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灣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高素質勞動力;優越的自然條件,海島多港口,交通運輸便利;政策的強力支持;經濟特點: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20世紀60年代,台灣奉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積極承接美國、歐洲、日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達到兩位數。台灣一度成為亞洲增長最快的經濟體。1990年,中國台灣成功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
(1)台灣經濟發展重點擴展閱讀:
台灣經濟自上世紀90年代到達巔峰以後就開始持續下滑,尤其是97年的金融危機。很多國家地區都受到了重創,台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也不例外。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台灣在大陸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經濟已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的GDP與祖國經濟同步發展。1994年,上海GDP1594億人民幣,而去年,上海GDP達到32679億人民幣,僅用了24年時間。這幾乎高出20多倍。
Ⅱ 台灣靠什麼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2)台灣經濟發展重點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採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
1950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台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1980年代後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
Ⅲ 台灣與香港經濟發展特點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香港和台灣都有充滿活力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擁有高效率的技術
和市場開發能力,企業管理水平高,資本流動十分靈活。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和台灣的經濟
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的產業升級換代的狀態下,從資本輸入經濟逐步轉向資本輸出經濟。在
市場經濟力量的壓力和推動下,香港需要充分地利用其遠東國際金融中心、服務中心的地位,
來應付工業升級轉移的要求。台灣則迫切地需要開拓新市場,同時轉移生產基地,以應付勞動力價格上漲、地價抬高、貨幣升值、環保要求上升等不利於產業發展的因素。
香港的轉口貿易一直是香港經濟的關鍵部分,1995占貿易總額的83%。
從60年代開始,台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和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到96年,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已佔90%。
Ⅳ 台灣戰後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
其實運抵台-灣的黃金很少,甚至很多不是純金,那隻是政-府為安撫民心所做的行動。
2000年,民-進-黨執政時期,民-進-黨籍的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師孟去位於新店山洞的金庫查看。陳師孟說,當年蔣-介-石帶去的黃金,估計只有三百多萬兩,迄今仍有不少儲放在架子上,它們形狀不一,多為當年用金圓券從民間換來,且成色不足,很多隻有92%,根本達不到99.99%的可用標准。
中-共建-政後1950年,大陸當時並不發達的廣-東一省即收兌黃金7455萬兩,由此可見運抵台-灣的黃金之少。
當時政-府因應抗-戰、戡-亂,欠下大量外債,國庫空虛。而且最終運抵台-灣的黃金也只佔大陸總黃金量不及1%。1950年完成的大量台-灣民生建設,還是透過官員的私人關系向美國西屋公司借了200萬美圓才得以實行。
台-灣經濟之發展,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從這幾個時期來說下:
一、經濟重建期(播遷前後)
二戰期間的台-灣,滿目蒼痍,半數以上的工廠遭到摧毀,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
1945年,政-府收復台-灣之後,非常重視重建工作,修復了民生基礎。如台-灣電力在二戰結束後,發電量只有正常的十分之一,日-本電力人員返日,離前還諷刺說,台-灣三個月後將陷入黑暗。政-府隨即派來技術官員孫運璿,搶修台-灣電力,在五個月內就復原了台-灣80%的供電系統。
