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哪個區的
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屬於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開發區,是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距市中心僅18公里,是杭州市的三大副城之一,面積104.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區47平方公里,轄區人口50萬。
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發展現代製造業、外向型經濟和高教科研的重要基地。
拍拍簽寫時可以直接簽寫杭州市具體地址就可以。
(1)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經驗擴展閱讀:
按照2004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會議要求,「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以提高吸引外資質量為主,以發展現代製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於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發展)。
以及建設「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新世紀大學城、花園式生態型城市副中心」的目標,著力實施由「建區」向「造城」的戰略轉型,堅持工業化和城市化「兩手抓」、「兩輪驅動」的工作方針,堅持「工業興區、科教強區、環境立區」三大戰略。
全力建設創新型開發區,精心打造兩張「金名片」(下沙創造、文化下沙),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有力地推動了開發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將開發區打造成為先進製造業示範區、科技創新先導區、現代化新城區。
B. 杭州成為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要條件
杭州能成為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最主要的條件,是因為他的經濟實在是很好的,而且他有很好的配套設施,因為他發展的比較時間長,所以條件還是很充裕的
C. 求一一年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
2010年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總值358億元,同比增長11%,2011年還沒有結束,所以生產總值不可能統計出來。
D.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優勢
環境優勢
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環境
交通運輸
基礎設施
投資服務
E.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簡介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是全國唯一集工業園區、高教園區、出口加工區於一體的國家級開發區,委託管理下沙和白楊兩個街道,轄區人口約40萬人。其中下沙區塊可開發面積60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47平方公里。開發區投資環境綜合評價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十強、多年位列浙江省開發區第一位,相繼被評為中國75個城市開發區投資環境最佳開發區、「跨國公司最佳投資開發區」等榮譽稱號。先後獲得「國家計算機及網路產品產業園」、「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城市示範區」、「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國家物流標准化試點基地」、「浙江省物流產業基地」、「杭州市十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基地(園區)品牌。
F. 杭州未來科技城和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哪個級別高
這個應該是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級別高,
好像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批準的,
而且辦的時間已經很長了,
而未來科技城才剛開始的。
G.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08月18日,主要經營范內圍為一般經營項目:資產經營與容管理,對外實業投資,投資咨詢(除證券、期貨),倉儲(除化學危險品)、自有房屋租賃,物業管理(憑資質證書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姚晨蓬
成立時間:1991-08-17
注冊資本:22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9800000114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
公司地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東部國際商務中心2幢2001室
H. 杭州市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
從1980年第一個經濟特區的建立起,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各類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助推器,城市化的加速器。從全國的情況看,開發區已經從最初封閉式的改革開發試驗基地,轉變為開放式發展;其主要功能從過去的「四個窗口」、「三為主」,逐步進化為擴展老城區發展空間,加快實現城市化的重要途徑。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是與開發區的成長和發育分不開的。
(一)開發區在杭州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杭州市是全國重要的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俗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維持老城區的風貌,把新區建設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擴大產業發展空間結合起來,設立了蘇州新技術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兩個開發區。兩個開發區的總規劃面積為120平方公里,是老城區的8倍多;截止2013年上半年已經開發的面積有30平方公里,是老城區的2倍多。蘇州通過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兩個新區的建設,既解決了蘇州經濟發展、產業提升與老城區規模過小的矛盾,又解決了保護千年古城與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矛盾,一舉跨入江蘇省特大型城市的前列。
