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灣經濟發展比大陸好到底是什麼原因
台灣經濟很爛啊
亞洲四小龍墊底
體量小
以前的優勢產業也不行了
尤其是微電子產業要面對韓國的競爭
還要面對大陸政府扶持的電子行業的競爭(大陸是虧本也要上!)
還有美帝高通
英偉達。。的競爭
mtk估計要完蛋。。。。
台灣的那點產業未來被上下擠壓,沒有希望
2013年前三季度台灣gdp初值22426.61億元人民幣,本幣同比實際增長1.9%
今年台灣省的經濟總量要被大荷蘭省超了吧。人均會被蘇州無錫和深圳超,未來5年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應該會全面超越。
台灣人自己都急了!
機場捷運50km修了二十幾年還沒通,核四停停廢廢多花了2000多億新台幣。
民粹盛行,政府沒決心,議會效率低,全世界都不願意去台灣投資了。
唯一想去台灣投資的大陸,還被拒之門外,鬼島之名已經是名副其實了。
台灣的經濟結構比新加坡和韓國已經落後了,想當年台灣是四小龍的排頭兵
以台灣決策層的垃圾和制度的缺陷,台灣經濟繼續停滯毫無懸念
未來台灣的出路,作為中國沿海的旅遊休閑省份,類似海南那樣還是可以的
㈡ 改革前後台灣對福建的經濟影響
港澳閩籍同胞80萬人,台灣同胞中祖籍福建的佔80%。僑港澳台是福建發展對次解放後福建長期處於海防前線,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堅持以鄧
㈢ 簡述國民黨對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貢獻
在台灣經濟恢復與發展初期,土地改革與「美援」發揮了重要作用。台灣土地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土地改革第一步是進行「三七五減租」,即將原地主收取超過收獲量50%以上的地租一律降至37.5%以下,其他附帶租金一律取消。接著全面推行於1948年開始試行的「公地放領」政策,即將從日本人手裡接收的公有耕地承租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承租地價分十年還清。公地放領一直到1976年才結束,總計歷年放領耕地約14萬公頃,承領農戶28.6萬戶。
50年代末期開始,台灣進行了一次較為廣泛的財政、外貿、金融體制的改革,台灣從此走上了一條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道路。
1958年4月,台灣「行政院」公布了「改進外匯貿易方案」和「外匯貿易管理辦法」等法規,對外貿政策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與調整。一是台灣將復式匯率改為單一匯率,廢除了不同進出口貨物適用不同匯率的制度。二是放寬進口限制,降低進口原料的各種稅收。三是鼓勵出口,實行外銷退稅制度,設立外銷推廣基金,實施保稅工廠與保稅倉庫制度,實行外銷低利貸款與外匯提留制度等。這些政策措施極大的促進了台灣產品的外銷與經濟發展。曾參與早期台灣經濟決策的台灣知名經濟學家王作榮對這一改革予以高度評價。他在《壯志未酬》一書中寫道:「不要小看這項改革,這是一次改變台灣經濟前途、脫出困境、使台灣經濟起飛、創造台灣經濟奇跡的起跑點」。
為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以彌補即將停止的「美援」,台灣當局於1960年頒布了「獎勵投資條例」,對外商投資提供優惠,凡產品50%以上出口的企業,可享受免五年營業稅或加速折舊等優惠;將利潤用於增資擴充設備的企業可享受免4年營業稅或加速折舊。同時設立專門的投資審批委員會,提高辦事效率。這是台灣財經政策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台灣的租稅政策從過去的追求「預算收支平衡」轉變為謀求「經濟發展」。於是從這時起,台灣逐漸形成一套較開放的經濟體制,為台灣經濟的起飛奠定了重要基礎。外資開始加快在台灣的投資,台灣經濟發展步入快速道。
㈣ 經濟危機對台灣經濟造成哪些影響
台灣經濟已經陷入衰退,官方預測09年將縮水-3%,但事實恐怕還要更壞。由於對回出口的倚重,歐美答國家的萎縮的需求已經使台灣的出口在最近幾個月錄得超過-40%的負增長,因此投資,特別是私人投資嚴重放緩並且可能持續萎縮。同時,失業率上升,預期收入下降,導致消費低迷。很大程度上,台灣經濟的復甦有賴於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需求回暖。
㈤ 蔣經國對台灣發展有什麼貢獻