在民生復興的基礎上,政-府在台-灣開始實行土-地改-革。日據時期,台-灣地主是日-本的特權階級,農民是下等人民,沒有人權,種地毫無收入。1947年,當時擔任台-灣省行-政公署長官的陳儀開始發起耕者有其田;繼而在1949年,由農業復興委員會委員蔣夢麟建議,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實行實行三七五減租;最後在1951年至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公地放領。
這些土地改革措施,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並使農民經濟獨-立並有餘力受教育,參與政-治,最有名的例子是三級貧農佃農之子陳水扁後來當上中-華民-國總-統。
而土地改革,也成為台-灣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發展的基礎。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分析說:
1、藉由放出公營企業的股份,將地主的土地資本轉成產業資本,這是民間資本確實發展的一個出發點。
2、改革的結果,透過肥料換谷制(用國-家獨占生產和進口的化學肥料,跟米穀實物做不等價交換)等方法排除地主,國-家直接掌握農民的生產剩餘,以供養龐大的來台人員;同時透過低米價政策等措施,使農業資本可能移向工業資本。
3、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同時配合農復會推動的技術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性,使農村有過剩勞動力,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
而在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確立了台幣為台-灣地區所用之唯一合法貨幣,切斷了和大陸上法幣、金-圓-券的聯系,穩定了金融,通-貨-膨-脹受到控制,此政策也是奠定了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大政策之一。
二、進口替代時期(美援時期)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播台-灣後,帶來了將近300萬的人口,無疑給並不富裕的台-灣帶來社會沖擊,期間受全球和大陸金融危機,國-家財政岌岌可危。1949年2月18日,當時省主-席陳誠面對大批不斷來台的船隻,只得下達入境管制令,算是緩解了不斷爆增的人口。
因為不願接受1943年開羅會議上,中-國向美國提議的戰後讓朝鮮獨-立的要求,直接導致1950年6月25日,北韓在蘇聯的指示下發動對南韓的攻擊,11月,中-共投入韓-戰。
美國長期對華政策乃在防止中-國在亞洲獨大,並以利益為優先。由於蔣-介-石在二戰、戡-亂時期表現出不服從美國之態度,美國在一段時間內幻想與中-共一起制衡國-民黨。大陸淪陷之時,美國若非韓戰爆發,早已准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達到與蘇聯共同分享大陸利益的目的。
1949年7月,金門發生古寧頭戰役,國軍完勝共軍,造成國際轟動,使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台-灣的價值,加上之後韓-戰的爆發,美國勢必要將台-灣納入亞太防鏈,於是開始在經濟上給予大量貸款。
出於這種大時代背景,美國與中-華民-國簽定的《中美防禦條約》,答應在軍事上進行援助,並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協防。穩定了台-灣的民心,使人民安心工作生產。
不過,《防禦條約》只寫明協防颱、澎,未寫前線金門,條約更是要求國軍不得對大陸進行海陸空攻擊,1958年,台海爆發八二三炮戰,國軍炮火擊中廈門油庫,共軍死傷連綿,國軍趁勢准備登陸,第七艦隊卻駛入,阻止了國軍的登陸。糾其原因,乃是美國對蔣把持全中-國後會使中-國獨-立而不放心,而想另覓人選(如美國曾策動孫立人兵變),此可以說,美援是用犧牲大陸換來的。
而共計共約45億的美元經濟貸款,直到2004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才全部償還。
不過,在當時而言,美援確實發揮了穩定經濟和民心的作用。上述三七五減租計劃便有美援的投入。
政-府的農業政策,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透過肥料交換(肥料換谷)、擴大農工差價方式,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
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並採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特別以紡織業為重。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並改革外匯管制增加產品競爭力。
