界是平的 3.0版》《大衰退 如何在金融風暴中倖存和發展》《黑天鵝 最佳商業圖書之一》 《大崩盤》 《全球性》《美國怎麼了》《直擊華爾街風暴》《小趨勢(比爾蓋茨和柯林頓共同推薦)》 《華爾街颶風》 《看不懂的世界經濟》《索羅斯 帶你走出金融危機》 《中國的選擇》《華爾街沖擊波》《胡潤百富榜:中國富豪這十年》 08年暢銷書: 《貨幣戰爭》《貨幣戰爭的幕後策劃者》《資本戰爭》《石油戰爭》《財富戰爭》 《糧食危機》《貨幣貴族》《次貸危機》《反熱錢戰爭》《三井帝國在行動》《郎咸平說》。
㈤ 概述西方文化的發展脈絡[階段,特點]及基本特徵,發展脈絡作重講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二、住留期:工業經濟使西方文化達到鼎盛
西方的物質文化對於促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向人類展示了物質境界的光華,使神學中對物質境界的描述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現實,並向東方文化展示和證實了物質運動的力量。西方的物質文化因此而與東方文化並列,但是,西方的物質文化呈上升趨勢,東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趨勢。
從「分子論」到工業經濟的鼎盛,或者說是到知識經濟的前夜,這是西方物質文化的正向發展時期,主要特徵是創造嶄新的人類物質境界,完成人類對物質本質的認識。他的不足之處,在於思想境界不高,思維空間很小,所看到的是與人類生活很近的物質范圍,再往宏觀和微觀深入,對稍微遠離人類生活的物質運動,就很難看到了。而且,人們越來越偏重於技術的發展,涉及到對物質本質認識的那種科學發現會越來越少。
這個時期,西方物質文化的發展極其迅速,並很快以物質的發展力量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質觀念從神學中拉出來了,而且由於高速發展的慣性,以物質的有形、凝重和光華,牽引著人類的心靈,人們趨之若騖。西方物質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渦,使整個世界文化都旋進去了,工業經濟創造的物質奇跡,顯示的物質力量,使西方的物質文化達到了鼎盛。
三、敗壞期:知識經濟使西方文化敗相顯露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物質決定精神的,西方社會從物質文化中獲得了精神的快樂,但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又使精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墮落為促使物質文化敗壞的「腐蝕劑」,因為西方物質文化的精神是附屬於物質的。
西方物質文化的內涵隨著工業經濟的日益發展而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過去有新的科學原理出現,人們便以此加深對物質本質的認識,增強文化的精神內涵,擴大認識的思維空間。到後來,新的科學發現,激發的是人們用新科技去搞經濟競爭,去顯示國家實力,甚至搞國家霸權主義,不太關注物質本質是個什麼東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對文化精神內涵的增強,不太理會新科技是否會擴大人類對宇宙和物質認識的思維深度,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淺。
高度發達的物質境界,太快的物質發展速度,物質文化缺少人類精神的制約,使西方物質文化的敗相顯露。金錢政治,黑社會,販毒,偷稅,走私,色情,恐怖,霸權,核競爭,同性戀,嬉皮士等,這些丑惡現象不僅泛濫,而且還被製造成商業文化以圖賺錢,商業意識導致黑色文化的產生和泛濫,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悲劇。
知識經濟被人們推崇,但是對西方文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孔子有一句話:「學而優則仕」,講的是把經書學深學透,你就能「齊家衛國」,干一翻為國為民的大事業。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與孔子那句話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精神與物質共性的揭示。知識卻是「見物不見人」的物質文化,不管人類精神是什麼,不管掌握知識的人是什麼德性,人們只推崇物質知識,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這樣的知識越多,當然是「越反動」的,因為它干擾、破壞人類精神的發展。
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物質文化至極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是禍不是福。知識,以其物質性擠佔了人們心中的精神空間,以其概念和定義使人的思維空間局限於物界,斷掉了與心靈空間的溝通和交流。長期陷於在知識中思維,人們可以不管知識的用途是否會損害他人或社會,所以會出現高科技犯罪現象。在中國經學中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常讀經書的人,經學學得越高深,越不會到社會中去犯罪。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掌握的知識程度越高,社會的安全隱患就越大,因為一旦出現科學狂人,出現精神極度空虛的具有高知識才能的人,他們一旦不好的德性發作,就會對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華和凝重會象黑洞一樣吞噬著人的精神光輝。古人說:「福兮禍所伏」,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彩下伏著巨大的禍事,這是西方物質文化末期出現的敗壞現象。
㈥ 口譯的發展歷史
口譯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在原始社會,原始部落群體的經濟和文化活動屬一種各自為政的區域性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自我封閉的社會形式顯然阻礙了人類經濟和文化活動的進一步發展,於是各部落群體便產生了跨越疆域、向外發展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願望和需要。語言不通顯然成了影響這種跨民族交流的最大障礙,而口譯作為中介語言媒介可以使人們與外界進行經濟和文化交往的願望得以成為現實。於是,構築人類跨文化、跨民族交際活動的橋梁———雙語種或多語種口譯便應運而生。古代不同民族因戰爭或通商而接觸時一定有過無數傳譯員,有時甚至無法直接傳譯,而必須藉助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中介再溝通(例如現在中韓溝通是先翻譯成英語,再翻譯成各自的語言)。口譯既然是伴隨著戰爭和通商而生,其脈絡就是一個協商的場合,那麼口譯自然不只是忠於原意,而也必須關繫到協商技巧、說者與譯者之間的彼此共識、以及傳譯者的熟練世故了。人類的口譯活動忠實
地記錄了千百年來世界各族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衛生和教育的交往活動。古代社會東西方文明成果的交流,佛教、
基督教、儒教和伊斯蘭教的向外傳播;近代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方面的風風雨雨;現代社會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聯合國的建立,世貿組織的成立;當代社會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今日信息社會「地球村」的發展,歐元區的創建,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歐亞峰會的召開……,人類歷史上的各大事記無不烙有口譯的印記。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口譯活動成了推動人類社會的車輪滾動的潤滑劑。
口譯在國際上被認定為正式專門職業是20世紀。1920年代以前,西方世界的共同語言是法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勢力壯大,英語才成為國際語言之一。外交談判時英語法語同時有人講就需要傳譯了。1919年"巴黎和會"的組織者招募了一大批專職譯員為"巴黎和會"做翻譯。但是因設備原始,傳譯員沒有訓練,因此只是實驗。真正的轉機是1940年代中期盟軍在紐倫堡大審納粹戰犯,歷時十年,牽涉到十餘國,同聲傳譯第一次大放異彩,令人耳目一新,從此奠定了同聲傳譯的地位。此時中、法、英、俄、西成為工作語言,
1970年代開始阿拉伯文日漸受重視,六語同用,
多國語言使得口譯成為必要,不但溝通異國,也斡旋其中的競爭和合縱連橫。口譯的地位變得極為重要。聯合國的成立,特別是日內瓦國際會議譯員
口譯的發展史及特點
趙永紅,趙華玲,姚腳女,黃麗娜,萬莉莉
(江西中醫學院外語系,江西南昌330004)
摘要:從古金中外漫長豐富的發展史談起,詳盡闡述了口譯的七大特點,即口譯的即席性,立體綜合性,高壓力性,內容繁雜性,個體操作性,消極被動性與積極主動性共存以及跨文化交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