蔣經國對台灣經濟的貢獻最大。我曾經看過一個內部資料片《風雨14年》講述講述在我國在大搞文化大革命時期,蔣經國在台灣發展經濟,追趕亞洲4小龍的經歷。 近十年在台灣任何一個有關「誰對台灣貢獻最大」的民意調查里,蔣經國始終穩居首位。1960年代,台灣經濟穩定累積成長,在有力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中,技術官僚得以發揮最大的才幹,加上國際資本和技術幾次轉移,台灣成為有效率的接納者。 1969年,60歲的蔣經國接任"行政院"副院長,開始接手管理整個政府。在這之前,他已擁有完整的黨政軍資歷,當過"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軍退休人員輔導會"主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國防部"副部長,蔣經國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台灣"外交"剛好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國際局勢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面第三世界國家的外交力量加強,另一方面中國與蘇聯的關系惡化,使得中美戰略聯盟的空間擴大。 1972年蔣經國接任台灣"行政院長"那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簽署《上海公報》,接著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關系正常化,台灣"外交"上受到嚴重的打擊,面臨了空前的考驗。這年蔣介石身心交瘁,昏迷不醒,由蔣經國獨撐大局,1973年,在台灣社會處於強烈的外交挫折感之際,他宣布提出一項大規模的經濟發展計劃"十大建設",預計在五年之內迅速完成"南北高速公司"、"中正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工程"、"蘇澳港工程"、"台中港工程"、"大鋼鐵廠"、"大造船廠"等能源、交通和重工業製造等基礎建設,以快速地將台灣推入高度開發的社會。 事實上,由1950年到1970年大約二十年間,台灣已完成由農業生產到輕工業生產的初期累積,1971年台灣對外貿易首次出現順差,這或者也是現代史的首次,接下來勢必要進入重工業的發展階段;雖然如此,蔣經國的"十大建設"因規模過大,向外貸款過巨,仍遭到經濟專家的質疑,認為這項計劃將拖垮財政,不過他卻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力排眾議。事實上,他的考慮是多方面的。簡易地說,當外在局勢難為時,蔣經國將資源大量投入內部的建設上,使得人民建立信心並從中確認自我的價值。
㈥ 兩岸三通政策的順利實施,對台灣經濟又哪些積極影響
影響甚巨.大大小小製造業.都移廠到中國去.一些遊走兩岸的人也都去探路.開辟新市版場新經濟希權望以後能在中國市場卡位.經濟中心都移轉到大陸去.台灣失業率飆高.工作機會減少.薪資20年步便.小小起伏. 百姓痛苦指數.飆高.對政府不滿飆高.自殺人數創新高..高科技轉移.高科技幾年後被中國取代...以後你們就可以叫台灣人較[台勞]..
.台灣市場.充滿中國製品.食衣住行.通通都是.很難找到.台灣制的.葯品.衣服.
㈦ 台灣經濟有什麼弊端
台灣的經濟對外依存度太大,這樣外向型的經濟模式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但是台灣的國際產業是很有競爭力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㈧ 台灣政治對經濟影響
目前台灣人均復GDP:19000美元(2010年IMF數據)
台灣經制濟是一個由政府當局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逐步縮小。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過去30年內,平均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8%,而出口導向政策賺取的外匯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台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4。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台灣地區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2008年已成長至18000美元。
台灣人類發展指數在世界國家中排名為25名,列為發達國家。
台灣有許多世界之最,如台北101 (TAIPEI 101)(現為世界第二高建築物,次於中東哈里發塔)、高雄港(世界第十二大貨運港)、東帝士85大樓(世界第15高)與台北市(世界前30國際都市)....等。
㈨ 台灣經濟遇到了哪些問題
台灣基本以電子產業 農業 旅遊 服務 飲食 娛樂產業出口型的經濟 在台灣本土的市版場已是接近飽和權狀態 這些產業需要尋找它們另外發展的市場 所以世界經濟對於這些出口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台灣是一個島 缺少的是資源 產品的原材料受制於人
㈩ 台灣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基本以電子產業 農業 旅遊 服務 飲食 娛樂產業出口型的經濟 在台灣本土的市場已是接專近飽和狀態 這些產屬業需要尋找它們另外發展的市場 所以世界經濟對於這些出口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台灣是一個島 缺少的是資源 產品的原材料受制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