到1959左右,百姓生活已有改善,從1949年人均收入不到100美圓,高漲十倍達到1000美圓左右,工業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長率快速發展。台-灣創下了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的先例。
不過此期間,台-灣還是呈現在一個農業社會的面貌,農產品出口占總出口80%以上。
三、出口擴張、進口替代時期(美援停止、技術轉型)
1965年,美援停止。當時美國等先進國-家正欲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尹仲容、嚴家淦等技術官-僚為吸引外人投資,決定採取自-由開放、鼓勵出口等政策,如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區,由出口帶動生產,台-灣逐漸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國-家外匯也開始重新累積。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8年,當時整體經濟並不豐盈的情況下,蔣-介-石決定將原先在大陸就實行的6年國-民教育延長到9年,當時全世界實施九年以上義務教育的國-家不到十個,部分人反對,政-府力排眾議,推行此政策,高達80%的台-灣人民因此受益,為台-灣未來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蔣-介-石歷來重視教育,大陸時期雖長期戰-亂,但仍不放棄發展教育。後來很多人成為建設台-灣的砥柱乃至發光於國際。如華裔諾貝爾得主楊振寧、丁肇中、高錕等人均受到政-府教育政策的澤被。中-共原子彈的主要參與者朱亞光也是受到政-府的資助,才得以赴美留學。
進入70年代後,世界上發生石油危機,全球經濟陷入不景氣,生產成本劇增、出口大幅下降。加上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中美斷交等重大外交挫敗,民心不穩,使投資意願下降。
因應此一情況,1972已經當上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開始指導發展重工業、化工業,建立自主經濟體系,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蔣-經-國出於同情民眾,限制油價漲價,犯了他在上海「打-老-虎」經濟制-裁的老毛病。在蔣-介-石的指導下,才逐步開放油價市場化,這也使得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的時候,政-府能夠穩定自若。
經濟部-長孫運璿還深入虎穴,帶著陴益雙方的合作計劃,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在英美紛紛受到油價限運的當時,中-華民-國卻不在此列。
由於民間投資意願的低迷,1974年蔣-經-國開始推動十項建設,包括交通、電力等基礎工程,及鋼鐵、石化、造船工業。即民間害怕風險不發展,政-府立即投入發展。
大興土木的結果是使失業率下降,培養了大量的工程、科技、管理人才,所得成長持續提高,帶動國內外投資泰安,也為台-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由於對待金融危機反應快速,使中-華民-國快於其他國-家復甦,當時外匯累積達到全球第四、全球第十四大的貿易國、亞洲四小龍之首。
這段經驗就是舉世聞名的「台-灣奇跡」,至今是開發中-國-家學習的寶貴經驗。
四、國際化時期(產業升級)
經歷石油危機後,政-府看到未來發展耗能少、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產業是大勢所趨。於是在1972年,決定設立工業研究院。
科技研究原本就是要由技術人員自-由發展才有科技研究的彈性。因此經濟部-長孫運璿當時准備以財團法人的形式設立工研院,即為政-府佔有股份的民間機構,運作不受政-府控制、經費使用不受立院審查。立法院因此引起軒然大波,幾經行-政部門與立-法-院溝通,才得以在1973年通過成立工業研究院。並在1974年設立工研院電子所,開始准備發展電子高科技產業。
工業研究院是台-灣科技人才的搖籃。今日張忠謀、曹興誠等台-灣科技名人都出自此院。
不過當時立法院仍對發展高科技產業充滿疑慮,認為那是空中樓閣,是只有美國才能掌握的高科技技術,不如多造幾條高速公路。孫運璿則鐵心繼續推動。
而說來,台-灣日後成為積體電路王國的一場決定,竟是1974年2月在台北一家豆漿店完成的。當時旅美學人潘文淵向包括孫運璿、李國鼎在內的政-府技術官-僚說明當今世界積體電路的發展,得到政-府重視。最終,由潘文淵領導,召集了一批在海外的華僑學人,成立了TAC(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
這些華人大多是當年受恩於國-家教育政策方能出國留學,加上政-府對他們的支持和熱情,如TAC成員鄭國賓回憶說當時由美國到達台-灣已經半夜,孫運璿仍在機場等候讓其感動。所以這些華人均可以說是不計一分報酬(受制於立法院,TAC沒有經濟來源),為國-家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當時政-府意向是和HUGHES的NMOS訂合同,但TAC團員提議,應該將RCA的CMOS轉移到台-灣來發展,政-府尊重並接受其意見。今天全世界的電腦主板基本都是CMOS系統,因此可說是使台-灣在70年代就獲得半導體科技的先機。