杭州市的自然情況類似蘇州,既要保護和開發老城區的旅遊資源,又需要擴大產業發展空間。老城區的土地資源短缺是多年來制約杭州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土地價格較高是杭州經濟發展的一個劣勢。因此,開發新城區,加快開發區的建設對促進杭州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截止2013年初,杭州市有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始建於1991年3月,現由主區塊、之江科技工業園和下沙科技工業園三部分組成,總面積25.6平方公里。其中主區塊地處老城區,是以浙江大學、科研院所為依託的無邊界開發區。從數量上看,高新技術開發區有企業972家,其中經過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254家,外商投資企業190家。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始建於1993年,規劃控制面積104平方公里,經過8年建成25平方公里。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個新開區,其功能是「以現代工業為主,以吸引外資為主,以拓展出口為主」。截至2000年年底,入區企業共277戶,外商投資企業(包括港澳台投資)55家,接近入區企業的20%。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採取一區多園的模式,在管委會的統一規劃下,實行區內功能分工。主要的區中園吧敖闊有高教園區、新葯港工業園區、機電工業園區、輕紡工業園區、高科技化工園區等。
高新技術開發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功能分工是:高新技術開發區主要起到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孵化作用,以吸引內資為主。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以有一定技術檔次的製造企業為主。
杭州經濟技術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杭州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杭州老城區發展空間不足的矛盾。根據1999年的統計,兩個開發區已開發面積占市區面積的7%,工業總產值占市區工業總產值的35%;利稅(不含所得稅)占市區工業企業的35%;實際利用外資數量是杭州市區的1.7倍,出口創匯佔全市的4.6%。2000年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的IT產業的技工貿總收入佔全省的1/3。
(二)杭州市開發區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2年以來,杭州開發區的發展進入了結構調整和二次創業階段。開發區的發展出現了以下新的趨勢和動向。
各類開發區的功能趨近。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入住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企業向高技術產業方向發展,相對集中在幾個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製造業。近些年來,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區內進行功能劃分,形成高校園區,醫葯園區等高技術特色園區。與此同時,隨著高技術創業企業的成長壯大,高新技術區的企業也從以孵化企業為主,向小企業和大企業並存的方向發展。如1992年入住高新技術區的UT斯達康從一個留學生創辦的20~30人的貿易類企業,發展到今天有20億元銷售額的大型電信設備製造企業。1995年入住高新區的恆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只是一個注冊資本50萬元人民幣,8個年輕人興辦的小型軟體企業,已成長為擁有600名員工,銷售額為3.5億元的浙江省軟體十強之一。高新技術和經濟技術開發區都向著高新技術產業的方向發展,主要區別在於高新技術區以孵化創業企業為主,而經濟技術開發區則以吸引大型的成熟技術的產業投資項目為主。
一市多園區,開發區之間競爭加劇。由於我國現有財稅體制是流轉稅逐級留成,企業所得稅按隸屬關系繳納,因此,各級政府都有興辦開發區和招商引資的積極性。為了發展區縣經濟,擴大稅源和增加就業,杭州市的各區縣也紛紛劃地建設開發區,形成了分散競爭的局面。
開發區企業以內資為主。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孵化企業為主,因此,大部分企業是內資企業,少數國外留學生企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定位為吸引外資為主和出口為主,但實際上內資比例遠遠大於外資。其中民營企業投資比例較大,這與浙江地區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有重要關系。近些年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吸引外資方面加大了力度。2000年,外商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0%多。
開發區實行分散管理,管理方式多樣化。與全國大部分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一樣,杭州的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管委會都是市政府派出機構,具有準政府的職能。各區縣開發區或園區的管理由各區縣政府管理,並無統一模式。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域集中,實行一級管理。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區塊比較分散,在行使管理許可權上比較復雜,採取多種方式。如主區塊是在老城區內,開發區管理機構與所在區行政管理有一定的重疊,最終採取區政府委託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管理的方式;下沙科技園區緊鄰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部分,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派出機構進駐下沙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了擴大招商引資的力度,還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委託一些高新技術區企業的駐外企業進行招商,並建立了利益激勵機制。從兩個管委會的特點看,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在高技術企業鑒定的認證、成果轉化、孵化企業方面有比較豐富的經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則在招商引資,園區的開發規劃方面有較豐富的經驗。兩個管理機構職能上有一定互補性。如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到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審批項目,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推薦權。
在分散建開發區的情況下,如何改進開發區的管理體制,實行統一規劃和統一政策,合理配置資源,成為提高杭州開發區整體競爭優勢,加快杭州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I. 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發展局
局長:袁月 電話:86871737 工作分工:主持全局工作,分管教育工作。
副局長:陳紅 電話:86877933 工作分工:負責衛生、民政等方面工作,分管衛生管理科、民政科。
副局長: 黃功勝 電話:86871739 工作分工:負責文體、計生等方面的工作,分管文體科、計生辦。
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徐建春 電話:86878759 工作分工:負責杭州市文化行政執法總隊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隊日常工作,協助局長做好教育工作。
J.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域布局
行政商務區
沿江居住區
出口加工區
北部工業區
江東區塊
綜合工業園區
現代物流園區
新加坡科技園
高科技孵化器
文化創意園
產業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 2006年開發區工業總產值達1100億元,占杭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6。1-11月,電子通信、生物醫葯、機械製造、食品飲料四大產業的產值占開發區的比重達84%,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比重達70%。
電子通信業
集聚了摩托羅拉、東芝、宏訊電子、數源科技、和利時、士蘭集成電路、立昂電子、鴻源科技、菱慶高新材料、華虹光電、怡得樂電子、華隆電子、史陶比爾、樂金大自然、飛鳳通信等企業,形成了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印刷電路板、記錄媒體、控制系統為主的產品結構。2005年,我區被國家信息產業部授予國家信息產業園暨國家計算機與網路產品產業園。 發展定位:(1)軟體研發:著重業務外包和媒體創意,包括ITO信息技術外包與BPO業務流程外包,主推軟體開發、數據處理中心、金融服務、動漫產業;(2)生物制葯:包括生物科技、中葯、醫療配備等;(3)工業設計:包括集成電路設計,紡織品、時裝、珠寶飾物設計、工業產品設計等。力爭通過5-8年的努力,使科技園發展為杭州灣乃至全國一流的軟體研發、生物制葯研發和工業設計產業基地和創新中心。
建成後的新加坡杭州科技園,是一個多功能、高品質、生態化的現代新型科技園,園區的「生產車間」更像是高檔寫字樓,有游泳池,有健身房,還有影劇院,園區內四成空地將栽種綠色植物,整個園區就是一座生態花園。
科技園計劃用地面積約600畝,規劃建築面積 78萬平方米,主要有研發基地、企業服務與生活配套三大功能。研發辦公區:主要包括軟體研發、工業設計、生物制葯、咨詢服務、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孵化園等功能,布置軟體工廠、綜合研發樓、通用式研發樓、定製式研發樓、獨院式研發樓等;綜合服務區:主要包括高星級酒店、商業、公寓、會議、培訓等配套服務。
首期建設項目——「軟體工廠」(杭州國家服務外包基地核心園區之一)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可入駐5000人,集軟體設計、製作及配套服務功能於一體,主要承接服務外包業務,將於2007年年底建成。 產學研合作中心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金融機構和政府為一體,具備科研合作與開發、信息交流、資源共享、人才服務四大主要功能。這種「六位一體」的新型合作創新機制,旨在實現科技合作、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人才積聚和培養、科技資源整合與共享。通過產學研合作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優勢,使之與開發區的科技合作、招商引資、對外宣傳、體育文化事業等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結合起來,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有效創新和產業化合作。
四大主要功能是:
(1)科研合作與開發:促進校企科研合作、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設計創新課題並組織招標;
(2)信息交流:科技信息檢索、發布與咨詢、開展網上技術市場服務工作、開展產權交易活動;
(3)資源共享:共建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儀器設備共享;(4)人才服務:開展人才交流和人才引進工作、開展人力資源培訓、共建教學實踐基地。 目前,該區正在申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積極搭建浙江省生物醫葯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整合生物醫葯資源,促進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提升生物醫葯產業的支撐能力和生物醫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浙江省生物醫葯科技創新服務平台為浙江省十一五期間重大公共服務平台之一,核心層由我區高科技孵化器、區內相關企業和市內相關院所組成,服務對象為全省醫葯企業,該平台將集聚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物醫葯企業的創新要素,促進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提升生物醫葯產業的支撐能力和生物醫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區生物醫葯產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園兩中心即留學人員創業園、人才開發中心、長三角緊缺人才培訓服務杭州中心開發區分中心,按「三塊牌子、一套班子」模式管理。
留學人員創業園是開發區精心搭建的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平台,旨在為有創業意向的海外留學人員提供更為便利的接待、咨詢、創業和立業的全程服務。
人才開發中心以「創業、創新、創優」為目標,以全方位地為區內企業和廣大群眾提供各類高效、優質的人事、人才服務為宗旨。
長三角緊缺人才培訓服務杭州中心開發區分中心的成立,目的是為了接軌長三角,更是為了充分發揮開發區大學城、企業和人才的優勢,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和培訓體系,為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