1977年,行-政院長孫運璿協調國-防-部,徵用新竹所在的科學園區的用地後,並於1980年代初順利完工。1979年制定「十年經濟建設計劃」,將機械、電子、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
在竹科落成後,台-灣成為當時全球可以生產集成電路的少數地區之一。
1984年,中-華民-國科技之父、行-政院長孫運璿不幸中風,離開政壇,最終使李-登-輝成為蔣-經-國接班人。
孫運璿中風後,繼任的俞國華、郝-柏-村分別開展1984年的「十四項建設」與1990年「國-家建設六年計劃」,以公共投資促進產業發展。1990年公布「產業升級條例」,發展通訊、資訊等十大新興行業。
而在經濟自-由、國際化上面,1983年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1987年新外匯條例實施,人民得以自-由持有及運用外匯;1989年開放民間設立新銀行;逐步推動公營企業民營化。
最終,台-灣所得不斷提高,1970年代末期已開始受世人矚目,1980年代末已成為已開發(經濟發達)地區。
五、和平、團結、奮斗
中-華民-國在台-灣近50年的高速發展,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每個國-民將國-家看作自己家的那種大義凜然風范。
中-華民-國遷播台-灣後,中-共接受其在大陸的資產,在國際上聲言要凍結中-華民-國的海外資產。當時政-府的決策,竟是將國-家海外的財產,劃歸到大大小小官員的個人名下,如宋美齡、俞國華等都有參與,但這些官員與國-家共同克難,不發國難財,一分也沒貪污。(如宋美齡去世後只留下12萬美圓遺產,更沒有自己產權的房子)
在如此朝夕不保的情況下,政-府仍舊全力戮力建設、發展,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
其次,執-政者具備用人的氣量、執行者有遼闊的國際視野。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也是整個中-國發展的一部分,倘若當時沒有那麼多大陸、海外的人才來台幫扶,台-灣經濟也無法快速飛躍(如孫運璿是山東人、李國鼎是南京人、潘文淵是嘉興人,他們原本都是建設全中-國的人才)。技術官-僚是國-民黨戒嚴時期的特殊名詞,如孫運璿、李國鼎、高玉樹等,都是在兩蔣時期被提到做官的人才。他們有的原先只是在公營的企業裏服務的技術人才,有的還支持台-獨(如高玉樹),但政-府不以政-治為最大考量,而是以技術能力為首項。
這些技術官-僚,也不負所望,其看的遠,想的多,由於技術官-僚能夠跳脫政-治束縛,認定對的政策就一定全力推動,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在政策上則奉行大同,照顧各個階層利益。土地改革在西-方國-家要花上幾百年,中-共土-改則血流成河,最終田地仍掌握在中-共政-府自己手裏,農民依舊是無自己之田(台-灣農村土地實行私-有-化)。而台-灣土改則秉承政-府在大陸上土-改的原則,和平、逐步推進,以公股換田等政策從地主手中收回田地,即使地-主損失減少,又使農民有田。
在工業化、十項建設之後,農業、中小企業受到打擊,政-府沒有做所謂「騰籠換鳥」,全面扶持大型、新型企業,而限制中小企業的這種作為,而是努力提升中小企業和農業的品質。
譬如1982年,針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差-距與貧-富不均,孫運璿內-閣推出了「全面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以兩百億的資金,使台-灣農業現代化,技術化,縮短農民與非農民所得的差距,並加強農村福利設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如今台灣農業已形成公司化、產業化、基地化、市場化和標准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典範。
誠然美援在一定時期內提升了台-灣的經濟,但倘若不能善用美援,台-灣經濟亦不會有今天之面貌,正是執政者了解到要將國-家危亡系於己肩之上,促進了團結的氣氛。而大量民眾受到國-民教育中文化熏陶,承繼了中-國人善良、誠信、奮斗的美德,在政-府的指導下,為國獻力,也求得了自己的幸福。這些都是將國-家放在心中首位的表現。
政-府知才、養才,願意接受專業人才的意見、每一個國-民的奮斗,都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天時地利人和。而綜觀台-灣經濟,其發展的原理,就是和平、團結、奮斗。
Ⅳ 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工業,形成什麼型的經濟
外向型出口工業
具體來說就是進口原材料,進行精密加工製造,再對外出口
Ⅵ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了______工業。形成了「_________ 」型經濟。
出口加工進口—加工—出口
Ⅶ 台灣經濟以前是靠什麼發展的
台灣的經濟水平,其實一直十分不錯,而且幾乎沒有受到太多的戰爭影響,台灣的經濟分為幾個階段,下面我和大傢具體的說一下: Ⅷ 台灣的經濟
台灣經濟與科技 Ⅸ 90年代後,台灣重點發展產業是什麼 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主的工業是台灣經濟結構的主體,並不存在產業的空洞化. 與台灣經濟發展重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